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Sachiko(2001):寬頻網路改寫日本數位電視普及劇本。新電子科技雜誌,第189期,頁192-197。
方俊育、李尚仁 譯(2002):從創新到使用:十道兼容並蓄的技術史史學題綱。當代,第176期。2002年4月號。頁22-43。
中國時報(2002/6/10):寬頻普及稱冠 世界舞台不缺席。第三版,焦點新聞。
中國時報(2001/10/9):影像電話 偏遠地區採訪利器。阿富汗戰爭特別報導。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2001):數位電視聯合辦公室工作計劃書。編號:DTVPO_002。中華民國電視學會90年10月18日。
尹萍 譯(1999):高科技 高思維。台北:時報出版。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金龍(1997):隨選視訊系統。圖書館管理學報,第三期,1997年6月號,頁41-53。王蕙君(2002):電信加值服務市場發展現況與趨勢探討。資訊工業透析:通訊與網路。資策會市場情報III-0267-L432(91)。
王瑺瑛(2001):全球數位電視現況與發展。工業技術與資訊,第115期,2001年5月號。頁6-8。
王麗娟(2001):美國線上時代華納與新聞集團將進軍大陸。聯合報,9月6日,第十三版,兩岸港澳。
王國雍(1995):互動式電視之展望。電腦與通訊,第38期,頁5-21。
民生報(2001/02/21):互動電視 歐洲熱起來。資訊科技電子報。
民生報(2001/03/16):互動電視 愈看愈有趣。資訊科技電子報。
民生報(2002/5/29),互動電視 可望8月開播。資訊科技電子報。
行政院主計處(2001年11月):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月報。
行政院主計處(2001年8月):專載二 八十九年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結果摘要分析。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第94期。
行政院新聞局(2002):參照行政院新聞局網站資料。
朱全斌(2001):迎向全球市場的大陸電視。聯合報,9月20日,第三十七版,聯合副刊。
朱詣璋(2002):透視媒體環境的變化。動腦雜誌,第314期,頁26-28。汪睿祥 譯(2000):無所不在:娛樂經濟大未來。Michael J. Wolf 原著。台北:中國生產力。
李文雄(2001):VOD隨選視訊將程行銷明星。數位行銷,第二期,2001年3-4月號。頁61-63。
李松竹、陳自強(2001):互動電視的特性與發展趨勢。電腦與通訊,第98期。2001年12月號。頁80-87。李佳玲(1998):網際網路。大眾傳播概論,蔡念中等合著。台北:五南。
李桂芝(2001a):電視媒體與數位媒體競合關係之探討。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碩士論文。李桂芝(2001b):徹底整合的娛樂新經濟。廣電人,第73期,2001年1月號,頁4-6。
李天鐸、劉現成(2001):華文影視媒體經營發展策略之比較研究。行政院新聞局綜合計劃處專案委託研究報告。
李明軒、邱如美譯(1999):競爭優勢。台北:天下文化。
李秀珠(2001):有線電視數位化之後提供雙向互動服務之因應策略與市場需求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委託研究。
李雅萍(2002):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達790萬人─DSL本季用戶數破百萬,穩居我國寬頻上網主流技術的寶座。資策會FIND網站資料。
林祺政(2000):數位電視目前市場現況及未來發展。新電子科技雜誌,第170期,頁196-200。林炳文、邱永和(2001):全球化與垂直分工。台灣銀行季刊,第五十二卷,第二期。頁1-16。
胡幼慧 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洪懿妍(2002):【特別企劃】娛樂─台灣下一個金礦?。天下雜誌,249期,2002年2月號。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第三版。台北:臉譜出版。
吳品賢(2001a):日本BS數位電視現況─內容決定數位電視的未來。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2001年8月號/第5版。吳品賢(民90b):日本全面邁向數位時代。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2001年4月號。
韋思曼(2002):新好乳酪何處尋?傳統媒體在距變下的困境。動腦雜誌,第314期,頁15-18。徐敬人、鄭志文、劉俊麟、周豈支、王俊義(1995):隨選視訊系統設計之考量因素。電腦與通訊,第43期。
徐佳士(1983),模糊的線。台北:經濟與生活,黎明經銷。
夏傳位(2000):美國如何對抗媒體巨獸。天下雜誌,第226期,2000年3月,頁68-74。袁帝文(1997):歐美數位電視服務的營運現況。新電子科技雜誌,第138期,1997年9月,頁250-255。翁正昇(2001):電子節目選單在軸纜機頂盒的應用。電腦與通訊,第97期。2001年5月號。頁68-72。曾紹崟(2000):隨選視訊的市場現況與未來發展。新電子科技雜誌,第170期,頁215-219。許訓誠(1999):數位電視的現況與未來。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2卷,第五期。頁59-63。
許耀輝(1998):Internet Appliances 發展現況與趨勢分析。資策會產業資料庫。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2):2001年台灣廣告市場考驗媒體應變的智慧。動腦雜誌,第314期,頁29-33。
陳炳宏(2001):傳播產業研究。台北:五南。
陳振長譯,William G. Shepherd著(1991):產業結構經濟學。台北:台灣銀行。
陳世運(2001):內容網路產業未來看好。資策會FIND研究資料。
陳怡伶(2001a):2005年西歐家庭連網市場互動電視連網將超越PC連網。資策會FIND研究資料。
陳怡伶(2001b):互動式電視服務應用家庭以歐洲居多。資策會Find網站資料。
陳宜文(2001):Personal Video Recorder市場分析(上)。資訊工業透析:多媒體與消費電子。資策會市場情報III-0267-R309(90)。
陳信行(2002):法蘭肯斯坦的陰影─技術決定論的前世今生。當代,第176期,2002年4月號,頁54-63。陳隆昇(1997):互動電視服務的發展趨勢與機會。交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雅玫(2001) :九十一年台灣地區經濟展望。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經濟動向統計季報,第九十五期。2001年11月,行政院主計處。
陳潔如(1999):以技術預測方法探討互動式有線電視之發展機會。交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綉里譯,Fahey,L. & Randall,R.編著(2000):企業策略。台北:商周出版。
資訊工業年鑑(2000):經濟部技術處。
資訊工業年鑑(1999):3C整合發展對我國資訊通訊產業的影響。經濟部技術處。
資訊工業年鑑(2000):通訊網路產業之重要議題。經濟部技術處。
資策會資料(1998):互動電視的發展分析。資策會產業資料庫。
張大裕(1999):網際網路發展的政經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與吳聰敏(1998):經濟學。著者發行,翰蘆圖書出版總經銷。
張慧君(2001a):兩岸三地數位電視標準停.看.聽。廣電人,第77期,2001年5月號,頁41-45。張慧君(2001b):為數位電視加裝翅膀。廣電人,第76期,2001年4月號,頁48-51。張慧君(2001c):當DTV遇上EC─電視商務誕生。通訊與網路,2001年3月號,頁32-38。
張慧君(2001d):由數位化浪潮看視訊產業之解構與重塑。廣電人,第73期,2001年1月號,頁24-27。張慧君(2000a):由電視商務(T-Commerce)看數位視訊服務之發展。資策會科專成果:經濟部技術處。計劃編號ITRICC-0267-C334(89)。
張慧君(2000b):數位視訊服務(DVS)發展現況與趨勢。資策會科專成果:經濟部技術處。計劃編號ITRICC-0627-S307(89)。
張慧君(1999):我國數位視訊拓展方向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梁定澎(2001):有線視訊寬頻網路服務需求與經營策略之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委託研究。
彭芸(1986):國際傳播與科技。台北:三民。
覃逸萍(2000):數位化時代的無線電視傳播。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黃彥達(2001),互動電視與網際網路。資訊與電腦,2001年2月號。頁98-99。
黃建文(1998),隨選視訊在教學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第65期,1998年6月號。頁16-21。廖彥彰、黃玉萍(2000):視訊電子郵件與隨選視訊之整合應用。電腦與通訊,第87期,2000年3月號。頁62-65。黃俊英(1994):企業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黃新生 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
黃新生(1990):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程予誠(1999):新媒介科技論。台北:五南。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
馮建三 (1995):史麥塞的學術與公共生活─介紹「逆時鐘」論文集。當代,第114期。1995年10月號。頁12-17。
馮建三 譯(1992):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遠流。
程宗明(2001):數位化與公共化的抉擇:論數位電視時代的公共視聽利益。當代,第162期,2001年2月號。頁28-45。程宗明、李永得(2001):中華民國電視學會2001年IBC & DVB-T歐洲參訪團:加拿大Public Broadcasters International 2001年會研習出國報告。http://www.pts.org.tw/~pubfile/4.training/
經濟日報(2002/6/12):王令麟:東森電視明春要在大陸播放。聯合新聞網:資訊科技電子報。
塗能榮(2001):跨世紀超媒體 數位電視。廣電人,第76期。頁10-15。趙怡、陳駿德(2001):寬頻網路服務的發展趨勢與競爭分析。玄奘學報,第三期,2001年1月號。頁1-36。潘明宏 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潘泰吉(1999):數位電視接收機之功能及未來發展-並探討我國廠商在此產業數位革命中的機會,電子月刊,第49期,1999年8月,頁115-123。劉世鼎(2000):全球化理論批判:許勒與佛格森的理論。當代,第153期,2000年5月,頁30-37。
劉幼琍、陳清河(1997):台灣有線電視雙向互動服務之展望。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台北。
劉定焜(2002):九○年代美國產業併購活動之評估研究。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一期。頁81-87。
劉恩良(1998):電視的源起。大眾傳播概論,蔡念中等合著。台北:五南。
數位時代(2002):邱復生的下一個年代。數位時代,2002/6/1。頁124-127。
聯合報(2002/5/8a):兩兆雙星 新台灣產業。第三版,要聞。
聯合報(2002/5/8b):交通計劃總經費一兆七千億 三大主軸─建置數位台灣、營運總部、全島運輸骨幹整建。第三版,要聞。
薛琦 等(1988) :產業經濟學-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
魏玓(2000):至死不渝的左派傳播研究先驅:許勒的生平、思想與辯論。當代第153期,2000年5月,頁18-29。譚天 譯(1996):資訊媒體狂潮。台北:遠流。
顧玉珍譯,Eileen Meehan著(1995):商品閱聽人與真正的閱聽人:一場盲點論戰。當代,第114期。1995年10月,頁18-31。
蘇侯彰(2000):網際網路歷史的政經分析─美國與台灣經驗。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蘇采禾、李巧云 譯(1996):大媒體潮。台北:時報文化。
蘇淑如(2000):新聞網站互動性功能設計與使用者感之行為之初探,以聯合新聞網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二、英文部分
Albarran, A.B.(1997).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Media. California:Wadsworth .
Albarran, A.B & Chan-Olmsted,S.M.(1998).Global media economics:Commercialization concen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World Media Markets. Ames, Iowa.: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Bane,P.W.,Bradley,S.P. &Collis,D.J.(1998).The converging World of Telecommunication , computing and Entertainment. Sense and Respond : Capuring Value in the internet Er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MA.
Berger,R.(2001).TV and WEB can already get together:AOLTV, Tak offer one-screen solutions. Electronic Media, Vol. 20 ,Issue 4, 01/22/2001, p66.
Caves, R(1982).American Industry:Structure, Conduct, Performance.(5th ed.).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Chang,Chih-Hao(2001).Interactive TV Shows incredible Potential .Asia IT Report. Market intelligence Center(MIC)Publication.
Chang,Y.H., Coggins,D., Pitt,D., Skellern,D., Thapar,M. and Venkatraman ,C.(1994).An Open-Systems Approach to Video on Demand. 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 1994,May.
Compaine,B.M. & Gomery,D.(2000).Who Owns the Media? Competition and Concentration on the Mass Media Industry, 3rd ed.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cation.
Dowing,M.,Lechner,C.& Thielmann,B.(1998).Convergence:Innovation and Change of Market Structures between Television and Online Services. EM-Electronic Markets,vol8,No4.
Economist(2002/4/13).Entertain Me:Television viewers just want to have fun.Economist,Vol.363 ,p4.
Herman , Edward S.(1998).The Threat from Merger. Dollars & sense , Issue.217
House of Commons(1998).The Multi-media Revolution, Report and Proceedings of the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Committee,4th Report , 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
Kűng-Shankleman , L.(2000).Inside the BBC and CNN:Managing media organizations. New York,NY:Routledge Pb.
Massey,K.B. & Baran,S.J.(2001).Introduction to Telecommunications:Converging Technologies. USA:Mayfield Pb.
Matthew J. McGarvey(2001).Broadband content & Service in Asia/Pacific. IDC Report.
McQuail ,D .(1994).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3rd ed. London:Sage .
Moore,G..A.(1995).Inside the Tornado .New York : Harper Business.
Mok,C(1996).Designing business .San Jose:Adobe Press.
Owen, B. M.(1999).The internet challenge to televi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penTV White Paper(2000).Interactive Television for the DCT 2000.OpenTV Corp.
Porter,M.E.(1980).Competitive Strategy . New York : Free Press
Preson,P.& Kerr,A.(2001).Digital media, national-states and local cultures:the case of multimedia ‘content’ production. Media, Culture & Society.,Vol. 23.,pp109-131. London,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Sage Pb.
Pramataris, K.,Papakyriakopoulos, D.,Lekako, G.,& Mylonopoulos, N.(2001). Personalized Interactive TV Advertising:The iMEDIA Business Model.EM-Electronic Markets,Vol.11,No.1,2001/4
Rogers, E.M.(1995).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 4th ed. New York : Free Press
Rogers , E. M. (1986).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new media in Society. New York : Free Press.
Scherer, F.M.(1980).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2nd ed.).Chicago : Rand McNally.
Scherer, F.M.& Ross, D.(1990).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3rd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Schmid,B.F. & Zimmermann,H.D.(1998).Business Media:A new Perspective on Creating Valu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 Beyond Convergence,12th Biennal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Society Conference.
Shapiro,C. & Varian,H.R.(1999). 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Slack,J.(1984).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Conceptions of Causal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echnological Intervention . Norwood:Ablex.
Staff(2001)OpenTV Signs Japan ITV Deal. Multichannel News 2001.12.3
Trott, A.(2001).The SET TOP BOX:The Hub of the Network Home. World Broadcast Engineering, Vol. 24. Issue 5, p12, May 2001,
Willis, J & Willis, D.B.(1993).New Directions in Media Management. Needham Height , MA:Allyn &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