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傳統典籍
《列子》 (周)列禦寇,臺北:藝文,1971
《冲虛至德真經》 (晉)張湛注,臺北:藝文,1971
《列子解》 (唐)盧重玄解,(轉錄自宋˙高守元《冲虛至德真經四解》)
《列子釋文》 (唐)殷敬順釋文,道藏本
《列子釋文補遺》 (宋)陳景元補遺,道藏本
《冲虛至德真經義解》 (宋)宋徽宗解,臺北:藝文,1971
《列子解》 (宋)范至虛解,(轉錄自宋˙高守元《冲虛至德真經四解》)
《冲虛至德真經解》 (宋)江遹解,道藏本
《列子口義》 (宋)林希逸口義,臺北:藝文,1971
《列子沖虛真經評點》 (元)劉辰翁評注,臺北:藝文,1971
《列子彙函》 (明)歸有光,臺北:藝文,1971
《莊子》 (周)莊周;(晉)郭象注,臺北:藝文,2000
《莊子集釋》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臺北:世界,1958
《莊子虛齋口義校注》 (宋)林希逸,北京:中華,1997
《莊子集解》 (清)王先謙集解,北京:中華,1987.10
《荀子》 (周)荀況;(唐)楊倞注,臺北 : 臺灣商務,1965
《韓非子》 (周)韓非,臺北:臺灣中華,1987
《韓非子集解》 (清)王先慎集解,北京:中華,1998.07
《管子》 (周)管仲,臺北:臺灣商務,1956
《晏子春秋》 (周)晏嬰,藝文,1969
《呂氏春秋》 (秦)呂不韋;(漢)高誘註,臺北,藝文,1959
《淮南子》 (漢)劉安;(漢)高誘注,臺北:藝文,1959
《說苑》 (漢)劉向,臺北:臺灣中華,1966
《新序》 (漢)劉向,臺北:世界,1970
《山海經》 (晉)郭璞注,臺北 : 藝文,1969
《清瑯環仙館刻本山海經箋疏》 (清)郝懿行箋疏,臺北:漢京,1983.01
《韓詩外傳》 (漢)韓嬰,臺北:藝文,1967
《論衡》 (漢)王充,臺北:藝文,1968
《穆天子傳》 (晉)郭璞注,臺北:藝文,1968
《高士傳》 (晉)皇甫謐,臺北:藝文,1971
《博物志》 (晉)張華,臺北:臺灣古籍,1997
《左傳》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臺北:洪葉,1993.05
《戰國策》 臺北:廣文,1972
《國語》 (周)左丘明,臺北:臺灣古籍,1997
《史記會注考證》 (漢)司馬遷,瀧川資言考證,臺北:天工,1989
《新校本漢書》 (漢)班固,臺北:鼎文,1979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撰;(晉)司馬彪撰志;(唐)李賢注;(南朝梁)劉昭注志;(清)陳浩等考證,臺北: 臺灣商務,1983
《三國志》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北京:中華,1959
《新校本晉書》 (唐)房玄齡等撰,臺北:鼎文,1979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嚴可均校輯,臺北:宏業,1975
二、近人專著
《新譯列子讀本》 莊萬壽,臺北:三民,1979.01
《列子集釋》 楊伯峻,臺北:華正,1987
《列子古注今譯》 蕭登福,臺北:文津,1990
《列子譯注》 嚴捷.嚴北溟,臺北:書林,1995
《列子補正》 王叔岷,(中研院史語專刊之31),臺聯國風,1975
《列子研究》 山口義男,日本:風間書房,1976.12
《列子の研究─老莊思想研究序說》 小林勝人,東京:明治書院,1981.09
《列子探微》 蕭登福,臺北:文津,1990
《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 嚴靈峰,臺北:文史哲,1994
《列子──御風而行的哲思》 羅肇錦,臺北:時報,1981
《列子御風》 王德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
《列子真偽考辨》 馬達,北京:北京,2000
《莊子今注今譯》 陳鼓應,北京:中華,1983
《莊周風貌》 楊儒賓,臺北:黎明,1991
《莊學研究》 崔大華,北京:人民,1992.07
《人生是無題的寓言 : 莊子的寓言世界》 顏崑陽,臺北:躍昇,1994
《荀子今註今譯》 熊公哲,臺北:臺灣商務,1995.04
《晏子春秋今註今譯》 王更生,臺北:臺灣商務,1987
《呂氏春秋集釋》 許維遹撰;蔣維喬輯,臺北:世界,1966
《呂氏春秋今註今譯》 林品石,臺北:臺灣商務,1996.10
《淮南子思想之研究論文集》 李增,臺北:華世,1985
《新譯淮南子》 熊禮匯,臺北:三民,1997.02
《說苑今註今譯》 盧元駿,臺北:臺灣商務,1995.05
《新序今註今譯》 盧元駿,臺北:臺灣商務,1991.05
《新譯孔子家語》 (魏)王肅撰,羊春秋注釋,周鳳五校閱,臺北:三民,1996.07
《金樓子校注》 (梁)蕭繹,許德平校注,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中國古代寓言集》 後藤基已,東京:平凡社,1968
《先秦寓言概論》 公木,濟南:齊魯書社,1984
《神話寓言》 吳宏一,臺北:桂冠,1988
《中國古代寓言史》 陳蒲清,臺北:駱駝,1987.08
《中國古代寓言史》 李富軒、李燕,臺北:志一,2001.04
《中國民間寓言研究》 譚達先,臺北:臺灣商務,1988
《先秦寓言》 劉 燦,臺北:國文天地,1991
《中國寓言文學史》 凝溪,昆明:雲南人民,1992
《中國古代哲學寓言故事選》 嚴北溟,上海:上海人民,1998.09
《冷眼笑看人間事 : 古代寓言笑話》 顧 青、劉東葵,臺北:萬卷樓,1999
《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 陳蒲清,臺北:駱駝,2000
《魏晉玄學史》 許抗生,陝西:陝西師範大學,1989
《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編) 任繼愈等編,北京:人民,1998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楊儒賓主編,臺北:巨流,1993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 楊儒賓,黃俊傑編,臺北:正中,1996
《思文之際論集》 張亨,臺北:允晨,1997
《神話研究》 茅盾,上海:百花文藝,1997.08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詹明信,臺北:允晨,2001.05
《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 佛斯特(E.M.Forster)著,李文彬譯,臺北:志文,1993.09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 申丹,北京:北京大學,1998
《講故事 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Telling Stories A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 (Steven Cohan and Linda M.Shire) 著,張方譯,臺北:駱駝,1997
《文學理論》 卡勒(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譯,香港:牛津大學,1998
《文學批評術語》 Frank Lentricchia; Thomas Mclaughlin著,張京媛譯,香港:牛津大學,1994
《談寓言》 麥昆 (Macqueen,John) 著,董崇選譯,臺北:黎明,1973
Abrams, M.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Orlando: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seventh edition, 1999
Cuddon, J. A. (John Anthony),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and literary theory ,Oxford ; Malden, Mass. : Blackwell, 1998
Kathleen Morner ; Ralph Rausch NTC’s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75
Chris Baldick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Oxford New York, 1990
三、期刊論文
王叔岷 〈論今本列子〉 《大陸雜誌》1:2 頁12-14 1950.07嚴靈峰 〈《列子新書》辨惑(上)--辯《列子》書不後於《莊子》書〉 《大陸雜誌》18:11 頁1-5 1959.06
嚴靈峰 〈《列子新書》辨惑(下)--辯《列子》書不後於《莊子》書〉 《大陸雜誌》18:12 頁4-10 1959.06
陳玉台 〈列子一書之真偽及其思想考述〉 《學粹》15:2 頁19-27+12 1973.02
莊萬壽 〈先秦的列子〉 《學粹》16:1 頁8-11 1974.03周紹賢 〈列子考證〉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2 頁1-11 1975.12莊萬壽 〈列子校正〉 《國文學報》7 頁145-164 1978.06嚴靈峰 〈老列莊三子書中被廣泛誤解的幾個問題〉 《東方雜誌》15:6 頁48-51 1981.12羅漫 〈《列子》不偽和當代辨偽學的新思維〉 《貴州社會科學(文史哲) 》1989:2=14 頁61-64 1989.02
胡家聰 〈從劉向的敘錄看《列子》並非偽書〉 《道家文化研究》6 頁80-85 1995.06
馬達 〈劉向「列子敘錄」非偽作--馬敘倫「列子偽書考」匡正之一〉 《大陸雜誌》94:4 頁14-19 1997.04杜而未 〈列子的幾點意思〉 《恆毅》8:11 頁36-37 1959.05
辛冠潔 〈列子評述〉 《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3=24 頁38-47 1986.07
辛冠潔 〈列子評述(續) 〉 《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4=25 頁3-13 1986.10
吳康 〈列子學述〉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8 頁73-74 1968.11周世輔 〈略論列子書中的哲學思想〉 《中國憲政》4:1 頁10-11 1969.01
趙雅博 〈列子的思想〉 《華學月刊》140 頁3-12 1983.08楊汝舟 〈列子神祕思想之意旨〉1-6 《中華易學》4:6=42,頁16-20,1983.08; 4:7=43,頁20-24,1983.09; 4:9=45,頁24-27,1983.11; 4:10=46,頁18-20,1983.12; 4:11=47,頁25-27,1984.01; 4:12=48,頁19-21,1984.02陳宗賢 〈列子思想概述〉 《高雄工商專校學報》23 頁557-583 1993.12林麗真 〈列子研究之動向〉 《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津出版社) 頁595-618 1997.09
林麗真 〈「列子」書中的「聖人」觀念及其思維特徵〉 《文史哲學報》52 頁119-140 2000.06
莊萬壽 〈列子的形上學〉 《文史季刊》3:1 頁80-84 1972.11蕭登福 〈列子天道觀:兼論魏晉之「自生」說〉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7 頁54-61 1982.07李季林 〈論「列子」的有無、名教自然觀〉 《孔孟月刊》35:10=418 頁36-37 1997.06蕭登福 〈列子生死觀〉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8 頁29-34 1982.08鄭基良 〈列子生死學研究〉 《空大人文學報》4 頁139-147 1995.01;哲學雜誌14 頁140-157 1985.11錢耕森、李季林 〈論列子「貴虛」的人生哲學〉 《孔孟月刊》33:7=391 頁40-46 1995.03周紹賢 〈列子之修養論〉 《哲學論集》8 頁53-62 1976.12王令樾 〈從〈黃帝篇〉義理結構論列子養生觀〉 《輔仁國文學報》11 頁23-57 1995.05莊萬壽 〈莊列子「種有幾」章的新解〉 《大陸雜誌》59:2 頁36-40 1979.08宣建人 〈從朝三暮四說列子〉 《自由談》31:5 頁32-33 1980.05陳鴻森 〈列子識小錄〉 《大陸雜誌》72:6 頁19-21 1986.06連清吉 〈列子書中的孔子〉 《中國文化月刊》14 頁75-82 1980.12嚴靈峰 〈「列子書」大同歸於老莊(上) 〉 《東方雜誌》16:9 頁31-36 1983.03嚴靈峰 〈「列子書」大同歸於老莊(下) 〉 《東方雜誌》16:10 頁37-41 1983.04莊萬壽 〈列子新證:列子與黃老學派思想的關係〉 《師大學報》30 頁425-437 1985.06蕭登福 〈列子與漢魏六朝道教之關係〉《東方雜誌》23:1 頁12-18 1989.07馮韶、馮金源 〈楊朱考補充論證〉 《學術月刊》1981:6=145 頁50-57 1981.06
莊萬壽 〈列子楊朱篇的思想〉《國文學報》1974:3 頁1-6鄭曉江 〈《列子.楊朱篇》人生哲學探微〉 《江西大學學報(哲社版) 》1988:3 頁14-18
李增 〈列子天瑞、楊朱篇人生哲學比較研究〉 《國立政治大哲學學報》1 頁101-119 1994.05
李增 〈列子天瑞、楊朱生死觀比較研究〉 《哲學年刊》10 頁113-132 1994.06楊儒賓 〈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 《漢學研究》10:2,1992.12。楊儒賓 〈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 《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5-169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03。
楊儒賓 〈技藝與道──道家的思考〉「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論文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06.28-29
鮑延毅 〈《意拾寓言》(伊索寓言)問世的意義及影響〉 臺北:國文天地。頁20-24 1997.08四、學位論文
黃美煖 《列子神話、寓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10吳慕雅 《張湛《列子注》貴虛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謝如柏 《列子「命」概念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吳淡如 《郁離子寓言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賴旬美 《中國古代寓言型笑話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徐聖心 《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