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15: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藝勻
研究生(外文):Chen Yi-yun
論文名稱: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與自我認同
論文名稱(外文):The Public Image and Seif-identity of Dang-ki in Taiwan
指導教授:林富士林富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Fu-s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5
中文關鍵詞:台灣童乩社會形象自我認同形象建構童乩論述
外文關鍵詞:Taiwanese Dang-kipublic imageself-identityimage-bulidingarticles of Dang-k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23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在台灣社會中,大多數民眾常將無知、迷信,乃至神棍騙術等負面價值視為童乩的本質,進而對童乩採取鄙夷厭惡、恐懼排斥的態度。面對此現象,本文以童乩的「形象」為中心進行討論,重新思索童乩社會形象與自我認同之間的關係。
本論文依形象的社會面與自我面分為二部分。首先就訊息傳播與知識教導的權威來源與優勢力量進行文獻分析,即從學者專家、政府官方及傳播媒體這三方面的資料進行分析,呈現台灣社會環境建構童乩負面形象的過程與策略。其次探討童乩的自我形象,而將焦點放在「童乩如何看待自己」上,試圖討論童乩對其「童乩」身份的自我認同。此部分係利用於新莊地區從事田野訪談工作累積的25份「童乩資料調查表」內容,討論一個平凡人願意成為童乩,去承受社會大多數民眾異樣眼光的原因(成乩因緣);以及童乩(受訪者)是否認同、如何認同「童乩」身份的自我陳述。
本文透過長時間的文獻分析,得知台灣童乩之社會形象確有被負面建構的情形。雖然隨著政治解嚴、本土化意識高漲與多元文化蓬勃開展等因素,使批判童乩之聲漸趨和緩,但學界、官方、傳媒對童乩的評價仍是有待保留且傾向負面的。而台灣童乩面對其名被負面建構的困境,在陌生人面前往往表達出無奈、不得已成為童乩的心境,甚至否認其「童乩」身份;然而當置身於熟悉的生活圈內,面對家人的支持、信徒的信賴,以及自身對神靈的信仰,童乩以能作為神靈的乩身服務人群、救世濟民而感到滿足與自豪,表現出對童乩身份的認同。從童乩肯定自身所行乃是濟世行善卻羞於告知外人其身份的這點來看,可以發現童乩社會形象與自我認同之間存在著矛盾與緊張關係:當他人對其身份彰顯出的神能感到信任與肯定時,童乩樂於展現他身為神靈代言人的身份;反之,則隱瞞或否認其童乩身份。
壹、導論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對象的釐清
三、研究回顧
四、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
貳、童乩的社會形象
一、近百年來「童乩論述」中描寫的童乩形象
(一)「童乩論述」的背景分析
1.近百年來「童乩論述」的數量趨勢分析
2.各領域中「童乩論述」的數量趨勢分析
(二)「童乩論述」的各項討論課題
1.「童乩」的定義
2.童乩的由來和起源
3.童乩的選擇與訓練
4.童乩的信仰及其執行的各種法術
5.童乩的個案調查
6.童乩的人格特質及行法時的精神狀態
7.童乩的社會地位與背景
8.童乩的社會評價
9.面對童乩活動的因應對策
二、官方塑造的童乩形象
(一)官方制訂與童乩有關的法規命令
(二)政府禁絕童乩相關宗教活動的措施
1.宣傳政策
2.教育輔導方式
3.傳媒配合
三、報紙所呈現的童乩形象
(一)童乩相關報導的基本分析
1.絕對數量分析
2.相對數量分析
(二)聯合報對童乩新聞報導之呈現方式
1.在版面配置上的情形
2.新聞照片的呈現
(三)聯合報在報導中對童乩的描述與評論
1.對「童乩」的介紹性報導
2.對童乩儀式行為的描述
3.對童乩治療能力的討論
4.對童乩的社會性評論
四、結語:人們看「童乩」
參、童乩的自我認同
一、田野資料中反映的童乩特點
(一)性別比例
(二)年齡分佈
(三)教育程度
(四)婚姻狀態
(五)職業類別
二、超凡入聖:童乩的成乩歷程
(一)成乩因緣
1.儀式場或自宅中「突然跳起來」
2.由神明顯現或旁人告知
3.身心困頓
4.自願
(二)由生童到熟童
1.訓乩
2.坐禁
(三)開壇濟世
1.主祀神明及其與童乩的關係
2.「執業」情形
3.「起乩」儀式
三、回首來時路:成乩的心路歷程
(一)我是童乩
(二)家有童乩
(三)生活重整
1.生理狀況
2.經濟情形
3.日常生活
4.社交活動
四、結語:童乩看「童乩」
肆、結論
伍、附錄
陸、徵引書目
一、中文
(一)文獻
《台北市政府公報》485(1972),頁2。
《台北市政府公報》79:夏:48(1990),頁3。
《台灣省政府公報》53:春:14(1964),頁2。
《台灣省政府公報》67:春:3(1978),頁6。
《台灣省政府公報》79:夏:56(1990),頁8上。
《台灣省政府公報》80:春:6(1991),頁5下。
《台灣省政府公報》80:冬:11(1991),頁2。
《台灣省政府公報》85:春:15(1996),頁13。
《台灣省政府公報》85:秋:33(1996),頁12。
《台灣省政府公報》86:冬:37(1997),頁15-16。
《社會秩序維護法彙編》,台北:司法週刊雜誌社,1993。
《基本六法》,台北:三民書局,1993。
《高雄市政府公報》77:夏:18(1988),頁14。
內政部編,《宗教法令彙編(一)》,台北:內政部,1996。
內政部編,《宗教法令彙編(二)》,台北:內政部,1996。
內政部編,《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宗教法治與行政管理篇》,台北:內
政部,2001。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宗教禮俗法令彙編》,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
廳,1983。
何鳳嬌編,《台灣省警務檔案彙編‧民俗宗教篇》,台北:國史館,
1996。
何聯奎,〈巫覡與術士〉,《台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禮俗篇〉第十
三節,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
范國廣編,《最新道廟法令輯要》,台中:財團法人道教發展基金會,
2000。
連橫,《台灣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1920-1921),台北:幼獅文
化,1977。
高點法學編輯研究室編,《學習式六法》,台北:高點文化,1999。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十一〈風俗考〉(1871),台北:台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63。
淑馨法規編輯小組編,《環保法規(上)─污染防治篇》,台北:淑馨,
1995。
(二)專書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台北:巨流,1986。
小靈醫,《童乩桌頭之研究》,台南:人光,1977。
台灣省政府編印,《迷信害人知多少》,南投:台灣省政府,1977。
朱立,《傳播拼盤》,台北:時報文化,1981。
宋光宇,《正宗神乩書畫冊》,台北:財團法人正宗書畫社,1995。
宋光宇,《天道鈎沉─一貫道調查報告》,台北:元祐,1983。
宋林飛,《社會傳播學》,上海:人民,1994。
佐斌,《中國人的臉與面子─本土社會心理學探索》,武漢:華中師範大
學,1997。
吳堯峰,《宗教法規十講》,高雄:佛光,1992。
余德慧,《台灣民俗心理輔導》,台北:張老師,1985。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1978。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允晨,1992。
李長貴,《社會心理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9。
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1983。
李美枝,《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1987。
李純青,《台灣論》,台北:人間,1993。
李赫,《台灣諺語的智慧p》,台北:稻田,1995。
李瞻編,《新聞採訪學》,台北:政大新聞所,1984。
李瞻編,《傳播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85。
林美容,《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台北:前衛,1996。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書目》,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增訂
版。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1988。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台北縣立文
化中心,1994。
范國廣,《寺廟行政》,台中:瑞成書局,1985。
祝基瀅,《大眾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1973。
峨眉居士編著,《乩童祝禱法》,彰化:逸群圖書,1995。
徐珪士,《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台北市記者公會,1966。
時蓉華,《透視中國社會的社會心理學》,台北:明鏡文化,1989。
莊吉發,《薩滿研究的歷史考察》,台北:文史哲,1996。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1996。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鄉,1993。
張老師月刊著,《中國人的面具性格:人情與面子》,台北:張老師,
1991。
張珣,《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1985。
張國珽,《社會心理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
張開基,《台灣首席靈媒與牽亡術》,台北:學英,1995。
陳正之等著,《神壇與神棍》,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2。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
1992。
陳剛,《大眾文化與當代烏托邦》,北京:作家,1996。
陳華明,《台灣俗語話講古》,台北:常民文化,1998。
陳勝崑,《醫學、心理與民俗》,台北:健康世界,1982。
陳義彥、陳世敏著,《七十八年選舉的報紙新聞與廣告內容分析》,台
北:業強,1992。
陳瑞堂,《台灣寺廟法律關係之研究》,台北:司法行政部,1974。
陸揚、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三聯書局,2000。
曹銘宗,《什錦台灣話》,台北:聯經,1996。
黃安邦,《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1986。
黃美英,《台灣文化斷層─現象評析》,台北:稻鄉,1990。
黃慶生,《寺廟經營與管理》,台北:永然文化,2000。
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俗》,台北:武陵,1994重刊(1938)。
馮見三編著,《大媒體》,台北:元尊文化,1998。
瞿學偉,《中國人的臉面觀》,台北:桂冠,1995。
鄭貞銘,《新聞傳播總論》,台北:允晨,1984。
鄭貞銘、林東泰編著,《新聞與傳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8。
鄭瑞城,《傳播的獨白》,台北:久大,1987。
潘嘉慶,《新聞媒介‧社會責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劉安彥,《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1991。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靈媒卷》,台北:台原,1994。
樊開印,《一貫道的艱辛歷程》,台北:正一善書,1987。
聯合報編輯部編,《聯合報五十年─民國四十年至九十年》,台北:聯合
報,2001。
鍾聖校,《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1993。
薇薇夫人編,《迷信實例》,台北:國語日報,1977。
(三)碩博士論文
丁念慈,〈民間神壇「辦事」服務的社會與文化意涵─北投永明宮為
例〉,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王志明,〈台北市基隆路的一個民俗醫生和他的信徒們〉,台北:台灣大
學考古人類學系學士論文,1971。
宋和,〈台灣神媒的社會功能─一個醫療人類學的探討〉,台北:台灣大
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張育詮,〈神明單的醫療人類學分析─以新竹市為例〉,新竹:清華大學
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張珣,〈台灣社會變遷中仰止鄉之醫療行為─一個醫療人類學之探討〉,
台北:台大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梅慧玉,〈承繼、創造與實踐:綠島社會的乩童研究〉,台北:台灣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彭榮邦,〈牽亡:惦念世界的安置與撫慰〉,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詹碧珠,〈尪姨與其儀式表演:當代台灣女性靈媒的民族誌調查〉,新
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蔡佩如,〈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新
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歐陽瑜,〈我國日報政治漫畫的內容分析─民國七十五年七月至七十八年
六月〉,新莊:輔大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簡麗婉,〈我國報紙對民進黨形象塑造之趨勢分析─以「中國時報」為
例〉,新莊:輔大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四)期刊論文
王石番、潘嘉慶等著,〈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新聞學研究》
40(1988)。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
言》34:3(1996),頁147-184。
王貞月,〈台灣薩滿信仰現狀及其民俗醫療作用─以問卷調查結果為中
心〉,《輔仁國文學報》17(2001),頁281-325。
王溢嘉,〈神諭與童乩〉,《健康世界》5(1976),頁42-45。
王興耀,〈乩童的形成〉,《南杏》22(1975),頁69-70。
文榮光,〈要神也要人:精神疾病與民俗醫療〉,《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
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系,1982,頁102-115。
文榮光,〈靈魂附身現象:台灣本土的壓力因應行為〉,《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集刊》73(1992),頁1-32。
心發,〈薩滿信仰與民俗醫療〉,《歷史月刊》96(1996),頁55-59。
朱瑞玲,〈中國人的社會互動:論面子的問題〉,收入於楊國樞編,《中
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1993,頁239-289。
宋光宇,〈神壇的形成─高雄市神壇調查資料的初步分析〉,收於文建會
主辦、漢學研究中心編輯,《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漢學研究中心,1995,頁97-127。
宋光宇,〈從正宗書畫社區這個案例談乩是什麼〉,收入於李豐楙、朱榮
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6,頁
179-196。
宋和,〈童乩是什麼〉,《健康世界》5(1976),頁35-41。
宋和,〈土著醫療人員─童乩─是否可以成功的醫治他的病人〉,《人類
與文化》9(1977),頁64-67。
宋龍飛,〈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假託神意替神說話的童乩〉,原載
於《藝術家》93(1983),頁218-225、94(1983),頁232-237;收入
氏著,《民俗藝術探源》,台北:藝術家,1985,頁218-225。
余光弘,〈A. van Gennep生命儀禮理論的重新評價〉,《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集刊》60(1985),頁229-257。
余光弘,〈台灣區神媒的不同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8(1999),頁91-105。
呂理政,〈台南東嶽殿的打城法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
編》2(1990),頁1-48;收錄氏著,《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
北:稻鄉,1990。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47-
192。
何翠萍,〈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
徵分析〉,《人類與文化》19(1983),頁56-64。
吳醒周,〈台灣的女巫-紅姨〉,《民間知識》229(1962),頁28。
吳瀛濤,〈台灣的降神術─關於觀乩童的迷信〉,《台灣風物》9:5/6
(1959),頁25-26。
李士傑,〈坐上板凳,神明降駕在我身一乩童的遇與心事〉,《張老師月
刊》227(1996),頁82-87,1996。
李亦園,〈是真是假話乩童〉,原載《中國論壇》3:12(1977),頁25-
29;收入氏著,《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1978,頁101-115。
李亦園,〈宗教問題的再剖析〉,收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
會問題》,台北:巨流,1984,頁385-412。
李亦園,〈現代化過程中的傳統儀式〉,原載於《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
會論文集》(1985),收入氏著,《文化的圖像(下冊)》,台北:允
晨,1992,頁95-115。
李亦園,〈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的現代趨勢〉,原載於《考古歷史與文化論
文集》(1988);收入氏著,《文化的圖像(下冊)》,台北:允晨,
1992,頁117-137。
佐佐木宏幹,〈「治療」與「療傷」之間─與民俗宗教之關聯〉,收入於
佐佐木宏幹編,李玲瑜譯,《心靈治療:信仰與精神醫學》,台北:東
大,1997,頁1-18。
林富士,〈台灣童乩〉,原載於《北縣文化》36(1993),頁46-51;收
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2000,頁26-39。
林富士,〈「童乩研究」的歷史回顧〉,原載《北縣文化》37(1993),
頁36-42;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2000,
頁40-60。
林富士,〈巫覡、道士與僧尼〉,《孤魂與鬼雄的世界》第八章,台北:
北縣文化,1994,頁152-172。
林富士,〈巫覡與樂舞〉,《歷史月刊》98(1996),頁80-84。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集刊》70:1(1999),頁1-48。
林富士,〈台灣中學教育體制中的「宗教教育」〉,收入輔仁大學宗教學
系主編,《宗教教育:理論、現況與前瞻》,台北:五南,2001,頁
194-210。
林淑鈴、梁秀青,〈精神病人靈魂附身現象之個案研究〉,《民族學研究
所資料彙編》11(1995),頁101-173。
林衡道,〈台灣寺廟的過去與現在〉,《台灣文獻》27:4(1976),頁
41-49。
周榮杰,〈閒談童乩之巫術與其民俗治療〉,《高雄文獻》30、31合刊
(1987),頁69-112。
金耀基,〈「面」、「恥」與中國人行為之分析〉,收入於楊國樞編,
《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1993,頁319-345。
邱坤良,〈敢教天地驚鬼神─南鯤鯓的乩童大會串〉,《時報週刊》18
(1978),頁8-12;收入氏著,《民間戲曲散記》,台北:時報,
1979,頁115-123。
胡台麗,〈神、鬼和賭徒─「大家樂」賭戲反映之民俗信仰〉,收入氏
著,《燃燒憂鬱》,台北:張老師,1991,頁125-178。
翁臺生,〈童乩的根在哪裡〉,《仙人掌雜誌》1:3(1977),頁225-
234。
莊英章、黃美英,〈觀光與民宗教的結合─一次官辦迎神賽會之檢討〉,
《中國民族學訊》23(1985),頁56-79。
張恭啟,〈多重宇宙觀的分辨與運用:竹北某乩壇問乩過程的分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1(1986),頁81-103。
張珣,〈民俗醫生─童乩〉,原載於《民俗曲藝》10(1981),頁55-
62;收入氏著,《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1989。
張珣,〈台灣民俗醫療研究〉,《綠杏》37(1983),頁75-83;收入氏
著《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1989。
張珣,〈誰說乩童不是醫〉,原載《民俗週刊》48號(1989);收入王秋
桂主編,《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鄉,1996。
張珣,〈民俗醫療與文化症候群〉,《歷史月刊》96(1996),頁50-
54。
陳志賢,〈台灣社區輔導的省思─由乩童的助人行為談起〉,《諮商輔導
文粹》2(1997),頁63-80。
陳祥水,〈關乩記〉,《人類與文化》4(1974),頁35-39。
陳祥水、丁毓玲,〈益家村的益家媽信仰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集刊》82(1993),頁175-203。
陳維新,〈求神問鬼只為財─大家樂所顯現的民間信仰的特質〉,《思語
言》25:6(1988),頁575-592。
陳德人、毛家舲,〈另類醫療在健康照顧體系的興起與趨勢〉,《台灣醫
界》44:9(2001),頁39-41。
陳麗宇,〈童乩:神明代言人、民俗醫療師〉,原載《民俗週刊》48號
(1988);收入黃秋桂主編,《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鄉,
1996。
國敏,〈台灣的女巫〉,《台灣風物》5:5/6(1959),頁27。
婦女雜誌,〈為什麼人們要迷信童乩〉,《婦女雜誌》1977年4月號
(1977),頁22-25。
庹修明,〈薩滿文化與儺文化的比較〉,《民俗曲藝》82(1993),頁
145-178。
梅陰生著,王世慶譯,〈乩童之由來〉(1901),《台灣慣習記事》(中
譯本)1:7,頁36;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
譯,1984重刊。
曾炆煋,〈社會文化與精神醫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2
(1971),頁279-286。
黃文博,〈忘了我是誰─乩童巫器揮祭汩鮮血〉,收入氏著,《台灣信仰
傳奇》,台北:台原,1989。
黃文博,〈威猛神武者─八家將的組織與表演〉,收入氏著,《台灣信仰
傳奇》,台北:台原,1989。
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收入於楊國樞編,《中國
人的心理》,台北:桂冠,1993,頁289-318。
黃有興,〈澎湖的法師與乩童〉,《台灣文獻》38:3(1987),頁133-
164。
游乾桂,〈探訪「童乩」的世界〉,收入氏著,《民俗、文學、心理
學》,台北:桂冠,1998。
董芳苑,〈台灣民間的神巫─童乩與法師〉,收入氏著,《台灣民間宗教
信仰》,台北:長青,1975。
董芳苑,〈「鬼附身」與巫術醫療〉,《台灣神學論刊》18(1996),頁
19-33。
楊國樞、李本華著,〈台大學生對他族或他國人民的刻板印象〉,《台灣
大學理學院心理系研究報告》12(1970),頁15-32。
廖昆田,〈薩滿─民俗醫療的心理輔導者〉,收入氏著,《魅力─中國民
間信仰探源》,台北:宇宙光,1981,頁90-103。
詹德隆,〈台灣宗教教育的局面〉,收入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主編,《宗
教教育:理論、現況與前瞻》,台北:五南,2001。
瞿海源,〈我國宗教變遷的社會學分析〉,收入於朱岑樓主編,《我國的
社會變遷》,台北:三民,1981,頁357-395。
瞿海源,〈台灣地區天主教發展趨勢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51(1982),頁129-154。
瞿海源,〈宗教法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1989。
鄭信雄,〈從精神醫學論乩童及個案報告〉,《南杏》22(1975),頁
70-73。
劉枝萬,〈台灣的靈媒─童乩〉,《台灣風物》31:1(1981),頁104-
115。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收入於張炎憲、陳美蓉、黎中
光編,《台灣史和台灣史料(二)》,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
基金會,1995。
劉還月,〈神靈顯附乩童身〉,《台灣民俗誌》,台北:洛城,1986。
蔡瑞芳,〈從中國的醫學演變談乩童的由來〉,《南杏》22(1975),頁
63-66。
蔡瑞芳,〈從台灣民間信仰探討今日乩童存在〉,《南杏》22(1975),
頁66-68。
蔡錦堂主講、高淑媛記錄,〈日據時期台灣之宗教政策〉,《台灣風物》
42:4(1992),頁105-136。
賴明美,〈另類醫學〉,《基層醫學》12:9(1997),頁169-171。
戴思客,〈語與女:試探乩童修辭學〉,《思與言》35:2(1997),頁
267-312。
戴思客,〈明德堂靈媒經驗:整體與層次〉,收入於李豐楙、朱榮貴主
編,《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
所,1997,頁275-302。
謝世忠,〈試論中國民俗宗教中文「通神者」與「通鬼者」的性別優
勢〉,《思與言》23:5(1986),頁511-518。
謝欣倩,〈看誰在說話─淺談「民俗醫療」的媒介真實〉,《新聞鏡》
454(1997),頁40-45。
鍾幼蘭,〈金門查某佛的初步研究〉,收入於余光弘、魏捷茲編,《金門
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3,頁129-162。
鍾幼蘭,〈金門查某佛的簡介-以官澳聚落為例〉,《中國民族學通訊》
31(1994),頁40-50。
(五)研討會論文
余光弘,〈台閩地區「上身」的現象初探〉,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主辦,「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1997。
余德慧、彭榮邦、石世明,〈台灣巫宗教的田野反思〉,發表於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探索台灣田野的新面向研討會」發表論文,
1998。
李亦園,〈台灣民俗信仰發展的趨勢〉,發表於東海大學、台灣省政府民
政廳主辦,「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1982。
李宇宙,〈科學主義下的現代醫學與另類醫療〉,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
學研究所主辦,「宗教、靈異、科學和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
金仁淑,〈韓國大田忠南地域巫的特徵〉,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主辦,「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
莊英章、李翹宏,〈夫人媽與查某佛─金門與惠東的女性神媒及其信仰比
較〉,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婦女與宗教小型研討會
系列一」,1996。
張寅成,〈古代韓國的巫與日官〉,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
辦,「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
喬健、陳莉莉,〈婦女與宗教:大苲村的例〉,發表於漢學研究中心主
辦,「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 1994。
葉泉宏,〈巫術與韓國古代政治〉,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
辦,「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
二、日文
(一)專書
丸井圭治郎,〈巫覡〉,《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第十二章,台
北:台灣總督府,1919;後由捷幼出版社重刊,台北:捷幼出版社,
1993。
中越榮三,《台灣の社會教育》,台北:台灣の社會教育刊行所,1936。
片岡巖,〈台灣の巫覡〉,《台灣風俗誌》第十輯第一章,台北:台灣日
日新報社,1921;後有馮作民、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大
立,1981。
王育德,《台灣─苦悶するその歷史》,東京:弘文堂,1979。
玄容駿,《濟州島巫俗の研究》,東京:第一書房,1985。
加藤敬,《童乩-台灣のシャ一マニズム》,東京:平河出版社,1990。
加藤敬,《万神─韓國のシャ一マニズム》,東京:平河出版社,1990。
加藤敬,《巫神との饗宴─韓の國‧巫祭記》,東京:平河出版社,
1993。
佐佐木宏幹,《シャーマニズムの人類學》,東京:弘文堂,1984。
佐佐木宏幹,《憑靈とシャ一マン─宗教人類學ノ一ト一》,東京:東京
大學出版社,1991。
井德太郎編,《シャ一マニズムの世界》,東京:春秋社,1978。
宮家準、鈴木正崇編,《東アジアのシャ一マニズムと民俗》,東京:勁
草書局,1994。
朝鮮總督府,《朝鮮の巫覡》(1932),東京:國書刊行會,1972重刊。
增田福太郎,《童乩》,台南:台南州衛生課,1937。
(二)期刊論文
丸川仁夫,〈台灣の宗教事情〉,《日本文化》44(1966),頁1-36,
1966。
伊原吉之助,〈台灣の皇民化運動〉,收入中村孝志編,《日本の南方関
与と台灣》,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頁348-349。
伊能嘉矩,〈迷信之勢力及影響〉,收入《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
1:4(1901),頁115-116;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台中:台灣省文
獻委員會,1984。
伊能嘉矩,〈利用迷信的戴萬生之亂〉,《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
3:7(1903),頁31-33;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台中:台灣省文獻
委員會,1984。
伊能嘉矩,〈漢民と神水〉,《人類學雜誌》33:9(1918),頁275-
276。
伊能嘉矩,〈漢民と香灰〉,《人類學雜誌》33:9(1918),頁276。
佐佐木宏幹,〈東南アジア華人社會における童乩信仰のウアリエ一ショ
ン〉,直江廣治、窪德忠編,《東南アジア華人社會の宗教文化に關す
る調查研究》,東京:南斗書房,1987,頁107-134。
佐佐木宏幹,〈問神の儀禮問程と依賴內容─台灣‧台南市の一童乩の場
合〉,收入於吉田禎吾、宮家準編,《コスモスと社會》(東京:慶應
通信,1987),頁217-236。
佐佐木宏幹,〈神に選ばれた者童乩─民間の宗教者〉,收入於笠原政
治、植野弘子,《台灣》,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95,頁214-220。
佐佐木雄司,〈わが國における巫者(shaman)の研究〉,《精神神經學
雜誌》69:5(1967),頁437-439。
金泰坤,〈韓國巫俗他界觀〉,收入於元興寺文化財研究所編,《東アジ
アにおける民俗と宗教》,東京:弘文館,1981。
高橋晉一,〈台灣法師の儀禮とシャーマニジム〉,收入宮家準、鈴木正
崇編,《東アジアのシャーマニジムと民俗》,東京:勁草書房,
1994,頁308-329。
國分直一著,周全德譯,〈童乩の研究〉,《民俗台灣》1:1(1941),
頁10-13、1:2,頁2-5、1:3,頁7-9;重載於《民俗台灣》第一輯,
台北:武陵,1990,頁90-102。
國分直一,〈台灣のシャマニズム─とくに童乩の落獄探宮をめぐって〉
(1971),收入氏著,《壺を祀る村:台灣民俗誌》,東京:法政大學
出版局,1981。
曾景來,〈不思議な紅姨のはなし〉,收入氏著,《台灣宗教と迷信陋
習》,台北:南天書局,1939。
鈴木清一郎,〈巫覡術士の法術〉,收入氏著,《台灣舊冠婚葬祭と年中
行事》,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34。
鈴木滿男,〈台灣の祭禮における男性巫者の登場-民間道教に對する巫
術の位相〉,《文學》41:5(1973),頁82-100,收入氏著,《マレ
ビトの構造-東アジア比較民俗學研究》,頁170-171,東京:三一書
房,1974。
鈴木滿男,〈漢人村落の宗教空間における巫-「漢蕃」接觸地帶の一事
例〉,《韓》8:3/4(1979),頁108-154。
鈴木滿男,〈童乩の文化史的背景-南亞語研究を手がかりとして〉,
《社會人類學年報》6(1980),頁141-153。
鈴木滿男,〈台灣漢人社會とtangkiの構造的關連〉,關西外國語大學國
際文化研究所編,《シャ一マニズムとは何か-國際シンポジウム‧南
方シャ一マニズム》,東京:春秋社,1983,頁72-87。
鈴木滿男,〈DANGKIと道士〉,收入於石井慎二編,《謎の島‧台灣》,
東京:JICC出版局,1991,頁146-152。
劉枝萬,〈童乩と世界〉,《エトノス》3號,(日本教育圖書,
1975),頁56-67。
劉枝萬,〈台灣のシャマニズム〉,收入井德太郎編,《シャマニズム
の世界》,東京:春秋社,1978,頁80-116。
劉枝萬,〈台灣におけるシャマニズムの變容〉,宮家準、鈴人正崇編,
《東アジアのシャマニズムと民俗》,東京:勁草書房,1994,頁31-
46。
藤崎康彥,〈童乩〉,收入於直松明石編,《環中國海の民俗と文化二:
神々の祭祀》,東京:凱風社,1991,頁349-419。
三、歐美語文
(一)專書
Elliott, Alan J. A. Chinese Spirit Medium Cults in Singapore,
i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Monographs on Social Anthropology, no.14.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1955.
Eliade, Mircea. Shamanism: Archaic Techniques of Ecstasy, translated by Willard R. Trask.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2.
Goffman, Erving.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63.
Halifax, Joan. Shaman: The Wounded Healer. New York: The Crossroad Publisher Company, 1982.
Lewis, I. M. Ecstatic Religion: A Study of Shamanism and Spirit Possess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二)期刊論文
Goffman, Erving. “On Face Work: 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 in idem., Interaction Ritual. London: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1972.
Harper, E. B. “Shamanism in South India,”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13 (1957), pp. 263-265.
Hansen, J. P. & Bishop, R. L. “Press Free on Taiwan; The Mini Hundred Howers Period,” Journalism Quarterly 58 (1981), pp. 38-42.
Li, Yih-yuan. “Shamanism in Taiwan: An Anthropological Inquiry,” in William P. Lebra, ed. Culture-Bound Syndromes, Ethnopsychiatry, and Alternate Therapies.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6, pp.179-188.
Merrill, J. C.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9 (1962), p. 203.
Norman, Jerry and Mei, Tsu-lin. “The Austroasiatics in Ancient South China: Some Lexical Evidence,” Monumenta Serica 32 (1973), pp. 274-301.
Norman, Jerry. “The Min Dialect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William S-Y Wang ed., Languages and Dialects of China. Berkele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3, 1991, pp. 325-360.
Richard, C. K. & Wasescha, Anna. “The Taiwanese Tang-ki: The Shaman as Community Healer and Protector,” in Sidney L. Greenblatt, Richard W. Wilson, et. al., eds., Social Interaction in Chinese Society. New York: Praeger Press, 1982, pp.117-123.
Seaman, Gary. “In the Presence of Authority: Hierarchical Roles in Chinese Spirit Medium Cults,” in Arthur Kleinman and Tsung-yi Lin eds., Normal and Abnormal Behavior in Chinese Culture. Boston: D. Reidel, 1980, pp. 61-74.
Suzuki, Mitsuo. “The Shamanistic Elements in Taiwanese Folk Religion,” in Agehananda Bharatu ed., The Realm of Extra-Human: Agents and Audiences. The Hague: Mount, 1976, pp.253-260.
Tesng, Wen-Shing. “Psychiatric Study of Shamanism in Taiwa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6.6 (1972), pp. 561-565.
Wolf, Margery. “The Woman Who Didn’t Become a Shaman,” American Ethnologist 17.3 (1990), pp. 419-430.
(三)譯著
Argyle, Michael著,王文秀、陸洛譯,《人際行為心理學》,台北:巨
流,1995。
Boring, Edwin G.等著,傅統先譯,《心理學》,台北:台灣商務,
1967。
Castells, Manuel著,夏鑄九等譯,《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2002。
Deaux, Kay & Lawrence S. Wrightsman, 合著,程實定譯,《當代社會
心理學》,台北:結構群,1990。
Giddens, Anthony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期
的自我與社會》,北京:三聯書店,1998),頁58-61
Glasser, William著,傅宏譯,《認同社會》,台北:桂冠,1994。
Goffman, Erving著,黃愛華、馮剛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浙
江:浙江人民,1989。
Goffman, Erving著,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台北:桂冠,1992。
Kinch, John W.著,唐元瑛譯,《社會心理學》,台北:幼獅文化,
1976。
Kleinman, Arthur編,柯永河、蕭欣義譯,《文化與行為:古今華人的正
常與不正常行為》,台北:曉園,1996。
Kleinman, Arthur著,張珣譯,〈文化建構病痛經驗與行為:中國文化內
的情感與症狀〉,《思與言》37:1(1999),頁241。
Mann, L. & Sabation, D. A.著,黃慧貞譯,《認知過程的原理》,台
北:心理,1994。
Tomlinson, John著,鄭棨元、陳慧慈譯,《全球化與文化》,台北:韋
伯文化,200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賴明美,〈另類醫學〉,《基層醫學》12:9(1997),頁169-171。
2. 庹修明,〈薩滿文化與儺文化的比較〉,《民俗曲藝》82(1993),頁
3. 婦女雜誌,〈為什麼人們要迷信童乩〉,《婦女雜誌》1977年4月號
4. 張珣,〈民俗醫療與文化症候群〉,《歷史月刊》96(1996),頁50-
5. 翁臺生,〈童乩的根在哪裡〉,《仙人掌雜誌》1:3(1977),頁225-
6. 周榮杰,〈閒談童乩之巫術與其民俗治療〉,《高雄文獻》30、31合刊
7. 李亦園,〈是真是假話乩童〉,原載《中國論壇》3:12(1977),頁25-
8.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1994),頁147-
9. 宋和,〈童乩是什麼〉,《健康世界》5(1976),頁35-41。
10. 心發,〈薩滿信仰與民俗醫療〉,《歷史月刊》96(1996),頁55-59。
11. 2. <從科學革命到科學戰爭>,王秀雲,《當代》126,1998。
12. 3. <由組織及均衡觀點探討組織承諾研究之問題與動機判準-採「典範」論之異常與解謎途徑>,王秉鈞、劉家駒,《管理與資訊學報》1,1996。
13. 5. <清代思想史「研究典範」的形成、特質與義涵>,丘為君,《清華學報》24,1994。
14. 6. <從西方天文學史看孔恩的科學革命>,《元培學報》5,江衍良,1998。
15. 8. <科學革命的語言根源>,李醒民,《新亞學術集刊》10,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