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20 08: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昌哲
論文名稱:我國國民小學自然科課程標準演變之研究(1975~1993)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Elementary School Natural Science Curriculum in Taiwan(1975-1993)
指導教授:鍾聖校鍾聖校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國民小學自然科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演變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choolNatural Science Curriculumcurriculum standardsthe evolu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3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民國六十四年至八十二年期間,我國國民小學自然科課程標準演變的脈絡,經由文獻探討及訪問參與此期間自然科課程標準修訂的相關人士,瞭解課程發展的演變歷程,藉以檢討過去、策勵將來,作為廿一世紀改進自然科課程,提昇兒童科學素養的參考。
本研究首先藉由文獻探討、整理、比較,分析民64版與民82版兩者於目標、時間分配、教材綱要、實施方法的異同,奠定進一步訪談的概念基礎。訪談係經由十三位實際參與課程修訂工作者的現身說法,以口述歷史回溯研究方式,捕捉文獻上遺落的聲音。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發現:
一、民64版在朝民82版的特色改變時,其改變的方向,包括行為目標教學導向式微,建構教學觀思潮興起;課程研發中專家的概念內涵擴大,引進課程教材研究人員、教科書編審人員、教育行政人員以及教育、課程與心理領域的學者專家;課程研發跳脫國外框架,自創本土化科學教材;課程改革動力,由下往上逐漸醞釀;教學主體易位,即課程設計由教師本位改為學生本位;自然課程出現新的關切焦點,環境議題納入教材等主要面向。
二、民64版至民82版間,課程標準演變的狀況,可區分出「不變」的成分與「變」的方向兩類內涵。「不變」的成分包括:著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目標前後一貫;注重觀察、實驗、操作、討論方面的教學模式雷同;教材中核心概念的選擇大致相似;課程設計配合兒童認知的原則不變;課程實施後,教科書仍然不能改變教學上城鄉差異的現象;家長注重學生考試成績的觀念,依舊影響課程與教學。「變」的方向包含:在課程發展方面,從偏重科學知能的課程發展為兼顧情意教學的課程;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從宰制到共生;在教學主體方面,從教師本位到學生本位;在課程設計方面,從偏重專家概念系統到強調以兒童學習興趣為主;在教材選擇方面,從模仿套用到自創適切化與本土化教材。
三、建議未來國小自然科課程發展取向,在課程決策方面:課程標準(綱要)應定期修訂並設立長久性研究機構;在教師素養方面:課程標準(綱要)的推動,應從師資培育與進修落實;在課程標準(綱要)結構方面:宜加強課程目標、教材綱要與實施方法三者間密切配合。蒐集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國內教育機構對於許多課程標準修訂、課程研發實驗工作、編輯教科書等相關原始紀錄多所散失,至為可惜,建議今後對資料整理保存的工作宜再加強。
This paper is aimed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NESSC)from 1975 to 1993, with document analyzing and interviewing 13 professional peopl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NESSC revision program,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re-picture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to ascertain what really happened in the curriculum modification and re-evaluate its’ values, so that we can contrive better programs onward.
The paper, in advance, lays foundation stone on further conception through the interview and the research is analyzed by means of discussion and compiling. Firstly, the researcher compared the documents thoroughly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time distribution, teaching models in both versions of 1975 and 1993. Secondly,the researcher dug diligently into the 13 professionals’ utterances which traced back the past work they had done and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keeping the heritage of eternal values and correcting the improper part of curriculum.
The main findings from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s.
1.One of the outstanding changes of the 1995 version is the demolishing of the behavior goal instruction-orientation. Constructive learning theory begins to exert its influence in curriculum designing.
2.Many educational specialists are invited to the developing work of the curriculum, including science education specialists, curriculum consultants, textbook edito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members and experts in the fields of curriculum and psychologists.
3.The planning work of the NESSC development had gradually got rid of the foreign framework and found out its own way with the power of curriculum reformation brewing gradually; the major part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was changed from teacher-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concerned topics and were brought into classrooms.
4.The changes i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can be distinguished into two categories:the “invariant ingredients” and the “directions of changing”. The invariant ingredients include cultivating students’ natural science literacy; emphasizing the science process skills through observation practicing, doing experiment, learning by doing and group discussing; designing the curriculum in accordance with children’s cognitive levels; striving to alleviate the discrepancy of the carried-out curriculum designs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ries; fighting against the parents’ misconceptions of regarding improperly high of the results of the exams. The directions of changing are inclusive of: (1) The objectives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re changed from stressing only science intelligence to seeking a balance between science intelligence and affection;(2) The viewpoi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is varied from controlling to living together peacefully;(3) The focus of the learning contents is changed from teacher-orientation to student-orientation;(4) Stressing more on the children’s learning interests than on the experts’ conception; (5) The teaching material is innovating a suitable and local one, not intimating and adapting other form.
5.Some aspects should be noticed in developing the oncoming NESSC. As for the decision-making of the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outlines should be regularly modified and be supervised by a long-term research organization; As for the implement of the curriculum, the practice should be qualified by the teachers’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raining and their advanced studies; As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outlines, it is better to coordinate the 3 aspects of the curriculum: curriculum objectives, teaching material criterion and operative manner.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relative documents, the researcher found enormous loses of the original record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modification. It is earnestly suggested that the work of information arrangement and storage be enhanced properly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一九六○至一九九○年間世界主要國家小學科學教育的發展重點--6
第二節 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發展的回顧-----------------------13
第三節 國訂課程的問題探討-------------------------------27
第四節 六十四年版與八十二年版的對照比較-----------------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歷程--------------------------------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47
第二節 研究歷程----------------------------------------49
第三節 資料分析----------------------------------------51
第四章 訪談結果與資料分析--------------------------------58
第一節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回眸六十四年版的濫觴-----58
蓄勢待發談源起---為何修訂---------------------------------58
改頭換面新風貌---修訂什麼---------------------------------64
穩紮穩打立基業---如何落實---------------------------------70
第二節 風起雲湧,再看波瀾壯闊---凝視八十二年版特色的流轉--74
重整旗鼓新精神---為何修訂-----------------------------74
洗面革心真本色---修訂什麼---------------------------84
風雲際會見實力---如何落實---------------------------89
第三節 雲淡風清,潮起潮落---由六十四版至八十二年版的遞嬗,顧盼六十四年版的「變」與「不變」--95
看似雲淡風清---談六十四年到八十二年課程標準的「不變」--96
卻見潮起潮落---論六十四年到八十二年課程標準的「變」--97
第四節 乘長風破萬里浪---看課程標準的「變」與「不變」之間人的因素--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5
第一節 結論---------------------------------------------105
第二節 建議---------------------------------------------107
參考書目--------------------------------------------------110
附錄一 科學─科技─社會(STS)教學模式架構圖--------------115
附錄二 八十二年版國民小學自然課程結構示意圖---------------116
附錄三 國民小學各年級科學過程技能圖示---------------------117
附錄四 解決問題策略教學示意圖-----------------------------118
附錄五 解決問題教學模式流程圖-----------------------------119
附錄六 八十年代自然科學課程實驗研究流程圖-----------------120
附錄七 科學方法教學一覽表---------------------------------121
附錄八 訪談對象一覽表-------------------------------------123
附錄九 國民小學自然科課程標準目標之比較-------------------124
附錄十 歷年低年級常識科與自然科課程時間分配的變化---------130
附錄十一 歷年中年級常識科與自然科課程時間分配的變化-------130
附錄十二 歷年高年級自然科課程時間分配的變化---------------130
附錄十三 國民小學自然科課程標準教材綱要之比較-------------131
附錄十四 國民小學自然科課程標準實施方法之比較-------------134
附錄十五 國民小學自然科課程標準教學評鑑之比較-------------138
圖表目錄
圖目錄
圖2-1 六十四年版與八十二年版國小自然科課程標準內容比較圖---38
圖3-1 原計畫研究流程圖-------------------------------------50
圖3-2 研究進度流程圖---------------------------------------51
圖3-3 六十四年版自然科課程標準演變示意圖-------------------54
圖3-4 六十四年版邁向八十二年版自然科課程標準演變概念消長示意圖--55
表目錄
表2-1 美國第一代科學課程特色比較表--------------------------9
表2-2 六十四年版與八十二年版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比較表-----37
表3-1 轉譯代碼表-------------------------------------------52
表3-2 分類概念巢狀方格示例表-------------------------------52
表3-3 六十四年版與八十二年版概念消長分析表-----------------56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民87)。國小審定本教科書評鑑報告(二)。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方炎明(民78)。近四十年來我國國民中小學之科學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十四輯。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文科(民84)。教育的內容---課程。載自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253-279)。高雄:麗文。
王美芬、熊召弟(民84)。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鳳喈(民87)。中國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毛松霖(民83)。研究發展過程。載自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自然科新課程概說 (7-12)。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毛松霖(民84)。民國八十年代國小自然科學課程改進之構想。載自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自然科實驗本教師手冊第十二冊 (1-21)。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毛松霖(民87)。國民小學自然科學課程實驗研究報告。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自然科學課程實驗研究報告(1-11)。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毛連塭(民81)。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之修訂與實施。台灣教育,第497期,28-31。台北:台灣省教育會。
甘漢銑、熊召弟、鍾聖校(民80)。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甘漢銧(民81):我國國小自然科課程教材縱貫分析研究。台北:南宏。
甘漢銧(民87)。八十年代國小自然實驗內容總覽。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自然科學課程實驗研究報告(72-74)。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民76)。國民小學科學教育環境調查報告第一期。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民77)。國民小學科學教育環境調查報告第二期。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民87)。國民小學自然科課程設計指導綱領。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全中平、楊龍立、許春峰、杜明進(民87)。我國國民小學自然科學課程理念與架構之基礎研究。臺北師範學報,11期,349-392。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汪霞(民87)。國外中小學課程演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李玉貴(民86)。從責擇其完備的角度出發---「解讀國小新課程標準」。現代教育論壇(三),11-16。台北:教育資料館。
李子建、黃顯華(民85)。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吳清基(民79)。我國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作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70-73)。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民83)。國民小學課程發展的趨勢。載於教育部主編,我國各級學校課程改革發展狀況(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參考資料叢書)(91-108)。台北:教育部。
吳璧純(民87)。八十年代國小自然科實驗課程的教學心理學基礎解決問題教學。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自然科學課程實驗研究報告(12-23) 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周淑卿(民87)。國定課程---徘徊在自由與控制之間。課程與教學季刊,1(4),13-28。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高新建(民80)。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新建(民86)。美國學科標準的訂定與推廣及其對我國課程修訂與推廣的啟示。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邁向未來的課程與教學(15-36)。台北:揚智。
陸又新(民84)。新舊課程標準說話教材綱要比較。國教天地,113,16-21。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伯璋(民81)。我國第九次國小課程標準修訂之析論。台灣教育,第497期。32-35。台北:台灣省教育會。
教育部(民57)。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民64)。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揚智。
教育部(民77)。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國立編譯館(民88a)。國民小學自然課本第七冊(四上)。台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民88b)。國民小學自然教學指引第七冊(四上)。台北:國立編譯館。
郭重吉(民81a)。從科學哲學的改變探討科學教育的過去與未來。載自彰化師大學報,第三期,532-555。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郭重吉(民81b)。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 20(5),548-568。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淑芳(民82)。我國國小課程標準修訂之決策過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清濱(民86)。課程標準「標準」嗎?。研習資訊,14(2),1-7。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光雄(民79)。英國國定課程評析。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中小學課程比較研究(379-399)。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74)。我國教育部課程行政的檢討與改進。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行政比較研究(19-38)。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嘉雄(民87)。英、紐學校自主管理政策之比較。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與政策國際比較(195-241)。台北:揚智。
溫明麗(民86)譯。官方知識的政治運作策略:國定課程的意義何在?載於楊思偉、溫明麗主編,課程‧政治---現代教育改革與國定課程(1-50)。台北:師大書苑。
楊思偉(民86)。日本型國定課程的批判與分析---多元性和差異之論辯。載於楊思偉、溫明麗主編,課程‧政治---現代教育改革與國定課程(92-149)。台北:師大書苑。
楊淑珍(民64)。閱讀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以後。國教月刊,26(8),73-75。台北市立師院學院。
楊陳傑(民86)。國民小學新課程實施之展望。研習資訊,14(2),22-28。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楊龍立(民76)。我國科學教育思想的演進。省立新竹師範學院第一期學報。
楊龍立(民83)。中西科學教育制度的興起及理念的變遷。台北:文景。
楊龍立(民84)。國小社會與自然課程的統整。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1),131-144。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葉楚生(民64)。課程標準與教材編輯。台灣教育,第290期,7-9。台北:臺灣省教育會。
葉楚生(民6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經過。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趙金祈(民66)。美、英、日、澳科學教育實施情況與檢討。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研習教師手冊(87-118)。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熊召弟(民80)。小學自然科學課程的發展。載於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合著,小學自然科研究(97-117)。台北:師大書苑。
鄭博真(民84)。國民小學國語科現行與新修訂課程標準之比較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4),154-166。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盧秀琴(民87)。從「顯微世界」看教材編寫的演變。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自然科學課程實驗研究報告(34-40)。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民80)。從課程實施的概念談國小課程標準的修訂。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之修訂與實施。台灣教育,第492期,1-4。台北:台灣省教育會。
歐陽鍾仁(民76)。科學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賴慶三、陳忠照、鄧寶生、張英傑(民83)。 國民小學中年級自然科學改編本教科用書教材內容調查研究報告。台北:國立編譯館。
鍾聖校 (民8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魏明通(民86)。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蘇育任(民87)。從第十二冊「環境問題探究」看教材編寫演變。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自然科學課程實驗研究報告(61-66)。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蘇育任(民88)。國小自然科第十二冊STS教材的研發與試驗。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7期,31-51。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二、英文部分
Apple, M. W. (1986). Teacher and tests. New York: Routledge.
Beyer, L.E. & Apple, M.W. (1998). The curriculum: Problem, politics, and possibilities.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leminson, A. (1990). Establishing an epistemological base for science teaching in the light of contemporary no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how children lear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5), 429-445.
Cubberley, E. P. (1916). Public school administr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von Glasersfeld , E. (1995). Radical constructivism: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 Washington, D.C.:The Falmer Press.
Goodlad, J. L. (1991). Curriculum making as a sociopolitical process. In M.F. Klein(Ed.), The politics of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issues in centralizing the curriculum, 9-23.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raham, C. S. (1986). STS in middle/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One state’s response. Science Throgh Science Technology Reporter, 2(5), 6.
Hodson, D. (1988). Toward a philosophically more valid science curriculum. Science education, 72, 19-40.
Hurd, D. H. P. (1961). Biological education in American secondary schools (1890-1960 ) , BSCS Bulletin No.1, 1961.
Hurd, D. H. P. (1979). New directipns in teaching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Illinois, Chicago: Rand McNally.
Kellly, A. V. (1990).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 critical review. London: Paul Chapman.
Smith, M. S., O’Day, J., & Cohen, D. K. (1990). National curriculum, American style: What might It Look Like? American Educator, 14(Winter 1990), 46.
Saunder, W. L.(1992). The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Implication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scienc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2(3), 136-141.
Schwab, J. (1978). The practical: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In I. Westbury & N. J. Wilkof
(Eds.), Science, curriculum, and liberal education: Selected essays(p.287-321).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博真(民84)。國民小學國語科現行與新修訂課程標準之比較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4),154-166。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2. 楊龍立(民84)。國小社會與自然課程的統整。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1),131-144。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3. 楊陳傑(民86)。國民小學新課程實施之展望。研習資訊,14(2),22-28。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4. 郭重吉(民81b)。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 20(5),548-568。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5. 陸又新(民84)。新舊課程標準說話教材綱要比較。國教天地,113,16-21。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6. 周淑卿(民87)。國定課程---徘徊在自由與控制之間。課程與教學季刊,1(4),13-28。台北: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7. 方炎明(民78)。近四十年來我國國民中小學之科學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十四輯。台北:國立編譯館。
8. 蘇育任(民88)。國小自然科第十二冊STS教材的研發與試驗。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7期,31-51。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9. 王哲雄(1989)。<論廖修平繪畫藝術的象徵性語言>《現代美術第23期》。
10. 呂清夫(民78)。<從廖修平的版畫播種看後現代藝術移植的問題>《聯合文學第55-56期》。
11. 阮義忠(1973)。<廖修平訪問記一與海外畫家筆談錄之三>《幼獅文藝37卷3期》。
12. 林雪卿(民87)。<電腦輔助現代版畫創作教學研究>《市立師院國教月刊》第45卷第1期。
13. 林昌德(民81)。<跨越人生與自然的東方彩虹-廖修平的藝術與貢獻>《藝術家205期》。
14. 洪淑娟(1994)。<活在當下‧老實做起-廖修平的藝術>《典藏藝術雜誌3月號》。
15. 高實珩(2000)。<現代版畫藝術的發展與多元面貌>《美育月刊14期》。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