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尹倩妮,1995,新與舊的結合-從美濃菸樓再利用談起,建築師雜誌第245期,頁104~107。
2.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1995,從社區發展的觀點,看社區、社區意識與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1~4。
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
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編著,1999,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Ⅱ。
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行。
6. 西村幸夫著,王惠君譯,1997,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台北:遠流。
7.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藝研究所編著,1995,中日社區總體營造交流文化產業研討會論文集。
8. 李幸祥,1997,六堆客家的故事,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9. 呂家泓,2000,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佐藤庄平,1996,魅力的社區營造,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論文集,頁111~113。
11. 林志成,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省思,社教資料雜誌第241期,頁8~11。12. 林妙芬,1998,社區空間識覺之研究--以大二結社區總體營造為個案,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吳易蓮,1999,地方產業之觀光化與社區營造─以鶯歌陶瓷產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4.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25~36。15. 林國隆,1996,薪傳、觀光、社區發展-水里蛇窯,台灣手工業第58期,頁75~78。
16. 林諍,1996,美濃紀行,鄉城生活雜誌第31期,頁3-14。17. 邱文傑、陳宇進譯(Collins, R.C., E.B. Wates and A.B.Dotson原著),1997,舊城再生-美國都市成長政策與史蹟保存,創新出版社。
18. 郁元,1998,社區營造規劃與執行之差異探討-以集集經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19. 洪文珍、翁徐得譯,1995,傳統性工藝品產業與地域振興,台灣手工業第54期,頁4~9。
20. 施長安、愛鄉協進會等,1996,美濃鎮,高縣文獻第15期,頁1-209。
21. 洪佳慧,1998,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以北埔客家聚落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2. 柯惇貿,1998,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3. 洪富峰,1998,社區襲產經營的困境與出路-哈瑪星與旗山的案例初探,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與鄉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111~124。
24. 美濃鎮公所,1999,高雄縣美濃鎮簡介。
25. 美濃鎮公所,1996,美濃鎮誌(上)(下)。
26. 美濃愛鄉協進會,1996,重返美濃,台北:晨星出版社。
27. 洪馨蘭,1998,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28. 宮琦清,1998,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與鄉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6~13。
29. 宮崎清,1996,稻垣村的社區總體營造,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論文集,頁87~110。
30. 宮崎清,1995,日本地方產業振興的政策與施行,中日社區總體營造交流文化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藝研究所編著。
31. 徐惠玲,1999,古蹟保存結合社區特性發展之研究-以鹿港日茂行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第90期,頁4~12。33. 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34. 徐震,1983,社區發展在歐美,台北:國立編譯館。
35.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36. 郭中端,1993,從菸產產業到聚落保存-美濃的產業文化的保存與活用,建築師雜誌第220期,頁86-89。
37. 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38. 張永進,1999,草地經驗─談台南產業文化政策形成與落實,社教雙月刊1999年12月,頁18~29。39. 陳其南,1998a,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第241期,頁5~7。40. 陳其南,1998b,歷史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社區產業發展,歷史月刊第123期,頁14~21。41. 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第41期,頁21~37。42. 陳其南,1996a,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第10卷第2期,頁109~116。43. 陳其南,1996b,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44.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台灣手工業第55期,頁4~9。
45. 莫皓帆,2000,美濃鎮聚落景觀的變化─1975年至1989年,中國地理學會地理學與永續發展研討會Ⅱ論文集,頁82~93。
46. 翁徐得,1998,地方產業與地域振興,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與鄉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1~5。
47. 黃世輝,1998,談日本區域文化產業振興之政策,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論文集,頁14~21。
48. 黃世輝與宮崎清,1996,從日本看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論文集,頁75~83。
49. 黃美傳,2001,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0. 曾素芳,1997,社區民眾參與環境營造作法之探討─以「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為對象,中華工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51. 黃服賜,2000,在地社區領袖參與鄉土襲產保育的人文意涵:以台南麻豆、台北龍坡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52. 黃凰琄,2000,地方居民自發性與地方傳統工藝振興之探討,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53. 張朝服,1998,鹿谷鄉地方產業及文化對社區營造之影響,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與鄉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125~137。
54. 溝尾良隆講、蔡龍銘譯,1998,活用地方資源之地區振興與社區營造,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與鄉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14~23。
55. 楊淑芬,1996,宜蘭縣玉田社區總體營造之執行評估,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56. 廖美莉,李承嘉,2000,九份再發展之研究─聚落再發展理論之建構,中國地理學會地理學與永續發展研討會Ⅱ論文集,頁62~76。
57. 劉文正,1995,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碩士論文。58. 鄭玉惠,1999,從地域性觀點看美濃反水庫運動,高師大環境與世界《後現代社會的空間思維學術研討會Ⅱ論文集,頁62~80。
59. 蔡佳彰,1998,地方發展推動模式之研究─以台北縣鶯歌傳統產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60. 蔡炳坤,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傳統產業振興,師友第394期,頁32~34。
61. 蔣孝萱,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62. 蔣耀賢,1998,社區總體營造與鄉鎮文化藝術發展-以高雄縣橋頭鄉為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63. 鍾永豐,1998,一個聚落生態博物館的孵育,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與鄉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90~110。
64. 鍾志宏,1993,菸葉對美濃大崎下聚落空間的影響,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65. 鍾志芳,1993,美濃鎮的菸葉發展,地理教育第19期,頁143-164。66. 謝慶達、林賢欽譯(Wates, N. and C. Knevitt原著),1993,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台北:創新出版社。
67. 蘇明如,2000,九0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8. 蘇菀瑄,2001,水岸地區再造的社區民眾參與─以高雄哈瑪星為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9. Agnew,J.A.,1987,Place and politics:the geographical media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 Boston:Allen and Unwin.
70. Johnston, R.J., D. Gregory , G. Pratt and M. Watts ,eds .,2001,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4th ed.), Oxford:Blackwell. pp.101~102 and pp.143~146。
71. Tuan ,Yi-Fu,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London : Edward Arnold.
72. Tuan,Yi-Fu,1975,American Space and Chinese Plac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73. Tuan,Yi-Fu,1974,Space and Place : Humanistic Perspective.,
Progress in Geography,Vol.6, pp.21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