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文榮光(1983)。教育四大病態之1:從心理衛生的角度看升學主義的陰暗面。聯合月刊,20,50-52。方崇雄(1979)。我國公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學生升學及就業意願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明珂(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47-184。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65-298)。高雄:麗文文化。
王麗雲(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應用」評析。收錄於眾聲喧嘩「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回應文章集,3-4。台北:政治大學。
王麗雲與李錦旭(2000)。教育與文憑的意義─一個傳記口合取向之研究。執行中。
江文瑜(1996)。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49-266)。台北:巨流。
羊憶蓉、吳惠林(1996)。分流教育與經濟發展:政策分析與實際效果。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
何瑞珠(1999)。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教育學報,26:2/27:1,233-261。
李奉儒(2001)。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校閱,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5-68)。嘉義:濤石。(譯自Robert C. Bogdan1998年著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Third Edition)
李誠(1974)。升學主義、士大夫觀念與青年人失業問題。人與社會,2:2,40-45。李慶榮(1975)。叫升學主義逃得無影無蹤的辦法。大學雜誌,90,25-27。李錦華(2000)。人力資本論與篩選理論在台灣勞動市場的適用性。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聰明(1984)。從生態學觀點看升學主義。師友,207,5-7。
車潤豐(1985)。實話實說升學主義。國魂,474,50-53。周慧洵(2001)。她們眼中的學校教育與文憑:不同口合高學歷女性的生命史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瑞璇(2001)。大學女性院長生命故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59-170)。台北:巨流。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文黛(1998)。探索文憑的社會性意義─從台灣企業員工甄選模式論之。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希哲(1977)。如何消除教育上升學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流弊。新出路,13,25-26。張鐸嚴(1994)。功績主義教育選擇之評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教育部(1992)。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上)。台北:編者。
教育部(2000)。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編者。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78)。中華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概況。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許殷宏(1998)。文憑與社會述評。中等教育,49:6,6-9。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書局。
許嘉猷(1987)。台灣的階級結構。中央月刊,73-81。許漢章(1977)。改變升學主義的觀念。教與學,3/4,24-25。郭為藩(1987)。緩和升學主義可行途徑的探討。現代教育,2:4,95-119。陳明英(1977)。打破升學主義文憑主義。新聞天地,1559,9-11。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建宏(1992)。我國高職工科學生升學意願及升學選擇之背景因素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新萌(1978)。惡補、聯考、升學主義、文憑主義、人事制度之連鎖關係評議。人事行政,52,93-98。陳憶芬(1997)。教育與所得關係的探討─人力資本論與文憑篩選說之解釋。教育研究(高師)5 ,41-53。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
華宜均(1980)。升學主義並不壞。聯合月刊,20,50-52。
黃俊傑、吳展良、陳昭瑛(1996)。分流教育的改革:理論、實務與對策。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
黃政傑(1989)。我國高職畢業生升學途徑與升學狀況之分析研究。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黃政傑(2001)。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李隆盛(1996)。技職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北:巨流。
楊瑩(1988)。台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4)。台灣省教育統計年報。
蓋浙生(1985)。打開升學主義的困結。今日生活,226,29-31。劉正(1999)。學校教育在台灣勞動市場的重要性:人力資本或文憑主義?收錄於第二屆台灣教育社會學論壇之論文集,39-57。台北:台灣國立師範大學。
劉慧珍、吳志功、朱旭東譯(1998)。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譯自Randall Collins 1979年著The Credential Society)。台北:桂冠。
蔡淑鈴、瞿海源(1988)。性別與成就抱負:以台大學生為例。載於中國社會學刊,12,135-168。蔡淑鈴、瞿海源(1992)。臺灣教育階層化的變遷。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98-118。
鄭瑞隆(2001)。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校閱,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105-155)。嘉義:濤石。(譯自Robert C. Bogdan1998年著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Third Edition)
鄭耀男、陳怡靖(2000)。臺灣地區家庭背景對就讀公/私立學校與受教育年數的影響:並檢證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社會資本論之適用性。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103-140。
聯合報(1999)。高職生每週平均補習十小時。四月六日,6版。
聯合報(1999)。高職生,抬不起頭。六月二日,33版。
聯合報(2001)。四技二專要考的書,逾百本。十二月三日,15版。
謝小芩(1989)。教育中的兩性意識(下),載於人本教育札記,7,30-35。謝小芩(1992)。性別與教育機會─以兩所北市國中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2,179-201。
謝小芩(1993)。台灣兩性教育經驗的差異與變遷。當代,90,22-37。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載於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謝小芩、張晉芳、黃淑玲(1996)。技職教育與職業學校的運作。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
譚光鼎(1992)。中等教育選擇功能之研究─國中升學機會與社會階層再製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英文部分
Atkinson, R. (1998). The life story interview. Thousands Oaks, CA: Sage.
Baker, D.P. & Jones, D.P. (1993). Creating Gender Equality: Cross-nation Gender Stratification and Methematic Performance.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6:91-103.
Bornat, J. (1999). Is oral history or auto/biography. In Bryman, A. & Burgess, R. G. Qualitative research. Volume II(pp.193-205). Thousands Oaks, CA:Sage.
Bourdieu.P(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Brown, R. (ed.),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pp. 487-510). London:Tavistock.
Broaded C.M. (1997). 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Tracking: Some Evidence from Taiwan.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70:36-63.
Brown, D. K. (2001). The social sources of educational credentialism: status cultures, labor markets, and organization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xtra Issue(pp.19-34).
Collins, R.(1971). Functional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6:1002-1019.
Creswell,J.K.(198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Allyn and Bacon.
Creswell, J.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 Thousands Oaks, CA: Sage.
David B. B. (1988). Educational credentials and hiring decisions: what employers look for in new employees. In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7:71-97.
Delpit, L.D.(1988). The Silenced Dialogue: Power and Pedagogy in Educating other people’s children. In 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58(3):280-298.
Denzin, N.K. (1989). Interpretive biography. Thousands Oaks, CA:Sage.
Dirk, N. et.al. (2000). Parental 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A Refinement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Perspective.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73:92-111.
Lareau,A.(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Capital.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60:73-85.
Parish, W. and R. J. Willis (1993). Daughters, Education and Family Budgets: Taiwan Experiences. In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8(4):863-893.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sbury Park, CA:Sage.
Sharon G., Stephen J. Ball, and Richard Bowe(1995). Markets, choice,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Spence, M.(1981). Signaling, Screening, and information. In S. Rosen.(eds.) Studies in Labor Markets. (pp.319-357).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romquist, N. P. (1989). Determinants of 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women in the third world: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a theoretical critique. I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ch59(2):143-183.
Tierney,W.G.(2000).Understand, courage: life story and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 In Denzin, N.K., & Lincoln,Y.S.(eds.)(2000).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537-553). CA: Sage.
Wang, L. (1998). What accounted for the availa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over time?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