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台北市 : 五南。
王紅宇 譯(1999)。《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ISBN:957-730-152-
5。Doll, W. E.(1993):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白亦方等 譯(2001)。《校長辦公室裡的那個人:一種民族誌》。台北市:師大書苑。ISMN:957-496-234-2。Wolott, H. F.(1973):The man in the principal’s office:
an ethnography.
史德海、蔡春輝 譯(1988)。《榮格心理學入門》。台北市:五洲。Hall, C. S.
& Nordby, V. J.(1973):A Primer Of Jungian Psychology.
成虹飛(1996)。《以行動研究做為師資培育模式的策略與反省:一群師院生的
例子。》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科會。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
>。《美育,106期》,29-38。
呂志煌(1977)。<野柳地區再開發計畫>。《逢甲建築,15期》,81-87。
李玉惠(2000)。<資優生真的有較好的後設認知嗎 ?>。《資優教育,76期》,12-17。
李鴻謀(1997)。《北海萬金石》。台北:金山鄉後備軍人輔導中心。
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美術。
林佩璇(2000)。<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研習資訊,第4卷,17期》,36-41。
林智謀(2001)。<海岸地形知性之旅>。台北縣政府編。《2001野柳知性之旅
研習手冊》。15-16。台北:台北縣政府。
周淑卿(2002)。<教室層級的課程設計:課程實踐的觀點>。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編《現代教育論壇:課程改革的落實-教室層級的課程規劃》。1-15。台
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59-170。台北:巨流。
施照輝(2001)。<推動生態旅遊暨台北野柳地質公園轉型工作記要>。台北縣
政府編。《2001野柳知性之旅研習手冊》。5-14。台北:台北縣政府。
徐宗國 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市:巨流。ISBN:957-732-083-
X。Strauss, A. & Corbin, J.(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iques.
袁汝儀(1994)。<由戰後台灣的五種視覺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自主
性之重要性培養>。《美育,54期》,39-52。
袁汝儀(1998)。<美勞課程設計的自然法則>。《北縣國教輔導,4期》,4-9。夏林清(1996)。<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
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99-120。台北:巨流。
夏林清等 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市:遠流。ISBN:957-
32-3337-1。Altrichter, H. , Posch, P. & Somekh, B.(1993).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夏林清(2000)。<行動研究與中、小學教師的相遇>。《教師天地,105期》,4-8。
張世平(1991)。<行動研究法>。黃光雄、簡茂發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世平、胡夢鯨(1988)。行動研究。賈馥茗、楊深坑編。《教育研究法的探
討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國清(1996)。《後佛洛伊德主義》。台北:揚智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法》(增訂版)。台北:
南宏。
野柳國小教導處(2001)。《野柳國小學校優劣勢分析表》。台北:野柳國小教導
處。
野柳國小總務處(2000)。《野柳國小校舍平面圖》。台北:野柳國小總務處。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師苑。
陳敏明攝影、陳文山、曾旭正、詹素娟解讀(1999)。《大台北空中散步》。台
北市:遠流。
許聖坤(1995)。《八十三學年度寒假野柳親子之旅參考資料》。台北:野柳國
小。
陳瓊花(1998)。<試探愛麗克森設計之課程範例 :「在世界上我們的地方」之特
色與意涵>。《美育,95》,35-44。
陳瓊花(2000)。<課程統整設計與案例之初探>。《高中美術教學輔導,8
期》,1-22。
黃盛璘(主編)(1994)。《北部海濱之旅》。台北市:遠流。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張嘉育(1998)。<教室本位的課程發展>。《教師天地,93期》,6-11。
黃炳煌(1991)。《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文景。
黃炳煌 譯(1981)。《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台北市 : 桂冠。Tyler , R.(1949).
Education-Curricula., Education-Aims and objectives.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譯瑩(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課程統整相關問題探究>。《教育研究資
訊,第5卷,7期》,60-81。
萬里鄉戶政事務所(2002年7月23日)。<萬里鄉戶政事務所人口資料。>http://www.wanli.ris.tpc.gov.tw/travel/locally.htm,萬里鄉戶政事務所。
楊俊秀(1998)。《野柳岬植物多樣性與景觀資源》。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
學報,9期》,297-318。
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薛化元、翁佳音(1997)。《萬里鄉誌》。台北:台北縣萬里鄉鄉公所。
劉豐榮(1991)。《艾斯納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
廖穗華(1998)。<碧海藍天共一色-萬里>。莊萬壽主編。《北台灣人文之
旅》。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潘世尊(2000)。<教師教學與課程發展的聯結:從自我反省、協同反省、到協
同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第3卷,3期》,103-120。
歐用生(1981)。《課程研究方法論》。高雄:復文。
歐用生(1985)。《課程發展模式探討》。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9a)。<行動研究與教育革新>。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編。《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歐用生(1999b)。<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天地,101期》,15-24。
歐用生、楊慧文(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和特色>。《師友,379
期》,10-15。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石岩(1984)。《心理分析與教育》。台北市:遠流。
簡茂發(1999)。<多元評量之理念與方法>。簡茂發主編《啟發多元智能論文
集》。1-18。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蕭昭君(1997)。<質性教育研究中的主觀-坦然面對與監控>。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編《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9。花
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英文部分
Beattie, D. K .(1997). Assessment in art education .Worcester, Massachusetts:
Davis Publication, Inc .
Efland, A., Freedman, K., &Stuhr, P.(1996). Postmoden art education :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 Reston, VA :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
Efland, A .(2000). The city as metaphor for integrated learning in the arts .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3), 276-295 .
Jacobs, H.(1997). Refining the map through essential questions. Chapter 4 of Mapping the big picture:Integrating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K-12. Alexandria ,VA:ASCD.
Krug, D. H .& Cohen-Evron, N.(2000).Curriculum integration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in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 41(3), 258-275.
Wilson , B.(2000). Of Diagrams and Rhizomes:Disrupting the Content of Art
ducation .載於2000年視覺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論文
集,25-40。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