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鑫(1991)。陽明國家公園解說與環境教育系統規劃研究報告。台北: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王秀華(1995)。有氧運動--有氧舞蹈。師大體育,37,42-47。田文政(1981)。登山健行鞋類穿著調查分析。大專體育,1(1),94-98。吳忠宏(1999)。解說專業的建立。台灣林業,25(6),41-47。
吳忠宏(2000)(B. Larry & C. Ted著)。21世紀的解說趨勢---解說自然與文化的15項指導原則。台北:品度。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佩修、朱斌妤(2001)。解說員影響民眾參觀博物館經驗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5(4),65-81。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 P. A. Stokowski著)。休閒社會學。台北:五南。
吳鳳珠、林晏州(1994)。遊客中心解說效果之評估。戶外遊憩研究,7(4),31-48。沐桂新(1995)。休閒治療--休閒活動的醫療及心理輔導效能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39,38-43。李青峰(1985)。解說服務效果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素馨、蘇群超(1999)。大坑登山步道遊憩環境與選擇行為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4),21-42。李晶審譯(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桂魯。
李鐵生(1996)。社區居民休閒行為之研究─以林口國宅為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呂國彥、楊宏志(1995)。步道規劃準則。台灣林業,21(7),2-8。
林文鎮(1991)。森林美學。台北:淑馨。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
林朝欽(1995)。解說理念與實務。台北:台灣省林業試驗所。
卓俊辰(1986)。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志賢、洪淑美(1991)。現代休閒育樂百科--Guide to leisure recreation。台北:華一。
姜逸群、黃雅文(1992)。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台北:文景。
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1-12。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教育部(1996)。國語辭典簡編本。台北:教育部。
莊慧秋(1994)。樂在工作外。台北:張老師文化。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正奇(2000)。兒童成長與遊戲之關係探討。台灣體育,106,45-49。
陳水源(1989)。遊憩機會序列研究專論選集(二)。台北:淑馨出版社。
陳昭明(1989)。七十八年度風景區解說服務經營管理規劃研習班講授教材。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郭志輝(1993)。介紹簡便的休閒性健身運動---步行。國民體育季刊,22(4),54-59。張長義(1985)。墾丁國家公園解說系統規劃。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張岱、楊宏志(1995)。林務局登山步道之回顧與展望。台灣林業,21(11),35-44。
張明洵、林玥秀(1992)。解說概論。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張詩悌、林晏州(1997)。解說效果之探討--以板橋林家花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0(2),19-41。曹正、李瑞瓊(1989)。觀光地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準則研究報告。台中: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
曾煥華譯(1989)。步行運動的科學。台北:銀禾。
黃文俊(1999a)。學童步行上下學之身體益處。台灣體育,102,2-5。
黃文俊(1999b)。步行運動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中華體育,13(2),108-114。黃坤得、黃瓊慧(2001)。參與休閒運動對銀髮族身體及生活上的效益。大專體育,57,61-67。董世良(1998)。福山植物園解說員效果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明賢(1999)。解說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楊婷婷、林晏州(1996)。台北市立動物園大鳥籠解說摺頁解說效果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9(1),31-56。劉錦桂、邱士榮(1993)。影響遊憩區選擇之地點特性與遊憩利益因素及其關係之研究。規劃與設計學報,1(2),101-117。盧英娟、李明榮(2001)。社會發展與休閒階段需求之探討。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8,97-112。
謝政諭(1994)。休閒活動的發展與導向。勞工行政,80,68-71。蘇美玲(1998)。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鐘瓊珠(1996)。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份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411-417).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Research on leisure benefits: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volum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3-12).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river, B. L., Tinsley, H. E. A. & Manfredo, M. J. (1991). The paragraphs about leisure and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s: results from two inventorie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breadth of the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263-287).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Flexner, S. B.& Hauck, L. C.(1987).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2nd ed)unabridged .Random House, Inc.
Sharpe, G. W. (1982).Interpretating the enviornment.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Kelly, J. R.(1990). Leisure(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Orthner, D. K. & Mancini, J.A.(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for family bonding.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263-287).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annel, R. C. & Stynes, D. J.(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461-473).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Regnier, .K., Gross, .M & Zimmerman, R. (1992). The interpreter’s guidebook: techniques for programs and presentations. UW-SP Foundation Press, Inc.
Seiger, L. H. & Hesson, J. (1990). Walking for fitness. Kerper Boulevard, Dubuque:Wm. C. Brown Publishers.
Tilden F.(1957).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Verduin J. R. and McEwen D. N.(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the ne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Springfield, Ill., U.S.A.: C.C. Th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