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令瑩(2001)。國民中學學生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屏地區國中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王信智(1993)。團體合作,互補短長─我國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配合之瓶頸予改進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14,31-33。林幸台(1991)。從生涯規劃的要素談學校生涯輔導的重點。教師天地,50,13-15。
林幸台(199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市:五南。
內政部兒童局(2000)。兒童福利專業人員資格要點。取自
http://www.cbi.gov.tw/downloadm/file3.ht
李文仰(1996)。高職學生職業成熟度及其相關因素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京娜(1992)。台灣區職校學生升學意願調查之研究。商業教育,15,66-95。李隆盛(2000)。技職教育體系一貫課程的規劃與推動。教育部主編。技職教育體系一貫課程專案研究成果摘要。
李黛蒂、夏林清(1983)。生涯成熟態度問卷指導手冊。台北:輔仁大學。
何玉美(1998)。他們真的是「草莓族」嗎?-透視社會新鮮人的工作價值觀。管理雜誌,283,22-26。何慧卿(1998)。台北市、嘉義市私立托兒所教保人員薪資、福利、工作狀況與滿意程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沈佳靜(2001)。二專幼保科畢業生就業情形暨學習成效之研究。
美和技術學院學報,19,1-14。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周春美、沈健華(1993)。生涯的導航。技職雙月刊,15,25-29。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吳明達(1990)。影響高中高職學生生計價值觀因素之研究。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碧(1984)。少年輔育院學生職業成熟與職業準備狀況之研究。
教育學院輔導學報,7,195-213。
吳劍雄(1997)。專科生職業認知、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決定程度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儒君(1992)。大專女生職業選擇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家政科系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金樹人(1991)。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天馬。
武藍蕙(2000)。職業道德。台北市:啟英。
柯華葳(1995)。輕重緩急-從幼兒老師困擾排行榜談幼教改革。新幼教,7,18-22 。
柯樹青(1979)。台灣地區高工學生就業意願之研究。人與社會,7(8),59-61。洪翠青(1998)。幼教學生的求學與生涯規劃。國教世紀,179,33-36。孫立葳(2000)。幼兒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265-279。高玉蓉(1994)。啟聰學校高職階段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員仙、蔡延治、廖信達、李慧娟、許瑛真(1997)。德育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德育學報。13。65-78。孫仲山(1999)。職業教育論。高雄:復文。
孫仲山、劉金泉、田福連(2001)。高職學生的職業成熟度。教育研究資訊。9(2)。44-57。徐秀容(2000)。職業簡介-幼教人員。職訓局網路資源。取自
http://www.evta.gov.tw/
黃月純(1987)。台北地區高職學生工作價值觀之研究。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振球(1996)。談高職學生升學問題。技職雙月刊,33,22-25。
黃迺毓(2001)。幼教問題與改進。2001年5月9日。取自
http://www.sinica.edu.tw
黃淑芬(1982)。大學生自我統整與職業成熟及自我確認的關係。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雅容(1995)。論科系類型對美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之影響。美歐月刊,10(11),113-127。黃獻一、林麗鳳(1992)。中台醫專學生職業自我與職業決策之調查研究。第七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合輯。醫護類,1-9。
陳姣瑾(1995)。錢少、事多、地位低-幼教老師三聲無奈。新幼教,5,63-64。
陳淑玲(1996)。新人類的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特性對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文(1998)。高職餐飲管理科及非餐飲管理科畢業生工作表現之比較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娟(1982)。中學生職業成熟發展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康自立(1992)。職業發展的探討。職業教育學院學報。1,1-30。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00)。高級職業學校統計資料。教育部編製。
教育部技術與職業教育司(2001)。醫護類技職教育一貫課程規劃說明會護理與保育群手冊。
章秀峰(1994)。高職生職業價值觀及就業準備之研究-比較普通班高職生與建教合作技術生之差異。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秋勳(1981)。役畢未升學未就業高職畢業青年就業意願調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曹常仁(1984)。高職學生職業道德觀念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宗、劉兆明(1995)。工作價值觀及其形成歷程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4,73-103。
許美瑞、涂夢俠、許勝雄、黃馨慧(1989)。高職設置幼兒保育科社會需求之研究。家政教育,11 (1),1-20。許錦雲(1988)。家職學生教育與職業抱負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淑姬(2000)。職業簡介-學前教育師。職訓局網路資源。取自
http://www.evta.gov.tw/
張秀玲(2001)。高屏地區學前教育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美雲、林佩蓉(1998)。工作價值觀對幼兒教保人員離職或異動之影響-以大台北地區為例。中台醫專學報,10,1-16。
張美麗(1993)。影響幼教老師工作滿意之因素探討。幼兒教育年刊,6,69-94。張紹勳(1998)。技職院校資管科學生生涯發展、自我統整、工作價值觀、升學就業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人力資源學報,10,1-16。張進上、陳麗娟(1990)輔導:理論與研究,高雄:復文。
張翠娥(1986)。學前教育師資基本能力分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幼教(1994)。做多少事,拿多少錢。新幼教,2,4-9。
新幼教(1995)。教育部幼教白皮書。新幼教,4,36-39。
新生醫校(1997)。85學年度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未出版,桃園。
新生醫校(1998)。86學年度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未出版,桃園。
新生醫校(1999)。87學年度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未出版,桃園。
新生醫校(2000)。88學年度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未出版,桃園。
新生醫校(2001)。89學年度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未出版,桃園。
楊國樞主編(1993)。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
楊朝祥(1984)。技術教育辭典。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楊筱雲(1992)。影響台北市托兒所教保人員工作倦怠之相關因素研究。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虞鳳桃(1994)。小小天地別開薪面。新幼教,2,13-15。
臺灣省政府勞工處(1994)。臺灣省八十三學年度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輔導工作報告。臺灣省政府勞工處編印。
臺灣省政府勞工處(1995)。臺灣省八十四學年度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輔導工作報告。臺灣省政府勞工處編印。
臺灣省政府勞工處(1997)。臺灣省八十五學年度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輔導工作報告。臺灣省政府勞工處編印。
臺灣省教育廳(1997)。臺灣省公私立高級職業學校八十四學年度畢業生升學就業調查報告。臺灣省教育廳編印。
蔡子安(1993)。高職資料處理科畢業生就業與升學意願影響因素研究。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延治(2000)。教保實習。台北:啟英。
劉修祥,陳麗文(2000)。高雄市高職餐飲管理科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58,31-37劉德生(1989)。中等學校學生職業觀念與職業態度發展之研究。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劉德生(1994)。青年的職業價值觀。師友月刊,322,38-40。賴春金(1988)。我國家政技職教育現況探討與改進方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琳恩(1998)。師院幼教系學生之任教職志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簡楚瑛、廖鳳瑞、林佩蓉、林麗卿(2001)。當前幼兒教育問題與因應之道。2001年5月9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
職業訓練局(2000)。職業分類典。取自http://www.vtc.edu.hk
蘇萍(1984)。台北市中學生職業發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蘇傳臣(1994)。幼教師薪事知多少?新幼教,2,10-12。
二、英文部分
Chilman,C.(1966).Growing up poor.,No.13.Washington,d.c.:Welfare Administration Publication.
Cochran, D. J.(1984).Group approaches.In H. D. Burck,& R. C. Reardon(Eds.),Career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pp.124-140). Springfield,IL:Charles C. Thomas.
Crites, J.O.(1961). A Model for the 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8, pp.255-259.
Dilley, J. S.(1965). Decision-making ability and vocation maturity.The Personnel & Guidancc Journal, 44 .
Dipboye,W.J&Anderson,W.F.(1959). The ordering of occupational values by high school freshmen and seniors.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38,121-124.
Elizur, D.(1984).Factor of work value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work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9(3),379-389.
Feldman, S. S. & Aschenbrenner, B. (1983). Impact of parenthood on various aspecrs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A shortterm longitudinal study.
Ginzberg,E.(1951).Occupational choice: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omez-mejia, L. R.(1981).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Testing of a Need Deprivation and Social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Model of Work Value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Gribbons,W.D.,&Lohnes,P.R.(1964).Relationship among Measure of Readiuess for Vocational planning.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1,13-19.
Gribbon,W.D.&Lohnes,P.R.(1965).Shifts in Adoiescents,Vcational Values.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44,148-152.
Hales,L.W.&Fenner,B.(1972).Work Values of 5th ,8th,and 11th Grade Students.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20,199-203.
Hauser,B.B.&Garvey.C.(1983).The Impact of Family,Peers,and Educational Personnel upon Career Decisuon Making.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3,35-44.
Holland,J,L,Gottfedson,G.D.&Nafziger,D.H.(1975).Testing the
Validity of some Theoretical Signs of Vocational Decision-
Making Ability.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2,411-422.
Holland, J. L. (1985).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 (2nd ed). Englewood, New Jersey: Prentice.
Jordaan,J. P.& Heyde,M.B. (1979).Vocational maturity during The Hight school Years.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Kapes,J.T.&Strickler,R.E.(1975).A LongITUDINAL Studu of change in work values between Ninth and twelfth grades as Related to High School Curriculum.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6,81-93.
Krumblotz,J.(1979).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 A. J. Mitchell, G.G.Jones,& J.D. Krumboltz(Eds.), Social learning.
Miller,M.F.(1974).Relationship of Vocational Maturity to Work Value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5,367-371.
Mullen,P.E.(1976).The Self Concept and Meaning and Value of Work of Vocational and Academic.(Doctoral dissertution, Missouri-Columbia University)
Perrone,P.A.(1973).A Longiludinal Study of Occupotioonal Values in Adolescents.Vocational Guidauce Quarterly,22,116-123.
Staw,B. J.(1981).The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to a course of ac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6,577-587.
Super,D. E.(1975).The psychology of career.New York:Harper&Row.
Super,D. E.(1990).A Life span , Life —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In Brown, D.,Brooks, L.,&Associates(Eds.),Career choice&development(pp.197-261).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Thomas,H.B.(1974).The Effects of Social Position,Race,and Sex on Work values of Ninth-grade student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4,357-364.
Wagman,m.(1965).Sex and Age Differences in Occupational Values.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44,89-95.
Wijtivg,j.p.,Arnold,c.r.&Conrad,k.A.(1977).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k Values,Socio-Education and Work Experiences and Vocational Aspirations of 6th,9th,10th,and 12th Grader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1(1),51-65.
Zakay, D.(1985).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and daily contact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aphasic childre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ychology, 55,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