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一)文獻
《台北市政府公報》485(1972),頁2。
《台北市政府公報》79:夏:48(1990),頁3。
《台灣省政府公報》53:春:14(1964),頁2。
《台灣省政府公報》67:春:3(1978),頁6。
《台灣省政府公報》79:夏:56(1990),頁8上。
《台灣省政府公報》80:春:6(1991),頁5下。
《台灣省政府公報》80:冬:11(1991),頁2。
《台灣省政府公報》85:春:15(1996),頁13。
《台灣省政府公報》85:秋:33(1996),頁12。
《台灣省政府公報》86:冬:37(1997),頁15-16。
《社會秩序維護法彙編》,台北:司法週刊雜誌社,1993。
《基本六法》,台北:三民書局,1993。
《高雄市政府公報》77:夏:18(1988),頁14。
內政部編,《宗教法令彙編(一)》,台北:內政部,1996。
內政部編,《宗教法令彙編(二)》,台北:內政部,1996。
內政部編,《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宗教法治與行政管理篇》,台北:內
政部,2001。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宗教禮俗法令彙編》,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
廳,1983。
何鳳嬌編,《台灣省警務檔案彙編‧民俗宗教篇》,台北:國史館,
1996。
何聯奎,〈巫覡與術士〉,《台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禮俗篇〉第十
三節,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
范國廣編,《最新道廟法令輯要》,台中:財團法人道教發展基金會,
2000。
連橫,《台灣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1920-1921),台北:幼獅文
化,1977。
高點法學編輯研究室編,《學習式六法》,台北:高點文化,1999。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十一〈風俗考〉(1871),台北:台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63。
淑馨法規編輯小組編,《環保法規(上)─污染防治篇》,台北:淑馨,
1995。
(二)專書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台北:巨流,1986。
小靈醫,《童乩桌頭之研究》,台南:人光,1977。
台灣省政府編印,《迷信害人知多少》,南投:台灣省政府,1977。
朱立,《傳播拼盤》,台北:時報文化,1981。
宋光宇,《正宗神乩書畫冊》,台北:財團法人正宗書畫社,1995。
宋光宇,《天道鈎沉─一貫道調查報告》,台北:元祐,1983。
宋林飛,《社會傳播學》,上海:人民,1994。
佐斌,《中國人的臉與面子─本土社會心理學探索》,武漢:華中師範大
學,1997。
吳堯峰,《宗教法規十講》,高雄:佛光,1992。
余德慧,《台灣民俗心理輔導》,台北:張老師,1985。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1978。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允晨,1992。
李長貴,《社會心理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9。
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1983。
李美枝,《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1987。
李純青,《台灣論》,台北:人間,1993。
李赫,《台灣諺語的智慧p》,台北:稻田,1995。
李瞻編,《新聞採訪學》,台北:政大新聞所,1984。
李瞻編,《傳播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85。
林美容,《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台北:前衛,1996。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書目》,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增訂
版。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1988。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台北縣立文
化中心,1994。
范國廣,《寺廟行政》,台中:瑞成書局,1985。
祝基瀅,《大眾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1973。
峨眉居士編著,《乩童祝禱法》,彰化:逸群圖書,1995。
徐珪士,《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台北市記者公會,1966。
時蓉華,《透視中國社會的社會心理學》,台北:明鏡文化,1989。
莊吉發,《薩滿研究的歷史考察》,台北:文史哲,1996。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1996。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1993。
張老師月刊著,《中國人的面具性格:人情與面子》,台北:張老師,
1991。
張珣,《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1985。
張國珽,《社會心理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
張開基,《台灣首席靈媒與牽亡術》,台北:學英,1995。
陳正之等著,《神壇與神棍》,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2。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
1992。
陳剛,《大眾文化與當代烏托邦》,北京:作家,1996。
陳華明,《台灣俗語話講古》,台北:常民文化,1998。
陳勝崑,《醫學、心理與民俗》,台北:健康世界,1982。
陳義彥、陳世敏著,《七十八年選舉的報紙新聞與廣告內容分析》,台
北:業強,1992。
陳瑞堂,《台灣寺廟法律關係之研究》,台北:司法行政部,1974。
陸揚、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三聯書局,2000。
曹銘宗,《什錦台灣話》,台北:聯經,1996。
黃安邦,《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1986。
黃美英,《台灣文化斷層─現象評析》,台北:稻鄉,1990。
黃慶生,《寺廟經營與管理》,台北:永然文化,2000。
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俗》,台北:武陵,1994重刊(1938)。
馮見三編著,《大媒體》,台北:元尊文化,1998。
瞿學偉,《中國人的臉面觀》,台北:桂冠,1995。
鄭貞銘,《新聞傳播總論》,台北:允晨,1984。
鄭貞銘、林東泰編著,《新聞與傳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8。
鄭瑞城,《傳播的獨白》,台北:久大,1987。
潘嘉慶,《新聞媒介‧社會責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劉安彥,《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1991。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靈媒卷》,台北:台原,1994。
樊開印,《一貫道的艱辛歷程》,台北:正一善書,1987。
聯合報編輯部編,《聯合報五十年─民國四十年至九十年》,台北:聯合
報,2001。
鍾聖校,《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1993。
薇薇夫人編,《迷信實例》,台北:國語日報,1977。
(三)碩博士論文
丁念慈,〈民間神壇「辦事」服務的社會與文化意涵─北投永明宮為
例〉,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王志明,〈台北市基隆路的一個民俗醫生和他的信徒們〉,台北:台灣大
學考古人類學系學士論文,1971。
宋和,〈台灣神媒的社會功能─一個醫療人類學的探討〉,台北:台灣大
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張育詮,〈神明單的醫療人類學分析─以新竹市為例〉,新竹:清華大學
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張珣,〈台灣社會變遷中仰止鄉之醫療行為─一個醫療人類學之探討〉,
台北: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梅慧玉,〈承繼、創造與實踐:綠島社會的乩童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彭榮邦,〈牽亡:惦念世界的安置與撫慰〉,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詹碧珠,〈尪姨與其儀式表演:當代台灣女性靈媒的民族誌調查〉,新
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蔡佩如,〈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新
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歐陽瑜,〈我國日報政治漫畫的內容分析─民國七十五年七月至七十八年
六月〉,新莊:輔大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簡麗婉,〈我國報紙對民進黨形象塑造之趨勢分析─以「中國時報」為
例〉,新莊:輔大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四)期刊論文
王石番、潘嘉慶等著,〈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新聞學研究》
40(1988)。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
言》34:3(1996),頁147-184。
王貞月,〈台灣薩滿信仰現狀及其民俗醫療作用─以問卷調查結果為中
心〉,《輔仁國文學報》17(2001),頁281-325。
王溢嘉,〈神諭與童乩〉,《健康世界》5(1976),頁42-45。
王興耀,〈乩童的形成〉,《南杏》22(1975),頁69-70。
文榮光,〈要神也要人:精神疾病與民俗醫療〉,《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
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系,1982,頁102-115。
文榮光,〈靈魂附身現象:台灣本土的壓力因應行為〉,《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集刊》73(1992),頁1-32。
心發,〈薩滿信仰與民俗醫療〉,《歷史月刊》96(1996),頁55-59。朱瑞玲,〈中國人的社會互動:論面子的問題〉,收入於楊國樞編,《中
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1993,頁239-289。
宋光宇,〈神壇的形成─高雄市神壇調查資料的初步分析〉,收於文建會
主辦、漢學研究中心編輯,《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漢學研究中心,1995,頁97-127。
宋光宇,〈從正宗書畫社區這個案例談乩是什麼〉,收入於李豐楙、朱榮
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6,頁
179-196。
宋和,〈童乩是什麼〉,《健康世界》5(1976),頁35-41。宋和,〈土著醫療人員─童乩─是否可以成功的醫治他的病人〉,《人類
與文化》9(1977),頁64-67。
宋龍飛,〈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假託神意替神說話的童乩〉,原載
於《藝術家》93(1983),頁218-225、94(1983),頁232-237;收入
氏著,《民俗藝術探源》,台北:藝術家,1985,頁218-225。
余光弘,〈A. van Gennep生命儀禮理論的重新評價〉,《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集刊》60(1985),頁229-257。
余光弘,〈台灣區神媒的不同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8(1999),頁91-105。
呂理政,〈台南東嶽殿的打城法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
編》2(1990),頁1-48;收錄氏著,《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
北:稻鄉,1990。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47-192。
何翠萍,〈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
徵分析〉,《人類與文化》19(1983),頁56-64。
吳醒周,〈台灣的女巫-紅姨〉,《民間知識》229(1962),頁28。
吳瀛濤,〈台灣的降神術─關於觀乩童的迷信〉,《台灣風物》9:5/6
(1959),頁25-26。
李士傑,〈坐上板凳,神明降駕在我身一乩童的遇與心事〉,《張老師月
刊》227(1996),頁82-87,1996。
李亦園,〈是真是假話乩童〉,原載《中國論壇》3:12(1977),頁25-29;收入氏著,《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1978,頁101-115。
李亦園,〈宗教問題的再剖析〉,收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
會問題》,台北:巨流,1984,頁385-412。
李亦園,〈現代化過程中的傳統儀式〉,原載於《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
會論文集》(1985),收入氏著,《文化的圖像(下冊)》,台北:允
晨,1992,頁95-115。
李亦園,〈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的現代趨勢〉,原載於《考古歷史與文化論
文集》(1988);收入氏著,《文化的圖像(下冊)》,台北:允晨,
1992,頁117-137。
佐佐木宏幹,〈「治療」與「療傷」之間─與民俗宗教之關聯〉,收入於
佐佐木宏幹編,李玲瑜譯,《心靈治療:信仰與精神醫學》,台北:東
大,1997,頁1-18。
林富士,〈台灣童乩〉,原載於《北縣文化》36(1993),頁46-51;收
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2000,頁26-39。
林富士,〈「童乩研究」的歷史回顧〉,原載《北縣文化》37(1993),
頁36-42;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2000,
頁40-60。
林富士,〈巫覡、道士與僧尼〉,《孤魂與鬼雄的世界》第八章,台北:
北縣文化,1994,頁152-172。
林富士,〈巫覡與樂舞〉,《歷史月刊》98(1996),頁80-84。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集刊》70:1(1999),頁1-48。
林富士,〈台灣中學教育體制中的「宗教教育」〉,收入輔仁大學宗教學
系主編,《宗教教育:理論、現況與前瞻》,台北:五南,2001,頁
194-210。
林淑鈴、梁秀青,〈精神病人靈魂附身現象之個案研究〉,《民族學研究
所資料彙編》11(1995),頁101-173。
林衡道,〈台灣寺廟的過去與現在〉,《台灣文獻》27:4(1976),頁
41-49。
周榮杰,〈閒談童乩之巫術與其民俗治療〉,《高雄文獻》30、31合刊(1987),頁69-112。
金耀基,〈「面」、「恥」與中國人行為之分析〉,收入於楊國樞編,
《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1993,頁319-345。
邱坤良,〈敢教天地驚鬼神─南鯤鯓的乩童大會串〉,《時報週刊》18
(1978),頁8-12;收入氏著,《民間戲曲散記》,台北:時報,
1979,頁115-123。
胡台麗,〈神、鬼和賭徒─「大家樂」賭戲反映之民俗信仰〉,收入氏
著,《燃燒憂鬱》,台北:張老師,1991,頁125-178。
翁臺生,〈童乩的根在哪裡〉,《仙人掌雜誌》1:3(1977),頁225-234。
莊英章、黃美英,〈觀光與民宗教的結合─一次官辦迎神賽會之檢討〉,
《中國民族學訊》23(1985),頁56-79。
張恭啟,〈多重宇宙觀的分辨與運用:竹北某乩壇問乩過程的分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1(1986),頁81-103。
張珣,〈民俗醫生─童乩〉,原載於《民俗曲藝》10(1981),頁55-
62;收入氏著,《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1989。
張珣,〈台灣民俗醫療研究〉,《綠杏》37(1983),頁75-83;收入氏
著《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1989。
張珣,〈誰說乩童不是醫〉,原載《民俗週刊》48號(1989);收入王秋
桂主編,《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鄉,1996。
張珣,〈民俗醫療與文化症候群〉,《歷史月刊》96(1996),頁50-54。
陳志賢,〈台灣社區輔導的省思─由乩童的助人行為談起〉,《諮商輔導
文粹》2(1997),頁63-80。
陳祥水,〈關乩記〉,《人類與文化》4(1974),頁35-39。
陳祥水、丁毓玲,〈益家村的益家媽信仰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集刊》82(1993),頁175-203。
陳維新,〈求神問鬼只為財─大家樂所顯現的民間信仰的特質〉,《思語
言》25:6(1988),頁575-592。
陳德人、毛家舲,〈另類醫療在健康照顧體系的興起與趨勢〉,《台灣醫
界》44:9(2001),頁39-41。
陳麗宇,〈童乩:神明代言人、民俗醫療師〉,原載《民俗週刊》48號
(1988);收入黃秋桂主編,《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鄉,
1996。
國敏,〈台灣的女巫〉,《台灣風物》5:5/6(1959),頁27。
婦女雜誌,〈為什麼人們要迷信童乩〉,《婦女雜誌》1977年4月號(1977),頁22-25。
庹修明,〈薩滿文化與儺文化的比較〉,《民俗曲藝》82(1993),頁145-178。
梅陰生著,王世慶譯,〈乩童之由來〉(1901),《台灣慣習記事》(中
譯本)1:7,頁36;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
譯,1984重刊。
曾炆煋,〈社會文化與精神醫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2
(1971),頁279-286。
黃文博,〈忘了我是誰─乩童巫器揮祭汩鮮血〉,收入氏著,《台灣信仰
傳奇》,台北:台原,1989。
黃文博,〈威猛神武者─八家將的組織與表演〉,收入氏著,《台灣信仰
傳奇》,台北:台原,1989。
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收入於楊國樞編,《中國
人的心理》,台北:桂冠,1993,頁289-318。
黃有興,〈澎湖的法師與乩童〉,《台灣文獻》38:3(1987),頁133-
164。
游乾桂,〈探訪「童乩」的世界〉,收入氏著,《民俗、文學、心理
學》,台北:桂冠,1998。
董芳苑,〈台灣民間的神巫─童乩與法師〉,收入氏著,《台灣民間宗教
信仰》,台北:長青,1975。
董芳苑,〈「鬼附身」與巫術醫療〉,《台灣神學論刊》18(1996),頁
19-33。
楊國樞、李本華著,〈台大學生對他族或他國人民的刻板印象〉,《台灣
大學理學院心理系研究報告》12(1970),頁15-32。
廖昆田,〈薩滿─民俗醫療的心理輔導者〉,收入氏著,《魅力─中國民
間信仰探源》,台北:宇宙光,1981,頁90-103。
詹德隆,〈台灣宗教教育的局面〉,收入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主編,《宗
教教育:理論、現況與前瞻》,台北:五南,2001。
瞿海源,〈我國宗教變遷的社會學分析〉,收入於朱岑樓主編,《我國的
社會變遷》,台北:三民,1981,頁357-395。
瞿海源,〈台灣地區天主教發展趨勢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51(1982),頁129-154。
瞿海源,〈宗教法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1989。
鄭信雄,〈從精神醫學論乩童及個案報告〉,《南杏》22(1975),頁
70-73。
劉枝萬,〈台灣的靈媒─童乩〉,《台灣風物》31:1(1981),頁104-
115。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收入於張炎憲、陳美蓉、黎中
光編,《台灣史和台灣史料(二)》,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
基金會,1995。
劉還月,〈神靈顯附乩童身〉,《台灣民俗誌》,台北:洛城,1986。
蔡瑞芳,〈從中國的醫學演變談乩童的由來〉,《南杏》22(1975),頁
63-66。
蔡瑞芳,〈從台灣民間信仰探討今日乩童存在〉,《南杏》22(1975),
頁66-68。
蔡錦堂主講、高淑媛記錄,〈日據時期台灣之宗教政策〉,《台灣風物》
42:4(1992),頁105-136。
賴明美,〈另類醫學〉,《基層醫學》12:9(1997),頁169-171。戴思客,〈語與女:試探乩童修辭學〉,《思與言》35:2(1997),頁
267-312。
戴思客,〈明德堂靈媒經驗:整體與層次〉,收入於李豐楙、朱榮貴主
編,《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
所,1997,頁275-302。
謝世忠,〈試論中國民俗宗教中文「通神者」與「通鬼者」的性別優
勢〉,《思與言》23:5(1986),頁511-518。
謝欣倩,〈看誰在說話─淺談「民俗醫療」的媒介真實〉,《新聞鏡》
454(1997),頁40-45。
鍾幼蘭,〈金門查某佛的初步研究〉,收入於余光弘、魏捷茲編,《金門
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3,頁129-162。
鍾幼蘭,〈金門查某佛的簡介-以官澳聚落為例〉,《中國民族學通訊》
31(1994),頁40-50。
(五)研討會論文
余光弘,〈台閩地區「上身」的現象初探〉,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主辦,「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1997。
余德慧、彭榮邦、石世明,〈台灣巫宗教的田野反思〉,發表於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探索台灣田野的新面向研討會」發表論文,
1998。
李亦園,〈台灣民俗信仰發展的趨勢〉,發表於東海大學、台灣省政府民
政廳主辦,「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1982。
李宇宙,〈科學主義下的現代醫學與另類醫療〉,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
學研究所主辦,「宗教、靈異、科學和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
金仁淑,〈韓國大田忠南地域巫的特徵〉,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主辦,「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
莊英章、李翹宏,〈夫人媽與查某佛─金門與惠東的女性神媒及其信仰比
較〉,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婦女與宗教小型研討會
系列一」,1996。
張寅成,〈古代韓國的巫與日官〉,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
辦,「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
喬健、陳莉莉,〈婦女與宗教:大苲村的例〉,發表於漢學研究中心主
辦,「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 1994。
葉泉宏,〈巫術與韓國古代政治〉,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
辦,「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
二、日文
(一)專書
丸井圭治郎,〈巫覡〉,《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第十二章,台
北:台灣總督府,1919;後由捷幼出版社重刊,台北:捷幼出版社,
1993。
中越榮三,《台灣の社會教育》,台北:台灣の社會教育刊行所,1936。
片岡巖,〈台灣の巫覡〉,《台灣風俗誌》第十輯第一章,台北:台灣日
日新報社,1921;後有馮作民、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大
立,1981。
王育德,《台灣─苦悶するその歷史》,東京:弘文堂,1979。
玄容駿,《濟州島巫俗の研究》,東京:第一書房,1985。
加藤敬,《童乩-台灣のシャ一マニズム》,東京:平河出版社,1990。
加藤敬,《万神─韓國のシャ一マニズム》,東京:平河出版社,1990。
加藤敬,《巫神との饗宴─韓の國‧巫祭記》,東京:平河出版社,
1993。
佐佐木宏幹,《シャーマニズムの人類學》,東京:弘文堂,1984。
佐佐木宏幹,《憑靈とシャ一マン─宗教人類學ノ一ト一》,東京:東京
大學出版社,1991。
井德太郎編,《シャ一マニズムの世界》,東京:春秋社,1978。
宮家準、鈴木正崇編,《東アジアのシャ一マニズムと民俗》,東京:勁
草書局,1994。
朝鮮總督府,《朝鮮の巫覡》(1932),東京:國書刊行會,1972重刊。
增田福太郎,《童乩》,台南:台南州衛生課,1937。
(二)期刊論文
丸川仁夫,〈台灣の宗教事情〉,《日本文化》44(1966),頁1-36,
1966。
伊原吉之助,〈台灣の皇民化運動〉,收入中村孝志編,《日本の南方関
与と台灣》,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頁348-349。
伊能嘉矩,〈迷信之勢力及影響〉,收入《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
1:4(1901),頁115-116;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台中:台灣省文
獻委員會,1984。
伊能嘉矩,〈利用迷信的戴萬生之亂〉,《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
3:7(1903),頁31-33;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台中:台灣省文獻
委員會,1984。
伊能嘉矩,〈漢民と神水〉,《人類學雜誌》33:9(1918),頁275-
276。
伊能嘉矩,〈漢民と香灰〉,《人類學雜誌》33:9(1918),頁276。
佐佐木宏幹,〈東南アジア華人社會における童乩信仰のウアリエ一ショ
ン〉,直江廣治、窪德忠編,《東南アジア華人社會の宗教文化に關す
る調查研究》,東京:南斗書房,1987,頁107-134。
佐佐木宏幹,〈問神の儀禮問程と依賴內容─台灣‧台南市の一童乩の場
合〉,收入於吉田禎吾、宮家準編,《コスモスと社會》(東京:慶應
通信,1987),頁217-236。
佐佐木宏幹,〈神に選ばれた者童乩─民間の宗教者〉,收入於笠原政
治、植野弘子,《台灣》,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95,頁214-220。
佐佐木雄司,〈わが國における巫者(shaman)の研究〉,《精神神經學
雜誌》69:5(1967),頁437-439。
金泰坤,〈韓國巫俗他界觀〉,收入於元興寺文化財研究所編,《東アジ
アにおける民俗と宗教》,東京:弘文館,1981。
高橋晉一,〈台灣法師の儀禮とシャーマニジム〉,收入宮家準、鈴木正
崇編,《東アジアのシャーマニジムと民俗》,東京:勁草書房,
1994,頁308-329。
國分直一著,周全德譯,〈童乩の研究〉,《民俗台灣》1:1(1941),
頁10-13、1:2,頁2-5、1:3,頁7-9;重載於《民俗台灣》第一輯,
台北:武陵,1990,頁90-102。
國分直一,〈台灣のシャマニズム─とくに童乩の落獄探宮をめぐって〉
(1971),收入氏著,《壺を祀る村:台灣民俗誌》,東京:法政大學
出版局,1981。
曾景來,〈不思議な紅姨のはなし〉,收入氏著,《台灣宗教と迷信陋
習》,台北:南天書局,1939。
鈴木清一郎,〈巫覡術士の法術〉,收入氏著,《台灣舊冠婚葬祭と年中
行事》,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34。
鈴木滿男,〈台灣の祭禮における男性巫者の登場-民間道教に對する巫
術の位相〉,《文學》41:5(1973),頁82-100,收入氏著,《マレ
ビトの構造-東アジア比較民俗學研究》,頁170-171,東京:三一書
房,1974。
鈴木滿男,〈漢人村落の宗教空間における巫-「漢蕃」接觸地帶の一事
例〉,《韓》8:3/4(1979),頁108-154。
鈴木滿男,〈童乩の文化史的背景-南亞語研究を手がかりとして〉,
《社會人類學年報》6(1980),頁141-153。
鈴木滿男,〈台灣漢人社會とtangkiの構造的關連〉,關西外國語大學國
際文化研究所編,《シャ一マニズムとは何か-國際シンポジウム‧南
方シャ一マニズム》,東京:春秋社,1983,頁72-87。
鈴木滿男,〈DANGKIと道士〉,收入於石井慎二編,《謎の島‧台灣》,
東京:JICC出版局,1991,頁146-152。
劉枝萬,〈童乩と世界〉,《エトノス》3號,(日本教育圖書,
1975),頁56-67。
劉枝萬,〈台灣のシャマニズム〉,收入井德太郎編,《シャマニズム
の世界》,東京:春秋社,1978,頁80-116。
劉枝萬,〈台灣におけるシャマニズムの變容〉,宮家準、鈴人正崇編,
《東アジアのシャマニズムと民俗》,東京:勁草書房,1994,頁31-
46。
藤崎康彥,〈童乩〉,收入於直松明石編,《環中國海の民俗と文化二:
神々の祭祀》,東京:凱風社,1991,頁349-419。
三、歐美語文
(一)專書
Elliott, Alan J. A. Chinese Spirit Medium Cults in Singapore,
i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Monographs on Social Anthropology, no.14.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1955.
Eliade, Mircea. Shamanism: 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 translated by Willard R. Trask.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2.
Goffman, Erving.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63.
Halifax, Joan. Shaman: The Wounded Healer. New York: The Crossroad Publisher Company, 1982.
Lewis, I. M. Ecstatic Religion: A Study of Shamanism and Spirit Possess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二)期刊論文
Goffman, Erving. “On Face Work: 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 in idem., Interaction Ritual. London: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1972.
Harper, E. B. “Shamanism in South India,”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13 (1957), pp. 263-265.
Hansen, J. P. & Bishop, R. L. “Press Free on Taiwan; The Mini Hundred Howers Period,” Journalism Quarterly 58 (1981), pp. 38-42.
Li, Yih-yuan. “Shamanism in Taiwan: An Anthropological Inquiry,” in William P. Lebra, ed. Culture-Bound Syndromes, Ethnopsychiatry, and Alternate Therapies.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6, pp.179-188.
Merrill, J. C.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9 (1962), p. 203.
Norman, Jerry and Mei, Tsu-lin. “The Austroasiatics in Ancient South China: Some Lexical Evidence,” Monumenta Serica 32 (1973), pp. 274-301.
Norman, Jerry. “The Min Dialect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William S-Y Wang ed., Languages and Dialects of China. Berkele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3, 1991, pp. 325-360.
Richard, C. K. & Wasescha, Anna. “The Taiwanese Tang-ki: The Shaman as Community Healer and Protector,” in Sidney L. Greenblatt, Richard W. Wilson, et. al., eds., Social Interaction in Chinese Society. New York: Praeger Press, 1982, pp.117-123.
Seaman, Gary. “In the Presence of Authority: Hierarchical Roles in Chinese Spirit Medium Cults,” in Arthur Kleinman and Tsung-yi Lin eds., Normal and Abnormal Behavior in Chinese Culture. Boston: D. Reidel, 1980, pp. 61-74.
Suzuki, Mitsuo. “The Shamanistic Elements in Taiwanese Folk Religion,” in Agehananda Bharatu ed., The Realm of Extra-Human: Agents and Audiences. The Hague: Mount, 1976, pp.253-260.
Tesng, Wen-Shing. “Psychiatric Study of Shamanism in Taiwa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6.6 (1972), pp. 561-565.
Wolf, Margery. “The Woman Who Didn’t Become a Shaman,” American Ethnologist 17.3 (1990), pp. 419-430.
(三)譯著
Argyle, Michael著,王文秀、陸洛譯,《人際行為心理學》,台北:巨
流,1995。
Boring, Edwin G.等著,傅統先譯,《心理學》,台北:台灣商務,
1967。
Castells, Manuel著,夏鑄九等譯,《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2002。
Deaux, Kay & Lawrence S. Wrightsman, 合著,程實定譯,《當代社會
心理學》,台北:結構群,1990。
Giddens, Anthony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期
的自我與社會》,北京:三聯書店,1998),頁58-61
Glasser, William著,傅宏譯,《認同社會》,台北:桂冠,1994。
Goffman, Erving著,黃愛華、馮剛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浙
江:浙江人民,1989。
Goffman, Erving著,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台北:桂冠,1992。
Kinch, John W.著,唐元瑛譯,《社會心理學》,台北:幼獅文化,
1976。
Kleinman, Arthur編,柯永河、蕭欣義譯,《文化與行為:古今華人的正
常與不正常行為》,台北:曉園,1996。
Kleinman, Arthur著,張珣譯,〈文化建構病痛經驗與行為:中國文化內
的情感與症狀〉,《思與言》37:1(1999),頁241。
Mann, L. & Sabation, D. A.著,黃慧貞譯,《認知過程的原理》,台
北:心理,1994。
Tomlinson, John著,鄭棨元、陳慧慈譯,《全球化與文化》,台北:韋
伯文化,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