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志弘, 1997, 《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王志弘, 1998, 《流動、空間與社會》, 台北, 田園城市
王淑女, 1978, <影響農村勞動力遷移的因素分析>, 《思與言》16卷第4期, pp.88-95石之瑜, 1992, 《中國大陸政治經濟原理》, 臺北, 五南
成令方, 1996, <改造國家機器比國家認同更急切!>, 《騷動》第二期, 婦女新知
何春蕤, 1994, 《不同國女人:性、別、資本與文化》, 臺北, 自立晚報出版社
吳瑾嫣, 1999, 《女性遊民研究─家的意義與城市生活經驗》,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潛誠編校, 1997, 《文化與社會》, 臺北, 立緒文化
周國屏, 1989, 《雲林縣人口外移對農家人口結構及社經生活影響之研究》, 台北: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李小江╱朱虹╱董秀玉編, 1994, 《性別與中國》, 北京, 三聯書店
李金梅, 1996, <敢情是油麻菜仔命, 飄到哪兒就長到哪兒>, 《騷動》第二期, 婦女新知
許信良, 1995, 《新興民族》, 臺北, 遠流
邱貴芬等, 1996, 〈女人國家與政黨專題〉, 《騷動》第一期, 婦女新知
曾振名, 1983, <南王卑南族的遷移及回饋>, 《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43期, pp. 17-47
廖正宏, 1985, 《人口遷移》, 台北: 三民書局
彭興業, 2000, 《首都城市功能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學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 1995, 《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 臺北, 巨流
楊東平, 1996, 《城市季風》, 台北, 捷幼
楊士範, 1999, <長嗣繼承制度與人口差別遷移-一個排灣族平和村城鄉遷移的例子>, 《思與言》39(1), pp. 141-186黃烈修╱潘兆民譯, 1999, 《中國政治與社會》, 台北, 韋伯文化
黃宗智編, 1994, 《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 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
劉紹華, 1997, <除了政治表態, 婦運能為認同之爭提供什麼新的視野>, 《騷動》第三期, 婦女新知
簡瑛瑛編, 1997, 《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 臺北, 立緒文化
張喬婷, 1999, 《異質空間vs.全視空間:台灣校園女同志的記憶、認同與主體性浮現》,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張 琦, 2000, 《北京人與上海人趣談─中國雙城記》, 北京, 金城
姜蘭虹、楊麗秀, 1983, <鄉村女性遷移至台北市之決策過程與適應問題>,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1期, pp. 89-103
陳奕麟, 1999, 〈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3:103-131
畢恆達, 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胡幼慧主編), 台北:巨流, pp27-45
畢恆達, 1998, <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 《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嚴祥鑾主編, 1988), 台北: 三民, pp. 31-83
嚴祥鸞主編, 1998, , 台北, 三民
孫瑞穗, 1996, 《城市中的單身女人與家變:以80年代以來台北單身城鄉移民女人的居住處境與經驗為例》,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趙彥寧, 2001, 〈戴著草帽到處旅行─試論中國流亡、女性主體、與記憶間的建構關係〉,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53-97
謝采秀, 1999, 《在新‧舊漁房之間》,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慧娟, 1996, 《女性研究者在田野-田野研究中的性別意涵》,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殷寶寧, 2000, 《『中山北路』:地景變遷歷程中情慾主體與國族認同建構》,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羅永生編, 1997, 《誰的城市》, 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
詹宏志編, 1990, 《女性時代》, 臺北, 遠流
顧燕翎編, 1996, <女人與國家認同>, 《島嶼邊緣》第九期, 唐山
顧燕翎, 1993,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臺北, 女書
顧燕翎╱鄭至慧編, 1999, 《女性主義經典》, 臺北, 女書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1999,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臺北, 明文
夏林清, 1989, 〈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實例調查報告─結構性衝突與個人學習〉,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2:127-155
夏林清/鄭村祺, 1992, 〈站上罷工第一線─由行動主體的角度看1989年遠化5月罷工抗爭的發生及影響〉,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3:63-108
外文部分
Blunt Alison, Rose Gillian, 1994, 《Writing Women and Space》, New York, Guilford.
Castells, Manuel,1997, 《The Power of Identity》, Oxford, Blackwell
Castells , Manuel,2000,《網路社會之崛起─卷一》(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2000 )(夏鑄九、王志弘等譯), 臺北, 唐山
Castells , Manuel, 2002 , 《網路社會之崛起─(卷三)千禧年之終結》(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2000 )(夏鑄九、王志弘等譯), 臺北, 唐山
Duncan.,Nancy, 1996, 《Bodyspace》,London,Routledge
Foucault , Michael , 1994 , 〈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脈絡)〉(Text/Contests of Other Space ,1986)(陳志梧譯),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pp.399-409 , 台北, 明文
Grosz, Elzabeth, 1992, 《Body-Cites, in Beatriz Colomina(ed),Sexuality & Space》 Princeton: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pp241-253
Harvey, David.,1992,《The Urban Experience》, Oxford,Blackwell
Krupat, E, 1983. 〈A place for place ident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3,343-344.
Little Jo,Peake Linda,Richardson Pat,1988, 《Women in Cities》,China,Macmillan
Lefebvre, Henri,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Production de l’espace, 1974)(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UK: Blackwell
Mackenzie , Suzanne , 1989 , 〈城市中的女人〉(Women in the City,1989)(殷寶寧譯),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1994), 台北, 明文, pp.565-592
Rennie , John, 1996,《The Urban Order,Oxford》, Blackwell
Tuan, Yi-Fu. (1977). 《 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Walmsley,D.J, 1988, 《Urban Living─The Individual in the city》, New York,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