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李金銓著.(1981).《大眾傳播學-社會 . 媒介 . 人-》.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曠湘霞著.(1986).《電視與觀眾》. 台北:三民書局.
阿諾德.豪澤爾著. 居延安譯.(1988).《藝術社會學》. 台北:雅典出版.
鄭貞銘等著.(1990).《傳播媒介與社會(下冊)》.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Raymond Williams著. 馮建三譯.(1991).《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遠流出版.
李茂政著.(1991)《人類傳播行為大系通論》. 台北:美國教育出版社.
張錦華著.(1991).《批判傳播理論對傳播理論及社會發展之貢獻》. 台北:新聞學研究 . 第45集.孟慶芳著.(1992).《電視節目製作研究》. 台北:國立藝專廣播電視學會.
伍蠡甫總編. 童道明主編.(1993). 《 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 「戲劇美學卷」》. 台北:洪葉文化.
李萬來著.(1993).《電視傳播與政治》. 台北:正中書局.
林子儀著.(1993).《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 台北:月旦.
鄭瑞城著.(1993).《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近用媒介權:台灣的驗證》.台北:新聞學研究. 第45集.鄧榮坤、張令慧合著.(1993).《有線電視解讀》. 台北:月旦出版.
張錦華著.(1994). 《傳播批判理論:論哈伯馬斯的「公共領域」及「溝通理性」概念》. 台北:黎明.
Herbert Zettl著. 廖祥雄譯.(1994).《映像藝術》. 台北:志文出版.
Morley, D.著. 馮建三譯. (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 台北:遠流出版.
Nicholas Negroponte 著. 齊若蘭譯.(1995).《數位革命》.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吳宜蓁著.(1996).《「另類頻道」- 解析我國有線電視公用頻道之意涵與問題》.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印行 . 文化傳播 . 第四期.謝章富著.(1996).《電視節目設計研究》. 台北:國立藝專廣播電視學會.謝章富著.(1996).《電視映像美學析論-攝影的內涵與形式》. 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廣播電視學會.顏忠賢著.(1996).《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 台北:萬象出版.Denis McQuail、Sven Windahl著. 楊志弘、莫季雍譯. (1996) .《傳播模式》.台北:正中書局.
Kevin Maney 著. 蘇采禾、李巧云譯.(1996).《大媒體潮》. 台北:時報文化.
Joseph Straubhaar 、 Rabert LaRpse 著. 涂瑞華譯.(1996).《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 台北:亞太圖書.
Klaus B. Jensen、Nicholas W. Jankowski 著. 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 質化取向》.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李傳楷著.(1997).《媒體產業與全球城市的經濟與空間再結構─以台北的有線電視產業為個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彭芸、鍾起惠編著.(1997).《有線電視與觀眾》.台北:廣電基金.
孫秀蕙.(1997).〈大眾傳播與社區意識﹕社區公眾特質初探〉.《民意研究季刊》. 202 ﹕51-86.葉至誠著.(1997).《蛻變的社會---- 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 : 第四十章有線電視對台灣社會影響之探討》. 台北:洪葉文化出版.
彭家發等編著.(1997).《新聞學》.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鄭明萱著.(1997).《多向文本》. 台北:揚智文化.
劉幼琍著. (1997) .《多頻道電視與觀眾》. 台北:時英出版.
劉幼琍著.(1997). 《有線電視經營管理與頻道規劃策略》. 台北:正中書局.
Bill Gates 、 Nathan Myhrvold 、 Peter Rinearson 合著. 王美音譯.(1997).《新。擁抱未來:「資訊高速公路」未來新藍圖》. 台北:遠流出版.
Leland L. Johnson著. 陳淨兒譯.(1997).《有線電視的市場競爭》. 台北:五南圖書.
Robert Atkins著. 黃麗絹譯.(1997).《藝術開講》 . 台北:藝術家出版.
Thomas F. Baldwin、 D. Stevens McVoy 、 Charles Steinfield 著. 謝奇任等譯.(1997).《大匯流:整合媒體、資訊與傳播》. 台北:亞太圖書.
汪琪、鍾蔚文著.(1998).《第二代媒介-傳播革命之後-》. 台北:東華書局.
邱天助著.(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 台北:桂冠出版.
馬傑偉著.(1998)《電視文化理論》. 台北:揚智文化.
立法院科技技術協進會編.(1998). 《邁向二十一世紀國家資訊通訊暨傳播整合政策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立法院科技技術協進會.
張錦華著.(1998).《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台北:正中.
翁秀琪著.(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 台北:三民.
黃西玲著.(1998).《掌握資訊:談媒體經營與問題》. 台北:正中書局.
Jean Baudrillard著. 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
John Berger著. 劉惠媛譯.(1998).《影像的閱讀》. 台北:遠流出版.
Manuel Castells著. 夏鑄九等譯.(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出版.
Tim O’Sullivan等著. 楊祖珺譯.(1998).《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工具書】》. 台北:遠流出版。
張宏源著.(1999).《媒體規劃策略與實務》. 台北:亞太圖書.
李天鐸、劉現成編著.(1999).《亞太媒體圖誌─無線/有線暨衛星電視的形構》. 台北:亞太圖書.
布羅凱特著. 胡耀恆譯.(1999). 《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台北:志文出版.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著.(1999).《傳播與社會》. 台北:揚智文化.
詹宏志著.(1999).《E時代-數位世界的99則觀察》. 台北:巨思文化.David Brin 著. 蕭美惠譯.(1999). 《透明社會:個人隱私VS.資訊自由》. 台北:先覺出版.
Eric McLuhan 、 Frank Zingrone輯. 汪益譯.(1999). 《預知傳播紀事(麥克魯漢讀本)》. 台北:台灣商務.
Frank Webster著. 馮建三譯.(1999).《資訊社會理論》. 台北:遠流出版.
Frances Cairncross著. 黃喻麟譯.(1999).《地球零距離:邁向電子商務界的數位管理藍圖》. 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
Sarah Dunant 、Roy Porter編. 呂捷譯.(1999).《焦慮的年代》. 台北:經典傳訊文化.
Stewart Brand著. 白方平譯.(1999).《MIT媒體實驗室》.台北:天下文化.
Vilém Flasser 著. 李文吉譯.(1999).《攝影的哲學思考》. 台北:遠流出版.
李英明著.(2000).《網路社會學》. 台北:揚智文化.
保羅.李文森著. 宋偉航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 台北:貓頭鷹出版.
張玉佩著.(2000).《網路閱聽人-主動/批判/自我展示》. 當代雜誌第159期. 台北:合志文化.陳齡慧著.(2000).《第三屆兩岸傳播媒體邁入二十一世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由哈伯瑪斯看台灣「公共領域」的型態與轉變》. 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
陳先元、唐一中著.(2000).《第三屆兩岸傳播媒體邁入二十一世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網路傳播:文化發展的契機與挑戰》. 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
Alan Swingwood 著. 彭懷恩、張力可譯.(2000).《社會學思想史》.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
Diane Coyle著. 羅漢等譯.(2000).《無重量世界:科技和創意主導的年代》. 台北:先覺出版.
Piérre Bourdieu著. 蔡筱穎譯.(2000).《布赫迪厄論電視》. 台北:麥田出版.
行政院新聞局.(2001).《中華民國有線廣播電視法》. 台北: 行政院新聞局.
Andrew L. Shapiro著. 劉靜怡譯.(2001).《控制權革命:新興科技對我們的最大衝擊》. 台北:臉譜出版.
David Croteau 、William Hoynes著. 湯允一等譯.(2001). 《媒體 / 社會-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 台北:學富文化.
Jeremy Rifkin著. 黃彥憲譯.(2001).《付費體驗的時代》.台北:遠流出版.
John Tomlinson著.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1).《全球化與文化》. 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Karl Erik Rosengren著. 林文琪譯.(2001).《傳播與溝通》.台北:韋伯文化.
英文部分
Benjamin, Walter.(1968).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 In Arendt,H(Ed.). Illumination. New York:Schocken Books.
Baudrillard, Jean.(1983a). 《Simulations》.New York:Semiotext(c).
Jameson, Fredric.(1983). 《Postmodernism and Consumer Society》. In Hal Foster(ed.)The Anti-Aesthetic.pp.111-25.
Fiske, John.(1987). 《Television Culture》. London:Routledge.
Baudrillard, Jean. (1988) 《 The masses - The implosion of the social in the media》. In Mark Poster (Ed.) Jean Baudrillard - Selected Writing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oseph Turow. (1992). 《Media System in Society: Strategies , and Power》. New York: Longman.
Burr, Vivien.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New York: Routledge.
Miles, I.(1997).《Cyberspace as Product Space:Interactive Learnning about Interactive Media》. Future 29(9): 769-789.
Paul du Gay et al.(1997). 《Doing Culture Studies 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White,P.B.(1997). 《Online Services and transactionalspace: Emerging Strategies for Power and Contral
in the New Media》.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1(6): 565-573.
Wildman,S.S.(1998). 《Media and Multimedia:the Challenge for Policy and Economic Analysis》.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10:1-7.
Glesne, Corrine.(1999).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Longman.
Wise, Richard.(2000). 《 Multi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Routledge.
Karen Keifer — Boyd , Ph.D.(2001). 《 Interactive Aesthetics》. pp . 3-1-12.Taiwan: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Arts in Taipei.
電子資料部分
文建會網址:www.cca.gov.tw.
行政院新聞局網址:www.gio.gov.tw/info/radiotv/law/law4-1.htm
台北市新聞處網址:www.doi.tcg.gov.tw.
台北縣新聞室全球資訊網址:www.news.tpc.gov.tw.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址:www.mediawatch.org.tw.
南方快報網址:snews.Taiwanese.com.tw.
新銳文化工作坊:intermargins.ncu.edu.tw/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
刊物資料部份
聯合報民國83年3月11日:「有線電視專刊」.
聯合報民國85年2月28日:「資訊專刊」.
遠見雜誌第157期.民國88年7月刊.封面故事:「(三)網路衝擊企業新策略」.
天下雜誌第226期. 民國89年3月刊. 封面故事:「超媒體掌控台灣?」.
天下雜誌第226期. 民國89年3月刊. 封面故事:「寬頻如何影響你的生活?」.
天下雜誌第226期. 民國89年3月刊. 封面故事:「美國如何對抗媒體巨獸」.
ATTV節目月刊 90年11月號.
ATTV節目月刊 90年12月號.
ATTV節目月刊 91年1月號.
ATTV節目月刊 91年2月號.
ATTV節目月刊 91年3月號.
深度訪談名單
第一次訪談
對象:ATTV頻道製播中心 宋均達 主任
時間:91年4月2日
地點:電話訪談
歷時:20分鐘
第二次訪談
對象:ATTV頻道製播中心 宋均達 主任
時間:91年4月8日
地點:台北縣板橋市ATTV頻道辦公室
歷時:1小時30分鐘
第三次訪談
對象:ATTV頻道製播中心 宋均達 主任
時間:91年4月15日
地點:電話訪談
歷時:40分鐘
第四次訪談
對象:ATTV頻道製播中心 宋均達 主任
時間:91年4月17日
地點:電話訪談
歷時:30分鐘
第五次訪談
對象:ATTV頻道製播中心 宋均達 主任
ATTV頻道企劃編輯部 宛兆宏 主任
時間:91年4月26日
地點:台北縣板橋市ATTV頻道辦公室
歷時:2小時25分鐘
第六次訪談
對象:ATTV頻道企劃編輯部 宛兆宏 主任
時間:91年5月13日
地點:電話訪談
歷時:25分鐘
第七次訪談
對象:ATTV頻道製播中心 宋均達 主任
時間:91年5月15日
地點:電話訪談
歷時:4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