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台北市政府,台北市政府第一一一三次市政會議輿情報告,民90年5月15日。
台北市環境保護局,民80,台北市第二掩埋場用地勘選計畫,台北:台北市環境保護局。
台北市議會,台北市議會公報,民90年,第63卷第10期。
台北縣環境保護局,台北縣垃圾處理簡介。(未記載出版年)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87,中央與地方分權問題暨地方府會關係之研究 ― 省(市)與縣(市)政府案例分析,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85,民眾對政府施政反應之分析 ―― 第十一至第十五次大型民意調查,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73,各國環境污染概況及其防治措施,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民88,國家環境保護計畫,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民88,臺灣地區市鄉鎮垃圾水肥清理狀況調查資料彙編,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民86,環境白皮書,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民84,環境保護年鑑,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民86,環境保護年鑑,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二、一般書籍及論文
丁秋霞,民87,鄰避設施外部性回饋原則之探討 ― 以台北市之垃圾處理設施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鴻楷主持,民88,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282輯 ― 北部共同生活圈整合性課題及其行動策略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王躍生,民86,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
丘昌泰,民87,「從公共政策過程的『中心論』到『邊陲論』:修憲後地方政府 角色的變遷與調整」,收錄於修憲後地方政治與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5-223。
江大樹,民90a,「論行政區劃與府際關係的相互影響性」,收錄於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內政部主辦之府際關係學術研討會,民國90年6月9日。
江大樹,民90b,「府際關係導論」,收錄於府際關係,頁3-37,台北:元照。
江存仁,民83,政策過程中之公民參與 ― 以山豬窟垃圾掩埋場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公哲,民83,「解決垃圾問題之策略分析」,臺灣環境衛生,第26卷第1期,頁1-5。
李長晏,民88,我國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李政安,民74,台北市垃圾掩埋場計畫之民眾參與 ― 福德坑垃圾掩埋場計畫個案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致力,民87,「公共管理之詮釋」,收錄於公共管理,台北:商鼎,頁4-43。
吳英明,民89,「政府部門的願景共構」,收錄於台北市政府研考會主辦之跨世紀統合性政策暨計畫管理研習會,民89年7月5、6日。
林水波,民82,「資源稀少性與地方政府的有效運作」,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3期,頁44-61。林耀東、周志達、魏顯祥,民84,「垃圾處理廠(場)民意調查成果比較探討 ―
以近年工程計畫為例」,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研究報告。
倪世標,民77,臺灣地區廢棄物管理之研究,台北:環保通訊。
陳乙宏,民77,台北市垃圾焚化政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立剛,民88,「地方政府體制再造 ― 鄉(鎮、市)級政府體制研析」,收錄於地方政府論叢,台北:五南,頁275-298。
陳立剛,民90,「府際合作關係研究:跨區域管理合作模式之分析及其策略」,
收錄於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內政部主辦之府際關係學術研討會,民國90年6月9日。
陳永仁、劉崑山,「我國垃圾處理課題及政策」,環境教育季刊,第36期,頁2-3。陳金貴,民79,「美國府際關係和府際管理的探討」,行政學報,22期,頁13-26。陳敦源,民87,「跨域管理:部際與府際關係」,收錄於公共管理,台北:商鼎,頁226-269。
陳龍吉、張晃彰、黃輝源,民87,「臺灣省垃圾處理現況及相關因應措施」,收錄於第一屆廢棄物清理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張四明,民87,「府際間的協調:問題與解決途徑」,行政學報,第29期,頁213-250。張四明,民90,「從府際關係運座的觀點探討我國山坡地開發管制政策之執
行」,收錄於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內政部主辦之府際關係學術研討會,民國90年6月9日。
張正修,民89,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1),台北:學林文化。
張正修,民90a,「日本一部事務組合」,收錄於內政部主辦之地方自治團體跨區域事務行政契約之訂定研討會,民國90年4月20日。
張正修,民90b,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3),台北:學林文化。
張沛華,民76,台灣省固體廢棄物處理之研究 ―― 由組織體系及管理法規探討,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皇珍、段晉義,民87,「臺灣地區十年來垃圾質、量及處理現況檢討報告(76∼85年度)」,收錄於第一屆廢棄物清理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張祖恩、蔣立中,民87,「廢棄物管理問題檢討與對策」,收錄於厚生白皮書― 環境保護篇,台北:厚生基金會
張清溪等,民84,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冊),台北:翰蘆。
國策中心法政小組,民86,「垃圾問題的形成與對策」,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70期,9-12頁。
黃仲毅,民87,居民對於鄰避設施認知與態度之研究 ― 以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楨祥,民76,「如何推動區域性垃圾處理計劃之探討」,臺灣環境保護,第5期,頁76-80。黃榮護主持,民89,以議題管理途徑形塑台北市政府多部門協力關係策略,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黃錦堂,民89,地方制度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台北:翰蘆。
黃輝源,民81,「台灣省垃圾處理現況與展望」,臺灣環境衛生,第24卷第2期,頁20-25。黃輝源,民89a,「廢棄物清理現況與展望」,引自網頁資料:
http://www.twdep.gov.tw/www/d40/technical/yuan892.htm (於2000/09/09查詢)。
黃輝源,民89b,「廢棄物清理法修正重點及其影響」,環境工程月刊,第11卷第2期,頁1-11。
曾怡仁、黃競涓,民89,「府際關係研究分析 ― 兼論水資源管理個案」,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頁241-257。
曾盛恕,民77,公共決策與衝突管理:以高雄市覆鼎金垃圾焚化場場址選擇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光輝主持,民89,台北都會區重大都市發展課題 ― 縣市合作之規劃研究,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研究計畫。
楊婷媜,民86,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過程中角色之探討 ― 以台灣的縣市層級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等,民81,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
蔡宗珍,民90,「跨區域事務合作之法制模式探討」,收錄於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內政部主辦之府際關係學術研討會,民國90年6月9日。
趙永茂、江大樹,民83,「地方自治團體的組織調整與革新」,國家政策雙週刊,第97期,頁12-14。
趙永茂,民86,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 ― 兼論台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台北:翰蘆。
趙永茂,民88,「精省後地方政府與政治的變革方向」,收錄於地方政府論叢,頁75-97,台北:五南。
趙永茂,民89,「法國區政府對精省後政府組織變革的啟發―區域政府與中間機關等理論的分析」,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1期,頁43- 61。趙永茂,民90a,「英國的府際關係」,收錄於府際關係,頁49-75,台北:元照。
趙永茂,民90b,「臺灣府際關係的建構方向」,收錄於府際關係,頁293-312,台北:元照。
鄭益明,民89,「垃圾管理V.S.垃圾處理」,看守臺灣,第2卷第1期,頁67-68。鄧憲卿,民85,「論地方政府的競爭與合作」,研考報導季刊,第36期,頁34-46。蕭代基,民85,「污染性設施之設置與民眾信心之建立」,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27卷第1期,頁39-51。蕭新煌,民71,「垃圾處理問題的社會與政治分析答客問」,中國論壇,第15卷第6期,頁50-52。蕭新煌等,民82,臺灣2000年,台北:天下。
謝俊義,民87,「新制度論與公共行政:整合性觀點」,中國行政評論,第7卷第4期,頁155-188。謝錦松、黃正義,民80,固體廢棄物處理,台北:淑馨。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民86,「廢棄物處理系列探討:誰能戰勝垃圾,誰能贏得民心 ― 臺灣真的需『垃圾革命』」,引自網頁資料:
http://www.envi.org.tw/resource/trash/trash10.htm(於2000/09/13查詢)。
顏旭明,民87,社區主義在政策過程中的困境與實踐:以樹林焚化爐興建營運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美棧,民71,「台灣地區垃圾處理之探討」,環境科學,第2卷第2期,頁21- 30。
蘇瑞祥,民86,政策設計在政策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 以彰化縣溪
州垃圾焚化廠興建計畫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報章雜誌
中央日報,「二市互惠 臺北代焚基隆垃圾」,民90年5月10日,第11版。
中央日報,「北基垃圾處理 協議互助」,民90年5月16日,第11版。
中央日報,「全面清運垃圾 鄉鎮互惠支援 共同化解危機」,民85年8月29日。
中國時報,「區域合作 北部7縣市達共識」,民87年6月27日,第18版。
中國時報,「跨政府整合機制 亟須建立」,民國90年8月30日,論壇。
中國時報,「環保局長端節送香菇 北基合作垃圾案發霉」,民90年6月28日,第17版。
中華日報,「互助處理垃圾 議會疑慮多」,民90年5月15日。
中華日報,「縣市會談 蘇貞昌催生昌九合作」,民88年3月31日,第21版。
民眾日報,「垃圾場亮紅燈 20鄉鎮市束手無策」,民86年8月13日,第6版。
自由時報,「北基垃圾合作案 擬改同步處理」,民90年6月27日,第13版。
自由時報,「北基跨區處理垃圾 環保署背書」,民90年6月25日,第9版。
自由時報,「有掩埋場鄉鎮 不支援者 取消補助」,民86年6月7日,第6版。
自由時報,「打開北縣市合作史 空談居多」,民88年4月12日,第13版。
自由時報,「爭議過大 北市、基市垃圾互助案遭擱置」,民90年8月28日,第13版。
自由時報,「探索根源 突破難關:垃圾問題為例」,民88年1月29日,台教論壇。
自由時報,「郝龍斌:將設廢棄物最終處置場 計畫在北、中、南各設一座」,民90年4月10日,第9版。
自立早報,「解決垃圾大戰 鎖定還可使用兩年以上掩埋場」,民86年6月7日,第5版。
聯合報,「三峽垃圾場回饋金預算保留」,民89年11月22日,第18版。
聯合報,「北市處理外埠垃圾 有譜了」,民87年4月24日,第14版。
聯合報,「北部區域合作體 六縣市點頭」,民87年1月19日,第14版。
聯合報,「打開心結 市縣垃圾才有出路」,民81年3月30日。
聯合報,「合作化解垃圾夢魘」,民85年7月4日,第11版。
聯合報,「垃圾處理 端出套餐來」,民86年6月5日,第11版。
聯合報,「建垃圾場 關鍵在政治不在技術」,民81年8月25日,第5版。
聯合報,「跨區處理垃圾 可望樹立典範」,民90年6月25日,第18版。
聯合報,「縣市合作處理垃圾 八字難有一撇」,民81年9月1日,第5版。
臺灣新生報,「垃圾處理 環署設五級預警系統」,民85年8月31日,第4版。
臺灣新生報,「處理垃圾 縣市應相互支援」,民國86年1月3日,第4版。
貳、英文部分
Agranoff, Robert,(1988)“Direction in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112, pp 357-391.
Aldrich, H. E. & David A.W.,(1981)Organization Sets, Action Sets, and Networks : Making the Most of Simplic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cot, H. & Bowen,T. & Fitzgerald, M.R.(1994)“Managing the Solid Waste Crisis: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Citizen Attitudes,Policy Incentives, and Siting Landfills,“Policy studies Journal , 22(2):229-244.
Benton,J.E. & Morgan,D.R.(1986),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Public
Policy,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Bryson, J. M. & Einsweiler, R. C.(1991), Shared Power, The Hubert H. Humphrey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
Craggs, R,(1995)“Regionalization: A Solid Waste Solution,”American City & County,12(2):44-59.
Dawes, S. S.,(1996)“Interagency Information Sharing :Expected Benefits,
Manageable Risks,”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15(3): 377-394.
Dilger, R.J.,(1989) National Intergovernmental Programs , Prentice-Hall Publisher.
Eaton,C.V,(1992)“Mixing Government and Garbage,”
Available at http://www.mackinac.org/article.asp?ID=178 (visited 2000/9/25)
George, J.& Wolfgang, P.,(1994)“Determinants of Local Governmental Support for Alternative Forms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p411-423.
Graham,C.B.& Hays S.W.,(1986)Managing the Public Organization,Washington D.C.:CQ Press.
Honadle, B. W.,(1982)“Interlocal Cooperation,” National Civic Review,Vol.71,pp362-374.
Judd,D.R.,(1985) Public Policy Across States and Communities , Connecticut:Jai
Press.
Lober,D.J.,(1995)”Why Protest ?: Public Behavior and Attitudinal Response to Siting a Waste Disposal Facility,”Policy Studies Journal,23(3):499-518.
May,P.J. & Williams, W.,(1986) Disaster Policy Implementation,New York: Plenum Press.
Lynn,L.E.,(1996) Public Management as Art, Science and Profession,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O’Hare, M. & Debra Sanderson, (1993) “Facility Siting and Compensation: Lessons From the Massachusetts Experience,“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12(2):364-376.
O’Looney,J.,(1995)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 Balancing Business and Community in an Age of Nimbys and Lulus, Quorum Books.
O’Toole,L.,(2000)“Implementing Strategies for Public Management in Networks,” Taipei:International Symposium Building Policy Coherence.
Peters,G.B.,(1998)“Managing Horizontal Government: The Politics of Coordin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76(Summer):295-311.
Rabe,B.G.,(1994) Beyond NIMBY , Washington,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Reagan, M. D. & John G. S.,(1981) The New Feder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senthal,S.R.,(1984)“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ng Intergovernmental Progra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4(November/December):469-476.
Shen, hung-wen & Yu,yue-hwa,(1997)“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in the Spread of the NIMBY Syndrome against Waste Disposal Sites in Taiwan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 40(2):273-282.
Weber,E.P.,(1998)“A Wish List for 21st Century Environmental Policy: Decentralization,Integration,Cooperation,Flexibility, and Enhanced Participation by Citizens and Local Governments “,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6(1):185-195.
Wright, Deil S.,(1990) 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California: Duxbury Press.
Wright, Deil S.,(1990)“Conclusion : Federalism,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and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 Conceptual Reflections, Comparisons, and Interpretations.” In Robert W. G.& Myrna, P. M.,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Intergovernmental Policies and Networks ,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參、網路資料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http://www.epa.gov.tw/
行政院環境保護局中部辦公室 http://www.twdep.gov.tw/
台北市環境保護局 http://www.epb.taipei.gov.tw/
台北縣環境保護局 http://mail.tpepb.gov.tw/
基隆市環境保護局 http://www.klepb.gov.tw/
聯合國環境發展計畫 http://www.unep.org/
生態主張者Ayo http://www.cc.nctu.edu.tw/~humeco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http://www.greenpeace.org/
台灣環保聯盟總會 http://www.tepu.org.tw/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http://www.teputc.org.tw/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http://www.envi.org.tw/
中選會歷屆公職人員選舉資料查詢系統 http://vote.nccu.edu.tw/cec/cechead.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