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女性權益促進會(民84)。中學階段學生性騷擾調查。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未出版。
中時晚報(民91),1月9日焦點新聞。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民87)。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台北市,揚智文化。
王如哲(民88)。比較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瑞琪(民81)。臺北市高職三年級學生避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懋雯(民87)。兒童性保護。研習資說,15(4),36-39。
王燦槐(民88)。約會暴力--兩性平等關係的殺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六期,50-54頁。
王麗容(民87)。校園內性騷擾暨性侵害防治-談學校政策規劃與機制發展。學生輔導,59期,126-139頁。王麗容(民88)。當前校園性騷擾和性侵害本質探討:一個質化研究的分析。社會工作學刊,5。37-62。王麗容、李怡青(民88)。校園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的檢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八期,16-29頁。
王麗容(民89)。校園性騷擾防治機制建立之研究。千禧年全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237-281頁。
王麗容(民90)。校園性侵害防治之策略與發展研究-對現有校園機制之檢視。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6-197頁。
呂寶靜(民84)。工作場所性騷擾之研究:台灣地區案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0,131-158。兩性工作平等法(民91)。http://163.29.140.67/equal/a01.htm
杜正治(民84)。國中階段一般與智障學生的性騷擾經驗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3期,1-26頁。杜富菊(民87)。原住民學生如何預防性侵害。台灣教育576期,56-58頁
李元鐘、范綱華、鄭祖邦、陳基宏、邱燕君、劉心如(民83)。性騷擾問題初探-以台大男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研究方法期末報告。
李昶儀(民89)。電視綜藝節目與青少年次文化形成之研究-由吳宗憲現象剖析青少年的電視解碼。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靜姿、藍茜如(民81)。台北市高中(職)女生對性騷擾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北,現代婦女基金會。
吳玉釵(民85)。國小學童性騷擾經驗之探討。訓育研究,35卷2期,33-40頁。吳敏欣(民89)。少年強姦犯兩性經驗與性價值觀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吳就君(民87)。國小學童防範性侵害自我保護教育課程設計。學生轉導通訊,57,146-56。
吳瑞文(民87)。台北縣國中性教育現況調查。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琬馨(民91)。大學生網路使用情形及其性態度、性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范信賢(民88)。「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現況與問題探討」研究概要。研習資訊,16卷,4期,6-17頁。
姚淑文(民90)。婦女性侵害被害經驗的探討-以受害者為中心的社會建構歷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施雅彬(民85)。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性知識、態度、行為及性教育需求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段成富(民89)。強姦犯罪加害人人際關係與職業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涂靜如、林美惠、陳秀珠、鄭蕙芳、范卓正、王冠明(民89)。青少年的兩性關係與兩性教育。理解青少年問題,29-56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晏涵文(民80)。浪漫的開始-婚前的約會、戀愛與擇偶。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晏涵文(民84)。性教育。台北市,性林文化事業公司。
晏涵文、林燕卿、張利中(民87)。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及其趨勢之探討,台灣性學學刊,4卷2期,1-14頁。
晏涵文(民89)。健康與體育新課程綱要之理念、內涵與特色。健康教育,85期,16-29頁。
晏涵文、蘇鈺婷、李佳容(民90)。國小高年級學生性教育現況及需求之研究。臺灣性學學刊,7卷2期,1-22頁。晏涵文(民90)。家庭性教育。談心說性-桃園縣兩性教育親子手冊。2-20頁。
晏涵文、劉貴雲、熊賢芝、丁介陶、閔肖蔓等(民90)。國中生性侵害防治教育現況與需求調查。臺灣性學學刊,7卷1期,40-55頁。教育部(民88)。「大專院校及國立中小學校園性騷擾及性侵犯處理原則」。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http://home.kimo.com.tw/medicalfront/gender/database/datagovernment01.htm
現代婦女基金會、杏陵基金會、潘維剛國會辦公室(民87)。台北市中、小學實施「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現況調查報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實施一週年總體檢,32-45頁。
陳玉梅(民88)。我們做得還太少-從美國對於性侵害的努力看台灣對於性侵害的漠視:專訪陳若璋教授。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10-115。
陳宇平、唐子俊(民87)。某大專護理科女生性行為與性騷擾經驗之前驅研究。臺灣性學學刊,4卷1期,28-45頁。陳如一(民90)。跨世紀的里程碑-千禧年十大性聞紀實。杏陵天地,90年2月,4-7頁。
陳秀玲(民87)。中部四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第一性徵成熟狀況及性知識和性態度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金瑟、晏涵文(民90)。師院生兒童性侵害防治教學效果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07頁。
陳貞夙(民86)。青少年對於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48,126-138。陳若璋(民83)。大學生性傷害經驗之回溯性研究。狼人現形,台北市,性林文化出版,183-266頁。
陳若璋(民83)。兒童青少年性虐待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
陳若璋(民89)。兒少性侵害全方位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陳淑芬(民89)。青少年性騷擾。國立陽明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珍琳、晏涵文(民89)。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有關性知識、性態度和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臺灣性學學刊,6卷2期,7-23頁。
張錦麗(民90)。性侵害的家庭防暴教育。談心說性-桃園縣兩性教育親子手冊。135-149頁。
黃正鵠、楊瑞珠(民87)。青少年對「性騷擾」的態度與看法。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劃研究報告。
黃明娟(民90)。高中職學生兩性平等教育需求評估與教學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黃政傑(民86)。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軍義、陳若璋(民86)。強姦犯罪成因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法務部印行。
黃富源(民84)。婦女人身安全政策。載於「婦女政策白皮書」,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
黃富源(民86)。校園性騷擾與性侵害。學生輔導,48,26-37頁。黃富源等(民87)。中小學學生人身安全教育手冊。台北市,台灣書店。
黃富源(民90)。小心,野狼就在你身邊。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6-9頁。
楊佳羚(民90)。反性騷擾教育--從「玫瑰的戰爭」談起。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十六期,102 —109頁。
臺閩刑案統計(民83-民88)。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編印。
劉宜(民87)。小學「反性騷擾教育」課程之初步檢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五期,38-47頁。
劉宜(民90)。小學「反性騷擾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
劉秀娟(民87)。兩性關係與教育(二版)。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潘金源(民88)。淺談九年一貫之課程改革。北縣教育,30期,46-48頁。盧姿里(民89)。性侵害防治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性知識及性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友文(民79)。青少年兒童性虐待問題之初探-以大學女生為調查對象。青少年福利學刊,13,12-20頁。
謝佩如(民90)。國小六年級學生與家長溝通性議題之現況調查--以新竹市學生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臥龍、駱慧文(民89)。國民中學性別平等與性侵防治教育課程內涵與其重要性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民89,16期,255-279。簡家欣、盧怡慧(民83)。性騷擾問題初探-以台大女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研究方法期末報告。
簡維政(民81)。青少年性態度及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魏慧美(民82)。高中學生性格及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對其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魏慧美(民84)。國中學生性態度之現況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6期,111-129頁。薇薇夫人(民86)。性教育就是人性教育。告訴他性是什麼,4-6頁。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 Educational Foundation.(1993).Hostile hallways:The AAUW survey on sexual harassment in American schools(Research Report 923012)Washington, DC:Harris/Scholastic Research
Breitenbecher, K. H.(1995).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 sexual assault prevention program addressing the issue of multiple victimization(rape, dating). Ohio University. Abstract from:Silver Platter File:DAO Item:AAC9609484.
Bronner, Ethan(1999). Teaching Values Without Taking a Page From the Bible. New York Times, 06/01/99, Vol. 148 Issue 51540, pA17, 0p
Chadwick, M. K. W.(1989).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wo sexual abuse prevention programs for childr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bstract from:Silver Platter File:DAO Item:SSV 8915434.
Chaves , Lillian(2000)esponding to Public School Peer Sexual Harassment in the Face of Davis v. Monroe County Board of Education.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Education & Law Journal, 2000 Issue 2, p287, 19p
Dougherty, D. S.(1999).Dialogue through standpoint : Understanding women’s and men’s standpoints of sexual harassment.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2(3),436-468.
Duerr, J. L.(1990). Child abuse prevention:ideology, theory, and social policy (sexual abu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bstract from:Silver Platter File:DAO Item:AAC9103674.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1993).Guidelines on harassment based upon race, color,religion, gender,national origin,age or disability.Federal Register,58,51268-51269.
Fineran, S., & Bennett,L.(1999).Gender and power issues of peer sexual harassment among teenager.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14(6),626-641.
Fitzgerald, L. F., & Weitzman, L. (1990).Men who harass: Speculation and data. In M. Paludi (Ed.), Ivory power. Sexual harassment on campu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Foulis, D.&McCabe, M. P.(1997). Sexual harassment : Factorsaffecting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Sex Roles, 37,(9/10), 773-798.
Herman, P. (1987). Evaluation of a sexual abuse curriculum / prevention program.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Abstract from:Silver Platter File:DAO Item:AAC8804455.
Holmes, Robert L.(1996)Sexual harassment and the university. Monist, Oct96, Vol. 79 Issue 4, p499, 20p
Magley , V. J., Hulin, C. L., Fitzgerald, L. F., & DeNardo, M.(1999).
Outcomes of self-labeling sexual harassment. Jourm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4(3),390-402.
Martin, J. L., O’Shea, M. L.,Romans, M. E., Anderson, J. C., & Mullen, P. E., (1993). Attitudes to reducing violence towards women punishment or prevention. New Zealand Medical Journal, 106 (953), 115-117.
Mazer, D. B. & Percival, E. F.(1989).Ideology or Experienc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ptions,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s of sexual harass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 Sex Roles,20(3/4),135-147.
Michaelis, Karen L.(2000). Title IX and Same-gender Sexual Harassment: School District Liability for Damage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Education & Law Journal, 2000, p47, 43p.
Pryor, J. B., & Day, J. D.(1988). Interpretations of sexual harassment : An attributional analysis. Sex Roles, 18, 405-417.
Reilly, M. E., Lott, B., & Gallogly, S. M.(1986). Sexual harass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ex Roles, 15,333-358.
Roscoe,B.,Strouse,J.S. & Goodwin,M.P. (1994).Sexual harassment:Early adolescents’ self-reports of experiences and acceptance. Adolescence,29(115)Fall,515-523.
Russo, Charles J.; Ford, Harriett H.(1999). Peer-to-Peer Sexual Harassment: The Supreme Court Speaks. School Business Affairs v65 n9 p10-12,14,16 Sep 1999
Schrank, L. W. & Hoke, S.(1998).Raising sexually healthy children,sexual development,sexual abuse prevention & self esteem for children under seve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6758)
Stein,N., Marshall, N. L. & Tropp, L. R. (1993)Secrets in public :Sexual harassment in our schools. Wellesley, MA:Wellesley Colleg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
Strauss, S., & Espeland, P. (1992). Sexual harassment and teens. Minneapolis : Free Spirit.
Sundt, M.(1996).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xual harasser. Initiatives, 57,27-36.
Telljohann, S. K. 1958, Everett, S. A. & Price, J. H. (1997). Evaluation of a third sexual abuse curriculum.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7, 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