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雯(民86):打開另一扇窗戶,新的入學管道推薦甄選入學高中。中等教育,48(1),頁31-33。
中原大學(民88):全人教育在中原。中壢:中原大學。
中國時報(民91年5月25日):五成八民眾贊成恢復聯考。9版,
日日談(91年5月13日):學測與聯考。國語日報,第二版社論。
王 瑞(民90):結合全面品質管理落實學校評鑑。台灣教育,605,頁58-62。
王心怡(民89年5月27日):大學生生涯規劃日漸重視。中央日報,18版。
王文中(民 89):擴展多元智慧評量。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專文推薦,台北:遠流。
王文瑛(民89):校外學習成就認可的發展取向與應用。社教雙月刊,99,頁7。王逸慧(民90):基本學力測驗之實施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 雙月刊,9(1),師大教研中心。王榮文(民89):擴展多元智慧評量。教學資源叢書出版,台北:遠流。
台灣省試辦推薦甄選入學高中職方案(民86):台灣省試辦推薦甄選實施要點,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田振榮與支紹慈(民88):台北市高中職推薦甄試入學方式的探討。第十四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頁21-32。
守 凡(民91年3月25日):了解甄選、申請入學管道。國語日報,13版。
江文雄(民87):教育視導與評鑑。上課講義,台師大工教所。
江思瑩(民89):開發國家教育願景之鑰:學習成就認證之善用。社教雙月刊,99,頁45。聿 箴(民87):多元入學方式與多元適性教育。師友,373,頁17-18。
何榮桂(民70):國小資優學生認知能力學習成就與生活適應之分析。師大教育研究所論文集未出版。吳清基(民87):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台北:師大學苑。
吳清基(民88):新世紀全人化技職教育政策。南區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科大教育學程。
宋明順(民76):日本大學的入學制度。教育資料文摘,20 (6),頁51-58。
李振賢(民 87):多元方式入學的高中學業成就之比較。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富言(民66):T分數簡介。教師之友,18 (4),頁10-12。李雅慧(民89):從「校外課程認可及學習成就採認辦法」看我國校外學習成就採認之發展與挑戰。社教雙月刊,99,頁22。汪大永(民 89):明道中學接受高職評鑑經驗分享。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6,頁60。
周珮儀(民85):教育評鑑的新取向。研究資訊,13(2),頁32。
林天佑(民 91年4月25日):教得多 不一定好。國語日報,第13版。
林正剛(民85):營造適性教育環境落實精緻教育。教師之友,37(3),頁14-17。林生傳(民84):我國公立高中升學率分配之成因與預測。師大,教育研究資訊 雙月刊,3 (2)期。林清江(民87):當前技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教育家,87年冬,頁1-5。
林棟柱(民86):談推薦甄選與資優保送。教育資料文摘,40(1)。
林騰蛟(民84):職業學校招生問題之檢討與改進。教育資料文摘,35(3),林騰蛟(民85):專科教育評鑑的實施與展望。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36,頁6。柳 賢(民82):大學聯考數學成績與大一微積分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大學報,4,頁231。
洪小華(民88):從適性教育的觀點談學校課程的設計。北縣教育,31,頁43-45。洪清香(民 90):多元入學方案的立意與因應之道。國語日報90.08.02第4版。
胡俊鱷(民89):評鑑經驗的分享。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6,頁61。
頁52-65。
唐建華(民83):台灣區高中職入學制度現況探討與建議。教育家,1(1),頁20-25。
夏學理、周台生(民84):83級空專生向學態度與學習成就之探析。空大學報,170,頁10-15。
孫淑柔(民89):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成果評鑑之研究。台灣師大特教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徐文臨(民81):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績。父母親,92,頁86-88。
徐新逸、黃麗玲(民88):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表現之探討。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 22期下冊。
徐藝華(民86):雙向選擇的教育來了。師友,364,頁4-8。
桃園區高職申請入學聯招會(民87):87學年度申請入學實施要點與簡章,桃園農工。
桃園區高職推薦甄選入學聯招會(民86):86學年度推薦甄選實施要點與簡章,桃園農工。
桃園區高職聯合招生會(民87):桃園區高級職業學校聯合招生實施要點,桃園農工。
桃園農工(民89):國立桃園農工89學年度各班升學統計表。桃園農工。
馬信行(民88):高職免試入學理念之檢定。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2期下冊。高強華(民90 ):九年一貫課程統整革新與教師專業成長。今日教育,66,頁21-31。
張芳全(民87):教育政策理論與實務。台北:元照。
張盈婷(民87):如何實施因才施教已達程適性教育的理想。教育實習輔導,3-4。張美玉(民90):從多元智能的觀點談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在教學評量上的應用。師大,教育研究資訊 雙月刊,9(1)期。張稚美(民89):落實多元智慧評量對心智習性的一大挑戰。文教新潮,5(1),頁29-33。
教育部(民 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 87):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3):主要國家後其中等學校入學方式之比較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4):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7):高職五專多元入學方案教師宣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7a):高中職學生成績考查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多元化入學方案。台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7/tur-32.htm。
教育部(民90年6月29日):國立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招生辦法。中央日報,第13版。
旋京藩(民90年8月10日):多元入學方案實務探討。中央日報,16版。
莊謙本(民88):教育評鑑指標的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技術及教育研究中心技職雙月刊,頁8。
許泰益(民87):改進高中教育促進適性發展。高中教育,1,頁12-16。許舒翔(民88):國際標準品質保證制度可登錄作業在技職教育評鑑的應用。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3,頁44。
許維素(民90):教師在中學生學業輔導中的情緒處理。學生輔導,71,頁53-63。郭生玉(民61):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昭佑(民85):後中等教育的多元入學規劃推薦甄選。教育資料文摘,37 (4),頁93-96。陳天寶(民 90):北市公立高工多元入學學生智育成績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玉賢(民89):從比較教育的觀點談我國高中職五專多元入學制度。教育資料與研究,35,頁84-91。陳奎彰、馮丹白(民90):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頁91-107。
陳英豪(民87):高中教育開創新局。高中教育,2,頁8-11。
陳進益(民90):基層教師看多元入學方案。中央日報,民90年1月23日,第25版。
陳進福(民86):談適性教育在國小實施的途徑。中縣文教,26,頁50-55。
陳嘉成(民90):中學生之成就目標導向、動機氣候知覺與學習行為組型之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4,頁167-190。曾志朗(民90):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桃園農工:桃園縣高職工科教師研習手冊。
曾淑惠(民88 ):落實技職教育評鑑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2,頁10。
程為山(民85):如何推動多元化入學方案,以暢通學生升學管道。桃園縣校務發展委員會。
華中興、趙淑美、隋復華(民87):軍校政治教育學習影響因素與學習成就之關係探討:以某軍校為例。通識教育,5 (4),頁91。馮丹白、賴志堅、廖錦文、紀雅惠(民88):台灣省國中技藝能優良學生甄審保送高職實施成效調查研究。第十四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頁199-206。
黃心樹(民88):護理科推甄及非推甄學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的比較。第14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醫護類,頁31-38。
黃政傑(民83):推薦甄選入學高中職方案之規劃研究。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黃政傑、李隆盛(民85):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振盛(民86):高職機械類科學生技能學習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雅鳳(民86):開啟我選校,你選才的雙向管道。師友,364,頁9-12。
黃雯玲(民90):日本大學教育之發展與改革。教育決策與學校運作,頁103-109。
黃德祥(民91年5月13日):學測已成十足超級大聯考。聯合報,民意論壇版。
楊思偉(民89):日本升學競爭及改革策略問題之探討。師大,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8 (5)。楊朝祥 (民90年6月26、28日,a):多元入學變革六面向總檢討(上、下)。中央日報,14版。
楊朝祥(民90年7月5、12日,b):升學壓力何時了?學生心事知多少? (上、下)。國語日報,13版。
楊瑞明(民89):中等教育變革的多元智能省思。師大,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8 (2)。葉忠達(民85):全面品質管理在我國高等教育評鑑的應用。教育研究,48,頁17。葉倩亨(民91):談多元角度談國中生的多元輔導。學生輔導,78,頁48。詹卓穎(民 89):韓國升學競爭問題研究。師大,教育研究資訊 雙月刊,8 (5)。廖年淼(民89):二技推薦甄選入學方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1)。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
劉秀滿(民89):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衛克森 Wilkinson(1986 ):成就評量策略規劃。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2期下冊。
戴維岱David Dai (民 89):多元智力理論背景、意義、問題。文教新潮5(3),頁38-43。
韓勝男(民85):推動教育評鑑提升教育品質。商業職業教育,63。簡毓玲(民 91年4月25日):教育應回歸現實面。國語日報,第13版。
顏振寧(91年5月13日):多元入學兼顧三大公平。中國時報,9版。
顏慶祥(民81):中共高等學校入學制度改革之研究。淡江學報,31。魏麗敏、黃德祥(民90):國高中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適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國輔導學報,10,頁63-107。
羅清水(民85):高職入學多元化之規劃。師友月刊,347,頁35-37。羅漢中(民91):如何報考美國紐約市特殊才藝高中。文教新潮,北美華人教育研究及策劃協會,7(1),頁34-35。
饒達欽(民74):高工職校電子、電工科學生專業技能學習成就隻影響因素探討。師大學報,30,頁273-300。Bidwell, Charles E.&Kasarda, John D.(1975). School District Organiz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meric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 40(Feb.), PP.55-70
Blackorby, J., & Wagner, M. (1996). Longitudinal postschool outcomes of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transition study. Exceptional Children, 62(5), PP.399-413.
Gardner,H.(1997).Multiple Intelligence as a Partner in School Improve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55(1), PP.20-21.
Maclare,S(1998).Education Reformed:A Guide to the Education Reform Act 1998. Kent: Hodder and Stoughton.
Mallinson G.et al.(1989). Silver Burdett & Ginn Science. Atlanta, Ga. : Silver Burdett & Ginn.
Murphy,E.(1989).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1980’s: Explaining some surprising succes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1(3),209-221.
Schunk, Dale H. (1988). Perceived cognitive performa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293 866).
Whitmore, J.R.(1980)Giftedness, conflict, and underachievement. Bostn: Allyn&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