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05: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秋如
論文名稱:劉心武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陳信元陳信元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劉心武新時期文學接受美學內在批評外在批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在新時期文學中,劉心武是個貫穿性的人物。大陸文學思潮的轉變,明顯地影響了劉心武的文學觀及其創作實踐。劉心武的作品為新時期留下了許多歷史和文化的見證,從劉心武的作品中,我們也看到了新時期文學流向的轉變。劉心武的寫作過程事實上就是新時期文學的縮影。劉心武在創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不是劉心武個人的「特殊相」,而是許多作家的「共相」。
本論文採取貫穿時代變遷的主題式分析法,以劉心武的作品為關注點,進行縱向的歷時性考察,探討新時期文學思潮變遷中,每個時代的讀者期待視野如何改變劉心武的文學觀及其創作實踐,並以其作品來印證每個時代讀者的審美閱讀情趣。
劉心武的創作乃是新時期文學的最佳見證,其創作風格的轉變可明顯分為四個階段:即(一)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潮階段;(二)人道主義的創作思潮階段;(三)受西方現代派影響的創作階段;(四)受商品經濟大潮影響的創作階段。因此本論文試圖以上述四個思潮階段,從小說思潮的流變中,觀察作家文學觀的演變;並析論作家文學觀的演變如何體現在其創作實踐中。因此每一階段中主要又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是對環境形成小說思潮的外在因素之考察;第二是作者的文學觀之改變因素;第三則是作品內容分析,透過內容分析來觀察每一個階段中,作者在小說中所呈現的主題思想及藝術探索。
本論文架構分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筆者於此章節中提出問題意識的形成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闡述作者創作的第一階段: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潮。並於本章節中說明文革後的文藝政策與時代的審美意識、現實主義的時代背景及現實主義的特徵。並以《班主任》、《我愛每一片綠葉》的析論來論述作者文學觀的顯露。第三章則闡述作者創作的第二階段:人道主義的創作思潮。在此章節中,主要著重於與五四文學接軌的人道主義意識,藉此論述作者文學觀的改變,如何由「問題小說家」成為「心靈的建設者」,以及作者創作風格的改變,並以《如意》、《立體交叉橋》等作品作一例證。第四章主要闡述作者創作的第三階段:現實與現代的雙重創作思潮。說明現代派對劉心武的影響、「現實」與「現代」的二分問題,以及劉心武文學觀中,現實與現代兩種意識融合如何在作品中呈現。本節以《鐘鼓樓》作一研究。第五章則是對劉心武90年代以後的創作實踐,在文壇中漸漸由中心向邊緣移動,探究造成此一現象的因素何在,並以作者90年代所創作的小說作品《風過耳》、《四牌樓》加以說明。第六章主要歸結劉心武轟動效應創作實踐的重新審視。由於劉心武對讀者因素的重視,筆者於此章節中,以接受美學的觀點重新審視其作品的意義與價值,以期對劉心武的小說創作有最完整的詮釋。
劉 心 武 小 說 研 究
論 文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提出問題與研究途徑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1
第五節 架構說明 ………………………………………………………14
第二章 現實主義的創作實踐
第一節 文革後的時代審美意識 ………………………………………16
第二節 現實主義的回歸及特色 ………………………………………22
第三節 文學觀的顯露-問題小說家 …………………………………28
第四節 作品析論 ………………………………………………………32
一、突破禁區的作品:《班主任》
二、創作主體意識的覺醒:《我愛每一片綠葉》
第三章 人道主義的創作實踐
第一節 人學意識的覺醒 ………………………………………………45
第二節 現實主義的深化---為人生而藝術 …………………………51
第三節 文學觀的轉變-由問題小說家到心靈建設者 ………………55
第四節 作品析論 ………………………………………………………60
一、心靈美的探索:《如意》
二、掘一口深井:《立體交叉橋》
第四章 現實主義與現代派的創作實踐
第一節 西方現代派的影響 ……………………………………………74
第二節 「現實」與「現代」的二分問題 ……………………………80
第三節 文學觀的衝擊-現實主義與現代派的兩種創作意識 ………86
第四節 作品析論-現代派的東方化:《鐘鼓樓》 …………………91
第五章 從中心到邊緣的創作處境
第一節 文學的「邊緣化」現象 ……………………………………106
第二節 「中心」與「邊緣」的二分問題 ……………………………111
第三節 文學觀的選擇-以讀者為中心 ……………………………115
第四節 作品析論 ……………………………………………………120
一、當代的儒林外史:《風過耳》
二、直逼靈魂的最深處:《四牌樓》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劉心武轟動效應創作實踐的重新審視 ……………………136
第二節 下一步踏向何處 ……………………………………………146
參考書目 ………………………………………………………………147
一、劉心武作品集
劉心武。《母校留念》。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78年。
劉心武。《日程緊迫》。北京:群眾出版社,1985年。
劉心武。《巴黎鬱金香》。北京:群眾出版社,1986年。
劉心武。《都會詠嘆調》。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
劉心武。《5•19長鏡頭-劉心武自選集》。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7年。
劉心武。《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文庫-劉心武代表作》。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8年。
劉心武。《她有一頭披肩髮》。臺北:林白出版社,1988年。
劉心武。《一片綠葉對你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劉心武。《一窗燈火》。北京:華藝出版社,1991年。
劉心武。《有家可歸》。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2年。
劉心武。《為你自己高興》。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
劉心武。《獻給命運的紫羅蘭-劉心武談生存智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劉心武。《劉心武文集(第一卷)》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劉心武。《劉心武文集(第二卷)》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劉心武。《劉心武文集(第三卷)》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劉心武。《劉心武文集(第四卷)》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劉心武。《劉心武文集(第五卷)》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劉心武。《劉心武文集(第六卷)》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劉心武。《劉心武文集(第七卷)》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劉心武。《劉心武文集(第八卷)》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劉心武。《中國當代名人隨筆-劉心武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心武。《我是怎樣的一個瓶子》。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年。
劉心武。《沉默的交流》。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3年。
劉心武。《富心有術》。北京:群眾出版社,1993年。
劉心武。《四牌樓》。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劉心武。《仰望蒼天-劉心武隨筆》。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
劉心武。《男扮女裝與女扮男裝》。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1994年。
劉心武。《為他人默默許願》。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劉心武。《秦可卿之死》。北京:華藝出版社,1994年。
劉心武。《我是劉心武-劉心武自白》。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年。
劉心武。《劉心武怪誕小說自選集》。桂林:灕江出版社,1996年。
劉心武。《中國兒童文學名家作品精選叢書-劉心武作品精選》。石家莊: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
劉心武。《私人照相簿(《收穫》叢書•散文卷)》。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
劉心武。《劉心武侃北京》。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韓華編。《中國當代實力派作家大系-劉心武小說精選》。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6年。
二、評論集
《文訊雜誌社》主編。《當前大陸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文學評論》編輯部編。《我的文學觀》。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
《文藝報》編輯部編。《文學:回憶與思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丁柏銓、周曉揚。《新時期小說思潮和小說流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二十二院校編寫組。《中國當代文學史3》。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二十所高等院校編委會。《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評(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文學評論委員會編。《探索者的足跡---北京作家作品評論選》。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5年。
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室編。《當代作家論(第一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新時期文學六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牛運清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叢書-長篇小說研究專集(下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
王萬森。《新中國中篇小說史稿》。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年。
王嘉良、金漢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慶生主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王鐵仙等著。《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包忠文主編。《當代中國文藝理論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甘海嵐主編。《北京文學地域特色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甘海嵐、張麗妔主編。《京味文學散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田中陽、趙樹勤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白燁。《文學觀念的新變》。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石萬鵬。《新時期小說論稿》。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朱家信、黃裳裳、朱育穎編。《劉心武研究專集》。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朱寨、張炯主編。《當代文學新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何火任。《中國當代名作家小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吳家榮。《新時期文學思潮史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吳豐興。《中國大陸的傷痕文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李慈健、田銳生、宋偉著。《當代中國文藝思想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運摶。《中國當代小說五十年》。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汪名凡主編。《中國當代小說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汪時進、吳文祥主編。《新時期文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
蕭漢初。《朱寨文學評論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周鑒銘。《新時期文學》。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於可訓。《中國當代文學概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
林建法選編。《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上)》。瀋陽:時代文藝出版社,1994年。
金漢、馮云青、李新宇主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金漢。《中國當代小說史》。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
南帆。《闡釋的空間》。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年。
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邾瑢編。《新時期短篇小說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88年。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理論與批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孫紹振。《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探險》。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馬尚瑞、金汕、蔣京寧編。《北京作家談創作》。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年。
高占祥、李淮主編。《新時期文學藝術成就總論》。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高行健。《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
崔西璐編著。《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概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
張子樟。《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張炯。《新時期文學論評》。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
張炯。《新中國文學史(下)》。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9年。
張韌。《新時期文學現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張德祥。《現實主義當代流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張麗妔主編。《北京文學的地域文化魅力》。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4年。
張鐘。《當代中國大陸文學流變》。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
陳其光主編。《中國當代文學二百題》。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陳其光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墨。《劉心武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陳遼。《新時期的文學思潮》。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彭華生、錢光培編。《新時期作家藝術新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黃政樞。《新時期小說的美學特徵》。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黃偉宗。《當代中國文學》。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年。
黃樹紅。《中國當代文學專題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
楊樹茂。《新時期小說史稿》。廣州:花城出版社,1989年。
葉樨英。《大陸當代文學掃描》。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趙俊賢主編。《中國當代文學風格發展史》。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
趙園。《北京:城與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劉文田、周相海、郭文靜。《中國當代文學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
劉克寬。《新方法-新時期小說批評探險》。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
劉思謙、孔凡青。《小說追蹤》。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年。
劉錫慶主編。《新中國文學史略》。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鮑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評(上)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8年。
鄺邦洪。《新時期小說創作潮流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龐守英。《新時期小說文體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三、期刊論文
《當代》編輯部,<新的高度-長篇小說《鐘鼓樓》>,《當代》,1985年第3期,頁203-205。
丁永強,<城市與城市文學>,《文學評論》,1991年第5期,頁37-43。
丁帆,<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命運與前途>,《當代文壇》,1988年第6期,頁23-26。
丁帆、徐兆淮,<論新時期小說中人物主體的二度顯現>,《當代文藝思潮》,1987年第3期,頁82-87。
丁帆、徐兆淮,<新現實主義小說的掙扎---關於近年來一種小說現象的斷想>,《上海文藝》,1990年第1期,頁12-19。
丁柏銓、王樹桃,<九十年代小說思潮初論>,《江蘇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頁98-104。
丁茂遠,<論小說創作中的交融滲透現象>,《當代文壇》,1994年第4期,頁10-13。
丁茂遠,<論新時期小說文體自覺意識>,《杭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頁104-110;31。
丁爾綱,<論通俗文學與讀者「市場」>,《紹興師專學報》,1989年第2期,頁73-80。
尹均生,<從全球文化視野審視紀實文學>,《文藝爭鳴》,1989年第2期,頁4-12;15。
尹鴻,<精神分析學說與新時期小說創作>,《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頁54-61。
文理,<不敢苟同「回潮」論>,《文藝報》,1997年第4期,頁1-3。
方錫球,<人的價值和理性道德的誤解與對立---當代小說活動的一個顯著特徵>,《安慶師院學報》,1990年第3期,頁75-81。
毛志成,<動心與養氣>,《中國西部文學》,1993年第4期,頁107-109。
王力軍,<近年來長篇小說創作述評>,《人民日報》,1997年第7期,頁17-20。
王又平,<新時期小說:來自本文的挑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6期,頁2-11。
王文成,<「轟動效應」和文學創作的「陰陽界」>,《文學評論家》,1989年第2期,頁24-27。
王文彬,<中國新文學現實主義思潮中的流派>,《江淮論壇》,1991年第3期,頁83-88。
王仲生,<走向文學的自覺與成熟>,《唐都學刊》,1992年第3期,頁84-89。
王克安,<近20年劉心武研究述評>,《山東師大學報》,1998年第4期,頁96-98。
王忠祥,<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與中國現代小說>,《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頁83-92。
王東明,<中國當代小說的轉型>,《復旦學報》,1992年第5期,頁96-105。
王炳根,<論長篇小說時間觀念的變化>,《小說評論》,1987年第4期,頁58-62。
王紀人,<心靈美的探求與文學創作-試評《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如意》等中篇小說>,《文藝報》,1981年第8期,頁42-46。
王紀人,<新時期文學的終結>,《文論報》,1993年第6期,頁12-14。
王海渭,<多樣化格局中的新時期現實主義文學>,《當代文壇報》,1989年第8期,頁30-33。
王彬彬,<膚淺的現實主義>,《鐘山》,1997年第1期,頁195。
王彪,<透徹永恆的苦樂-論近年小說中人性的生命內驅力>,《文藝評論》,1988年第6期,頁16-22。
王傳斌,<試論意識流小說在中國的演變>,《中州學刊》,1989年第5期,頁65-69。
王幹、費振鐘,<紀實:一種新的審美態度-新時期小說漫談之九>,《小說評論》,1986年第6期,頁3-8。
王愚,<現實主義小說在當代的發展>,《文匯報》,1991年第4期,頁17-19。
王萬森,<當代文學與現實主義>,《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第4期,頁321-324。
王寧,<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5期,頁71-82。
王蒙,<新時期文學面面觀>,《芙蓉》,1993年第3期,頁165-174。
王蒙、王干,<自由與限制---當代作家面面觀(上)>,《文藝報》,1989年第6期,頁3-5。
王蒙、王干,<自由與限制---當代作家面面觀(下)>,《文藝報》,1989年第6期,頁17-20。
甘海嵐,<北京地域文學研討會述要>,《北京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頁157-160。
田中陽,<對新時期小說發展的幾點認識>,《中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2期,頁84-90。
田明,<「問題小說」討論綜述>,《作家與爭鳴》,1982年第10期,頁73-74。
石一寧,<在商品經濟潮流中北京各文學刊物堅持探索和追求>,《文藝報》,1989年第3期,頁4。
仲呈祥,<關於小說審美趨向的思考-讀書筆記三則>,《山花》,1985年第7期,頁69-71;67。
任萬誠,<新時期小說對現代文學象徵手法的借鑒>,《藝術廣角》,1989年第6期,頁13-17。
朱水湧、盛子潮,<新時期小說形態的演化及其走向>,《福建文學》,1987年第9期,頁68-71;44。
朱壽桐,<外國文學思潮與「五四」現實主義的寬泛化>,《江蘇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頁81-85。
江冰,<「紀實小說」前景質疑>,《文學評論》,1989年第2期,頁153-154。
何西來,<歷史感的追求及其藝術轉化>,《文藝報》,1985年第7期,頁13。
何龍,<衝破傳統敘述模式之後>,《文藝理論研究》,1989年第2期,頁46-53。
何鎮邦,<文學觀念的開拓與藝術手法的創新>,《文學評論》,1985年第4期,頁60-64。
何鎮邦,<是獨創的,但不完美-談《鐘鼓樓》藝術探索的得失>,《文學自由談》,1985年創刊號,頁135-139;126。
何鎮邦,<試論長篇創作中的主觀隨意性>,《當代風雲》,1989年第2期,頁6-10。
吳文,<新時期小說觀念的審美演變>,《鐘山》,1984年第4期,頁223-240。
吳秀明,<認識的深化和審美意識的覺醒-談近年歷史小說創作的兩個新走向>,《文藝報》,,1985年第11期,頁2。
吳秉杰,<關於當前小說發展態勢的一種描述>,《文藝理論研究》,1989年第2期,頁33-37。
吳秉杰,<文化的態度與審美的選擇---兼談近年小說>,《文論月刊》,1991年第5期,頁22-26。
吳秉杰,<現實主義沉思錄>,《北京文學》,1997年第6期,頁53-58。
吳若增,<人道主義與自我實現-略談新時期文學的兩大主題>,《文學探索》,1987年第1期,頁18-21。
吳晟,<中國現代派與接受美學>,《廣東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頁111-116。
呂晴飛,<北京文學的地域特點從何處得到顯現>,《北京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頁13-18。
呂智敏,<主體視角的文化化---二論京味小說的藝術特徵>,《北京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頁88-89。
呂智敏,<化俗為雅的藝術風格---五論「京味小說」的藝術特徵>,《北京社會科學》,1993年第3期,頁108-120。
宋丹,<論新時期現代派小說的中國化趨勢>,《藝術廣角》,1988年第1期,頁26-30。
宋耀良,<社會問題小說的演變>,《福建文學》,1987年第1期,頁66-70。
李子木,<關於「現實主義小說」的討論>,《作家與爭鳴》,1997年第10期,頁75-79。
李幼蘇、張長青,<論新時期文學的三大潮流及其審美特徵>,《學習與探索》,1989年第1期,頁112-119。
李兆忠,<長篇小說結構的藝術整體性>,《文學評論》,1985年第4期,頁64-68。
李有祥,<難言的困惑與困惑的抉擇---新時期作家創作心態描述>,《學術論壇》,991年第4期,頁90-95。
李其綱,<小說的陌生化型態-近年來小說藝術發展的一個側面>,《上海文論》,1987年第2期,頁34-49。
李建盛,<視域的缺席:所謂當代文學史>,《理論與創作》,1994年第2期,頁35-37。
李春林,<東方的狡詰-關於「東方意識流」的隨想>,《文藝報》,1987年第8期,頁22。
李炳銀,<綠葉•黑牆•黃金-讀劉心武同志的兩篇小說>,《文藝報》,1983年第4期,頁35-37。
李書磊,<文學更新與人格進化-也談新時期小說的形象轉換>,《光明日報》,1985年第8期,頁1。
李國濤,<小說文體的深層與表層>,《文藝研究》,1987年第6期,頁72-75。
李新宇,<論新文學中的個性意識>,《小說評論》,1987年第5期,頁8-13。
李運摶,<論當代文學中現實主義作品的理想型態>,《學習與探索》,1988年第6期,頁98-102。
李運摶,<論當代小說對市民生態的情理投注>,《學習與探索》,1993年第1期,頁102-111。
李運摶,<論當代小說兩大象徵類型>,《學習與探索》,1990年第6期,頁93-100。
李裴,<新時期小說創作的三種意向及其批評>,《文藝評論》,1987年第5期,頁14-19。
李潔非,<新生代小說(一九九四---)>,《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2期,頁97-103。
李潔非,<新時期小說的兩個階段及其比較>,《文學評論》,1989年第3期,頁78-86。
李潔非、張陵,<作者與擬想作者-新時期文學寫實性小說的敘事問題>,《小說評論》,1987年第5期,頁3-7;24。
李曉寧,<中國意識流小說派簡論>,《上海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頁60-66。
辛班英,<當今小說的敘述風度>,《文藝評論》,1988年第6期,頁23-28。
周思源,<立叉橋呼喚新京味小說>,《學習與研究》,1989年第3期,頁58-59。
周啟超,<新時期「意識流文學」研究概觀>,《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年第6期,頁33-38。
周曉揚、丁柏銓,<化丑為美,寓真於怪---新時期小說漫論>,《江蘇社會科學》,1991年第1期,頁77-82。
周曉燕,<新時期文學的寫實趨向>,《文藝評論》,1992年第2期,頁52-58。
季紅真,<文明與愚昧的衝突(下)-論新時期小說的基本主題>,《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4期,頁151-172。
季紅真,<中國近年小說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上)>,《文藝報》,1988年第1 期,頁2。
季紅真,<中國近年小說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下)>,《文藝報》,1988年第1期,頁9。
林大中,<變革與反思-評《鐘鼓樓》>,《當代》,1985年第2期,頁247-259。
林為進,<並非一無所有---小說現狀考察之一>,《文學評論家》,1991年第1期,頁12-15。
祁述裕,<論「五四」時期「為人生」作家群的審美流向>,《安徽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頁79-84。
邵建,<可疑的現實主義>,《鐘山》,1997年第1期,頁199-200。
邱岳,<論新時期作家的文化類型>,《汕頭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頁71-82。
金平,<「長篇小說熱」思考>,《當代文壇》,1995年第1期,頁3-6。
金汕、白公,<北京兒和北京兒文學>,《文化月刊》,1993年第11期,頁39-41;57。
金國華,<新時期都市長篇小說的藝術創造>,《文藝理論研究》,1993年第1期,頁60-64。
金莉萍,<新時期都市小說的人生視景>,《南京師大學報》,1993年第4期,頁86-91。
侯民治,<新時期文學的「文化視角」>,《文史哲》,1991年第1期,頁88-93。
南帆,<風格:認識生活和認識自己的結晶-評劉心武的創作風格>,《鐘山》,1983年第2期,頁235-243。
姚申,<論「現代主義」與當代中國作家的接受障礙>,《思想戰線》,1990年第4期,頁22-28。
姚鶴鳴,<吸收交融旁逸新姿---中國八十年代現實主義文學形態述略>,《江海學刊》,1990年第2期,頁180-184。
洪治綱,<地域風情與小說意蘊的深化>,《文藝報》,1994年第2期,頁19-21。
胡良桂,<長篇小說的藝術多維時空>,《芙蓉》,1987年第2期,頁117-122。
范垂功,<什麼是我們的現代意識?-關於「文學」與現代意識的斷想>,《藝術廣角》,1987年第3期,頁28-31。
降紅燕、蔣永文,<讀者意識的正負效應---接受美學對新時期的影響>,《雲南學術探索》,1996年第4期,頁56-61。
夏康達,<紀實文學與當前創作中的短期行為>,《自由文學談》,1989年第1期,頁5 0-53。
孫自筠,<世紀末現代派文學猜想>,《理論與創作》,1993年第3期,頁15-18。
孫卓彩,<新時期文學與現代主義>,《理論學刊》,1989年第4期,頁65-69。
孫振華,<生命的禮讚與悲憫>,《雲夢學刊》,1995年第1期,頁58-63。
孫紹振,<劉心武的理性因果律和審美價值取向的搏鬥-劉心武論>,《當代作家評論》,1988年第4期,頁4-13。
徐兆淮,<書寫社會與表現自我>,《鐘山》,1997年第1期,頁201-202。
徐俊西,<略論新時期文學中現實主義的深化與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7年第3期,頁179-186。
徐劍藝,<試論文化現實主義-新時期小說現實主義形態論之一>,《當代文藝思潮》,1987年第4期,頁102-106;112。
徐劍藝,<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學-當代城市小說的文化特徵及其形成>,《文藝評論》,1987年第5期,頁50-57。
徐劍藝,<論新都市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2年第5期,頁85-93。
徐德明,<新時期小說的老舍風>,《當代作家評論》,1988年第6期,頁68-75。
秦晉、楊穎,<評當前現實主義新寫作現象>,《作家報》,1997年第5期,頁15-18。
袁蘇寧,<從文學視角的轉換看九十年代文學的走向>,《湖北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頁14-20。
馬以鑫,<接受美學理論與當代小說>,《中州學刊》,1989年第6期,頁63-68。
馬以鑫,<新時期小說中的審醜現象>,《小說評論》,1987年第5期,頁52-56。
馬相武,<現實主義前後:兩次歷史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年第3 期,頁66-72。
馬華,<都市相與小說視角---中國現代小說文本分析之一>,《浙江師大學報》,1991年第3期,頁53-57。
華光明,〈現代派與民族化---從新時期的「現代派」小說看創作家的民族意識〉,《湖北師範學院院報》,1989年第1期,頁48-56。
張光年,<主要問題是創造典型人物>,《文藝理論研究》,1993年第2期,頁26-30。
張志忠,<宏闊博大的歷史感-讀劉心武長篇小說新作《鐘鼓樓》>,《當代》,1985年第2期,頁251-254。
張志忠,<論長篇小說的結構藝術>,《小說評論》,1988年第6期,頁35-41。
張炯,<九十年代我國文學的走向>,《百科知識》,1993年第6期,頁3-5。
張炯,<論90年代我國文學的走向與選擇>,《學習與探索》,1994年第3期,頁109-113。
張閎,<權力、市場與文學終結論>,《文論報》,1993年第6期,頁19-21。
張韌,<紀實小說的美學形態>,《天津文學》,1987年第8期,頁91-95。
張韌,<''96現實主義小說的回思>,《文藝報》,1997年第3期,頁25-29。
張韌,<現代都市意識與城市文學>,《開拓》,1988年第1期,頁174-175。
張寧生,<論新時期小說中的「人」>,《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2期,頁22-28。
張德林,<歷史轉型時期的文學變革---試論新時期的現實主義小說>,《文藝理論研究》,1994年第6期,頁47-55。
張輝,<面對讀者經驗世界的不斷建構-從接受美學談中國當代小說的走向>,《名作欣賞》,1988年第6期,頁4-8。
張器友,<新時期都市題材文學得失論>,《安徽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24-29。
張學正,<九十年代中國大陸文學思潮掃描>,《南開學報》,1996年第3期,頁1-7。
張頤武,<新時期小說與「現代性」>,《文學評論》,1995年第5期,頁34-41。
張鐘,<京華市民生活的交響樂章-讀長篇小說《鐘鼓樓》>,《小說評論》,1985年第4期,頁30-33。
曹天成,<新時期小說反映的社會意識(上)>,《語文導報》,1987年第3期,頁28-31。
曹天成,<新時期小說反映的社會意識(下)>,《語文導報》,1987年第4期,頁24-27。
曹晚紅,<文學進入市場之後---雷達訪談錄>,《中國青年報》,1994年第4期,頁15-16。
曹萬生,<我看中國當代文學的現代主義>,《當代文壇》,1988年第6期,頁23-30;7。
盛英,<長篇小說現實主義的開放與深化>,《文學評論》,1985年第4期,頁69-72。
莎白,<中國當代小說的文化意識>,《江漢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頁50-54。
許子東,<現代主義與中國新時期文學>,《文學評論》,1989年第4期,21-30;頁60。
許自強,<再談「京味小說派---兼評《化俗為雅的藝術---京味小說特徵論》」>,《北京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頁52-58。
郭志剛,<作品境界與作家的責任-談《立體交叉橋》等中篇小說>,《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6期,頁35-40。
陳思和,<關於九十年代小說的一些想法>,《海南師院學報》,1995年第2期,頁11-17;7。
陳美蘭,<璐珈書簡-就當今長篇小說致友人>,《文藝報》,1987年第5期,頁30。
陳晉,<理念化與歷史感>,《人民日報》,1987年第5期,頁26。
陳劍暉,<新時期哲理小說的三種形態及其藝術指向>,《文藝理論家》,1987年第4期,頁7-12;32。
陳駿濤,<劉心武論>,《花城》,1984年第3期,頁64-72。
陸建華,<關注現實:文學義不容辭的責任>,《鐘山》,1997年第1期,頁196-197。
陶東風,<艱難不是分享就可以渡過的---「新現實主義小說」之我見>,《作家報》,1997年第5期,頁15-16。
章仲鍔,<長篇小說創作的新探索-評《鐘鼓樓》>,《文學評論》,1985年第2 期,頁99-102。
傅翔,<小說的方向及一種對話>,《文藝評論》,1996年第5期,23-30;頁64。
斐人,<新時期文化小說略論>,《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頁40-43。
曾廣燦,<現實主義:老舍文學思想的內核>,《南開學報》,1994年第5期,頁34-41。
曾鎮南,<新時期文學「向內轉」之我見>,《文藝報》,1987年第10期,頁31。
華光明,<現代派與民族化-從新時期的「現代派」小說看創作家的民族化意識>,《湖北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頁48-56。
費振鐘,<時空的幻景-新時期小說的藝術蛻變側面研究>,《文學探索》,1987年第1期,頁1-9。
項立剛,<通俗文學作品讀者的心理動因探析>,《齊齊哈爾師範學院院報》,1994年第1期,頁54-58。
黃裳裳,<尋求與超越:劉心武現象追蹤>,《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頁53-58;52。
黃裳裳,<無盡的追問---讀劉心武長篇新作《四牌樓》>,《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第6期,頁88-93。
楊義,<京派小說的形態和命運>,《江淮論壇》,1991年第3期,頁74-82。
溫金海,<文學要正視自身社會效應近一步理順和讀者的關係>,《文藝報》,1988年第3期,頁5。
葉向東,<現實主義在近年小說創作中的發展>,《雲南教育學院院報》,1992年第4期,頁79-82;101。
董峰,<「問題小說」從現代到新時期的流脈>,《徐州教育學院報》,1991年第2期,頁3-6。
鄒平,<新時期文學中的現實主義的嬗變>,《當代文壇報》,1987年第5期,頁8-13。
雷達,<九十年代的小說潮流>,《上海文學》,1994年第1期,頁61-67。
靳義增,<論五四文學借鑒對象的轉換及其對新時期文學的意義>,《南都學壇》,1989年第4期,頁68-74。
熊元義,<當前現實主義文學的新特徵>,《文藝報》,1997年第6期,頁24-25。
熊元義、董杰英,<論當前現實主義文學>,《當代文壇》,1997年第6期,頁15-20。
熊忠武,<新時期文學思潮述評>,《社會科學動態》,1990年第7期,頁8-12。
趙園,<北京,其城與其人-由「京味小說」說起>,《藝術廣角》,1988年第6期,頁35-39。
趙園,<京味小說和北京方言文化>,《北京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頁30-40。
趙毅衡,<小說敘述中的轉述語>,《文藝研究》,1987年第5期,頁78-87。
劉心武,<藝術個性問題淺談>,《福建文學》,1981年第1期,頁22-25。
劉心武,<寫在水仙花旁-覆馮驥才同志>,《人民文學》,1981年第6期,頁107-109。
劉心武,<面對著期望的目光>,《文藝報》,1985年第12期,頁21。
劉心武,<我掘一口深井-生活問題隨想>,《文藝研究》,1981年第1期,頁18-26。
劉心武、孫犁,<孫犁與劉心武的通信>,《文藝報》,1981年第3期,頁37-38。
劉文華,<長篇小說的時空觀與容量>,《理論與創作》,1990年第6期,頁74-76;20。
劉再復,<他把愛推向每一片綠葉>,《讀書》,1985年第9期,頁35-44。
劉克寬,<新時期小說的「召喚結構」>,《文學評論家》,1990年第3期,頁28-32。
劉其,<長篇小說藝術探索新趨勢>,《文學評論》,1985年第4期,頁72-76。
劉俐俐,<新時期小說人物的文化學考察>,《甘肅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頁91-96。
劉俐俐,<新時期小說人物的社會心理學考察>,《西北師大學報》,1994年第6 期,頁29-34。
劉思謙,<向「人學」攀登-談劉心武的小說創作>,《十月》,1981年第5期,頁220-226。
劉潤為,<我不用「現實主義回潮」的命題>,《文藝報》,1997年第8期,頁14-15。
劉穎南、許自強,<「京味小說」派初探>,《中國文化報》,1988年第9期,頁11。
樊星,<「新儒林外史」與「新京味小說」>,《理論與創作》,1993年第2期,頁31-34。
蔣孔陽,<立體的和交叉的-讀劉心武《立體交叉橋》有感>,《上海文學》,1982年第5期,頁85-92。
蔡葵,<在繽紛和流動的下層生活-談《鐘鼓樓》的獨創性>,《文藝報》,1985年第6期,頁26-28。
鄭幼幼,<西方當代美學與新時期文學創作>,《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98-105。
鄭波光,<劉心武談《鐘鼓樓》>,《山西日報》,1985年第4期,頁11。
鄭戰兵,<人道主義文學潮流在現代中國的浮沉---對現代文學「第一個十年」的一點思考>,《河南師範大學學院報》,1991年第3期,頁54-59。
黎輝,<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文學的靈魂-重讀《如意》、《立體交叉橋》及有關評論>,《中州學刊》,1984年第1期,頁104-108。
蕭復興、朱向前,<''96收穫與''97展望---關於「現實主義小說回流」的對話>,《文藝報》,1997年第3期,頁4-9。
蕭菡,<花開花落水自流---對當前「長篇小說熱」的幾點思考>,《作家報》,1995年第6期,頁3-4。
錢中文,<民族文化精神與文學發展-論中國當代文學與現代主義>,《文藝理論研究》,1988年第2期,頁2-9。
閻延文,<長篇熱引起的沉思>,《文藝報》,1995年第1期,頁14-18。
戴安康,<西方文學與我國新時期文學的人性探索>,《外國文學研究》,1987年第2期,頁113-117。
繆俊杰,<我國新時期文學的創作方法>,《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2期,頁233-244。
魏愚,<對「現實主義衝擊波」的想法>,《文藝報》,1997年第8期,26頁。
鄺邦洪,<我國當代長篇小說結構藝術初探>,《華南師範大學報》,1991年第1期,頁90-95;69。
羅守讓、羅守道,<論小說述方式的變化和發展>,《小說林》,1987年第9期,頁58-61。
羅強烈,<讀者的審美自由-當代小說藝術談>,《北京文學》, 1985年第8期,頁71-74。
譚好哲,<歷史與現實交匯中的文化底蘊---談八十年代中後期現實主義小說的開放性發展>,《山東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頁42-48。
譚誼,<對深入工農兵生活之管見>,《北京文學》,1982年第2期,頁48-52。
譚霈生,<濃郁的「北京風味」>,《北京文學》,1982年第6期,頁60-63。
譚學純、唐躍,<新時期小說語言變異的運動軌跡>,《當代作家評論》,1992年第1期,頁106-114。
鐘文,<人性表現的傾斜---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現象>,《批評家》,1988年第6期,頁20-23。
顧琅川,<論周作人的「人學」理論>,《紹興師專學報》,1992年第1期,頁23-30。
顧驤,<長篇小說繁榮在望>,《人民日報》,1985年第12期,頁23。
龔耘,<從宏整趨向瑣屑---對小說創作一種走向的思考>,《文學評論家》,1991年第1期,頁39-4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