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01: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嶽承
論文名稱:由國際刑事司法互助理論探討涉及兩岸刑事司法案件之實踐
指導教授:陳荔彤陳荔彤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海洋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兩岸刑事司法案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6
  • 點閱點閱:21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要
國際犯罪之懲治所包含之「涉外因素」即行為人、被害人、關係人、行為地或結果地等因素與外國相連繫者,因此勢必涉及他國之法域,從而影響到刑事管轄權之歸屬、刑事之偵查及訴追之進行、與刑罰之執行。況由於國際犯罪之涉外性質,常面臨證據、證人,甚至犯罪行為人未在國內之狀況,造成本國司法機關無法進行犯罪之偵查、追訴及審判,甚或偵查機關認有犯罪之嫌疑進行追訴,也因犯罪證據不足而無法論罪,更有甚者論罪後因行為人未在國內,致無法執行。國際社會為解決此一問題之發生,遂由各國簽訂雙邊或多邊之刑事司法協定(agreement)以資救濟,職是國際刑事司法互助(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or aid in criminal matters)之體系因應產生,並逐漸在國際法體系上佔有重要地位。
本論文之研究動機,在於兩岸分隔已逾半世紀之久,隨著民國七十六年我國解除戒嚴令及開放赴大陸探親以來,兩岸民間交流日趨熱絡,使得涉及兩岸人民之事件,除以往常見之劫機事件外,取而代之為經商旅遊之法律糾紛及海上漁事之衝突,晚近更因臺灣地區雷厲風行,大舉掃黑,使為數不少之臺灣幫派分子潛赴大陸,尤有甚者,兩岸人蛇、走私集團更聯手遂行走私、偷渡之勾當,再再造成兩岸治安上之隱憂,因此兩岸務實的進行刑事司法互助以共同打擊犯罪,殆已不可避免且亟待解決之課題。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希望在目前兩岸政治僵局無法突破,且互不承認對方法律在域內效力之狀況下,從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理論體系中,務實的擷取雙方均能接受之方式,先行解決不涉及主權之兩岸刑事司法事務,並藉由經驗之累積及良性之互動,為未來兩岸簽訂正式之協議作準備。
本論文研究之範圍及方法,先由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理論著手,尤其是人犯之引渡(extradition)及狹義刑事司法互助(minor legal assistance)之理論,在今兩岸分治之現況下,因較不涉及主權之爭議,本文將作較多篇幅之探討,且就現今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主要模式加以介紹,兼就分裂國家及聯邦制國家有關刑事司法互助之理論與實踐之異同加以論述,以此歸納出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基本原則。次再依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理論,演譯探討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必要性、困境、及其互助之內容,並分述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應堅守之基本原則。另本文就兩岸所爭執之主權爭議擱置一旁,試論兩岸簽訂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之可行性、必要性及所面對之困境,並就該協定之拘束性及範圍一併探討。未就現階段兩岸刑事司法協助提出檢討與建議,以供兩岸地區簽訂刑事司法互助協議之參考。
在研究架構方面,全篇共分六個部分,茲介紹如下:
第一章:緒論:旨在闡明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之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闡述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起源、內涵、基本原則及互助模式,
期能對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理論及實踐有普遍性之瞭解。
第三章:由分裂中國家刑法適用之區際刑法理論,探討統一前東西德分
裂國家與採聯邦制之美國各州相互間刑事司法互助模式之異同
,並藉此檢視上開制度在兩岸刑事司法互助適用之可行性。
第四章:就現階段兩岸所面臨刑事司法問題,探討刑事司法互助之必要
性;並論究金門協議、國際刑警組織及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
協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對現階段兩岸刑
事司法互助之影響,進而研究現階段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應有之
範圍。
第五章:就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理論及現階段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實踐
,確立涉大陸地區刑事司法案件處理之原則,並依此原則作為
我方與大陸地區協商之基礎。進而就兩岸簽訂刑事司法互助協
定之必要性、可行性、範圍及法律效力加以探討。
第六章:結論,針對現階段兩岸政治立場各有堅持無法解決之情況下,
雙方應暫時擱置國家主權之問題,轉以務實之態度重新界定刑
法屬人原則(nationality principle)之概念。並在兩岸目前
無法進行協商之狀況下,建議援引國際刑法互助之原則,各自
透過內部立法制定相關司法互助之法規,並透過相關國際組織
,就個案進行合作,藉由經驗之累積及互動之模式,開啟兩岸刑
事司法互助之新頁,並為兩岸簽訂正式協議作準備。
Abstract
The“foreign—related elements”of an international crime refer to situations where the offender, victim, concerned party, crime scene or the final crime scene has a connection to a foreign country, which therefore involves the jurisdiction of another country affecting the criminal jurisdiction, investigation, progress of a sui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nishment. Since the international crime involves another country, the evidence, witnesses, and even the offender are often not located in the local jurisdiction. As a result, the local judicial authorities are unable to proceed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r trial of the crime, or even when the investigating agencies decide to conduct an investigation, there may be insufficient evidence to obtain a conviction. Or even worse, no sentence may be enforced because the offender is physically residing outside of the country. To address this issue,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criminal agreements are entered into by and between a number of countries. Therefore ”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was established and gradually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law today.
This thesis was initially inspired by the fact that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have been separated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With the lifting of the Martial Law in 1987 and the removal of restrictions on Taiwanese to visit Mainland China,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have became more frequent. In addition to the commonly seen hi-jacking in previous years, business or travel and fishing disputes involving people from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now occur even more often than before. More recently, the Taiwan Government’s crackdown on organized crime forced a number of Taiwanese gang members to flee to Mainland China. Moreover, criminal networks conducting illegal immigration and smuggling has brought grave concern about the safety of both societies. It is imperative that both sides engage in 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to crack down on such crime.
Under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where there is political deadlock betwee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and neither side recognizes the other’s jurisdiction, the intention of the thesis is to devise a practical means acceptable to both sid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to handle the criminal matters involving both sides, where no sovereignty is concerned. Any experience and beneficial interaction in this aspect may serve a basis for entering into formal agreements between both sides in the future.
The scope and methodology of the thesis stem from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Emphasis will be given to extradition of criminals and the theory of minor legal assistance rather than issue of sovereignty since both sides are currently under separate regimes. The current major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will be introduced, as well as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various sovereign entities and federations, followed by any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Further discussion will be mad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to explore the necessity and difficulties facing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of both sides and the paractice of such assistanc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hat both sides shall follow will also discuss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vereignty issues involving both sides will not be discussed. Emphasis will be given to the feasibility, necessity, and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both sides when entering into agreement of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In addition, the binding power and scope of such agreement will be studied. Finally, a review and suggestions will be made toward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between both sides.
This thesis include 6 chapters as set forth in the following structur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e inspir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thesis and the scope and methodology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2: the origin, content, fundamental principle and
patterns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hoping to gain more understand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Chapter 3: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of the
legal assistance patterns in criminal matters among
East Germany and West Germany, before the
unification, and the st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application for separated nations. Moreover , to
review the possibility of applicability of the said
system with respect to the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between both sides.
Chapter 4: to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urrent
legal and criminal issu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To study the impact the Kinmen
Agreement,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 may
have on the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between both sides in the current stage, and the
applicable scope of such assistance.
Chapter 5: with respect to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and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such assistance between both stages, to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of handling criminal cases
involving Mainland China as the foundation for
negoti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Furthermor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necessity,
scope and legal effectiveness for both sides to
enter into agreements of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Chapter 6: Conclus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olitical
standoff between both sides, they should set asides
sovereignty issue for the time being and redefine
the nationality principle in the criminal law in a
more practical approach. Because lacking of fully
negotiation for both sides now, it is suggested to
employ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By means of local legislation in
each sovereign state, relevant legal assistance
regulations may be established. Cooperation on a
case-by-case basis may be initiated through relate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rough experiences and
cooperation patterns suggested above is established
between both sides, the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may enter a new era and such progress shall
serve as foundation for both sides to enter into
possible formal agreements in the near futur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之動機與研究之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之範圍與研究之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概論 7
第一節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概念 7
第二節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意義 9
第一項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沿革 9
壹 、犯罪人引渡之沿革 10
貳 、狹義刑事司法互助之沿革 11
參 、外國刑事判決執行之沿革 12
肆 、刑事訴追移轉之沿革 13
第二項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定義與類型 14
壹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類型之定義 14
貳 、古典型態之刑事司法互助 16
參 、新型態之刑事司法互助 17
第三節 國際刑法上人犯引渡之概念及基本原則 18
第一項 人犯引渡之概念 18
第二項 國際法上人犯引渡之基本原則 23
壹 、國民不引渡原則 23
貳 、政治犯、軍事犯、財政犯不引渡原則 24
參 、雙方可罰原則 28
肆 、雙重處罰禁止原則 29
伍 、特定原則 30
第四節 狹義刑事司法互助之基本原則 31
第一項 國籍與狹義司法互助之關係 32
第二項 政治犯、軍事犯、財政犯與狹義司法互助之關係及限
制 34
第三項 雙方可罰原則 35
第四項 一事不再理原則與狹義司法互助之關係 37
第五項 特定原則 37
第五節 執行外國判決之基本原則 38
第一項 雙方可罰原則 39
第二項 雙重處罰禁止原則 40
第三項 依被請求國之法律規定進行 41
第四項 從輕原則 42
第六節 刑事訴追移轉之基本原則 42
第一項 雙方可罰原則 43
第二項 雙重處罰禁止原則 43
第三項 依被請求國之法律規定進行 45
第七節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主要模式 45
第一項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條約 46
壹 、雙邊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條約 47
貳、多邊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條約 48
第二項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與國際慣例之關係 50
第三章 區際刑法與聯邦制美國刑事司法互助之理論與實踐 53
第一節 區際刑法之沿革與意義 54
第二節 西德區際刑法之理論與實踐 55
第一項 國內犯與區內犯 57
第二項 跨國犯與跨區犯 58
第三項 海上及空中犯罪之管轄衝突 59
第四項 兩區實體刑法衝突之原則 59
第五項 刑事訴追之移轉 60
第六項 雙方刑事判決承認之問題 60
第三節 美國聯邦制度下法律衝突之理論與實踐 62
第四節 區際刑法與聯邦制美國刑事司法互助適用於兩岸刑事司法互
助之可行性 63
第一項 區際刑法適用於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可行性. 63
第二項 聯邦制美國之國際刑事司法互助適用於兩岸刑事司法
互助之可行性66
第四章 涉兩岸刑事案件司法互助之實踐 69
第一節 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必要性 70
第一項 政治與經濟之因素 70
第二項 社會與地理因素 72
第三項 兩岸政策因素 74
第二節 兩岸開展刑事司法互助之困境 75
第一項 兩岸對國家主權定位不同 75
壹 、大陸地區之認知 78
貳 、臺灣地區之認知 79
第二項 兩岸人民在他方法域之法律地位未盡明確 81
第三項 兩岸刑事管轄權之爭議未能有效解決 83
第三節 兩岸有關犯罪協議對涉兩岸刑事案件司法互助實踐之影響 84
第一項 金門協議 85
第二項 國際刑警組織 87
第三項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89
第四節 涉兩岸刑事案件司法互助應有之範圍與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原
則之援用 93
第一項 人犯之緝捕及遣返 94
壹 、是否可遣返之人犯 96
貳 、是否可遣返之罪行 97
第二項 刑事證據調查之互助 99
第三項 移交贓物及犯罪物品 101
第四項 送達刑事訴訟文書之互助 101
第五項 互通犯罪情報與訴訟結果 102
第六項 刑事管轄權之移轉 103
第七項 互相承認並執行對方之刑事判決 105
第五章 簽訂兩岸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之探討 109
第一節 我國涉大陸地區刑事司法案件處理模式演進之實踐 110
第一項 法域效力及於大陸地區之司法管轄權期 113
第二項 個案摸索處理期 114
第三項 類型化處理模式建立期 115
第四項 處理模式法制建構期 115
第五項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刑事規定驗證期 117
第二節 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應堅守之原則 119
第一項 法域平等原則 119
第二項 雙重犯罪原則 120
第三項 訴訟權利平等原則 121
第四項 一事不再理原則 122
第五項 特定原則 123
第六項 已方人民不予協助原則 123
第三節 兩岸刑事司法互助協定 124
第一項 簽訂兩岸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之必要性 125
第二項 簽訂兩岸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之可行性 126
第三項 兩岸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之拘束性 129
第四項 兩岸刑事司法互助協定之內容 132
壹 、人犯之緝捕及遣返 133
貳 、狹義刑事司法互助之執行 135
參、兩岸刑事判決之承認與執行 137
肆、刑事訴追之移轉 139
第六章 結論 141
第一節 兩岸交流所衍生跨區性刑事犯罪之重要性和迫切性 141
第二節 兩岸定位問題之務實性 141
第三節 兩岸刑法「屬人主義」之新定位 142
第四節 「平等互惠」原則為兩岸處理刑事司法互助之最高指導原則
142
第五節 務實建立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模式 143
第六節 共同打擊犯罪、促進人民福址之優位性 143
參考資料 i
附錄一 一
附錄二 七
附錄三 一七
附錄四 二八
附錄五 五二
附錄六 六三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台灣地區
(一)、圖書
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大陸工作法規彙編,民國八十八年七月。
2、施茂林、劉清景主編,最新實用六法全書,大偉書局,民國八十八
年四月修正二十五版。
3、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七年十月。
4、吳嘉生,國際法與國內法關係之研析,台北:五南書局,民國八十
七年八月。
5、司法院大陸法制研究小組研究彙編(三)司法院印行,民國八十六
年六月。
6、王泰銓,當前兩岸法律問題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六年初版。
7、五南編輯部編,兩岸關係法規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
國八十五年十一月初版一刷。
8、王志文,國際法與兩岸法律問題論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
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八月第一版。
9、許宗力,兩岸法律定位百年來之演變與最新發展,月旦法學,月旦
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四月十五號。
10、王志文,中國法制比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法學院,民國八十
四年三月初版一刷。
11、歐慶賢、黃異,我僱用大陸船員問題及兩岸未來簽訂雙邊漁業協定
之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12、中國大陸法制研究(第四輯),司法院印行,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13、第一屆水上警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警官學校,民國八十三年
六月四日。
14、蔡墩銘等,涉及兩岸刑事案件處理方式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
託研究,民國八十二年十月一日。
15、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大陸地區刑事程序法規之研究,民國八十
二年七月。
16、黃異,國際海洋法,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民國八十一年九月初。
17、蔡墩銘,中國刑法精義,漢林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十月,修正七版。
18、鄭厚,刑事警察業務,中央警官學校印行,民國八十一年三月修訂
版。
19、陳榮傑,引渡之理論與實踐,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四年一月初版。
20、朱瑞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例史程,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初版。
21、杜蘅之,國際法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一年。
22、Michael Fooner著,魏武煉譯,國際刑警組織,台灣:中華書局,
民國六十四年九月初版。
(二)、期刊
1、吳景芳,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應有之作法-為兩岸之間區際刑事司法互
助催生,中興法學第四十四期,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2、陳文琪,國際檢察官協會一九九七年第二屆年會摘要-國際刑事司法
互助(下),法務通訊,第一八五一期,第二版,民國八十六年十
月 二十三日。
3、陳文琪,國際檢察官協會一九九七年第二屆年會摘要-國際刑事司法
互助(上),法務通訊,第一八五O期,第二版,民國八十六年十月
十六日。
4、林輝煌,涉大陸地區刑事案件處理之理論與實務,中興法學,第四
十二期,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5、林錦村,論海峽兩岸之刑事司法協助,法令月刊,第四十七卷第十
二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6、魏靜芬,引渡之國際法一般規則,月旦法學雜誌,第十八期,民國
八十五年十一月。
7、王志文,海峽兩岸相互承認與執行司法判決之研究,華崗法粹第二
十四期,民國八十五年十月。
8、許高榮,兩岸交流法律衝突問題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二
卷第五期,民國八十五年五月。
9、蔡墩銘,國際刑事司法合作與兩岸刑事司法合作,收錄於當代法學
各家論文集,法學叢刊雜誌社,民國八十五年五月。
10、鄭正忠,論劫機犯之庇護、引渡與遣返,刑事法雜誌,第三十九卷
第六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11、蘇俊雄,國內地區間刑法適用之問題-分裂國家之刑法適用理論,
刑事法雜誌,第三十九卷第五期,民國八十四年十月。
12、蔡墩銘,區際法與區際犯罪之處罰,律師通訊,第一八五卷,民國
八十四年二月。
13、楊子敬、江玉女譯,日本國際偵查互助法,刑事科學,三十八期,
民國八十三年九月。
14、吳景芳,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基本原則之探討,台大法學叢刊,第二
十三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15、蔡墩銘,區際法與區際犯罪之處罰,司法院中國大陸法制第四輯,
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16、謝立功,兩岸刑事司法協助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卷第五
期,民國八十三年五月十五日。
17、王志文,中國大陸法律衝突規範評析,法令月刊,第四十五卷第一
期,民國八十三年一月。
18、張虎,一國兩制與法律衝突之研究,東亞季刊,第二十五卷第二期
,民國八十二年十月。
19、施俊堯,兩岸刑事司法互助現狀之檢討,刑事法雜誌,第三十七卷
第四期,民國八十二年八月。
20、蕭懷湘,兩岸非政治談判(二)-事務性談判,共黨問題研究,十
九 卷七期,八十二年七月。
21、金德賢譯,韓國國際刑事司法共助法,刑事法雜誌,第三十七卷第
一期,民國八十二年二月。
22、丁樹範,開放大陸探親以來中華民國大陸政策之發展,中國大陸研
究,第三十五卷第八期,民國八十一年八月。
23、王志文,海峽兩岸法律衝突規範之發展比較,華崗法粹,第二十一
期,民國八十一年七月。
24、平生,從互助理論探討兩岸統一問題,共黨問題研究,第十八卷第
七期,民國八十一年七月十五日。
25、宋國誠,中華民國大陸政策與中共對台政策之比較評估(上),中
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八期,民國八十一年一月。
26、蔡墩銘,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法令月刊,第四十二卷第十一期,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
27、王志文,終止戡亂後中共是否仍為叛亂組織?中國時報,民國八十
年五月四日。
28、章瑞卿,在外國犯罪經外國法院判決之效力,刑事法雜誌,民國八
十二年二月。
29、曾本義、高哲翰,美國對引渡條款之實踐,美國月刊,第五卷,民
國七十九年九月。
30、王志文,析論海峽兩岸法律問題及其處理規範,華崗法粹,第十九
卷,第二十期,民國七十九年二月。
31、蘇義雄,論政治犯不引渡原則,中興法學,第二十八期,民國七十
八年四月。
32、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第三卷,中國國際法學會編,台灣商
務印書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33、森下忠,吳景芳譯,最近國際刑事司法共助之各種問題,刑事法雜
誌,第二十九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四年二月。
34、陳燕昌,犯罪人引渡之法理,刑事法雜誌,第二十五卷,民國七十
二年三月。
35、古田佑紀著、周世傳譯,國際偵查司法互助法之制定及其概要,憲
政思潮,第五十一期,民國六十九年九月。
(三)、學位論文 
1、蔡曉青著,論引渡之國際法原則-兼論皮諾契引渡案,國立台灣海洋
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2、黃水願著,海峽兩岸海上犯罪之司法互助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
察研究所,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3、李明峰著,兩岸漁業民事糾紛司法解決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4、王乃民著,有關毒品犯罪之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
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5、許高榮著,兩岸交流法律衝突問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6、鄭正忠著,劫機犯罪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7、謝立功著,兩岸合作共同防制海上犯罪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大陸地區
(一)、圖書
1、趙永琛著,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研究,大陸:中國檢察出版社,一九九
七年十月一版。
2、趙秉志等著,跨國跨地區犯罪之懲治與防範,中國方正出版社,一九
九六年十一月初版。
3、趙永琛著,國際刑法與司法互助,大陸:法律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
月第一版。
4、韓德培,美國國際司法(衝突法)導論,大陸:法律出版社,一九九
四年。
5、黃進著,區際衝突法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六月。
6、大陸:司法部司法協助局編,國際司法協助條約集,法律出版社,一
九九o年。
7、沈宗靈編、鄧小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法學基礎理論交學參考資料選
編,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月。
8、許崇德編,中國憲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四月。
(二)、期刊
1、柯葛壯著,論兩岸刑事司法協助,法律科學一九九五年第四期,西北
政法學院出版,一九九五年七月十日。
2、王錚,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及中國實踐,政法論壇,一九九五年三月。
3、單民、宋航,論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中央檢察官管理學院學
報,一九九五年二月
4、趙國強,一國兩制下的中國區際司法互助,北京出版:法學家,一九
九五年第二期。
5、蔡墩銘,論兩岸刑事司法協議,北京出版,載於法律學習與研究,一
九九二年第一期。
二、英文部分
(一)、圖書
1、Gilmore,W.C.,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and Business
Regulatory Matt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Bassioune M.Cherif, A Draft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de and
Draft Statute for a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7).
3、Bassioune M.Cherif,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Crimes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Inc., 1986).
4、Bassioune M.Cherif,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Procedure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Inc, 1986).
5、Oppenheim,International Law,Edited by
Lauteepacht,VOL.1,Eighth Editionion ,(New York : Green and
Company,1955).
6、Jacob,International Extradi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Eisler
Case,Yale Law Journal, Vo1.5, 1950).
(二)、期刊
1、Hans-Heinrich Jescheck, ”New form of Internation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Law and State,vo1.2,1970.
2、Evans, ”The Political Refugee in the United States
Immigration Law and Practice”, International Lawyer,
Vo1.3,1969.
3、De Schutter,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in Evolution:
Mutual in Criminal Matters between The Benelux
Countries” ,Netherlands J.of Int’l L,Vol.14,1967
4、O’Higgins, ”The History of Extradition in British
Practice”, The British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Vo1.13,1964.
5、”Harvard Draft Convention on Extradition”,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Law of Harvard Law School,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29, 1935.
三、日文部分
(一)、圖書
1、山本草二著,國際刑事法,三省堂,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日初版。
2、山本草二著,國際法,有斐閣,一九九四年八月三十日初版。
3、森下忠著,國際刑法入門,悠悠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4、森下忠著,犯罪人引渡法の理論,國際刑法研究第六卷,成文堂,
一九九三年初版。
5、森下忠著,刑事司法の國際化,國際刑法研究第五卷,成文堂,一
九九0年十月十日出版。
6、森下忠著,國際刑法の潮流,國際刑法研究第四卷,成文堂,一九
八五年一月三十一日初版。
7、森下忠著,國際刑事司法共助の理論,國際刑法研究第三卷,成文
堂,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8、森下忠著,國際刑事司法共助の研究,國際刑法研究第二卷,成文
堂,一九八一年九月初版。
9、森下忠著,國際刑法の新動向,國際刑法研究第一卷,一九七九年
初版一刷。
10、島田征夫著,國際法,弘文堂,一九八一年二月補正第二版。
11、高林秀雄、香西茂等著,國際法の概要,東京有斐閣,昭和四十六
年初版。
(二)、期刊
1、安富潔,國際犯罪と法律の上共助-藥物犯罪對國際刑事司法協力,
刊:法律時報,第六十一卷第十號,一九八九年九月。
2、山本草二,犯罪人引渡制度における政治性の質變,刊:法學,第四
十九卷第三號,一九八五年。
3、森下忠,犯罪人引渡法における雙方可罰主義,廣島法學,第十三卷
第四號,一九七九年。
4、森下忠,自國民不引渡しの原則,八木國之先生古希祝賀論文集
(上),一九九二年。
5、森下忠,刑事に關する國際司法共助,刊:ヅユリスト臨時增刊,第
六七六號,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日。
6、森下忠,スイス國際刑事司法共助法の改正,刊:判例時報,第一六
六三三號,平成十年五月二十一日。
7、西井正弘,國際犯罪に對する普通的管轄權の意義,刊:國際法外交
雜誌,第八十二卷第一號,昭和五十八年。
8、古田佑紀,國際犯罪に對處するための立法上諸問題-搜查共助法を中
心として,法律のひろぱ,第二十五卷第十一號,昭和四十七年十一
月一日.
四、相關網站
1、司法院網站
2、行政院法務部網站
3、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4、行政院外交部網站
5、中央圖書館網站
6、法源法學資料查詢系統網站
7、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
五、相關法規
1、憲法及其增修條文
2、刑法
3、刑事訴訟法
4、民事訴訟法
5、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及其施行細則
6、入出國及移民法
7、引渡法
8、外國法院委託事件協助法
9、金門協議
10、辜汪會談協議
11、國家統一綱領
12、中共刑法
13、中共憲法
14、日本國際偵查互助法
15、韓國國際刑事司法共助法
16、歐洲移交被判刑人公約
17、關於刑事判決國際效力的歐洲公約
18、歐洲刑事司法協助公約
19、歐洲刑事訴訟移轉公約
20、歐洲犯罪人引渡公約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