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柏壽(1984)。父母與同儕對青少年作決定的影響知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家琇(1991)。高級中學資優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考試焦慮知探討。臺灣教育,486,25-33。
王瑞琪 (1999)。我是怎麼教小孩的,80-81。台北縣:新迪文化有限公司。
伊慶春和高淑貴(1986)。有關已婚婦女就業的性別角色態度。中研院三民所專題選刊,1-27。
伊慶春(1987)。夫妻權力與婚姻調適之初步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 (2000a)。我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變動分析。國情統計通報,2000年1月11日。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 (2000b)。我國女性教育與就業概況。國情統計通報,2000年3月7日。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 (2002)。在台外籍勞工概況。國情統計通報,2002年4月2日。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呂玉瑕(1984)。婦女就業與家庭角色、權力結構之關係。中研院民族所期刊,56,111-142。
呂玉瑕和伊慶春(1998)。社會變遷中婦女就業與家庭地位-以家務分工為例。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李介至 (1999)。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宜靜 (1990)。雙作家庭家事分工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秀靜 (1998)。國中學生家務分工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芳如(2001)。新好男人─雙生涯家庭男性家務分擔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李美玲、楊亞潔和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星雲 (1998)。父母親對子女家務工作分派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悅端和柯志明(1994)。小型企業的經營與性別分工-以五分埔成衣業社區為案例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41-81。
李新鄉(1988)。不同性質類科高職女生性別角色與行為適應、職業成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寬芳(1995)。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靄慈(1993)。傳統與非傳統職業婦女職業選擇之相關變項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松齡(1996)。夫妻分工模式與夫妻關係: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7(4),544-561。
林清江(1980)。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129-188。林翠湄 (1989)。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及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震雯 (1993)。雙生涯家庭父母親職角色與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鶴玲和李香潔(1999)。臺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分配。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71(4),475-528。
周玉敏(2001)。性別角色、生活情境與兩性家務分工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玟琪(1994)。影響台灣地區家務分工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麗端(1998)。中等學校學生家庭價值觀分析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7,45-47。徐宗國(1993)。女人和男人的工作與家庭─攸關時間。婦女與兩性學刊,4,175-206。許美瑞(1998a)。國中學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學報,1,21-41。許美瑞(1998b)。關懷本位的家政課程:21世紀的家政課程薪典範。家政教學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
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唐先梅 (1996a)。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之初探。國立空大生活科學報,2,209-236。
唐先梅 (1996b)。家庭生命週期與丈夫參與家務作之研究。當前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7-80。1996年4月13日。國立中央大學共同學科會議廳。
唐先梅 (1998)。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家事及休閒時間之分配。社會文化學報,6,75-111。唐先梅 (1999a)。從雙薪家庭的父母觀點看子女參與家務工作之情形。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刊,21,51-59。
唐先梅 (1999b)。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唐先梅 (2001a)。單親家庭的家務分工(I)。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結案報告,NSC89-2412-H-180-112。
唐先梅 (2001b)。雙薪家庭夫妻在不同家務項目之分工情形及個人影響因素。空大生活學報,7,國立空中大學。
唐先梅 (2001c)。家事分工。164-171頁。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和陳芳如 合著。家庭教育概論。蘆洲:國立空中大學。
黃朗文(1998)。已婚兩性對家務分工意識型態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7,81-111。黃坤英(1989)。影響父職角色扮演因素之研究:雙工做家庭與單工做家庭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區詠熙 (1997)。好大的一毛錢。譯自Neale S. Godfrey & Tad Richards (1995).A Penny Saved:teaching your children the values and life skill they will need to live in the real world.台北市:商智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莫藜藜(1997)。已婚男性家庭事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17-156。單懷聖(1995)。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學婚姻與家庭生活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世平(1983)。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怡雯(2000)。臺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張春興 (1995)。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曾建章(1996)。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知他人期望與壓力感受及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楊世瑞(1987)。性別角色認定課程對國中女生角色認定、自尊與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世瑞(1988)。性別角色認定課程對國中女生角色認定、自尊與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葉至誠(1997)。社會學。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熊瑞梅和周顏玲(1998)台灣已婚勞工家務分工不平等的影響因素語意涵。「跨世紀台灣的人口與相關現象」學術研討會。1998年3月21、22日,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劉錦添和江錫九(1997)臺灣有偶婦女時間分配型態之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29。
鄭石岩 (2000)。親子共成長。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歐用生(2000)。「統整教學」專題演講。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年會年度會議。2000年12月26日。
賴爾柔和黃馨慧(1995)。已婚男性參與家事分工之研究。發表於「大型社會調查研究經驗交流」暨變遷中的臺灣社會研討會。1995年6月6日至10日,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謝芳桂 (1997)。青少年次文初探。關懷新新人類,165-190頁。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薛雪萍(2000)。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叢肇祥(1988)。丈夫參與家是工作及其對夫妻雙方感受影響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宛 (1999)。孩子與家事。105-109頁。譯自Joseph H. Tooley Ph. D.(1994).如何教養負責任的孩子。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羅瑞玉(1999)。性別角色態度量表之編制與常模建立之研究。教育部專題研究。
羅瑞玉(2000)。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量表初探。學生輔導,70,132-151。蘇芊玲 (1998)。家庭─兩性平等教育的基石。全國家庭教育研討會會議實錄。1998年3月11-12日,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二、 英文部分
Angrist, S. S., Mickelsen, R. & Penna, A. N.(1977).Sex differences in sex-role conceptions and family orient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6,179-186.
Barnett, Rosalind C., & Grace K. Baurch.(1987). Determinants of farthers’ participation in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9,29-40.
Bergen, E.(1990). The multidimensional nature of domestic labor: An investigation of husband’s participation. Paper present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Family Relations, Nov., Seattle, WA.
Berk, S. F. (1985). The gender factory: The apportionment of work in American households. New York: Plenum Press.
Brody, C. J., & steelman, L. C.(1985).Sibling structure and parental sex-typing of children’s household task.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7,265-273.
Cogle, F. L. & Tasker, G. E. (1982). Children and housework. Family Relations, 31,451-455.
Coverman, Shelley(1985).Explaining Husbands’ Participation in Domestic Labor.Sociological Quarterly 26,81-97.
Crouter, A. C., Mank, B. A., & McHale, S. M.(1995). The family context of gender intensification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66,317-329.
Emmerich, W., & Shepard, K.(1982). Development of sex-differentiated preferences during lat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Psychology,18,406-417.
Graham, H(1983). Caring: A labor love. In F. Janet & O. Groves(Eds.),A labor of love:Women work and caring. London: Raut-Ledge, Degan Paul.
Greif, G. L.(1985).Children and housework in the single father family. Family Relation,34,353-357.
Gutek, B. A. Searle, S. & Klepa, L.(1991). Rational versus gender role explanationa for work-famiily conflic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6,560-568.
Hansen, S. L., & Darling, C. A.(1985). Attitudes of adolescents toward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home. Adolescence,20,61-72.
Herzog, A. R.(1979). High school senior’preferences for sharing work and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monitoring the future.Occasional paper series, paper9.(ED330975)
Hilton, J. M. & Haldeman, V. A.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household tasks by adults and children in single—parent and two—parent, two—earner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Essues,12, 114—130.
Hochschild, A.(1989).The second shift. New York: Viking.
Jones, R. D.(1994).Getting your kids to help, Parents,69(1),121-124.
Mank, B. Seery, B. L, Crouter, A. C. & McHale, S. M. (1994). The three corners of domestic labor : mothers’, fathers’, and childrens’s weekday and weekend hous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6 ,657-688.
O’Neill, B. (1978). Time-use patterns of school age children in household tasks: A comparison of 1967-78 and 1977 data.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Peters, J. M. & Haldeman, V. A.(1978). Time used for household work:A study of school-age children from single parent, one-earner, and two-earner families,Journal of Family Issues,8,212-225.
Presser, H.B.(1994). Employment schedules, gender and household labor.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9(3),383-364.
Rexraot, Cynthia, & Lonstance Shehan.(1987). The family life cycle and spouses’ time in hous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9,737-750.
South, S. J. & Spitze, G.(1994). Housework in marital and nonmarrital household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9,327-437.
Spitze, G. & Ward, R. (1995). Household labor in intergeneration househol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7,355—361,595-618.
Tang, S.(1993). Division of Domestic Labor Among Four Type of Marriages.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Thrall, C. A. (1978). Who does what :role stereotypy, children’s work, and continuity between generations in the 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 Human Relations, 31,249-265.
Thompson,L.(1991). Family work: Women’s sense of fairnes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2,181-196.
Wheeler, C. L., & Arvey, R. D.(1989).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in the family. 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10,10-20.
White, L. K. & Brilnerhoff, D. B.(1981). Children’s work in the family: its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3,78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