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22: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容枝
論文名稱:影響國中生學習數學之重要因素
指導教授:楊錦章楊錦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數學系碩士班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數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中文關鍵詞:因素分析學習數學國中學生分類樹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5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研究現今國中學生學習數學時,到底影響學生們的學習的重要因素有哪些?以及利用第一部份的基本資料,試圖找出一分類樹(classification tree)來區別學生對數學是否有恐懼感。以期對從事教育工作者有所助益。
研究方法以因素分析法及分類樹為主,並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研究對象為新竹縣市內之公立國中的學生,採分層隨機採樣方式,選取六所國中,每一所國中選取一個班級做為問卷調查對象。蒐集問卷資料後,經分析獲得下列幾項主要發現:
一、「影響國中生學習數學之重要因素」的七大因素,其影響程度的排名由高而低依序為:
因素1:興趣與學法因素;
因素2:外在輔導因素;
因素3:負擔指數因素;
因素4:學習環境因素;
因素5:練習與預習因素;
因素6:考試成績因素;
因素7:學習氣氛因素。
二、由分類樹可以明顯得知,影響國中學生學習數學時是否會造成學生的恐懼感最大的原因為「V9:我對數學的喜好程度」,如此看來十分合理,若學生對數學有興趣時,自然而然的也就不那麼懼怕學習數學了。其次為「V11:覺得自己的數學成績如何」及「V5:平均每天放學後練習數學時數」,這可能顯示好的成績及充分的練習自然會增加自信,因而提高了學習的興緻。再其次為「V4:母親的教育程度」及「V2:年級」,一般而言,國中學生在家溫習功課,多半都是由母親來督促與指導,因此,「母親的教育程度」相當程度地代表對子女輔導之能力,進而影響其對數學之理解及喜好,當然,隨著年級之增加,通常內容也會加深,困難度也就跟著增加,興緻亦隨之降低。接下來是「V12:學數學的最大壓力來源」及「V7:如何做數學作業」,這部份反應出學生對數學的處理態度和方式。最後才是「V1:性別」及「V3:父親的教育程度」,而「V6:是否有補習」及「V10:認為數學課本的內容如何」,這幾項的鑑別力顯然不高。
目 錄
摘要…………………………………………………………………I
謝誌…………………………………………………………………II
目錄…………………………………………………………………IV
圖目錄………………………………………………………………VI
表目錄……………………………………………………………V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研究目的..………………………………………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一、 研究範圍………………………………………...5
二、 研究限制…………………………………………5
第五節 研究方法..……………………………………….5
第六節 研究流程..……………………………………….6
第貳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數學與價值..……………………………………8
一、 數學的本質……………………………………...8
二、 數學的價值……………………………………...9
第二節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12
第三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探討……………………………22
第參章 理論基礎..…………………………………………………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26
第二節 分析方法..…………………………………………….27
一、 因素分析法………………………………...27
二、 分類樹……………………………………...32
第肆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35
第一節 問卷設計..………………………………………..35
第二節 抽樣設計..………………………………………..36
第三節 初步分析統計..…………………………………..37
一、 學生基本資料……………………………..37
二、 「影響國中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因素」...48
第四節 分析方法與分析結果..……………………………72
一、 因素分析..…………………………………..72
二、 分類樹的分析結果…………………………79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後續研究之建議..……………………………..89
一、 研究結論..…………………………………..89
二、 後續研究之建議..…………………………..91
參考文獻…………………………………………..……………………93
一、 中文部份..…………………………………..93
二、 英文部份..………………………………….99
附錄……………………………………………………………………102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7
圖3-1 研究架構圖……………………………………………………..26
圖4-1 「性別」分配比例圖…………………………………………..37
圖4-2 「年級」分配比例圖…………………………………………..38
圖4-3 「父親教育程度」分配比例圖…………………………………..39
圖4-4 「母親教育程度」分配比例圖………………………………….40
圖4-5 「平均每天放學後練習數學時數」分配比例圖……………..41
圖4-6 「每週補習數學時數」分配比例圖…………………………….42
圖4-7 「如何做數學作業」分配比例圖……………………………….43
圖4-8 「對數學是有恐懼感嗎?」分配比例圖……………………….44
圖4-9 「我對數學的喜好程度如何」分配比例圖………………….45
圖4-10 「認為數學課本的內容如何?」分配比例圖………………….46
圖4-11 「覺得自己數學成績如何?」分配比例圖………………….47
圖4-12 「學數學的最大壓力來自?」分配比例圖………………….48
圖4-13 「我對數學的興趣」分配比例圖………………………..…49
圖4-14 「上數學課前事先預習」分配比例圖………………………50
圖4-15 「練習數學時間的長短」分配比例圖………………………51
圖4-16 「我的資質天分」分配比例圖……………………………….52
圖4-17 「數學作業份量的多少」分配比例圖…………………….53
圖4-18 「數學測驗次數的多少」分配比例圖…………………….54
圖4-19 「數學考試成績」分配比例圖…………………………….55圖4-20 「數學老師是否能啟發我的學習興趣」分配比例圖…….56
圖4-21 「數學老師是否用電腦網路資教課」分配比例圖……….57
圖4-22 「我的性別」分配比例圖………………………………….58
圖4-23 「數學老師教學方式是否幽默有趣」分配比例圖……….59
圖4-24 「數學解題技巧」分配比例圖…………………………….60
圖4-25 「上數學課時的班級氣氛」分配比例圖………………….61
圖4-26 「學校的教室環境」分配比例圖………………………….62
圖4-27 「數學上課時間的安排(早上或下午上課)」分配比例圖63
圖4-28 「其他科目的課業壓力」分配比例圖…………………….64
圖4-29 「升學考試(如:基本學力測驗…)」分配比例圖…………65
圖4-30 「課餘導或補習數學」分配比例圖………………………...66
圖4-31 「輔助教材(如:參考書…)」分配比例圖…………………..67
圖4-32 「父母兄姐的指導」分配比例圖…………………………….68
圖4-33 「數學老師的教學內容」分配比例圖………………………69
圖4-34 「數學教材的版本」分配比例圖……………………………70
圖4-35 分類樹樹狀圖…………………………………………………83
表 目 錄
表4-1 V1~V22之平均數及排序……………………………..………..71
表4-2 因素個數m=7報表……………………………………………..72
表4-3 相關係數矩陣…………………………………………………..73
表4-4 未轉軸的因素負荷量矩陣……………………………………..75
表4-5轉軸後的因素負荷量矩陣……………………………………..79
表4-6 分類樹摘要表…………………………………………………..81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1.張劭勳、張紹評、林秀娟著(民89)。SPSS For Windows多變量統計分析。台北市:松崗。
2.張劭勳、張紹評、林秀娟編著(民89)。SPSS For Windows多變量統計分析(下冊)﹒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北市:松崗。
3.黃國光編著(民89)。SPSS與統計原理剖析。台北市:松崗。
4.林宏諭、林建宏、萬衛華編著(民86)。Excel 97中文版進階應用大全 資料管理、統計決策分析與市場調查。台北:博碩文化。
5.楊浩二編著(民84)。多變量統計方法。台北市:華泰。
6.張海潮(台大數學系)專文評論:九年一貫數學綱要必須重整。
7.康木村、吳吉昌:國中數學科個別化補救教學實徵性研究。國教研究雙月刊。第12期,頁15∼20。
8.黃武雄:數學的理論與實用。數學傳播第一卷第三期。
9.曹博盛 論文:國中數學在九年一貫架構下的教學與評量。90.03.03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合辦:「開創課程新世紀---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教學研討會」。
10.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11.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TIMSS-R),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記者會新聞稿(89.12.06)。
12.藍雅慧(民91)。知情意整合的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3.詹志禹主編(民91)。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台北縣新店市:正中。
14.歐陽絳著(民8 3)。數學的藝術。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15.鄭麗玉著(民89)。認知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16.林文生,鄔瑞香著(民88)。另類教與學: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17.黃毅英著(民86)。邁向大眾數學的數學教育。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18.E.J.博羅夫斯基,J.M.博溫合著,貓頭鷹編譯小組譯(民89)。數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19.李秋萍(民88)。高雄市高中生學習新版數學教科書的成效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應用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20.郭郁智(民89)。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21.林奕宏(民89)。「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22.邵惠靖(民89)。擴散性思考、數學問題發現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23.蔡勝雄(民90)。網際網路融入國二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三角形的基本性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24.張惠博(民85)。由一份問卷內容端視--建構主義的數學教學情境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建構與教學 Constructivism and Teaching第六期 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發行: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科學教育中心 生物學系/ 主編:黃世傑/ 第六期
25.陳育琳(民88)。影響國中學生對於數學科所獲價值之因素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6.精華國中數學態度問卷。取自譚寧君(民81)。
27.蔡坤霖(民90)。網際網路融入國一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直角坐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28.周文賢,吳金潮著,碩士論文撰寫方法,台北:華泰,民(85)。
29.郭柏立,鄒國益編著,專題製作與論文寫作,台北:全華,民(85)。
30.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民(87)。
31.林子銘主編,研究生論文成功指引-學術生涯的規劃管理,台北:華泰,民(88)。
32.黃玉枝(民80)。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3.郭重吉(民87)。迎接廿一世紀的科學教育。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建構與教學,10期。
34.張新仁(民7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5期,頁35-44。
35.程炳林(民80)。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6.陳怡君(民83)。台北區公立高中學生學習策略、學習興趣及性向與英、數兩科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7.朱則剛(民83)。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期,頁3-14。
38.鄭毓信(民84)。數學教育哲學。台北:九章。
39.甯自強(民81)。藉由解題活動了解兒童及促進兒童增加對數學的了解。教師之友,32卷,5期,45-47頁。
40. 張靜嚳 (民84a)。教學科技與教室學習生態典範的轉變。視聽教育雙月刊,40卷,1期,11-20頁。
41.張靜嚳(民85)。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期。
42.邱瓊慧、王振川、張騰元、陳煥彬(民87)。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之設計。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45-50頁。
43.尹廉輝(民82)。電腦輔助建構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1. Alvin, C.Rencher. (1998).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inference and
Applications. Wiley, New York.
2. Anderson, T.W. (1984).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 Edition). Wily, New York.
3. Dillon, W.R. and Golstein, M. (1984). Multivariate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Wily, New York.
4. Donald, F. Morrison. (1990).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5. Driver, R. & Bell, B. (1989). Student’s thinking and the learning of science:A constructivist view. School Science Review. 67, 443-456.
6. Driver, R. & Scanlone, E. (1989). Conceptual change in scienc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5(1),25-36.
7. Echols, E. S. (1992).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and the variables of teacher attitude, parental attitude, achievement, ability, sex of the student grade level of the student. Mich:UMI.
8. Felson, R. B., & Trudeau, L.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rma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4,113-126.
9. Hand, D. J. (1981). Discrimin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Wiley, New York.
10. Hair, J. F. Jr., Anderson, R. E., Tatham, R.L. and Black, W.C. (1992).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Macmillam. New York.
11. Johnson R.A. & Wichern D.W. (1998). 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 Edition). Prentice-Hall, Inc.
12. Mardia. K.V., Kent, J.T. and Bibby, J.M. (1979). Multivariate
Analysis. Academic Press, Inc., London.
13. Noru is, M. J. (1993). SPSS for Windows: Base System User’s Guide, Release 6.0. SPSS Inc.
14. Noru is, M. J. (1994). SPSS Professional 10.0.
15. Paiget, J. (1973). 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ossman.
16. Paiget, J. (1977). Problem in equilibration In M. Apple & S. Goldberg(Eds.), Topic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3-13). New York: Plenum.
17. Paiget, J. (1977). Adaptation and intelligence: Organic selection and phenocopy. (S. Eames, Tra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8. Shymansky, J. A.(1992). Using constructivist ideas to teach science teachers about constructivist ideas, or teachers are students too!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3(2), 53-57.
19. Tasi, S. L. & Walgerg, H. G. (1983).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productivity in high school. Jouranl of Research, 76(5), 265-272.
20. Taylor, P. C., & Fraser, B. J.(1991). CLES: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Lake Geneva, WI.
21. Tobin, K. (1993). Constructivism As A Referen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obin, K. (Ed.).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 AAAS Press.
22. Von Glasserfeld, E. (1984). Introduction to Radical Constructivism. In P. Walzlawick (Ed.), The invented Reality (p.17-40). New York. Norton.
23.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Michael Cole (Ed.). Cambridge, MA: Harvard UP.
24. Wheatley, G. H. (1991).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75(1), 9-2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