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黃文吉、吳明洋、黃偉源(2001),「台灣地區港埠再開發系統規劃之研究」,第11屆環境管理及都市發展研討會。
2. 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2000),「亞太地區國際港埠競爭力分析與趨勢研判」,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3. 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2000),「台灣地區整體國際港埠發展相關課題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
4. 中華海運研究協會(2000),「擴大開放民間投資經營商港之研究」,交通部。
5. 孫志鴻(2000),「結合共識決策與整合推動永續發展」,永續性與都市指標系統研討會論文集。
6. 倪安順(1999),「台灣地區國際商港港埠長期發展趨勢與策略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7. 黃文吉、王慶福、黃偉源(1999),「台灣地區港埠再開發系統規劃之研究(一)」,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8-2611-E-019-022)。
8. 李永展(1999),「重大開發計畫對城鄉發展及區域均衡之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8-2621-Z-004-002),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9.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9),「第三期台灣地區整體運輸系統規劃-海運篇」,台灣地區整體運輸系統規劃III簡報,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運輸計畫組。
10. 基隆港務局(1999),「台北港整體規劃及未來發展計畫」。
11. 蔡宗龍(1999),「基隆港對基隆市產業之經濟影響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12. 胡琮淨譯(1999),Malone,P.著,「港灣城市再生/City,capital and water」,創興出版社。
13. 亞新工程顧問公司(1998),「基隆港老舊碼頭與倉棧等商港設施改善計畫其中規劃報告書」。
14. 亞新工程顧問公司(1998),「基隆港西二至西四號碼頭旅客服務中心綜合大樓期中規劃報告書」。
15. 孫志鴻(1998),「土地適宜性分析決策支援系統之先趨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地理學報,第15期,PP.15-23。
16. 黃文吉、馮堯松、黃來旺(1998),「大規模都市更新開發程序及投資方式之研究-以港埠再開發為例」,第三屆海峽兩岸都市公共工程學術暨實務研討會。
17. 夏力生編(1998),「港務管理與棧埠經營」,翠柏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8. 黃曉芬(1998),「台北市保齡球館與住宅區相容性之研究」,碩士論文。19.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7),「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
20.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7),「台灣地區港埠整體規劃及未來發展計畫」。
21. 宇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1997),「高雄港舊港區再開發計畫規劃期中報告」。
22. 江同文(1996),「應用績效標準於住宅區設置特定行業之研究」,碩士論文。23. 台灣省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1996),「基隆港整體規劃及未來發展計畫期末報告」,基隆港務局委託。
24. 黃文吉、樗木 武(1996),「迎接21世紀的港埠與物流-台灣地區港埠開發體制之展望」,港埠與都市之間開發及展望國際研討會。
25. 台灣省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1996),「台灣地區整體國際港埠發展規劃」。
26. 井福周介(1996),「沿岸海域開發及交通建設」,港埠與都市之開發及展望國際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6-1~6-39,中華民國港埠協會,台北。
27. 基隆市政府(1996),「基隆市綜合發展計劃」。
28. 台灣省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1995),「高雄港區土地與相鄰市區土地使用相容性研究」。
29. 葉榮椿(1995),「海岸地區整體規劃之研究(第一冊)海岸地區範圍及使用分區劃設」,內政部營建署,美商希圖顧問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30. 葉榮椿(1995),「海岸地區整體規劃之研究(第二冊)海岸地區範圍及使用分區劃設」,內政部營建署,美商希圖顧問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31. 葉榮椿(1995),「海岸地區整體規劃之研究(第三冊)海岸地區範圍及使用分區劃設」,內政部營建署,美商希圖顧問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32. 陳永森(1995),「台灣海岸地區土地利用管理之研究-以景觀生態學應用於鹿港地區為例」,碩士論文。33. 黃文吉(1994),「正視港市合一之問題(兼論交通運輸事業民營化)」,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演講稿。
34. 張明馨(1994),「資源回收站與住宅區相容使用之研究」,碩士論文。35.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3),「台灣地區港市配合發展之研究」。
36. 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1992),「基隆港區土地整體規劃運用之研究」。
37. 內政部營建署(1992),「台灣地區環境敏感地劃設與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北部區域、南部區域技術報告)」。
38. 陳冠位(1992),「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規劃決策支援系統架構之研究」,碩士論文。39. 辛晚教(1991),「都市及區域計劃」第五版,中國地政研究所。
40. 黃建二(1991),「都市住宅區可相容使用用途與分類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專題研究計劃。
41. 吳昌成(1989),「層級適宜性分析方法用運用於風景區土地使用計畫之探討」,碩士論文。42. 陳亮全(1989),「台北市土地混合使用適宜尺度之研究」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委託研究計劃。
43. 江俊良(1987),「多準則評估方法在關渡平原開發型態評選之應用」,碩士論文。44. 黃書禮(1987),「應用生態規劃方法於土地使用規劃之研究-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評鑑準則之研擬與評鑑途徑之探討」,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81-0421-F-005A-501-Z)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45. 曹奮平(1987),「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通盤檢討」,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委託研究計劃。
46. 鄭秀藝(1987),「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評鑑準則之研擬與評鑑方法之探討」,碩士論文。47. 陳建勛(1986),「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於土地使用配置之研究」,碩士論文。48. 紀建明(1985),「從土地使用強度探討居住環境品質之研究」,碩士論文。49. 謝潮儀(1983),「計量方法與都市土地使用模型」,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50. 黃進雄(1981),「由都市活動系統研擬土地使用管制-以台北市為例」,碩士論文。51. 錢學陶(1978),「都市計劃導論」,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外文部分
52. Amato,D.(1999),〝Port planning and port/city relations〞,The Dock&Harbour Authority,Vol.80,No.896-900。
53. Notteboom,T.and W.Winkelmans(1995),〝Re-Assessing the role of port author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IAPH 15-21,Port Klang。
54. Hoyle,B.(1998),〝The redevelopment of derelict port areas〞,The Dock&Harbour Authority,Vol.79,No.887,pp.46-49。
55. Kaiser,E.J.,Godschalk,D.R.,and Chapin,F.S.,Jr.(1995),〝Urban Land Use Planning〞,4th ed.,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56. Eastman,J.R.(1995),〝Idrisi for Windows User’s Guide〞,Version1,Graduate School of Geography,Clark University.
57. Batty,M.(1992),〝Urban Modeling in Computer-Graphic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Environment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Vol.19,PP.663-688。
58. Geertman,S.C.M.&Toppen,F.J.(1990),〝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he Allocation of Land for Hosting in the Randstad Holland 1990-2015〞,Les Worrall,〝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Belhaven Press,PP.189-214.
59. 長尾義三(1989),〝沿岸域 港灣空間利用の手法 展望〞,土木學會論文集,第401號/Ⅳ-10。
60. Chapin,F.S.,Jr.,and Kasier,E.J.(1979),〝Urban Land Use Planning〞,3rd ed.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61. Food and Agriculural Organization(1976),〝A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
62. USDA(1973),〝Land-Capability Class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