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l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1997),區域性水資源開發與調配基本計畫,經濟部水資源局。
l 台灣省水利局規劃總隊(1993),新竹縣寶山第二水庫可行性規劃,台灣省水利局。
l 台灣省自來水公司(1994∼1999),台灣省自來水事業統計年報,中華民國八十三∼八十八年,第十七∼二十二期。
l 台灣省自來水公司北區工程處(1995),新竹區自來水系統規劃報告,台灣省自來水公司。
l 台灣經濟研究院(1998),民生及工業用水合理水價訂定暨實施策略之研究,經濟部水資源局。
l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1977),台灣地區綜合開發系統動態模擬模型─人口部門,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
l 吳俊明(1994),利用系統動態模式作電腦模擬之一研究─高職師生人數之預測,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l 林憲德(1999),綠建築解說及評估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l 洪英豪(1997),都市給水之永續發展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研究所。
l 徐年盛(1992),流域性地表水與地下水最佳聯合運用模式之發展(一)-水權模擬模式之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l 張東興(1999),新竹地區水源調配利用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l 陳仁仲、黃文龍(1999),「我國工業需水量模擬及預測模型之建立─系統動態學理論之應用」,台灣銀行季刊,50(2),pp149-169。
l 陳亭玉(2000),河川流域水土資源承載力與永續力評量模式之發展,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l 陳建志(1999),區域水資源永續利用指標體系架構建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l 陳春生(1985),環境容受力分析與都市成長管理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水資源為個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l 陳琬渝(1998),需水量預測風險與節約用水引致經濟效益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l 陶在樸著(1999),系統動態學,五南書局。
l 新竹市政府主計室(1994∼1999),新竹市統計要覽,新竹市政府。
l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網站,http//:www.sipa.gov.tw/index.php。
l 新竹縣政府主計室(1994∼1999),新竹縣統計要覽,新竹縣政府。
l 楊仁壽、楊碩英(1989),「環境管理的系統動態觀」,工程環境會刊,11,pp77-87。l 經濟部水利處水利規劃試驗所(1999),頭前溪流域整體規劃第一年工作報告,經濟部水利處。
l 經濟部水利署網站,http//:www.wra.gov.tw/。
l 經濟部水資源局(1996∼2001),台灣地區生活用水量統計報告。
l 經濟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moea.gov.tw/。
l 詹麗梅(2001),區域供水系統系統動力模型建立與策略評估─以大基隆供水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l 廖朝軒等(1995),區域需水量系統模擬與預測,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4-2211-E019-001。
l 劉弘雁(1997),高雄都會區水資源之系統動力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l 謝志光(2000),區域水資源永續利用評量與評價方法之研究-以濁水溪流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l 簡俊欽(1997),水資源永續發展模式之系統理論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研究所。
英文部分
l Beard, L., A. Weiss and T.A. Austin (1972),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water resources system simulation, Tech. Paper No. 32,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Hydrologic Engineering Center, Davis, Calif., USA.
l Coyle, R.G. (1996),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Chapman & Hall Inc.
l Ford A. (1999), Modeling the environment-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 dynamics models of environmental systems, Island Press.
l Giles, A. (1997),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cro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 Edward Elgar.
l Hashimoto T. (1982), “Robustness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8(1), pp21-26.
l Hsu, S. K. (1995), “Shortage indices for water-resources planning in Taiwan,”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121(2), pp119-131.
l Michael, L.D. and J.W. James (1999), Dynamic modeling of environmental systems, Springer.
l Neil, S. G. (1997), “System analysis of urban water supply and growth management,”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23(2), pp23-33.
l Sabet, H. and C.L., Creel (1991), “Model aggregation for California state water project,”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ivision, ASCE, 117, pp549-565.
l Shafer, J.M., J. M. Labadie, and E. B. Jones (1981), “Analysis of firm water supply under complex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Water Resources Bull tin, 17(3), pp373-380.
l William, E.G., K.P. Ellen. and L.M. Sandra, Ecology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system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l Wurbs, R.A. (1993), ”Reservoir-system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models,”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ivision, ASCE, 119(4), pp455-472.
l Yeh, W. G. (1985), “Reservoir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models: A state-of-the-art review,”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1(12), pp1797-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