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1999):《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出版社。
王 鑫、李映霜、王筱雯(1999):《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稽核及調查參考手冊~英國的例子》。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王 鑫、曹致凡(2000):《英國生態學校運作模式之規劃》。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王少泉(1999):《探索新環境典範的內涵─環境教育專業人士對台灣環境議題態度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第四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加微(1995):《行為科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順美、梁明煌(2000):《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計畫推展先驅計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王懋雯(1997):《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王鑫(1997):〈英國環境教育的近期發展〉。《環境教育》,32,頁13-32。
王鑫(1999):《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稽核及調查參考手冊-英國的例子》。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王鑫(2000):《英國生態學校運作模式之規劃》。台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2000):台灣綠色學校夥伴網路。http://www.giee.ntnu.edu.tw/greenschool/main/sub3-1.htm
朱素鑾(1996):〈報酬與回饋對內在動機的影響〉。《中華體育》,10:1=37,頁105-110。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Q.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宋建奇(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胡氏圖書。
李欣怡(1999):《我國國民中學推行學校環境教育主題工作現況之研究-以台灣北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儒(1997):〈推動環境教育的關鍵-教師環境教育能力的提昇〉。《廣州師範學院學報。
林志成(1991):〈動機理論對提振國民中小學教師士氣之啟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3,頁115-131。邱皓政(2000):〈工作動機的內生性與外生性-臺灣與美國大學生動機內涵之計量研究〉。《應用心理研究》,7,頁221-251。邱義城(1997):〈芝麻開門-動機管理論〉。《管理雜誌》,271,頁22-25。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香港教育學院公民教育中心(2001):綠色學校網站 http://itied.ied.edu.hk/~gschool/Content.htm
徐宗國譯,Strauss, A. & Corbin, J.(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國民中學訓導工作手冊編輯小組(1986):《國民中學訓導工作手冊》。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台灣省政府教育廳、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宣傳教育中心編(2000):《全國創建綠色學校經驗文集》,頁314。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期。
張子超、王順美、梁明煌、柯淑婉(1999):《綠色學校推廣研究》。台灣省環境保護處委託計畫期末報告。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清濱(1997):《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台北:台灣書店。
張德銳(1993):〈動機理論與教師工作士氣〉。《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4,頁143-161。張慧蘋(1999):〈淺談工作動機與績效之關係〉。《今日會計》,75,頁94-96。教育部(1999):《環境教育輔導小組運作與綠色學校推廣工作研習會》。台北市: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教育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7):《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臺北:教育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頁8。
梁明煌(2000):《綠色學校計畫學校行政研習會-行動研究的步驟與學校環境問題解決的運用研習手冊》。台南市政府教育局、台南市勝利國小。
梁明煌、王順美、張子超(1999):《綠色學校推廣研究計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期末報告。
莊耀嘉編譯(1990):《馬思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許韻珣(1997):《台灣屏東地區國小教師資源回收行為之變項研究》。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的理念與理論分析》。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
陳美惠(1998):〈心理動機與激勵士氣之探討〉。《今日會計》,71,頁96-104。陳嘉彌(1997):〈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關係研究〉。 《教育研究資訊》,5:5,頁45-62。曾紅鷹(2001):〈綠色學校創建指南〉。《全國首批國家表彰綠色學校校長培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大連:國家環保總局宣傳教育中心。
童惠芬(1998):《探索國小教師實施環境教育之需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文煜(1996):《國民中學校園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台北縣六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論文。黃政傑(1991):《教育理念革新》。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乾全(1995):《國中生環境保護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及教育介入效果之評估》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堅厚講、陳慧珍整理(1992):〈人類行為動機的分析〉。《人事月刊》,15:1=83,頁26-30。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再版六刷。台北:心理。
黃寶園(1997):〈對於動機理論的一些看法〉。《國教之聲》,31:1,頁47-52。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葉燕燕(1996):《社區環境行動及其環境教育意義─以83年度台北市十大環保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安彥 (1996):〈評介「動機系統理論」與其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8,頁45-49。劉繼和(2001):〈日本綠色學校的基本想法和推進策略〉。《全國首批國家表彰綠色學校校長培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大連:國家環保總局宣傳教育中心。
鄭茂春(1999):〈自我歸因論與學習動機的探討〉。《國教天地》,135,頁37-42。鄭彩鳳(1998):《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鄧天德(1991):《苗栗縣環境教育資源之調查與推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謝文全(2000):《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Bradley, L. H. (1985).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inc.
Chawla, L. (1998).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revisit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 (3), p11-21.
Connect. (1976). The belgrade charter. Connect, Vol.ⅠNo.1.
Deci, Edward L. (1982). Effects of 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Teaching Styles: Behavior of Controlling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6), p852-59.
Fien, J., & Corcoran, P. B. (1996). 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Education Research, 2(2), p227-236.
Ham, S. H., & Sewing, D. R. (1988). Barriers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t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2), p25-33.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 (2), p1-8.
Hungerford, H. R., & Volk, T. 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 p8-21.
Lee, Y. J. & De Young, R. (1995). Factors influencing individual recycling behavior in office settings: A study of office workers in Taiwa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7(3), p380-404.
Katharine Blick Hoyenga, Kermit T. (1984). Motivational explanations of behavior : evolutionary, physiological, and cognitive ideas. Hoyenga Monterey, Calif.
Sergiovanni, T. J. & Carver, F. D. (1980). The new school executive : A theory of administration. (2nd ed. ). New York : Harper & Row.
Hsu, S. J. (1998). An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Analysis of Predica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Held By Secondary Teachers in the Hualien Area of Taiw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4(3), p229-243.
Sivek, D. J. & hungerford, H. R. (1989/90).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members of three Wisconsin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Skinner, B. F. (1969). Conting of Reinforcement.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Crofts.
UNESCO(1976).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Education. Paris:UNESCO.
UNESCO. (198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Tbilisi conference. Published by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Vendome.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