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部分 中文大辭典 1993 中國文化大學印行,p293。 仇立琪、馬宗潔 2002 虐待的概念建構與台灣兒保處遇的未來。五十年來的兒童福利:中華社會行政學會。台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王玉波 1988 歷史上的家長制。谷風出版社。 王明仁譯 1994 活在暴力中的小孩-兒童虐待的歷史。受虐兒童-美國如何防治兒童受虐。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1997 兒童虐待問題及有效防治之道-二十一世紀兒童福利政策。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王淑娟 1997 受虐兒對父母施虐行為之因應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尹業珍 1993 施虐父母與非施虐父母之童年經驗、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虐待兒童傾向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晉杰 1991 兒童虐待責任報告制可行性評估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左玄、吳漫沙 1970 養女在台灣。台北:東方。 伊慶春等作 1997 家庭與兒童保護。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伍曉明 1990 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新華發行。 社會工作辭典 2000 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余漢儀 1995 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台北:巨流。 1998 兒保過程中社工決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 余德慧 1998 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會形文化。 李增祿 1989 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李欽湧主編 1991 兒童保護概論-政策與實務(三版)。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李鶯喬 1992 兒童虐待。臺灣醫界,35,4。 林香君 1998 「變」的知識建構與建構知識的「變」。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文瑛、王震武 1995 親子關係與教化。本土心理學研究,3。 林文瑛 1992 中國人的兒童教育觀初探─以體罰現象為基礎。輔仁學誌,21,81-120。 1992 體罰實態、理論及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1,53-77。 林芳玫 1996 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 林志嘉 1995 兒童福利法修正及實施建議。政策月刊,5,8-9。 林秀芬 1988 兒童虐待與疏忽問題之研究-由家庭結構之觀點探討。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兒童少年保護工作手冊 1999 財團法人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編印。 兒童保護實務研討訓練專輯 1990 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主編。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發行。 兒童福利叢書編輯小組(Vincent J. Fontana, M. D.著) 1989 暗中哭泣的小孩-美國如何保護受虐兒童。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胡幼慧 1996 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 實例。台北:巨流。 高廣孚 1989 三民主義教育哲學。教育哲學。台北:五南。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合著 2000 社會問題。台北:學富文化。 徐靜 1973 從兒童故事看中國人的親子關係。李亦園、楊國樞: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201-226。 徐臨嘉 1993 悲怨的詮釋學研究-以一個離婚的中國婦女為例。台大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 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唐維敏譯 1996 新聞論述的跨學科研究。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155-170。 許殷宏 1998 高夫曼「偏差行為社會學」的教育蘊義。教育研究資訊,6(4)。 許如悅 2002 兒保社工員風險研判決策之初探性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耀東 1994 檢視兒童福利法對兒童保護適用分析。社區發展季刊,65。 張必宜 1997 社工員與施虐父母工作關係的形成及其內涵-以台北市兒童少年保護個案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汝倫 1988 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台北:谷風。 張春興 1992 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錦華 1994 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 陶東風 2000 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連鷺役 1997 撐起一片天─一位低階層女性生存的故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 陳榮華、盧欽銘、洪有義、陳李綢 1980 教師、學生及家長對體罰意見的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3,57-74。 陳學添 2001 藝術治療介入對受虐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元亭 2001 不要破壞我的家!-被認定為施虐父母之當事人對強制處置介入經驗之探討。東吳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千佑 1991 虐待兒童的父母之社會心理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安邦編譯(David O. Sears、Jonathan L. Freedman、L.Anne Peplau著) 1991 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素珍 1991 父母童年受虐經驗與兒童虐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容 1993 兒童保護責任報告制之研究─台北市國小教育人員之經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玲、郭明珠、王文秀 1994 兒童虐待─如何發現與輔導「兒童虐待」家庭。台北:心理。 黃鈺倫 2001 什麼是兒童的最佳利益?--兒保社工員對受虐兒童安置返家之決策及影響因素。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源 1995 實施兒童保護所應注意的幾個觀點。社會福利,117。 黃瑞祺 2000 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 曾玉 2002 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自我態度、偏差行為之相關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秋美 1998 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 葉啟政 1991 制度化的社會邏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詹棟樑 1995 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 蔡美玲譯 1989 罪中之最,暗中哭泣的小孩。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蔡漢賢主編 2000 社會工作辭典。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印行。 說文解字注 1994 台北:藝文,p211。 楊馥榮 2000 受虐兒童及少年的因應策略與社會適應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基慧、尤幸玲編輯 1997 兒童保護十大新聞五年回顧。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賴文福譯 2000 民族誌學。台北:揚智。 賴宏昇 2000 國小學童因應父母不當管教之歷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秀玉 2002 中輟復學生適應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一學園型中途學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瞿同祖 1984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 翁慧圓 1994 兒童虐待個案的診斷、處置與評估。社會福利,114,37-40。 熊秉真 1992 好的開始─中國近世士人子弟的幼年教育。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歷史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合辦:「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 廖秋芬 1997 社會工作員對兒童保護案件處遇計劃的價值抉擇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娟譯 1998 家庭暴力。台北:揚智。 劉可屏 1983 綜論兒童虐待問題。輔仁學誌,15,201-225。 劉邦富等作 2000 兒童保護實務工作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扶 助基金會。 劉紋伶 1991 虐待兒童父母生活壓力經驗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芝 2000 機構安置受虐兒童社會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雅雲 2001 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職務勝任感與留職意願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素鶯 1990 對虐待兒童行為界定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閻愛民 1998 中國古代家教。台北:台灣商務。 蕭新煌、張苙雲 1988 社會問題的事實建構:民眾對社會問題認知的分析。變遷中的台灣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印。 盧秋生 1996 談兒童虐待(上)、(下)。法務通訊,1805、1806,第三版。 盧彥光 1992 清代台灣養女制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碧慧 1996 施虐父母親職團體之執行暨評估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聖經辭典 1956 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印行。 戴育賢 1994 大眾媒體與真實建構-一次現象社會學的探討。新聞學研究,48。 辭海(下冊) 1998 台灣中華書局,p3887。 鄒理民譯(P.L. Berger & T. Luckmann著) 1991 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巨流。 英文部分 Berger, P. L. and T. Luckmann(196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Garden City, N. Y.: Doubleday & Company, Inc. Carstens, C. C. (1927). Child Welfare Work since the White House Conference,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ocial Work, 54th Annual Session, Des Moines, Iowa, May 11-18,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Darmstadt, G. L. (1990). Community Based Child Abuse Prevention. Social work, 35(6), 487-489. Gleick, J.(1987). 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 NY: Viking. Goffman, E. 1963.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Gusfield, J. R. (1966). Symbolic Crusade: Status Politics and the American Temperance Movement. Urbana,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Hilgarter, S. & Bosk, C. L.(1988). The Rise and Fall of Social Problems: A Public Arenas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1: 53-78. Kempe, R. S., & Kempe, C. H. (1978). Child Abu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shler, E. G(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uzakitis, C. M., & Varghese, R. (1985).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An internationalperspective. In C. M. Mouzakitis, & R. Varghese(Eds.), Social work treatment with abused and neglected children (pp.17-34). Spingfield, ill., USA: Thomas.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olkinghorne, D. E.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J. A. Hatch, & R. Wisniewski (Eds. ),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pp.6-20. London: Falmer Press. Radbill, S. (1980). A history of child abuse and infanticide. In R. Helfer & C. Kempe(Eds.), The battered child(3rd ed., p.3-2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ompson, M. (1983). Organization a human services network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of the emotional and physical neglect and abuse of children. In J. E. Leavitt (Ed.),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p.49-73). Martions Nijhoff Press. Wilbur Schramm. (1957). 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Wu, E. Y. H. (1981). “Child Abuse in Taiwan,” in J. E. Korbin (Ed.),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pp.139-165.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uthnow, R., Hunter, J. D., Bergesen, A. and E. Kurzweil(1984). Cultural Analysis. The work of Peter L. Berger, Mary Douglas, Michel Foucault and Jurgen Haberams. Boston, Mass: Routledge & Kegan Paul. 網站 內政部統計處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台北市社會局網站http://www.bosa.taipei.gov.tw/w-qa.htm 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 東吳圖書館報紙標題索引資料庫http://163.14.136.162:6548/cdrom/db-search.htm 國家圖書館 即時報紙標題全文資料庫http://dblink.ncl.edu.tw 全國博碩士論文檢索資料庫http://datas.ncl.edu.tw 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http://www.m-w.com/cgi-b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