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水文。(民83) 。台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怡菁。(民87) 。休閒能力、涉入程度與休閒利益關係之研究--以自行車參與者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美芬。(民84)。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王建堯。(民87) 。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高雄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煥琛。(民83) 。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之研討。台灣教育月刊,523卷,頁9-14。台北:台灣省教育會。
內政部警政署。(民89) 。各案類年齡層嫌疑犯人數統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4)。第二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部。
行政院。(民89)。公務人員週休二日實施辦法。行政院公報,6期,42卷,頁24。
行政院主計處。(民85)。 八十五年青少年狀況調查。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民84)。青少年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行政院主計處。(民89)。八十九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統計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民89)。主要國家民間消費結構比較。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江書良。(民91)。台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機會之關聯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經明。(民79)。教育統計學。台北:五南。
余民寧。(民82)。次序性評定資料的信度分析和因素分析。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16卷,頁1-21。宋幸蕙。(民88)。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休閒教育」課程期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美華等譯。(民87)。社會科學研究 (Earl Babbie原著,1998年出版)。台北:時英。
呂建政。(民85)。倡導休閒教育與輔導,健全青少年身心發展。測驗與輔導,137卷,頁2818-2821。邱皓政。(民89)。量化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
吳淑玲。(民84)。青少年休閒之道。台灣教育,546卷,頁36-39。
林一真。(民84a)。休閒輔導的現況與展望。輔導理論與實務--現況與展望。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一真。(民84b)。休閒輔導模式與休閒輔導實務。學生輔導通訊,39卷,頁24-31。林東泰。(民81)。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建地。(民85)。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清山。(民88)。心理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周天賜。(民85) 。文獻探討。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57-58)。台北:師大書苑。
涂淑芳譯。(民85)。休閒與人類行為 (Gene Bammel,&Lei Lane Burrus-Bammel原著,1992出版)。台北:桂冠。
高樹藩。(民88)。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郭文聰。(民81)。在學青少年午夜休閒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民90)。學校健康促進計畫。台北:教育部。
救國團桃園縣團務指導委員會。(民90)。救國團桃園縣團務指導委員會概況表。桃園:救國團。
張坤鄉。(民90)。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60卷,頁129-169。張春秀。(民93)。雲林工專學生體育正課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影響之調查研究。雲林工專學報,13卷,頁143-198。張少熙。(民93)。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少熙。(民89)。台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漢文書店。
張玉鈴。(民97)。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范靖惠。(民96)。性別、休閒覺知自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俊雄。(民91)。運動與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
許義雄。(民78)。休閒與倫理建設--「為青年開拓更廣闊的休閒天地」,青年輔導研習會專輯。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許義雄、陳皆榮。(民8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陳美芬。(民85)。淺談青少年的休閒生活及其功能。國教之聲,29期,3卷,頁37-42。陳香蘭。(民90,2月13日)。實施周休二日學生照樣K書。聯合晚報。
陳鏡清。(民82)。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臺北市一級機關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藝文。(民89)。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梁伊傑。(民90)。台北市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晏婷。(民90)。台東師院學生休閒喜好與休閒行為之研究--檢證Bourdieu文化資本論。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智魁。(民83)。消遙與Scholel:莊子與Aristotle之休閒觀,戶外遊憩研究,7期,3卷,頁79-91程紹同。(民87)。大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指標研究。台北:漢文書局。
程紹同。(民89)。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模式研究。台北:漢文書店。
黃文真。(民74)。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中科。(民89)。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台中市在學少年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立賢。(民85)。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郁文。(民83)。現代代少年的休閒活動。學生輔導,35卷,頁88-93。
馮麗花。(民87)。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卷,頁103-107。游正芬。(民88)。閒暇時間從事的活動與健康之關係--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淳皓。(民84)。生活的右腦與左腦--休閒與工作。諮商與輔導,116卷,頁12-15。莊耀嘉。(民85)。兒童品行異常的原因--低自制力與不良休閒活動,犯罪學期刊,2卷,頁125-150。台北:中華民國犯罪學會。鄭天爵。(民83)。青少年學生長假日(寒假、暑假)自家外休閒活動特徵研究--以宜蘭農工專校五專低年級學生為例。戶外遊憩研究,7期,2卷,頁1-11。鄭志富。(民86)。學校場地設施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賴哲民。(民78)。台北市國小兒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崇振。(民83)。青輔會--青少年休閒活動之藍圖。社教資料雜誌,193卷,頁8-11。謝秀芳。(民84)。技職院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研究。體育學報第二十輯。
薛銘卿。(民89)。休閒的基本概念、理論與分類法。休閒活動專書,頁79-93,台北:行政院體委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蘇振祥。(民90)。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二、 英文部分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B.L. Driver, P.J. Brown, & G. L. Perterson (Ed.), Benefits of Leisure (pp.411-41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Bloland, P.A. (1987).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r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Joum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65,291-194
Brightbill, C.K. (1960).The chs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3.
Brent, J. R. (1975).On the serivation of leisure acivity types-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Joue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 128-140.
Burch, W.Jr. (1969). The social circle of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 125-148.
Gene Bammel,&Lei Lane Burrus Bammel. (1996, 3ed).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Times Mirri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Inc. (Thired Edition).
Godbey, C. (1996). Great Britain. In Cushman, G. Veal, A. J., & Zuzanek, J (Eds),World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ee Time in the Global Village. (pp.113-130). Oxon, Uk: CAB International.
Harper, W. (1981).The experience of leisure.Leosure Sciences, 4, 113-126.
Henderson, K. A. (1997). Just recreation: ethics, gender, and equity.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15(2):16-31.
Huang, A.C.H. (2000).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sents’satisfaction with sports facilities and exercise equipment in school. Doctor’s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Vernilliom, U.S.A.).
Iso-Ahola, S.E. (1986). A theory of substituavility of leisure behavior. Leisure Sciences, 8(4), 367-389.
Iso-Ahola, S.E. (1989).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E.L. Jackson & T.L. Burton (Eds.) Understs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pp.247-279). Sate College, PA: Venture.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203-215.
Kelly, j.R. (1978a). Leisure styles and choices in three environments.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21(2). 187-207.
Kelly, j.R. (1978b). Situational and social factcrs in leisure decisions.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21(3). 313-330.
Kelly, j.R. (1983).Leisure. NJ: Prentice Hall.
Kelly, j.R. (1990).Leisure(2nd ed.).Englewood Cliffs, NY:Perntice Hall.
Kraus.(1990 4th ed).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m Socirty.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Kando, T.M. (1980).Leis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The C.V.Mocdy Company.
Kaplan, M. (1975)Liesure:Theroy and Policy. New York: John Wiliey and Sons.
Loesch, L.C., & Wheeler, P.T.(1982).Principles of leisure counseling.Minnesota: Educ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
Neulinger, J.(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2nd ed.). Springfield, ILL:C.C.Thomas.
Wilensky, H.L. (1960). Work, career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se Journal, 12(Fall), 543-560.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ird Edition. (CD-ROM). Copyright ©1996, 1992 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Siegenthaler, K. L.,&Gonzalez, G. L. (1997). Youth sports as serious leisure: A critique. (CD-ROM). 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21(3),298-315. Abstract from: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AN:9709061871 ISSN:0193-7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