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期文學中,劉心武是個貫穿性的人物。大陸文學思潮的轉變,明顯地影響了劉心武的文學觀及其創作實踐。劉心武的作品為新時期留下了許多歷史和文化的見證,從劉心武的作品中,我們也看到了新時期文學流向的轉變。劉心武的寫作過程事實上就是新時期文學的縮影。劉心武在創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不是劉心武個人的「特殊相」,而是許多作家的「共相」。 本論文採取貫穿時代變遷的主題式分析法,以劉心武的作品為關注點,進行縱向的歷時性考察,探討新時期文學思潮變遷中,每個時代的讀者期待視野如何改變劉心武的文學觀及其創作實踐,並以其作品來印證每個時代讀者的審美閱讀情趣。 劉心武的創作乃是新時期文學的最佳見證,其創作風格的轉變可明顯分為四個階段:即(一)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潮階段;(二)人道主義的創作思潮階段;(三)受西方現代派影響的創作階段;(四)受商品經濟大潮影響的創作階段。因此本論文試圖以上述四個思潮階段,從小說思潮的流變中,觀察作家文學觀的演變;並析論作家文學觀的演變如何體現在其創作實踐中。因此每一階段中主要又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是對環境形成小說思潮的外在因素之考察;第二是作者的文學觀之改變因素;第三則是作品內容分析,透過內容分析來觀察每一個階段中,作者在小說中所呈現的主題思想及藝術探索。 本論文架構分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筆者於此章節中提出問題意識的形成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闡述作者創作的第一階段: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潮。並於本章節中說明文革後的文藝政策與時代的審美意識、現實主義的時代背景及現實主義的特徵。並以《班主任》、《我愛每一片綠葉》的析論來論述作者文學觀的顯露。第三章則闡述作者創作的第二階段:人道主義的創作思潮。在此章節中,主要著重於與五四文學接軌的人道主義意識,藉此論述作者文學觀的改變,如何由「問題小說家」成為「心靈的建設者」,以及作者創作風格的改變,並以《如意》、《立體交叉橋》等作品作一例證。第四章主要闡述作者創作的第三階段:現實與現代的雙重創作思潮。說明現代派對劉心武的影響、「現實」與「現代」的二分問題,以及劉心武文學觀中,現實與現代兩種意識融合如何在作品中呈現。本節以《鐘鼓樓》作一研究。第五章則是對劉心武90年代以後的創作實踐,在文壇中漸漸由中心向邊緣移動,探究造成此一現象的因素何在,並以作者90年代所創作的小說作品《風過耳》、《四牌樓》加以說明。第六章主要歸結劉心武轟動效應創作實踐的重新審視。由於劉心武對讀者因素的重視,筆者於此章節中,以接受美學的觀點重新審視其作品的意義與價值,以期對劉心武的小說創作有最完整的詮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