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中央研究院(1994):〈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二期五次問卷〉,中央研究院。
---------------(1997):〈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三期三次問卷〉,中央研究院。
王了一譯,Elime Durkheim著(1935):《社會分工論》,台北:商務。
王崇名(1995):〈階級態度」到「個人品味」的轉換:伊利亞斯[Elias]與布狄厄
[Bourdieu]論西方日常生活特質之比較〉,思與言,第33卷4期,民
國84年12月,頁171-192。
朱元鴻(1993):〈台中市生活風格研究Ⅰ〉,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朱文妮(1999):〈台灣地區文化消費行為中的區分現象〉,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包亞明譯,Pierre Bourdieu著(1997):《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鍊金
術》,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英明(1991):《馬克思社會衝突論》,台北:時報。
李明坑、李江濤編(1994):《中國社會分層-改革中的巨變》,台北:商務。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邱誌勇(1999):〈消費藝術:電視廣告象徵符碼的建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吳宗昇(1996):〈布爾迪厄關係性階級新模式分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義男譯,Donald Light Jr. & Suzanne Keller著(1995):《社會學》,台北:巨
流。
林長青(1998):〈文化品味高尚者音樂品味多元化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麗芳(1996):〈不同社會階層、生命週期、區位之家庭消費型態研究〉,台灣
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倩漪(1997):〈解讀流行音樂的性別政治-以江蕙和陳淑樺為例〉,聯合文學
,第290期,民國85年7月,頁75-73。
胡宗澤等著(2001):《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二》,台北:昭明出版社。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下)》,台北:五南。
----------(1991):〈論布爾迪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第29卷3期,頁
21-76。
馬康莊、陳信木譯,George Ritzer著(1995):《社會學理論(上冊)》,台北:
巨流。
張家銘等譯,Anthony Giddens著(1997):《社會學》,台北:唐山。
張君玫、黃鵬仁譯,Robert Bocock著(1995):《消費》,台北:巨流。
張葆華(1987):《社會階層》,台北:三民。
張其仔(2001):《新經濟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光中等譯,Neil J. Smelser著(1991):《社會學》,台北:桂冠。
陳薇菱(1989):〈馬克思階級理論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友芳(1999):〈台灣國語流行音樂錄影帶(Music Video)中之性別論述〉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陳柰君(1991):〈流行歌曲與文化消費〉,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
黃毅志(1994):〈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本和文
化資本〉,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2):〈地位取得:理論與結構分析〉,思與言,第30卷4期,民
國81年12月,頁131-167。
黃光玉(1997):〈品味與媒介消費行為〉,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
曹新南(1996):〈音響玩家之心態與行為--以台北音響消費圈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嘉猶,(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
-----------(1992):《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歐美
研究所。
彭文倩譯,Simon Frith著(1993):《搖滾樂社會學》,台北:萬象。
彭勇康(1996):〈伊里亞斯論「自我克制」在西方社會的發展與其意義〉,東海
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曾建元(1994):〈馬克思的社會階級理論〉,俄情研究,第377期,民國83年4月,頁31-39。
廖仁義譯,Anthony Giddens著(1995):《批判社會學導論》,台北:唐山。
蔡雅純(1995):〈階級和文化消費關係之探討:以台灣古典音樂文化工業產品
消費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論文。
鄧方譯,James S. Coleman著(1990):《社會理論的基礎》,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
廣電基金會(2000):〈八十九年廣播收聽行為大調查問卷〉,廣電基金會。
劉維公(1991):〈消費文化與象徵鬥爭:消費文化理論的反省〉,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
瞿海源(1997):〈社會階層、文化認同與音樂喜好〉,9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
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上),頁189-228。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
英文部份
Bourdieu, Pierre(1983).The Field of Capital.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Greenwood Press.
--------------------(1984).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5). 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24(2):195-220
--------------------(1986). “The Aristocracy of Culture”. Society:A Critical Reader.
New York:Sage.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UK:Polity Press.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e Production. Britain:Polity Press.
Bryson, Bethany (1996). Anything but Heavy Metal: Symbolic Exclusion and
Musical dislik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884-899
Crompton, R. (1993).Class and Stratif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urrent Debates.
Cambridge:Polity Press.
DiMaggio, Paul(1982).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Grade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7:189-201
-------------------(1987). “Classification in Ar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
52:440-455
------------------(1991). “Social Structure, Institutions, and Cultural Goods:the Cas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Social Theory for a Changing Society edited by
P. Bourdieu and J.S. Coleman. New York:Sage, p 133-165
DiMaggio P. & Mohr J.(1985).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Marital
Selection. In A. J. S. 90(6):1231-1261.
Elias, Nobert(1994[1939]). The Civilizing Process: Selected Writings. London:Sage.
Featherstone, Mike(1991). Consumer Culture & Postmodernism. London:Sage
Frisby, David(1984). George Simmel. London:Routledge
Frisby, David,Featherstone, Mike(1997). Simmel on Culture:Selected Writing.
London:Sage.
Gans, Herbert J.(1974).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An Analysisand
Evaluation of Test. New York:BasicBook.
Garson, David(2001). Logistic Regression.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2.chass.ncsu.edu/garson/pa765/logistic.htm
Lin, Nan(1986). “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al Mobility: A Structural Theory of
Status Attainment” in 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Structure, R.L..Breiger,
ed., p 247-271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terson Richard A. & Simkus A.(1992). How Musical Tastes Mark Occupational
Status Groups,In Cultivating Differences: Symbolic Boundaries and the
Making of Inequality. Chaci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152-186
Simmel, George(1971).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elben, Thorstein(1970[1899]). 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London:Unwin Books.
Zablocki, B.D. & Kanter R.M.(1976). “The Differentiation of Life-Style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6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