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1997)。《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作者。
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998)。〈中小學學校建築座談會─震後談目前中小學學校建築之問題〉。《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24(4):280,p.49-59。
方偉達(1998)。〈校園整體性環境規劃與教育〉。《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1,p.12-17。
王 鑫(1990)。〈景觀欣賞與保護教育〉。《環境教育季刊》,7,p.44-53。
王小璘(1994)。〈言教、身教、與「環教」〉。《造園季刊》,革15新,p.25-33。
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師大書苑。
王順美(1999)。〈綠色學校的綠色生活〉。載於《環境教育輔導小組運作運作與綠色學校推廣工作研習會手冊》(p.88-91)。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加藤幸次(1989)。《一所沒有牆壁的學校:開放教育之路》。蘇南芬、林信甫譯。台北:胡氏圖書。
史 英(1998)。《從森林小徑到椰林大道:人本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台北:天下遠見。
史 英(2001)。〈地上的理想國度─建立在新思想上的新校園運動〉。《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316,p.68-71。
台北縣教育局(1997)。《從學校再造到教育活化》。台北:台北縣政府。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吳文德(2001)。《營造校園學習棲地進行校園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溪山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京一譯(1990)。〈日本國民中學環境教育的現狀與問題〉。《環境教育季刊》,7,p.2-7。(譯自關川雅之 中學校における環境教育の現況と問題點 理科の教育 1988年8月)
吳芝儀、吳奉儒譯(patton, M, Q.原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李光真(2002)。〈打造學習天堂─迢迢教改,十年回顧〉。《光華雜誌》。2:27,p6-16。李其然(2000)。〈建構「理念校園」追求久遠價值〉。《人本教育札記》,135期,p.102-103李聰明(1989)。《環境教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谷口汎邦(編),李正隆(譯)(1982)。《學校教育設施與環境的計畫》,台北:大佳出版社。
周 儒(1999)。〈環境教育的神話與迷思〉。《廣州師院學報》。41,p.18-20。
周祝瑛(2000)。〈從多元智慧看國內教改的可能〉。《教師天地》,106,p.11-13。林生傳(1997)。〈開放教育的教學研析〉。載於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主編,《開放教育》(p.1-13)。高雄:高市人發中心。
林靜伶、周儒譯(1989)。〈環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環境教育季刊》,1,p.29-37。(譯自Stapp. W. B. 1982. An Instructional model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acets and fac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Jersey School of Conservation, p. 82-101)
侯錦雄(1994)。〈未央歌的重現─大學校園戶外空間的意象性〉。《造園季刊》,革15新,p.18-24。范巽綠(2001)。〈讓我們為下一代蓋個好學校─為綠色校園的永續經營奮鬥不懈〉。《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316,p.72-74。晏涵文(2001)。〈教育改革與環境教育〉。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p.27-47)。台北:師大。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含與教學〉。《台灣教育》,589,p.12-21。
張盈婷(1998)。〈開放教育的理念與實施〉。《高市文教》,62,p.40-42。張肇丰(1999)。〈近年來台灣小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教育資料文摘》,44(1):258,p.35-43。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暫行課程綱要〈草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教育部教育統計資料。www.edu.tw/resource/5-1.thm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綜合活動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教育部綠校園改造推廣及獎勵計畫〉。載於《綠色學校夥伴研討會手冊》(p.1-1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梁明煌(1999)。〈綠色學校的願景四:校園空間與建築的層面〉。載於《環境教育輔導小組運作運作與綠色學校推廣工作研習會手冊》(p.73-8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梁明煌、王順美(2001)。〈綠色學校夥伴網路計畫的介紹〉。載於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委託計畫期中報告書:《台灣綠色學校夥伴網路及輔導計畫》(p.88-9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陳伯璋(1995)。《開放教育》。台北:師大書院。
陳金進(2000)。〈教改工作的迷思〉。《技術及職業教育》,58,p.6-9。陳美玉(1996)。〈經驗是最好的教師?--經驗教學法的應用〉。載於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主編,《開放教育》(p.15-36)。高雄:高市人發中心。
陳勝利(1996)。〈空間有限,想像無限─國立屏東師院附小的校園視覺空間設計〉。《國教天地》,144,p.14-15。彭森明(2000)。〈台灣教改方案另一章─重視教育本質及學習環境的提升〉。《文教新潮》,5(2),p.9-12。曾旭正、李其然(2001)。〈記新校園運動起步的故事〉。《埔里社區報創刊號》。
曾志朗(2002)。〈框架與創新─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臨別訪談〉。《光華雜誌》。2:27,p9-11。
曾漢珍(1997)。〈學校建築空間與環境之精神內涵與意義之探討〉。載於《台灣的學校建築─中小學幼稚園篇》(p.29-33)。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出版社。
湯志民(1991)。《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環境覺知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
湯志民(2000)。〈體驗校園空間元素〉。《人本教育札記》,135,p.140-144。湯志民、廖文靜(2000)。〈教學空間的革新〉。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願景》(p.157-180)。台北:台灣書店。
黃文煜(1997)。《學校建築環境化》。竹縣文教,16,p.36-41。黃政傑(2000)。〈台灣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教育政策論壇》,3(1),p.26-53。黃富祥(1994)。《以「用後評估」探討國中校園空間之規劃設計─以台北市立百齡國中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朝恩(1990)。〈戶外教學在地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環境教育季刊》,5,p.24-31。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 瑩(1999)。〈跨世紀的教育改革─我國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前瞻〉。《理論與政策》,13(5)=52,15-40。
楊沛儒(1993)。《參與式設計之研究─專業者介入:社區空間的認同、動員與生產》。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冠政(198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置環境教育中心之規劃研究報告》。台北:台灣師大生物研究所。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楊清芬、陳永興、曾旭正、林志成(2000)。〈攜手營造我們的社區學校〉《921校園重建─新校園運動工作坊會議資料》。,6-17。
廖凌欣(2001)。《環境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生活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歐用生(1996)。載於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主編),《開放教育》(p.69-80)。高雄:高市人發中心。
蔡保田(1986)。《學校建築的理論與基礎》。台北市:五南。
蔡清田(199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從趁(2000)。〈探詢教育改革的發展脈絡〉。《學生輔導通訊》,69,p.6-19。
鄧運林(1997)。《開放教育新論》。高雄市:高雄復文。
魯柏君(2000)。〈在重建的舞台上發光〉。《人本教育札記》,135,p.105-106。盧美貴(1990)。《夏山學校評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賴清標(1999)。〈近十年來的台灣小學教育改革〉。《台中師院學報》,13,p.39-55。
戴文青(1993)。《學習環境的規劃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蘇慧貞、蕭瑞堂(2000)。〈發展中的環境教育與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的策略〉。《台灣教育》,589,p.2-11。
Adams, Eileen. (1991). “Back to Basics: aesthetic experience. Children’s Environments Quarterly. 8(2): p.19-29.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1998). January. 70 (5), p.18-30.
Bartlett, Sheridan. 1990. “Introduction. “ Children’ s Environments Quarterly, 7(4) : 3.
Goltsman, Susan. (1999). Placemaking for Children and Youth. “1999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p.154-157.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Washington, D.C.
Greenman, Jim. (1988) Caring Spaces, Learning Places: Children’s Environments That Work. Redmond, WA: Exchange Press. Published by Child Care Information Exchange, P. O. Box 2890, Redmond, WA, 98073.
Hogben, D. & Petty, M. F.(1979). Early changes in teacher attitude. Educational Research, 21(3), p.212.
IPA Declaration of the Child’s Right to Play, revised by the IPA International Council Barcelona, Sept., (1989). National Play Information Center, London, UK.
Johnson, Julie M.; and Summers, Susan Janko. (1998). Designing School Site and Surrounds as Learning Environments. “1988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p.109-102.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Washington, D.C.
Jones, Elizabeth and Elizabeth Prescott. (1978). Dimensions of Teach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Ⅱ. Focus on Day Care. Pasadena CA: Pacific Oaks College.
Jones, Elizabeth and Gretchen Reynolds. (1992). The Play’s the Thing: Teachers’ Roles in Children’s Pla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Matt Sanger. (1997). Sense of Place and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29(1), p.4-8.
Olwig, Kenneth R. (1990). “Designs upon children’s special places.” Children’s Environment Quarterly 7(4) : p.47-57.
Shell, Ellen R. (1994). “Kids don’t need equipment, they need opportunity.” Smithsonian 25(4): p. 79-86.
Shell, Ellen Ruppel. (1994). “Kids don’t need equipment, they need opportunity.” Smithsonian, 25(4) : p.79-86.
Stapp, W. B. (198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Tbalisi conference. UNESCO: p.13-20.
Stine, Sharon. (1997). Landscape for Learning:Creating Outdoor Environment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ew York.
Titman, Wendy. (1994). Special places: Special people. Surrey, UK: 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Learning Through Landscape.
Titman, Wendy. (1994). Special space:Special people. World Wild Find for Natural, United King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