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央氣象局(1980-2000):氣候資料年報,中央氣象局。
內政部(1995):太魯閣國家公園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內政部。
內政部營建署(1982):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區域資源與土地利用初步調查報告,內政部營建署。
王益崖(1952):臺灣之氣候區,臺灣銀行季刊,5(3)。
王執明(1991):太魯閣峽谷之變質岩,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王執明(1992):太魯閣國家公園地質現象永久觀察站之規劃,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王執明、謝玄聰(1989):太魯閣國家公園立霧溪峽谷岩性及岩石成因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王鑫(1984):太魯閣國家公園預定區地理、地形及地質景觀,內政部營建署。
王鑫、李光中(1989):中橫公路道路邊坡的地貌分析(太魯閣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報告78-30號,NSC 78-0414-P002-24B。
台灣電力公司、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1988):立霧溪溪畔水力發電計畫太魯閣峽谷水流切蝕及河谷沖淤研究報告,台灣電力公司,PDD-HD-2201-7701。
台灣電力公司、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1988):立霧溪溪畔水力發電計畫景觀維護措施、和平溪引水規劃研究報告,台灣電力公司,PDD-HD-2202-7701。
台灣電力公司立霧尖峰工程處(1966):立霧尖峰工程竣工報告,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電源開發處(1982):立霧溪流域水力開發溪畔水力發電計劃可行性及基本設計修訂報告,台灣電力公司PD-170-01。
石再添、張瑞津、黃朝恩(1980):臺灣島諸流域高度、坡度及相對高度的分析研究,地理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4:1-24。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黃朝恩、石慶得(1980):台灣地區水庫集水域地形計測分析圖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石再添等(1987):臺灣地區十五條河川理論水力蘊藏量及地表逕流係數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第14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交通部觀光局(1978):中部橫貫公路沿線地區觀光遊憩發展綱要計畫,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吉村和久等(1996):太魯閣峽谷中石灰岩地帶之石灰華,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朱書麟(1952):臺灣之電源,臺灣之電力問題,臺灣研究叢刊第十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呂勝由(1989):綠-太魯閣國家公園植物資源,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思根、楊貴三、廖秀芬(1990):中部橫貫公路太魯閣至西寶沿線遊憩資源,台灣省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3:1-61。
周憲德、旋子徽、林銘郎(2001):魯丹溪降雨引發土石流之分析,兩岸土石流與洪水災害防治研討會論文集,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灣省通志稿土地志地理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銘郎(1992):河谷解壓節理的研究:以太魯閣大理岩峽谷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論文。林曜松等(1999):立霧溪人工壩體對水域生態影響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57):花蓮縣志稿,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柯文德、盧承宗(1952):日治時代臺灣之電業,臺灣之電力問題,臺灣研究叢刊第十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洪如江(1979):地工技術在臺灣山崩中之應用,六十八年邊坡穩定與坍方研討會論文專集,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洪如江(1991):初等工程地質學大綱,財團法人地工技術研究發展基金會。
洪如江等(1992):中橫公路岩坡安定科技綜合研究(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防災科技報告80-57號,NSC 80-0414-P002-19。
派特利(1996):太魯閣峽谷地形學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派特利(1998):太魯閣國家公園河階地形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徐世大(1955):臺灣省通志稿經濟志水利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徐美玲、賴建盛(1996):河床地形與防沙壩之空間關係-七家灣溪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1:65-82。徐鐵良(1955):臺灣之地震,臺灣銀行季刊,7(2)。高琇瑩、賴美麗、簡碧蓮(2000):山徑百年,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張石角(1985):立霧溪水力發電計劃環境影響評估研究之評述,內政部營建署。
張石角(1988):太魯閣峽谷階地發展潛力及潛在災害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張石角(1990):太魯閣峽谷地形發育過程的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張瑞津(1982):台灣島諸流域的水流等級及水系網比值,地理研究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8:113-156。
張瑞津、沈淑敏、滕肇芸(2000):立霧溪流域人工壩堤對地形、地質、地理景觀之影響,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張徽正、林啟文、陳勉銘、盧詩丁(1998):臺灣活動斷層概論、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佈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許民陽(1978):蘇花海岸南澳、和平、立霧三溪沖積扇三角洲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天任、游祥平(1999):太魯閣國家公園立霧溪流域淡水蝦蟹調查計畫,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陳正祥(1960):臺灣地誌,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94號。
陳宏宇、謝順隆(1993):太魯閣國家公園崩塌地之調查及處理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陳培源(1987):花蓮太魯閣峽谷地質簡介,台灣北部十條地質實習考察路線沿線地質簡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157-197。
陳樹群(1999):堰塞湖潰決機制與減災工法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0(4)。陳翰霖、張瑞津(2001):曾文水庫對河道形態變化的效應,第五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37。
曾晴賢(1995):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溪魚道規劃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游保杉、楊道昌、陳嘉榮(1993):立霧溪流域年平均流量與地文因子關係之研究,台灣水利,41(3):68-76。
黃煇(1952):臺灣之電力問題,臺灣研究叢刊第十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楊貴三(1992):台灣東部木瓜溪流域的地形學研究,社會科教育學刊,1:1-90。
經濟部水資會(1973):臺灣各河川輸沙量初步估算,經濟部水資會。
經濟部水資會、台灣電力公司台灣地區水力普查工作小組(1986):立霧溪水力普查總報告。
經濟部水資會、台灣電力公司台灣地區水力普查工作小組(1995):台灣地區水力普查報告,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70-2000):臺灣水文年報。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91):臺灣地區河川月流量記錄,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00-H-40,471-499。
裘林祥(1965):立霧溪流域水力開發之展望(一),台電工程月刊,199:1-6。裘林祥(1965):立霧溪流域水力開發之展望(二),台電工程月刊,202:34-36。臺灣省公路局(1960):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臺灣省公路局。
臺灣省公路局(1989):中橫公路坍方落石災害調查,臺灣省公路局第四區工程處洛韶工務段。
臺灣省林務局(1992):臺灣省近期防砂壩現況調查報告,農委會補助81農建-9.1-林-26(5)計劃執行報告,行政院農委會。
齊士崢(1995):立霧溪流域的地形演育,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劉志學(1989):立霧溪河階之沉積學研究與對比,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繼湘(1974):臺灣北部大漢溪河流沉積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蔣丙然(1954):臺灣氣候誌,臺灣研究叢刊第二十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蔡坤良(1995):模糊多屬性決策分析在河川環境保育之應用,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鄭元振(1992):地理資訊系統在區域邊坡穩定分析之應用-中橫公路天祥至太魯閣段,國立成功大學礦冶及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鄧國雄、高慶珍、許哲明、蔡佩娥(1987):淡水河系下游的河道形態與演育,地理學研究,11:139-169。賴建盛(1996):防砂壩對櫻花鉤吻鮭物理棲地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駱香林(1968):花蓮縣志稿增補大事記,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謝敬義(1980):立霧溪流域之地形與地質特性在工程上之意義,台電工程月刊,380:27-35。簡桐煙(1978):立霧溪托博闊天然壩的處理經過,台電工程月刊,359:56-66。蘇鴻傑(1978):中橫公路沿線植被、景觀之調查與分析,臺灣大學森林學系生態研究室。
顏清連(1984):立霧溪水力發電計劃環境影響評估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顏滄波(1954):關於大南澳片岩的幾個地質問題,台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7:5-7、47-50。
顧文魁(1983):戰後臺灣地區水力發電工程之開發,中興工程顧問社。<外文部份>
Al-Taiee, Thair M. (1990) The influence of a dam on the downstream degradation of a river bed: case study of the Tigris River. Hydrology in Mountainous Regions, IAHS Publication, 190, 153-60.
Amaranthus, M.P. et al. (1985) Logging and forest roads related to increased debris slides in southwestern Oregon. Journal of Forestry, 83, 229-233.
Andrews, E.D. (1986) Downstream effects of flaming gorge reservoir on the green river, Colorado and Utah.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97, 1012-23.
Angelaki, V. & Harbor, J.M. (1995) Impacts of flow diversion for small hydroelectric power plants on sediment transport, Physical Geography, 16(5), 432-443.
Bilby, R.E. et al. (1989) The generation and fate of road-surface sediment in forested watersheds in southwestern Washington. Forest Science, 33(2), 453-468.
Brooks, K. N. et al. (1991) Hydrology and the management of watersheds.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Ames, IA.
Brunsden, D. and Lin, J-C. (1991) The concept of topographic equilibrium in neotectonic terrains. In: Cosgrove, J. and Jones, M.E. (Editors), Neotectonics and Resources, Bellhaven, London, 409.
Budhu, M., and Gobin, R. (1994) Instability of sand bars in Grand Canyon,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120(8), 919-933.
Budhu, M., and Gobin, R. (1995) Seepage erosion from dam regulated flow - the case of the Glen Canyon dam, Journal of Drainage and Irrigation, 121(1), 22-33.
Collier, M., Webb, R.H., and Schmidt, J.C. (1996) Dams and rivers:Primer on the downstream effects of dams, US Geological Survey Circular 1126, 94.
Downs, P.W. & Gregory, K.J. (1991) How integrated is river bain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5(3), 299-309.
Gilbert, G. K. (1914) The transportation of debris by running wa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86, 263p.
Hadley, Richard F., and Emmett, William W. (1998) Channel changes downstream from a da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34, 629-637.
Hirsch, Robert M; Walker, John F; Day, J.C.; and Kallio, Raimo. (1990) The influence of man on hydrologic systems, The Geology of North America, O-1:329-55.
Howard, A.D. (1998) Long profile development of bedrock channels:Interaction of weathering, mass wasting, bed ero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Geophysical monograph, 107, 297-319.
Inbar, M. (1990) Effect of dams on mountainous bedrock rivers, Physical Geography, 11(4), 305-319.
Juracek, K.E. (1999) Geomorphic effects of overflow dams on the Lower Neosho River, Kansas, U.S. Geological Survey Water-Resources Investigations Report 99-4147.
Johnson, R. Roy. (1990) Historic changes in vegetation along the Colorado River in the Grand Canyon. In Colorado River Ecology and Dam Management.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78-205.
Kesel, Richard H.(1988) The decline in the suspended load of the Lower Mississippi River and its influence on adjacent wetlands. Environmental Geology and Water
Science, 3, 271-81.
Montgomery, D.R. & Buffington, J.M. (1997) Channel-reach morphology in mountain drainage basin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09(5), 596-611.
Pickup, A. (1980) Hydrologic and sediment modelling studies 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 major tropical dam project.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5, 61-75.
Qinghua, Zeng, and Wenhao, Zhou. (1991)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IAHS Publication, 203, 133-39.
Satterlund, D.R. and P.W. Adams. (1992) Wildland watershed management. 2nd edi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ew York.
Small, R. J. (1989) Geomorphology and Hydrology, Longman, London, 175pp.
Tinkler, K.J.; & Wohl, E.E. (1998) A primer on bedrock channels. Publication : Rivers over Rock: fluvial process in bedrock channels. Geophysical Monograph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Washington, DC. 107,1-18.
Walsh, R. (1998) Bedrock streams-An investigation of a small bedrock stream in Kakadu national Park, postgraduate study, School of Geosciences,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
Weaver, W. and D. Hagans. (1996) Sediment treatments and road restoration: protecting and restoring watersheds from sediment-related impacts, 105-134 in The Pacific Rivers Council, Inc, Healing the watershed: a guide to the restoration of watersheds and native fish in the West.
Werritty, A. (1997) Short-term changes in channel stability, Applied Fluvial Geomorphology for River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edited by C. R. Throne, R.D. hey and M. D. Newson, John Wiley & Sons, 15-46.
Williams, Garnett P., and Wolman, M. Gordon. (1984) Downstream effects of dams on alluvial rivers. U.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286.
Wohl, E.E. (1992) Bedrock benches and boulder bars - floods in the Burdekin Gorge of Australi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04(6), 770-778.
Wohl, E.E. (1992) Gradient irregularity in the Herbert Gorge of northeastern Australia,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17(1), 69-84.
Wohl, E.E. (1993) Bedrock channel incision along Piccaninny Creek, Australia, Journal of Geology, 101(6), 749-761
Wohl, E. E. (1998) Bedrock channel morphology in relation to erosional processes, Geophysical monograph, 107, 133-151.
Xu, Jiongxin. (1990)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lex response in river channel adjustment downstream from a reservoi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15, 43-53.
Xu, Jiongxin. (1997) Evolution of mid-channel bars in a braided river and complex response to reservoir construction: an Example from the Middle Hanjiang River, China.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2, 953-965.
<日文部分>
鈴木喜義(1934):タロコ峽の成因について,臺灣時報,176:6。
西村傳三(1935):臺灣地震史,臺灣時報,188:52~63。
小笠原美津雄(1936):研海圖幅說明書,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第765號。
川田三郎(1941):臺灣タツキリ溪の河岸段丘,地理學評論,17。
村田貞藏、川田三郎(1941):臺灣タツキリ溪の谷形,地理學評論,17。
富田芳郎(1972):台灣地形發達史の研究,古今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