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協會 (1987),資優學生鑑定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協會 (1999),資優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培育人才。台北心理出版社。
尤智倩(2000):國中音樂教師在職進修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方淑玲(1991):國小音樂資優學生音樂性向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毛連塭(1988):綜合充實制資優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毛連塭(1994):資優教育課程設計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我國資優教育二十年來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毛連塭(1995):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毛連塭等編譯(1987):資優教育教學模式。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 穎(1984):音樂教育實驗之檢討與改進。台灣教育,402,25-34。
王 欣(1993):國民小學音樂資賦優異教育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1988):課程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2):資優課程設計。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文科(1992):資優課程設計有效的資優課程規劃方案。台北:心理出版社。
台北教育局(1999):台北市立藝術學校藝術類科課程規劃(音樂組)公聽會會議手冊。台北:教育局。
朱象泰(1998):鋼琴練習曲初探-分類介紹與學習方法,載於鋼琴音樂教育論文集。台北:雙木林。
吳舜文(1995):淺論一般音樂課程設計。中等教育,46(4),44-55。
吳舜文(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音樂資優教育的新走向:論音樂特殊才能教育專業與通識養成教育之重要性,載於一九九九資優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259-277頁)。台北:中華資優教育學會,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編。
李翠玲(2000):精英教育模式與通才教育模式對音樂資優學生之社會成就生或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以台灣及英國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李德高(1996):資賦優異教育。台北:五南。
林公欽(1999):臺灣國民中小學音樂課程之現況與展望。世紀末的回顧:各國音樂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16。
林勝儀譯,狄約芙莉著(1987):柯爾扥鋼琴演奏解說。台北:全音。
林榮德譯,Ahrens and Atkinson著(1981):鋼琴基本教學法。台南:興文齋書局。
邵義強譯(1989):世界的鋼琴教育與鋼琴教本。台北:全音。
邵義強譯,大野桂著(1984):順應發達階段的鋼琴學習指導法,載於鋼琴技巧指導法。台北:全音。
姚世澤(1993):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台北:偉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姚世澤(1996):音樂資優創造力教學之研究,載於音樂教育論述集(130-140頁)。台北:師大書苑。
姚世澤(1998),變調的音樂特殊才能教育─音樂班與音樂才能班定位的省思,載於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會訊,第四版。台北,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
姚思源(1992):論音樂教育。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洪秀錦(1998):即興訓練在鋼琴教學中重要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佳慧(1998):高中音樂資優班課程設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靖惠(2000):國中音樂教師「自我效能」及「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佳美(1989):國小音樂班鋼琴課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編譯館(1994):課程教材教法通論。台北:正中。
張大勝(1999):鋼琴彈奏藝術。台北,五南。
張大勝、范儉民、鍾萬梅(1996):我國音樂資優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1,201-219。張春興、林清山(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 (1999):教育部八十七學年度國民中小學音樂班評鑑綜合檢討會會議資料。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中小學音樂、美術、舞蹈班設置要點。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特殊教育法暨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藝術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a):八十七學年度國民中學音樂班評鑑報告。台北:教育部。
郭文青(2000):國小音樂才能班新生入學鑑定方式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有遹(1994):文藝與音樂才能。資優教育季刊,52,1-9。郭長揚(1996):音樂資優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國民教育,36(4),4-8。郭為藩(1993):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文景。
郭靜姿 (1986a):資賦優異與特殊才能之區分。測驗與輔導雙月刊,74,1369-1371。
郭靜姿(1986b):談「資優」的概念,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資優學生鑑定與輔導(3-48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郁秀(1998):台灣音樂資賦優異教育的發展與現況分析,載於兩岸表演藝術教育研討會論文集(33-46頁)。台北:周凱劇場文教基金會。
彭聖錦、陳美珠譯,巴斯田(James W.Bastien)著(1979):教好鋼琴的秘訣。台北:全音。
曾寅育(1972):鋼琴理論與實際。台北:正中。
黃光雄(1984):課程設計的模式。編輯小組,287-314。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5):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靖雅(1993):巴斯田與可樂弗兩套初級鋼琴教材之分析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碧蓮譯,加勢園子著(1988):庫達克的鋼琴教材「遊戲」。全音音樂文摘,11,132。
黃麗瑛(1993):鋼琴教學論。台北:五南。
楊韻玲(1993):國民中小學音樂班畢業學生學習成效之追蹤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劉瓊淑(1998):鋼琴教師的基本素養,載於鋼琴音樂教育論文集。台北:雙木林。
蔡永文(1987):我國音樂資賦優異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2,89-115。蔡秋桃(1984):資賦優異教育課程之設計。資優教育,13,8-11。鄭瓊英(1991):皮亞傑˙布魯納,蒙特梭利的發展學習理論,載於兒童音樂教育上的應用。音樂教育季刊,19,38。
蕭崇凱(1985):論鋼琴教學。台北:樂韻。
應詩真(1980):鋼琴教學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謝琇莉(1993):多元化鋼琴教學,載於第一屆國際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
鍾靜儀(1999):初級鋼琴系列教材之比較研究:可樂弗鋼琴叢書、巴斯田才能鋼琴教程、艾弗瑞全能鋼琴教程。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簡茂發、蔡崇建、陳玉珍(1997):資優概念探析,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資優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培育人才(3-20頁)。台北:心理出版社。蘇郁惠(1997):兒童音樂性向測量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蘇郁惠(1998):藝術資優教育的新走向─由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之草案談起。國教世紀,183,17-22。二、 外文部分
Betts,G.T.& Knapp,J.K.(1981).Autonomous learning and the gifted.In A Arnold et al.(Eds.).Secondary proprams for the gifed/talented.Ventura,CA:Office at Ventura Country Superintendent of schools.
C.F.Abergo, Objective for Elementary Level Piano Instruction: A Survey and Comparison of the objectives of Eight Children’s Piano Method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Piano/Piano Pedagogy Teacher, Doctoral Disorien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88.
D.M.Zents, Music Learning,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April, 1992,34-35.
Gallagher, J.J. (1985,3rd ed.). Etching the Gifted Child.MA:Allyn & Bacon.
Guilford,I.P.(1967).Educating the gifted:A sourcebook.Chicargo and London: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Higher,G.(1989).The Art of the Teaching.New York:Random House.
J.Grashe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April 1993,P.38.
John Grashe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April 1993): 38.
L.Mark, Contemnor Music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86,P183.
Maker (1982). Teaching models in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 Aspen Publication.
Maker, C.J. (198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he gifted. Rockvilli, MD: Aspen
Mary Toy, Curriculu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nal Musucian, American Music Teacher (April/May 1982): 44.sincia
Max W.Camp, Teaching Piano: The Synthesis of Mind, Ear and Body (Los Angeles: Alfred Publishing Co, 1992), 10.
Passow, A.H. (1987). Issues and trends in curriculum for the gifted. Gifted International, 4
Passow, H, et al. (1982). Differentiated Curricula for the Gifted/Talented. Committee Report to the National/state Leadership Training Institute o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Ventura County, CA: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schools.
Quid a Susie Francis, Sound Methods for Teachers, Piano Quarterly 37, (Spring,1992): 37.
Reimer,B.(1989).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New York:Prentice-Hall,Inc.2nd Edition.
Renzulli,J.S.(1977).The Enrichment triad model:A guide for developing defensible proprams for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Richard Van Auken and Paul Larson, Teaching Inner Hearing. American Music Teacher (April/May 1988): 17.
Shuter-Dyson, R, &Gabriel, C (1981). The psychology of musical ability (2nd ed). London: Methuen)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1993).National Excellence: A Case of Developing America’s Talent.Washington,D.C.:The Office.
Van Tassel-Baska, Feldhusen, J., Seeley, K, Whealley, G., Silvenman, L., & Foster, W. (1988).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for gifted learners. Boston: Allyn&Bacon.
Van Tassel-Baska, J. (1987) The case for the teaching of Latin to the verbally talented. Roeper Review, 9(3), 159-161.Wethersfield,CT:Creative Learning Press.
Winner, E., & Martino, G. (1993). Giftedness in the visual arts and music. Internatioal handbook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253-281.New York: Pergam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