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1 01: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慶裕
論文名稱:台灣地區治安問題之研究──台中市案例分析
指導教授:柯三吉柯三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8
中文關鍵詞:治安犯罪區位社會控制日常活動由下而上之政策執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10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由於政府機關及全國民眾對治安問題之重視,而台中市的治安又被公認為全國挑戰性最高、衝擊性最強的一個都會城市,作者忝為台中市警察局局長,乃興起台灣地區治安問題之研究,並以台中市為案例分析。
本研究之目的如下:1.診斷台灣地區與台中市治安問題的癥結所在,2.設計有效可行的台灣地區與台中市之治安對策,3.藉完善治安對策,提升行政效率,4.建立區域防治功能,以改善都市治安,5.提供治安相關機關修法及執行之參考,6.配合台中市升格為直轄市之治安作為。基於研究目的,本研究兼採取實證和後實證研究法,以文獻分析法、敘述統計分析法、因素分析…等方式,從各種不同面向進行分析。
影響台灣地區治安問題的因素非常廣泛,研究者在回顧相關文獻資料時,尚未發現有專以某一區域或地方的「治安問題」,加以研究探討,作者嘗試融合犯罪學和公共政策學兩種不同領域,進行治安問題之研究,應屬首創。本論文衡量當前政治與社經狀況及演變,而引發研究之必要性與重要性;另特別針對「治安」一詞賦予最新的定義。在以台中市為案例分析中,引用芝加哥學派之犯罪區位學,並輔以社會控制及日常活動之治安理論。再者,依作者選定「由下而上之政策執行」研究途徑,從警察組織、警察專業主義、民眾與社區警政三個面向,透過警政民意問卷調查、治安座談會、參與觀察等方式,去探討台中市治安問題徵結之所在,再加以論證及執行分析,期能真正有效提出相關治安策略,進而解決台灣地區與台中市治安問題。
目錄 Ⅰ
圖目錄 Ⅳ
表目錄 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一、研究動機 4
二、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第四節 研究流程 11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一、研究範圍 13
二、研究限制 14
第二章 理論架構探討 16
第一節 治安理論 16
一、犯罪區位學 16
二、社會控制理論 25
三、日常活動理論 28
第二節 政策執行理論 30
一、警察組織 34
二、警察專業主義 38
三、民眾與社區警政 41
第三章 台中市治安之現況分析 48
第一節 台灣地區治安狀況 48
一、各縣(市)之警政基本特性 48
二、台灣地區治安犯罪情勢 51
第二節 台中市治安狀況 63
一、台中市一般概況 64
二、台中市治安犯罪情勢 65
三、各類刑案比較分析 66
四、暴力犯罪類型分析 69
五、青少年犯罪問題 70
六、各行政區治安狀況 74
第三節 小結:比較分析 105
一、與各縣市刑案之比較 105
二、分析校正及研究發現 106
第四章 台中市治安之論證分析 114
第一節問卷之設計與調查 115
一、問卷設計過程 116
二、問卷設計內容 117
三、問卷調查方式 118
四、問卷調查特色 118
五、調查之基本資料分析 119
第二節 治安之調查結果分析 121
一、治安之整體滿意度 121
二、治安之嚴重度分析 121
三、治安之因素分析 123
四、治安之信度分析 128
五、治安之相關分析 129
六、治安之迴歸分析 130
七、治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32
八、其他問項分析 135
九、治安之開放性問項 138
第三節 治安理論之論證分析 139
一、暴力犯罪案件 141
二、竊盜案件 143
三、其他案類 145
第五章 台中市治安之執行分析 151
第一節 為民服務之調查結果分析 152
一、為民服務之整體滿意度 153
二、為民服務之滿意度分析 154
三、為民服務之因素分析 154
四、為民服務之信度分析 156
五、為民服務之相關分析 156
六、為民服務之迴歸分析 157
七、為民服務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58
八、其他問項分析 158
九、為民服務之開放性問項 162
第二節 影響治安因素之執行分析 164
第三節 全面改善治安之執行作為 178
一、加強犯罪防制作為 179
二、提升民眾滿意度作為 19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95
第一節 結論 195
第二節 建議 208
一、台灣地區 208
二、台中市 212
參考文獻 219
附錄4.1 台中市警政民意調查問卷 225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統計處,〈臺閩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分析〉,89年5月份。
內政部警政署,《世界各國刑案統計比較》,民90。
內政部警政署,八十九年縣市別治安概況分析,民90。
內政部警政署,縣市及跨縣市犯罪分析,民91。
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89。
台中市政府,「台中市綜合發展計畫─各區巡迴座談會資料彙編」,委託單位:台中市政府,規劃單位:逢甲大學建設學院,民90。
台中市政府網站,http://www.tccg.gov.tw/。
平井邦彥,〈都市環境之犯罪發生之基本圖示〉,都市之犯罪,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昭和57。
白秀雄等著,《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出版社,民70。
朱岑樓譯,《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民71。
朱金池,〈社區警政取向的警察績管理〉,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創刊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民90。
吳定,《組織發展一理論與技術》,台北市:天一圖書公司,民73。
吳迎春,〈要彈性更要有策略〉,天下雜誌,民89年7月。
吳國清,〈資訊科技對警察專業倫理的衝擊及警察資訊倫理規範之芻議〉,中央警察大學叢刊,第32卷,第3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民90。
吳學燕,《社會學原理與專題》,台北:文笙書局,民75。
李鹿苹,〈都市化〉,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0。
李湧清,〈社區警政的必然與偶然〉,警學叢刊,第32卷,第3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民90。
周震歐、高金挂,〈都市發展與犯罪行為〉,政治文化,,第四期,台北:政治文化社,民75。
官政哲,〈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管理」建構智慧型之服務警政〉,警光雜誌社第538期,民90。
林山田,〈十年來之犯罪問題及其防治對策〉,社會問題與法治現況,台北:三民書局,民71。
林世英,〈都市化的社會心理〉,中警半月刊,第475期,桃園:中央警官學校,民76。
侯崇文,〈殺人事件中犯罪者與被害人關係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民87。
姚高橋,治安惡化之省思,自由時報,89.12.4,第15版。
柯三吉,《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出版社,民87。
柯三吉,《政策執行:理論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出版社,民79。
孫義雄,〈犯罪行為之城鄉層面探討〉,碩士論文,桃園:中央警官學校,民80。
高金桂,〈芝加哥學派〉,犯罪學辭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民72。
張紹勳,《多變量統計分析》,台北:松崗,民89。
許春金,〈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研究所,民75。
許春金,《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民79。
許春金,《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民85。
許春金、宋睿褀,〈騎乘機車強制戴安全帽與機車竊案關聯性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7期,民89.
許春金等九人,《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學系,民78。
許春金譯,〈傳統犯罪區位學與人文犯罪區位學〉,警學叢刊,第19卷,第4期,桃園:中央警官學校,民78年。
許癸瑩、黃詩音,〈你滿意你住的城市嗎:23縣市生活品質大調查〉, 天下雜誌,民90年9月。
陳明傳,《論社區警察的發展》,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民81,頁31-33。
黃健星,〈建立交通肇事逃逸案標準偵辦程序之研究〉,碩士論文,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民89。
黃啟賓,〈警察機關社區服務功能之角色定位〉,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1卷,第3期,民89。
黃富源譯,〈都市環境與犯罪之形成〉,警學叢第16卷,第1期,桃園:中央警官學校,民74。
楊永年,〈署處分立的組織分析〉,警學叢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民84。
楊永年,〈警察組織〉,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7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民89.
楊永年,《警察組織剖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民87。
葉毓蘭,〈警政新取向一談社區警政的理論與實際〉,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民85。
蔡勇美,〈都市人口高密度與社會病態的關條〉,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台北:巨流圖書,民71。
蔡勇美,〈都市化:因果與意義〉,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台北:巨流圖書,民71。
鄭善印,〈美、日、中三國社區警政比較研究…以日本社區警政為重心〉,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創刊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民90,頁39。
盧秋生譯,〈都市社會之特質與少年犯罪〉,司法通訊.第850期,台北:司法通訊社,民67。
龍冠海,〈都市化〉,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0。
戴瑛慧、黃詩音,〈健康城市排行榜〉,康健雜誌,民90年9月。
謝文彥,〈犯罪區位學理論與實證的研究〉,警學論文彙編,桃園:中央警官學校,民75。
謝永安,《企業管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民71。
二、西文部份
Bayley, David H. Police for the Fu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Cohen, Lawrence and Marcus, Felson,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1979.
Dunn, William 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Inc.1994.
Elmore, R.F. “Backward Mapping: Implementation Researcher Policy Decis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94 No.4. 1980.
Gottfredson, Michael R. and Hirschi, Travis.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l990.
Green,Jack R. “Police and Community Re1ations, Where Have We Been and Where Are We Going?” in Crititcal Issues in Policing. New York:NcGraw-Hill,1987。
Harold, L. Wilensky, “The Professional of Everyone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September,1964.
Harrop, M. Power and Policy in Liberal Democrac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Harwin, L.Voss & David M.Petersen, Ecology Crime and Delinquency. New York: Meredith Corporation,1971.
Hindelang, M. J. et a1. Victims of Person Crime:An Empirical Foundation for a Theory of Personal Victimization. Cambridge, M. A.: Ballinger,1978.
Hirschi, Travis. Causes of Delinquenc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John, Kleinig, The Ethics of Polic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S.A.1996.
Lasswell, H. D. A Preview of Policy Sciences. New York: Elsevier,1971.
Linder, S.H. and B.G. Peter, “A Design Perspective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Fallacies of Misplace Prescription”, Policy Studies Review, Vol.6,No.3. 1987.
Lipsky, M. Street Level Bureaucracy: Dilemmas of the Individual in Public Services, NY: Russell Sage,1980.
Parsons, Wayne Public Polic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olicy Analysis,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5.
Sabatier, P. A.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to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 Critical Analysis and Suggested Synthesi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No.6. 1986.
Sherman, L. W. “Attack Crime: Policing and Crime Control”, In Tonnry, M. and Morris, N. (eds). Modern Policing.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Souryal, Sam S. Ethics in Criminal Justice in Search of the Truth. Second Edition, Cincinnati, OH.:Anderson Publishing Co.1998.
Trojanowicz, Robert and Bonnie Bucqueroux, Community Policing: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Cincinnati, OH.: Anderson Publishing Co.1990.
Wax, Rosalie 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Macmillan, 1968.
William, E. Thomton, A. James Jennifer, and William G. Doerner, Delinquency and Justice. 198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