參考資料
一、 中文資料
王志嫻(民88)台北縣雙和地區國中生民主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
王保進(民88)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意茹(民86)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錦雀(民84)台灣地區國中公民科教師的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珮琳(民87)家庭溝通型態與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桂芳(民84)國民中學實施民主教育的現況與改進芻議。人文及社會學
科教學通訊,第6卷第2期,70-82頁。
余霖(民74)影響國中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學校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鎮遠(民82)國中學生法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基(民79)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呂亞力(民68)政治學方法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呂亞力(民73)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呂亞力(民75)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李文政(民88)政治社會化的理論探討。竹師社會科教育學報,第2期,127-147頁。
李惠宗(民87)憲法要義。台北市:敦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李超(民75)台灣地區高中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從三民主義教育效果
探討。台北市:正中書局。
李鴻章(民86)政治學。台北:高點文化出版公司。
易君博(民66)理論與方法,載於政治學論文集。台北市:三民書局。
易君博(民7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水波(民62)學校在政治社會化中的角色。思與言,第11卷第3期,13-22頁。
林火旺(民87)羅爾斯正義論。台北市:台灣書店。
林鍾沂(民83)公共事務的設計與實施。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林義男(民84)Donald Light,Jr 與 Suzanne Keller原著。社會學(精
節本)。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林嘉誠(民71)政治系統的工程師─依士頓。台北:允晨。
林劍秋(民82)Austin Ranney原著。政治學─政治科學導論。台北市: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柯華葳(民79)Kaltsounis原著。社會學科中的民主課程。國立編譯館通
訊。第3期第3卷,5-10頁。
凌渝郎(民83)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徐火炎(民73)寬容與民主。憲政思潮,第65期,8-16頁。
馬起華(民78)政治學原理上冊。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國立編譯館(民88)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常健(民86)人權的理想、爭論與現實。洛克出版社。
張世宗(民86)台灣地區中等教育階段公民學科教材之研究
(1991~1997)-- 政治社會化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
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雄(民82)民主法治教育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秀雄(民87)公民教育的意義和目標。收錄於由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
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3-26頁。
張秀雄、李琪明(民89)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 89-2413-H-003-035。
張妮秀(民71)高中生傳播行為與政治社會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金鑑(民66)動態政治學。台北:七友圖書出版社。
張雪君(民84)國小學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懷甫(民85)我國高級中學民主教育實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金看(民70)我國高中學生政治價值觀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俊、郭貞(民88)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與價值。理論與政策,第13卷第3期,113-137頁。
陳光輝(民77)公民與道德科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陳秋燕(民83)北高兩市國中學生政治認知與政治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陽(民85)台灣地區兒童政治知識與民主政治態度之研究。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 85-2413-H-023-002。
陳義彥(民66)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
究所,博士論文。
陳義彥(民80)政治社會化與公民科教學。國立編譯館通訊,第5卷第1
期, 8-9頁。
單文經譯(民85)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原編。美國公民與政府科課程標準。
台北市:教育部。
彭懷恩(民87)進階政治學Q & A。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曾欣儀(民90)台北市公立高中學生政治態度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俊傑(民84)台灣地區專科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華力進(民84)政治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中一(民81)從政治社會化論加強民主教育的途徑。收錄於由中國教育
學會所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269-281頁。
黃秀端(民85)政治知識之認知與性別差異。東吳政治學報,第5期,27-50頁。
塗惠玲(民85)台灣中部地區國小兒童民主法治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志賢(民89)台北市國中生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與政治參與態度
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泰順、廖峰香(民80)民主與社會。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楊國賜(民74)政治社會化論加強現代公民教育的策略。社會教育學刊,第14期,41-58頁。
董秀蘭(民84a)政治教育的課程內容─高中階段的探討。公民訓育學
報,第 4期,375-386頁。
董秀蘭(民84b)民主國家的政治教育─基本觀念的澄清。人文及社會學
科教學通訊,第32期,34-46頁。
董翔飛(民87)中國憲法與政府。作者自印。
路君約(民61)心理學。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廖添富(民83)我國大專民主法治教育之研究。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
業有限公司。
廖添富、王錦雀(民89)從民主教育觀點談「社會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
設計理念。公民訓育學報,第9輯,35-61頁。
劉定霖(民78)政治意識型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秋霞(民86)國中教室氣氛與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高雄市國民中學之實
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琳(民84)台北市高中職學生自我觀念與法治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
劉振強(民84)憲法─民法─刑法。台北市:三民書局。
蔡性國(民82)大眾傳播媒介對政治態度與行為之影響。傳習,第11期,267-274頁。
蔡璧煌(民83)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
社會學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鄭慧蘭(民90)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
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
鄧文勤(民84)台北市高一學生學校政治社會化成效之實證分析。東吳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毓浩(民81)加強各級學校民主法治教育整體研究與規畫─國民中學
組─專案委託研究報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鄧毓浩(民85a)民主憲政。收編於沈六主編之「公民」。台北市:三民
書局。
鄧毓浩(民85b)國中公民與道德教材研發經過─第二冊「法律與政治生
活」。國立編譯館通訊,第9卷第4期,11-15頁。
謝瑞智、張秀雄、廖添富、黃人傑、鄧毓浩(民81)加強各級學校民主法
治教育整體研究與規畫--高中職組─專案委託研究報告。教育部訓育委
員會。
謝銘賢(民87)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國立台東
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海源(民87)跨世紀公民教育的問題。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
75-102頁。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薩孟武(民81)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鄺芷人(民88)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6輯。189-225 頁。
羅瑞玉(民78)國民中小學生政治社會化態度傾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資料
Alexandra,G.(2000)Students’ political trust,efficacy,tolerance and interest in
politics and civic learning in Russia.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Almond,A.G.(1974)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A World Review。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Allen,J. ,Freeman, P. & Osborne.A(1989,January)Children’s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Youth Children.44(2),pp57-61.
Anderson,J.E.(1975)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Cruickshank,G.M.(1973)An Examination of the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children in grades three through eight in the states of Iowa and New York.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Iowa.
Dawson,R.E. & Prewitt,K(1969)Political Socialization.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Delli Carpini,M.X. & Scott,K.(1991)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U.S. Public’s
Knowledge of Politics .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55:583-612.
Dry,M.(1996,March)Review of National Standards For Civics and government.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29(1):49-53.
Easton,D.(1965)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NJ:Prentice-Hall.
Easton,D. & Dennis,J.(1969)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ew York:McGraw Hill.
Easton,D. & Dennis,J.(1973)A Political Theory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Dennis (ed), 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 Wiley,J. & Sons, Inc.
Easton,D. & Hess,R.D.(1961)Youth and Political System in Lipset,S.M. &
Lowenthal,L(eds.). Culture and Social Character. NY:Free Press of
Glencoe.
Entwistle,H(1971)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Democracy. Lon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Greenstein,F.I.(1968)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D.L.Sills et al.(ed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Vol.14,pp.551-555。NY:The Macmillam
Company.
Greenstein,F.I.(1960)The Benevolent Leader:Children’s Images of Political
Author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4,pp.934-943.
Hahn,C.L.(1998)Becoming Political.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eld,D(1987)Model of Democracy. Standford,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Hess,R.D. & Torney,J.V.(1967)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ldren. Chicago:Aldine.
Hibbing,J(1996)Civics is not enough:Teaching Barbarics in K-12.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29(1),pp.57-62.
Hyman,H.H.(1959)Political Socialization─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The Free Press.
Jaros,D(1973)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 NY:Prueger Publishers.
Jarolimek,J.(1990)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Kymlicka,W. & Norman W.(1994,January) Ethics,Vol:104,pp.352-377。
Langton,K.P.(1969)Political Socialization.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pset,S,Martin(1959)Some Social Requisite of Dempcrac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3,No.1, pp69-105.
Merelman,R.M.(1996)Symbols as Substance in National Civics Standard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29(1):53-57.
Patrick,J.J.(1997)Global Trends in Civic Education for Democracy.ED410176.
Ranney,A(1971)Governing. 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
Ranney,A(1975)Governing: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2nd.ed.
Hinsdale,Ill.:The Dryden Press.
Ranney,A(1993)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Sixth
edition.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
Rawls,J.(1971)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ars,D.(1975)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Greenstein F.I. & Nelson W. Polsy(eds.),
Micropolitical Theory,Addison Welsley Publishing Company.
Sigel,R.S.(1965)Assumptions About the Learning of Political Values.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361.
Sigelman,L. & Yanarella,E.J.(1986)Public Information on Public Issues:A
Multivariate Analysis.Social Science Quarterly,67:402-410.
Taylor,C.(1992)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orney,J.V.,Oppenheim,A.N. & Farnen,R.F.(1975)Civic Education in
Ten Countries. Sweden:Almqvist & Wiksell, Uppsala.
Torney-Purta,J. , Amadeo,J.A. & Lehmann,R(1999)Civic Knowledge and
Engagement at Age 14 in 28 Country:Results from the IEA Civic Education
Study.ED452142.
Weissberg,R.(1974)Political Learning,Political Choice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