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吉大豐/丁山編 著,〈早期的危害和割禮〉,《人類性文化探秘》,立得出版社,1994年。
2 朱素貞 撰,<怪誕形象的創造者──波西對「超現實主義」繪畫的影響>,《藝術家──322期》,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3 任繼愈 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4 李醒塵 著,《西方美術史教程》,淑馨出版社,1996年。
5 梁濃剛著,《快感與兩性差別─後現代主義文化理論的一些側面》,遠流出版,1994年。
6 傅偉勳 主編,《佛洛依德》,立緒文化出版,民國84年。
7 張心龍 著,《神話?繪畫》,雄師美術出版,民國89年。
8 維摩詰 居士,陳慧劍 譯,《維摩詰今譯》,東大出版,民國88年。
9 趙伯樂 著,《永恆涅槃──古印度文明朝聖》,世潮出版,2001年。
10趙政/編 著,《印度愛經》,吉林攝影出版,1999年。
11 薛克翹 主編,<<東方神話傳說-印度古代神話>>第四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12 Arthur Schopenhauer(叔本華)著,金玲譯,<論生存之空虛>,《愛與生的苦惱》,華齡出版社,1996年。
13 Carl G. Jung著,劉國彬/楊德友 譯,<<榮格自傳>>,張老師文化出版,2001
年。
14 Carl G. Jung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立緒出版,民國88年。
15 Carl Linfert 著,《Bosch》, Thames and Hudson Ltd,London , 1989年。
16 David Sylvester著,陳品秀 譯,《培根訪談錄》,遠流出版,1995年。
17 Dieten Koepplin主篇, <
>,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Inc. 1991年。
18 Edith Hamilton(愛笛斯?赫米爾敦)著,宋碧雲 譯,《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志文出版,1994年。
19 Elizabeth Abbott著,邱維珍 薛芸如譯,<<獨身>>,商周出版,2001年。
20 Gore Vidal著,麥倩宜譯,《永恆的媚拉》,先覺出版,2002年。
21 Havelock Ellis(靄理士)著,潘光旦 譯,《性心理學》,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年。
22 Isabella Ascoli主編,龔元興 譯,《巨匠美術週刊──培根》第28期,錦繡出版,1992年。
23 Italo Calvino(伊塔羅?卡爾維諾) 著,吳潛誠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
24 Joseph Campbell 著,朱侃如 譯,《神話》(The Power Of Myth),立緒出版,民國85年。
25 Lisa Dennison, <>, Distributed by Harry N. Abrams 100 Fifth Avenue New York. New York 10011, 1999 All right reserved.
26 Michel Foucault著,尚衡 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桂冠出版,1996年。
27 Mauric Lever(莫里斯.勒偉爾) 著,鄭達華 徐寧燕/譯,《薩德大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28 Plato(柏拉圖) 著,吳錦棠 譯,《饗宴》,協志工業叢書,民國86年。
29 Roland Barthes (羅藍巴特)著,汪耀進/武佩容 譯,《戀人絮語》(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桂冠出版,1998年。
30 Sigmund Freud(佛洛依德) 著,車文博主編,《佛洛依德文集》第一至五卷,長春出版社,1998年。
31 Charles-Pierre Baudelaire(波特萊爾, 1821-1867)著,莫渝 譯,《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 ),志文出版,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