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春展(1997):專家與生手間問題解決能力的差異及其在教學上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5(2),80-92。王文科、林家宇(1995):資深優良特殊教育教師之生涯歷程、人格特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4),1-15。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師大書苑。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王淑俐(1998):教室觀察的內容分析(上)。師友,31-35。
王淑俐(1998):教室觀察的內容分析(下)。師友,31-35。
方炳林(1976):普通教學法。教育文物出版社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4江新合(1994):國中理化科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其信念體系之相關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江新合(1994):國中理化教師群體信念及心態特質的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5,159-184。朱文雄(1989):班級經營。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朱小蔓(1999):我們的教育信念:創造完滿的生命。當代幼教管理雜誌,9-11。李田英(1992):自然科教學個案研究 國小自然科教學(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李祖壽(1979):教學原理與教法。大洋出版社
李園會(1989):班級經營。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輝華(1994):教室管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李春芳(1996):現代輔導觀念下的師生溝通術兼談老師發問技巧。健康教育,77,6-11。李佳錦(1994):國中理化教師的教學信念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佘曉清(1999):生物教師的教學信念、教學、與師生互動--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35-47。佘曉清(1998):中學科學教學環境中師生互動量表的發展與研究。科學教育學刊,6(4),403-416。佘曉清(1994):編碼系統研究法在教室觀察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4,33-39。吳正勝(1996):初任教師的成長--從班級經營做起。教育實習輔導季刊,第二卷第三期,20-25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0):班級經營。心理出版社
金樹人(1989):教室裡的春天。張老師出版社
邱美虹、江玉婷(1997):初任與資深國中地球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比較。科學教育學刊,5(4),419-459林清山(1978):教育學研究。偉文圖書出版社
林進材(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進材(1999):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 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3),9-21。
林進材(1999):國小專家教師與新手教師教學理論建構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國民教育研究集,5,185-218。
林清財(199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周進洋、連坤德、金佳龍(1998):國中理化教師實驗室教學能力之評量。科學與教育學報,2,83-101。范瓊盛、郭重吉(1998):國中理化教師教學改進決策行為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9,21-34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4
梁茂森(1993):高職教師教學效能信念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4,31-72。梁振威、陳寶蓮、潘麗雯、李子建、趙志成、黃顯華(1999):普及教育制度下中文教師之信念與實踐:一個初步的探究。基礎教育學報,8(2),29-43 香港中文大學。孫敏芝(1988):教室觀察。國教天地,78,19-24。孫志麟(1992):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的差異。師友月刊81年4月,21-23。孫仲山(1996):師生互動的教學理念。高市文教,38-41郭生玉(1994):影響教師工作心厭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教育心理學報,27,63-79。郭明堂(1989):佛蘭德斯。高市文教,37,34-36。
許殷宏(1999):師生互動策略探究。中等教育第50卷第6期,62-80
許惠予(1995):教學態度與師生互動--國小四年級一個班級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初等教育研究集刊,3,217-222。
張景媛(1997):如何讓新手教師成為專家教師。測驗與輔導,145,3008-3010。張靜儀(1995):一位優秀國小自然科教師的教學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學報,8,137-166。
張靜儀(1993):自然科教學個案研究--從理論到實際。屏東師院學報,6,83-108。張靜儀(1998):初任教師國小自然科學教學之個案研究 以【地球運動】單元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1,233-264。張秀敏(1991):給國小初任教師教室管理的建議。國教天地,90,27-32。張佩瑛、蔣治邦(2000):課堂內師生問答互動之研究:國小數學課問答互動中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處理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3,99-122。張惠博(1996):職前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1),59-92。張惠博(1994):初任科學教師認知與專業的成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3-011-S-018-020F),未出版
張俊紳(1992):教師發問技巧在教學上的功能及應用。國教之聲,25(3),28-32。張靜儀(1997):增進自然科教室的發問技巧。屏東師院科學教育,11-17。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之外--論鼓勵學生發問暨教師回答技巧之重要性。國民教育,39(3),47-53。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心理出版社
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心理出版社
張賴妙理(1999):初任暨資深國中生物教師在運輸作用、遺傳與演化單元的教學表現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張瓊月(1999):教師的教育信念。國教之聲,33(1),60-63陳奎 、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三民書局
陳奎 (1998):現在教育社會學。師大書苑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揚智文化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 : [質的研究方法]。南宏書局
陳碧雲、張惠博(1996):初任科學教師班級經營的面貌與成長。科學教育,7,60-75。陳忠志(1998):國中教師科學本質及科學教學信念對理化教室環境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6(4),383-402。
陳國泰(1996):以兒童哲學教室課程理念提昇學生思考能力。研習資訊,13(3),40-44。陳美玉(1998):教室觀察(上)一項被遺漏的教師專業能力。研習資訊,15(5),48-54。陳美玉(1998):教室觀察(下)一項被遺漏的教師專業能力。研習資訊,15(6),60-69。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出版社。
黃昆輝、賈銳(1978):教育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主編。
黃政傑、李隆盛(1993):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師大書苑
黃永和(1997):「教學表徵」--教師的教學法寶。國教世紀,178,17-24。黃淑苓(1997):國內教師信念研究的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興大學人文社會學報,6,135-152。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師大書苑
楊榮祥(1996):職前科學教師教學表現之檢測--初探。科學教育月刊,189,2-13。楊榮祥(1998):台灣和西澳科學教室環境的合作研究--研究架構、方法及對台灣科學教育的啟思。科學教育學刊,6(4),325-342。
楊榮祥(1992):解釋研究法在科學教育研究上的運用。科學發展,20(5),539-547。
楊美容(1994):教師的信念與教學實務 一位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化學教師的個案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明家(1996):談教師發問技巧。國教天地,116,66-71。楊裕仁(1994):初任教師經營--其影響因素及一些對策。國教輔導,34(1),8635-8639。葉連祺、李承華(1997):國小教師教育專業信念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39,46-63。劉麗玲(2000):國中資深理化教師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怡亭(2000):一個教師的教學轉變--從心理學理論看班級經營。師友(),83-87。
劉威德(1993):法蘭德斯教室觀察理論之探討。教育資料文摘,147-160。蔡美娟(1999):國中資深與初任生物教師運用生活事例於教學之個案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辰楨(1997):國中初任與資深生物教師運用發問策略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孟翰(1995):班級秩序的建立與維持--國小三年級一個班級之描述性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 初等教育研究集刊,3,211-213。
潘正德(1993):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生輔導通訊第二十五期,24-31。潘志煌(1998):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3,201-224。鄭悅琪(1999):國民小學組織氣氛、教師制握信念與教師溝通恐懼之關係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5,333-351。
駱芳美(1988):師生互動對師生關係的影響。諮商與輔導,33,16-18。盧美貴(1980):教師教室行為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師友),16-21。
賴銳霞(2000):混沌(chaos)對國小老師班級經營的啟示。教師之友,41(4),44-50。賴慶三(1996):自然科學問題類型與教學發問策略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學報,9,635-672。
鍾任琴(1995):國小實習教師在實習前後教育專業信念差異變化之探討。嘉義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 國民教育研究所學報,1,23-56。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顏銘志(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263-294。簡紅珠(1996):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的班級管理實作與決定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4),36-48。羅素貞(1996):問題表徵與問題解決。屏東師院學報,9,149-176。英文部分
Barden, L.M.(1995) Effective Questioning & the Ever-Elusive Higher-Order Question.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57(7),423-426
Brickhouse, N. W.(1990)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lassroom Practic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1(3),53-62
Carlsen, W. S. (1991) Questioning in Classrooms: A Sociolinguistic Prespectiv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2), 157-178
Clark, C. M. & Peterson, P.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C. Wittrock (Ed.) ,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p.255-296) . New York : Macmillan
Gilbert, S. W.(1992)Systematic Questioning. The Science Teacher,59(9) , 41-46
Deal, D. & Sterling, D. (1997) Kids Ask the Best Questions. Education Leadership,54(6),61-63
Gallagher, J. J. (1991) Prospective and Practicing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75(1), 121-133
Grossman, P. L., Wilson, S. M. & Shulman, L. S. (1989) Teachers of Substance: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for Teaching. In M.C. Reynold (Ed.),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NEW YORK:Pergamon Press
Jones, M. G. & Wheatley, J. (1990) Gender Difference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Science Classrooms, 27(9), 861-874
Leinhardt, G., & Smith, D. A.(1985).Expertise in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3),247-271
Leinhardt, G., & Greeno, J. G. (1986). The cognitive skill of teach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8(2),75-95
Livingston, C., & Borko, H.(1989). Expert-novice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a cogniyive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36-42
MicDiarmid, G. W. (1990) Challenging Prospective Teachers’ Beliefs During Early Field Experience: A Quixotic Undertak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1(3),12-20
McCormack, A. J. & Yager, R. E. (1989) A New Taxonomy of Science Education. The Science Teacher,56(2),47-48
Munby, H. (1984)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 Teacher’s Belief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1(1),27-38
Riley, J. P. (1986) The Effects of Teachers’ Wait-Time and Knowledge Comprehension Questioning on Science Achieve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3(4),335-342
Swift, J. N. & Gooding, C.T. (1983) Interaction of Wait Time Feedback and Questioning Instruction on Middle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8),721-730
Tobin, K. (1983) The influence of wait-time on classroom learning. 5(1),35-48
Westerman, D. A.(1991).Teacher decision making by experts and novices across three stages: preactive, interactive and postactiv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0 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