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22: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宜芳
研究生(外文):Lee Yi-Fang
論文名稱:舒曼<大衛同盟舞曲集>詮釋報告
論文名稱(外文):A Search of R. Schumann''s "Davidsbundlertanze"
指導教授:林公欽林公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0
中文關鍵詞:舒曼大衛同盟弗羅雷斯坦奧塞比斯性格小品鋼琴音樂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5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1810年,舒曼(Schumann, Robert, 1810 ~ 1856)出生之際,正是歐洲浪漫主義思潮蓬勃發展之時。此一運動,大致自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在德國捲起了一股深沉的浪漫哲學思潮;其強調感性、直覺,嚮往神秘、未知的事物,追求自由…等特質,對舒曼一生的創作觀點有著深厚的影響。自小出身書香家庭,熱愛文學,個性十分敏感、好幻想的舒曼,雖然一生的創作風格幾經改變, 但本質上可說是個徹徹底底的浪漫主義者。他不受傳統約束,將音樂的內容與思想表達遠置於形式之前;其迷人與充滿幻想性的音樂本質,好用暗喻、或將音樂與文學的想法結合,及其許多作品擁有的自傳性特質….,使他的音樂常充滿獨樹一格的創意。1830 ~ 1840左右的這十年間,一方面因為舒曼的創作重心在鋼琴音樂上,二方面由於與克拉拉(Wieck, Clara, 1819 ~ 1896)的婚事受阻,二人只能魚雁往返並偶爾偷偷見面,在此狀況下,舒曼的創造力反而被大量的激發,因此創造出了許多傑出的鋼琴獨奏曲。此組<大衛同盟舞曲集>(Davidsbündlertänze, op.6)便是其中的一首傑作。此組曲由18首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所組成。舒曼以他的二個分身-弗羅雷斯坦與奧塞比斯,呈現出他與克拉拉一路走來快樂、悲傷………等心路歷程。在這18首樂曲中,結構上,舒曼多數使用ABA三段體(有時會加上一段尾奏)的型態;其中,A段與B段的比例大多相當平均,且B段常由A段素材的轉調或變奏而來(例如I-2、I-5、I-6、I-8、I-9、II-3均屬此類)。而在樂曲與樂曲的連接上,相鄰二曲間常有著性格上的對比性(通常是弗羅雷斯坦與奧塞比斯交替出現);且整體而言,18首樂曲中有許多素材均具有相互呼應的特質。例如在調性上,相同調性的樂曲間所具有的同質性;旋律上,貫穿全曲的四度動機、二音一組的級進進行、出現在不同樂曲中的相同旋律(例如B-升A-B-升C-D的音型、I-2在II-8後段的完整再現等等);節奏上,貫穿個別樂曲的頑固節奏,及橫跨數曲的相同節奏型的使用…等等。這些特質讓這18首樂曲成為了一個密切結合的整體;因此彈奏時應整組呈現,而不適合只挑選其中數曲彈奏。而在每首樂曲中,舒曼則以他獨特的音樂語彙呈現出其性格的二面性。其好用的短小樂句、切分節奏、重拍轉換、3對2節奏、以和聲外音(尤其是倚音與掛留音)豐富調性和聲色彩、將樂段結束於非原位和絃上….等特質,在不同的樂段中均有不同韻味的呈現.
一、前言
二、版本問題
三、<大衛同盟舞曲集>的創作特色
(一)調性
(二)節奏
(三)旋律
四、樂曲內容詮釋
(一)上冊第一首
(二)上冊第二首
(三)上冊第三首
(四)上冊第四首
(五)上冊第五首
(六)上冊第六首
(七)上冊第七首
(八)上冊第八首
(九)上冊第九首
(十)下冊第一首
(十一)下冊第二首
(十二)下冊第三首
(十三)下冊第四首
(十四)下冊第五首
(十五)下冊第六首
(十六)下冊第七首-下冊第八首
1.下冊第七首
2.下冊第八首
(十七)下冊第九首
五、結論
(一)樂譜類
Schumann, Robert. Davidsbündlertänze, Op.6, Erste Ausgabe. Leipzig: VEB Breitkopf & Härtel Musikverlag, 1986.
Schumann, Robert. Davidsbündler, Op.6, Zweite Ausgabe. Leipzig: VEB Breitkopf & Härtel Musikverlag, 1987.
Schumann, Robert. Davidsbündlertänze, Op.6. Wien: Wiener Urtext Edition, 1997.
Schumann, Robert. Davidsbündler, Op.6. Austria: Universal Edition.
Schumann, Robert. Davidsbündlertänze, Op.6. Frankfurt: C. F. Peters, 1975.
Schumann, Robert. Piano Music of Robert Schumann, Series I.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72.
Schumann, Robert. Klavierwerke, band III. München: G. Henle Verlag, 1977.
(二)書籍類
1. 中文書目
Chissell, Joan. <舒曼:鋼琴音樂> 苦僧譯。 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民國86年。  
Ostwald, Peter. <天使與魔鬼之舞-舒曼的一生> 張海燕譯。 台北縣:高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9年。
林公欽著。 <舒曼鋼琴連篇曲集之研究> 台北市:師大書苑,民國81年。
陳玉芸著。 <舒曼鋼琴代表作之研究>台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民國80年。
2. 外文書目
Brown, Thomas A. The aesthetics of Robert Schumann.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68.
Chissell, Joan.Schumann. London: J. M. Dent & Sons Ltd, 1977.
Maxwell, Carolyn & Devan, William.Schumann solo piano literature. Colorado: Maxwell Music Evaluation, 1984.
Robert, Walter.From Bach to Brahms: a musician’s journey through keyboard music.Indiana: Tichenor Publishing, 1994.
Sadie, Stanley ed.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London: Mucmillan, 1980.
Schumann, Robert. (Tran. and ed. by Pleasants, Henry.) On music: 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88.
Schumann, Robert. (Tran. by Rosenfeld, Paul; ed. by Wolff, Konard.)On Music and Musicains.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Schumann, Robert. (Tran. and ed. by Herbert, May.)The life of Robert Schumann; told in his letters.Michigan: Scholarly Press, 1970.
Taylor, Ronald.Robert Schumann, his life and work.New York: Universe Books, 1982.
Todd, Larry ed..Schumann and his world.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