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一、中文部份
1.內政部主計處(2002),「國民對其目前社會治安滿意程度」,中華民國臺閩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第122-125頁。
2.內政部主計處(2002),民國91年8月中華民國台閩地區內政統計月報,內政部,台北,第98-99頁。
3.內政部警政署(2001),民國91年9月中華民國台閩地區內政統計月報,內政部,台北,第15頁。
4.文崇一(1987),「臺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分析」,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台北。
5.王伯頊(2000),「基層員警工作適應與質因應策略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6.王宗坤(2001),「公營事業民營化與員工職業疏離的相關性-以高高屏三縣市彰化銀行員工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高雄。7.台中市主計室(2002),台中市統計要覽,台中市政府,台中,第13-2 - 13-6頁。
8.台中市政府(2002),修訂台中市綜合發展計畫(部門計畫)第三冊,台中市政府,台中,第1-1 - 6-3頁。
9.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10.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1990),「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準則研究報告」,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台北。
11.余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師大學報,第九期,高雄,第119-147頁。
12.吳淑女、梁文嘉(1998),「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第11卷,第1期,第23-42頁。13.吳學燕(1985),「警察特殊文化之研究」,警政學報,第8期,桃園,第43-55頁。14.吳學燕(1987),「論警察文化」,警政學報,第17期,桃園,第105-118頁。15.宋維煌(1993),「休閒活動與生活調適」,社教資料雜誌,第181期,台北,第8-11頁。16.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代間流動與影響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中。17.李星謙(1993),「國小教師對社會及學校疏離感之研究」,初等教育研究集刊,第2期,台中,第27-57頁。
18.李素馨(1996),「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第10卷第1期,台北,第43-68頁。19.李湧清(2002),「警察組織再造的問題與思考」,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9期,桃園,第1-12頁20.沈相縈(1994),「警察個人特質組型、犬儒心態與職業倦怠歷程之相關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彰化。
21.沈湘縈(1993),「警察職業倦怠之實證研究」,警政學報,第22期,桃園,第73-102頁22.周嘉明(2001),「高科技公司員工職業壓力與職業疏離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23.周勵志(2000),警察壓力分析,內政部,第36-39頁,台北。
24.林文祥(1982),「台灣地區基層員警工作滿足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桃園。
25.林錦坤(2001),「壓力、緊張與警察之自殺傾向--臺灣地區基層員警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8卷,第7期,桃園,第137-154頁。
26.林麗琴(1995),「國民小學教師領導型態與學生疏離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27.法務部統計處(1999),「臺灣各監獄新入監累犯受刑人罪名及人數--年別(1989-1998)」,民國88年度5月法務部統計手冊,台北。
28.洪瑞黛(1987),「由工作、休閒的特性與體驗探討工作與休閒的關係」,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29.唐先梅(1998),「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家事及休閒時間之分配」,社會文化學報第6期,第75-112頁。30.徐立忠(1981),「老人的休閒生活與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第13期,第34-39頁31.翁萃芳(2000),「警察人員之次文化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所,桃園。32.馬立泰(1984),「社會學上疏離之研究」下,中國論壇第209期,第60-64頁
33.馬立泰(1984),「社會學上疏離之研究」上,中國論壇第208期,第60-64頁
34.高政昇(1996),「警察人員待遇之探討」,警專學報第2卷,第1期,台北,第245-282期35.高迪理(1993),「老人的文康休閒活動」,社區發展季刊,第64期,第84-86頁36.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桂冠圖書公司,台北。
37.張其高(1999),「高雄縣國中小學教師職業疏離與人際衝突的相關性」,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38.張錦麗(1998),影響基層員警適應與求助因素的探討,警專學報,第2卷,第4期,警察專科學校,台北,第61-84頁39.曹爾忠(1983),「台灣地區基層(隊)員工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桃園40.梁文嘉(1995),「導遊及領對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台中。41.梁坤茂(2000),「高雄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性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高雄。42.梅可望(1999),警察學原理,中央警察大學,桃園。
43.陳人豪(2001),「兩岸員工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特性對工作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研究所,桃園 。44.陳中雲(2002),「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45.陳正昌,程炳森(1998),SPSS、SAS、BMDP 統計軟體在多變量統計上的應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46.陳立中(1984),警察行政法,文化大學,台北,第261頁。
47.陳其鋒(1994),「警察組織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桃園。48.陳明傳(1993),「論警察的工作壓力」,警學叢刊,第24卷第2期,中央警察大學出版,桃園,第 3-16頁。49.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1997),休閒遊憩概論,國立空中大學,台北,第205-237頁。
50.陳義勝、沈介文、劉仲矩(1997),「社會閒散效果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人力資源學報,第7期,第35-47頁。51.陳彰儀(1986),「不同生活型態的職業婦女之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足及工作滿足三者關係之差異,教育與心理研究,第9期,台北,第27-72頁。52.陳德海(1996),「南區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原因之探討」,台灣體育第87期,台中,第52-58頁。
53.陳潭 陳志偉(1999),「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人口統計變項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213名企業員工為例」,技術學刊,第14卷,第3期,第381-396頁。54.陳麗幸(2000),「高雄縣石化業從業人員的職業疏離」,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高雄。55.陳麗容(1999),「高雄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的職業疏離」,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高雄。56.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57.曾誰芬(1989),「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臺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思與言第27卷第4期,台北,第83-115頁。58.超自強(1992),「自動化與工作疏離感之相關研究--以大台北地區印刷業為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台北。
59.黃李祥(2001),「工作特性、工作動機對工作滿足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60.黃釆薇(2000),「比較背部按摩及放鬆訓練對化療時疲備感之改善成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台北。
61.黃芳銘(2002),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南,台北。,
62.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三民書局,台北,第383-411頁。
63.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鈞(1998),人力資管理,華泰出版社,台北,第191-219頁。
64.黃培文(1996),「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之關係研究:以國際觀光旅館為實證」,南臺工商專校學報,第22期,台南,第143-148頁。65.黃勝雄(2000),「從休閒價值觀概談休閒不動產的發展趨性」,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屏東,第167-188頁 。66.黃晶瑩 巫姿瑩(1996)「基層農會推廣人員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農林學報第45卷,第3期,第99-111頁。67.黃瑞堂(1999),「高工專業科目教師工作負荷與職業疏離的相關性」,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68.黃萱(1988),「職業女性觀看電視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69.黃翠紋(1993),「警察人事人員工作態度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桃園。70.黃翠紋(2000),「警察工作壓力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7卷,第10期,第99-124頁。71.楊國展(1995),「警察工作壓力與適應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桃園。72.葉美玲,高美玲(1999),「結構方程模式與線性結構關係之簡介」,護理研究,第7期,第5卷,第490-497頁。73.葉致誠(2001),職業社會學,五南,台北。
74.葉智魁(1995),「工作與休閒-提昇生活素質的反省」,戶外遊憩研究,第8卷,第2期,台北,第 31-46頁。75.賈樂吉(1992),「從組織文化理論探討我國警察職業人格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桃園。76.廖國鋒,梁成明(2000),「國軍女性軍官工作特性、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第18-29頁。77.趙自強(1992),「自動化與工作疏離感之相關研究--以大台北地區印刷業為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台北。78.劉文菁(1993),「台北市民家庭休閒生活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79.劉嘉發(1994),「警察勤務制度之探討-以護理人員上班制度為借鏡」,警學叢刊第24卷,第4期,第57-62頁。80.劉穎芳(2000),「成人休閒刻板印象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81.劉衡江(1994),「我國警察人員工作生活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政大體育,第6期,國立政治大學,台北,第57-99頁。82.蔣基萍(2000),「現行台灣警察業務之初探」,警察行政,第117-146頁。
83.蔡文輝(1997),社會學,三民,台北。
84.鄭善印(2000),「三班制警察勤務之研究」,警察行政,第151-158頁。
85.鄭臻珠(2001),「內外控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及工作績效之分析研究」滿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
86.蕭小林(2002),「現行警察勤務規劃問題之探討」,警光,第552期,台北,第15-20頁。87.賴美娟(1997),「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1期,第203-225頁。88.謝瑞智(1998),警察職務分析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台北。
89.鍾國文(1986),「都市與鄉村基層警察人員勤務適應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桃園。二、英文部份:
1.Blauner(1964),alienation and freedo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Brown, B. A., Frankel, B. G. & Fennell, M(1991)., " Happiness Through Leisure:The Impact of type of Leisure Acitivity, Age, Gender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Appilied recreation Research,vol 16,No.4, pp.368-392
3.Chang, M.Y. , Wang, S. Y. & Chen, C.H. (2002)," Effects of massage on pain and anxiety during labor: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aiwan J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4.Dattilo, J., & Murphy, W. D. (1991)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
5.De Vellis, R. F(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Sage,
6.Dimitrova(1994) "Work, commitment and alien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140,pp. 201-211.
7.Evans,B.J.&Coman,G.J(1992) "The police personality: type A behavior and trait anxiety".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No. 20, pp.429-441
8. Geyer, R. Felix, Heinz, Walter R(1992), Alienation,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ory and research , New Brunswick, N.J., U.S.A. : Transaction
9.Gift,A.G(1989). Visual analogue Scales :Measurement of subjective phenomena, Nursing Research,Vol 38,No5pp.286-288
10. H.Wilensky (1960)."work, Career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2,pp.543-560
11.Hackman, J. R. & Oldham, G.R(1976)."Motivati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Work: Test of a Theory"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No16,pp.250-279
12.Hagedorn, R. & Labovitz, S(1968)."Participation "On community associations occupation: A test of three theor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No.(33), pp272-283,
13.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14.J. Dumazedier, Sociologyof Leisure(New York:Elesvier,1974)
15.Joreskog, K.G.(1993) 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In K. Abollen and J.S.long(Eds.),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Newbury Park, CA:Sage pp.294-316
16.Neulinger, J. (1981)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Charles. C. Thomas
17.Ollman Bertell, (1976),Alienation : Marx''s conception of man in capitalist society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18.Robert C. Ankony ; Thomas M. Kelley (1999)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alienation on police officers'' sense of mastery and subsequent motivation for proactive enforcement" Policing, v22,no.2 pp120-138
19.Roberts, Paul Craig, Stephenson, Matthew A(1983)" Marx''s theory of exchange, alienation, andcrisis :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 New York : Praeger.
20.Seeman, M (1959)" On the meaning of alien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No24,pp. 783-791
21.Torkildsen, G (1986)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London. New York:E. & F.N.
22.Vila, Bryan ; Morrisson, Gregory B. ; Kenney, Dennis J. (2002) "Improving Shift Schedule and Work-Hour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o Increase Police Officer Performance, Health, and Safety ,Police Quarterly ,Vol 5, no. 1, pp.4-24,
23.Watkins LR, Mayer DJ. (1982) Organization of endogenous opiate and nonopiate pain control system. Review Science, vol.216 No.4551, pp1185-1192.
24.Yang, M J; Yang, M S; Kawachi(2001) "Work experience and drinking behavior: alienation, occupational status, workplace drinking subculture and problem drinking",Public Health 115(4) ,pp.26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