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01: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慶忠
研究生(外文):Lin Ching Chung
論文名稱:朱熹與陳亮「三代漢唐之辨」思想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hu Hsi and Ch'en Liang "On the Debating of Xia, shang, Zhou, Han and Tang Dynaties" the Comparison and Study of Thoughts
指導教授:陳福濱陳福濱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朱熹陳亮三代漢唐之辨道統王霸義利君子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2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在南宋的學術辯論中,除了朱熹、陸象山之間內部分歧的鵝湖之辯以外,還有一個關於理學與實學之間餘論,即是淳熙九年至十三年間,陳亮與朱熹關於三代漢唐之爭。這一次兩人在道統、王霸義利、及儒者君子之間,有著不同的意見,而其主要問題核心,便是在朱陳兩人對於「義」與「利」定義態度的不同而產生爭論。
「義」與「利」的討論在中國哲學中是個常見的課題。從戰國時代的孟子、墨子……等思想家就開始有系統的對這兩個概念加以定義及批判。儒、墨兩種思想,一以做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另一則是在整體實效考慮下的最佳選擇,這兩種思想也各自點出在倫理選擇中的兩個方向。後來儒學的主張成為主流思想,將中國的文化建立成為以仁為主的道德社會,但以效益來做為行事的準則並未就此消失在歷史之中。
及至中古時代的宋朝,儒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傳統的思想核心,但在長久的政治及社會的動亂之後,新興的思想家開始對這個文化系統產生了質疑。相對於政治上為了革除前朝武人亂政的弊病而採用文人,在思想上為了重建儒學以直指恢復先秦思想走向新儒學的運動。在這一波的儒學反動之中,不僅給予先秦儒學新貌,更在融和道釋思想中產生了新的高峰,並建立起儒家哲學所謂的「道統」。但學術的高點並未相對帶來政治的繁榮,宋朝反而是中國五千年來之中最積弱的時代。當道德理想主義成為擡面上最流行的思想時,一些認清現實開始覺醒的學者也重新檢視重視個人主體修為的新儒學「理學」是否真能解決具體的問題。於是乎重視實效的功利思想再起,開始與道德主體對話,希望尋求「義」與「利」之間的交集。
本文並非是以研究專門朱熹、陳亮的思想體系,而是針對兩人淳熙年間專以三代漢唐為主題的書信往來論辯,進行專題的討論。範圍確定在此時的兩人的思想主張,研究重點目的在於:
1.在於釐清這段歷史公案的發生經過:從史冊及兩人的年譜記載中,尋找這一段爭辨產生的背景、經過、及最後的結果。
2.分析雙方論辯的論證:從兩人的信件之中,真接指出兩人各自提出的質問及回應;分析信件之中所討論的主要問題及思考邏輯。
3.尋求兩人立據的理論基礎:從兩人的思想體系中透視歧見產生之因,期能辨析解明雙方所界定的概念實質內涵間的不同及討論角度方向的差異。
前人在研究朱陳兩人三代漢唐之辨相關問題時,或是以研究朱熹、陳亮思想的附錄、或是從哲學史的角度來略論,並沒有十分深入詳實的研究。在切入角度方面,又常以為朱熹陳亮之立場乃是傳統儒家道德性命、與陳亮功利事功對強烈對比,對於其中的曲折過程,並沒有從兩人哲學思想中去尋求理論來源。民國七十二年時簡貴雀先生雖然曾經過相同的哲學問題進行比較研究,而這二十年來新的研究資料、研究成果亦不斷提出,對於陳亮思想有更深入的釐清,此時再重新來審視這個問題,希望能在前人已有的基礎能有更中立客觀的結論。
本文使用對比性研究,以朱熹與陳亮的論辯資料為主要的文本。在論及主要論辯過程之先,對於兩人所面對的時代問題以及學思經歷進行分析,求其思想的來源及討論的問題核心。接著根據兩人的書信及其它時人及著作中關於此事件記載的資料先還原事件的來源本末。以下再依據討論主題的不同,分論兩人於爭辨過程之中的問答,依序進行分析理解。再進一步自兩人其他的文本、思想體系中企圖找到產生歧義的原因以及各自主張的立論基礎。最後以近世學者對於兩人思想之評比做為結語,並評論前人的評論之中是否有所缺失而加以補正。

緒 論 ……… 1
研究動機 ……… 1
研究目的 ……… 1
研究方法 ……… 2
第一章 三代漢唐之辨產生的背景及經過 ……… 3
第一節 問題產生的背景因素 ……… 3
第二節 朱熹的學思經歷與師法傳承 ……… 7
第三節 陳亮的學思經歷與師法傳承 ……… 12
第四節 三代漢唐之爭的始末 ……… 17
第二章 「道統」之辯 ……… 23
第一節 「道統」說的源起 ……… 23
第二節 朱、陳對「道統」的討論 ……… 26
第三節 立論及問題解析 ……… 33
一、 朱熹對「道」的主張 ……… 33
(一)道即理也 ……… 33
(二)天理為純然之善 ……… 34
二、 陳亮對「道」的主張 ……… 34
(一)道在事中 ……… 34
(二)道之傳承是不間斷的 ……… 35
三、 論辯問題的釐清 ……… 36
(一)「捨人不可為道」 ……… 36
(二)「歷史斷裂」 ……… 37
(三)「暗合」 ……… 37
結語 ……… 36
第三章 「王霸義利」之辯 ……… 41
第一節 儒家「王霸義利」之辯的發展 ……… 41
一、 「王」、「霸」之辯的發展 ……… 41
二、 「義」、「利」之辯的發展 ……… 43
第二節 朱、陳對「義利王霸」的討論 ……… 47
第三節 立論及問題解析 ……… 58
一、 朱熹關於「王霸義利」的主張 ……… 59
(一)天下之大本在於君心 ……… 59
(二)君心之邪正乃「王霸」之別 ……… 59
(三)「義利」之別在於從天理或從人欲 ……… 60
(四)「道心」與「人心」 ……… 62
二、 陳亮關於「王霸義利」的主張 ……… 63
(一)皇帝王伯之道順時而變 ……… 63
(二)心為致治之源、以仁為主 ……… 64
(三)理、欲皆出於性;義、利之別在公、私 ……… 65
(四)道德需由事功而顯 ……… 67
三、 論辯問題的釐清 ……… 68
(一)「王」、「霸」 ……… 69
(二)「義」、「利」 ……… 69
(三)「義利雙行、王霸並用」 ……… 70
(四)「英雄」 ……… 71
結 語 ……… 71
第四章 「英雄豪傑」與「成人成儒」之辨 ……… 75
第一節 儒家的聖人君子論 ……… 75
第二節 朱陳對「英雄豪傑」、「成人成儒」的討論 ……… 80
一、 「英雄豪傑」之辨 ……… 80
二、 「成人成儒」之辨 ……… 82
第三節 立論主張及問題分析 ……… 88
一、 朱熹關於人物、歷史的主張 ……… 88
(一)經重於史,以德評價歷史人物 ……… 88
(二)人格典範──聖人 ……… 89
二、 陳亮關於人物、歷史的主張 ……… 91
(一)以史論學,推崇英雄 ……… 91
(二)反對醇儒之道 ……… 93
三、 論辯問題的釐清 ……… 94
(一)「人物評論」 ……… 94
(二)「成人成儒」 ……… 95
(三)「點化」 ……… 95
結 語 ……… 97
結 論 ……… 99
參考書目

以下參考書目分為「原典」、「專書」與「期刊論文」三部分,其中的「原典」,先羅列朱熹、陳亮兩人的重要著作,其它則依成書的時代先後順序排列之;「專書」與「期刊論文」兩部分,則依著者姓名筆畫排列之。
原 典
朱熹,《四書集註》,台北:世界書局,1954年。
朱熹,《朱文公文集》,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叢刊本。
朱熹 著、黎靖德 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四刷。
朱熹、呂祖謙 編著,《近思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4月1版12刷。
朱熹 編,《河南程氏遺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一版。
陳亮,《陳亮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初版。
荀子著,《先秦諸子‧荀子》,台北:中華書局,1976。
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四部備要本,台北:中華書局,1985。
脫脫等,《宋史》,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
程顥、程頤,《二程全書》(四部備要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陳傅良,《止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陸九淵,《象山全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黃宗羲 等編,《宋元學案》,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5月臺初版6刷。
清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
趙鐵寒主編,《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42,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台一版。
王雲五主編,《宋史紀事本末》,卷70,人人文庫版,第六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台一版。
專 書
(美)田浩 著、姜長蘇 譯,《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杭州: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譯自:Utilitarian Confucianism Ch'en Liang's challenge to Chu Hsi Utilitarian Confucianism Ch'en Liang's challenge to Chu His.
方如金 等著,《陳亮與南宋浙東學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王懋竑,《朱子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台一版。
任繼愈 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2月初版10刷。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增訂新版5刷。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金春峰,《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東大出版社,初版。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宋元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姚瀛艇 主編,《宋代文化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候外盧 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再版。
張立文,《朱熹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1998年12月。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初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4月。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
陳來,《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出版社,1991。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湯勤福,《朱熹的史學思想》,濟南:齊魯書社,200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出版公司,1991。
董平、劉宏章,《陳亮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1996年3月。
漆俠 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趙 敏,胡國鈞 主編,《陳亮研究論文集》,永康市陳亮研究會編,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台北:東大圖書,1983年10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修訂版。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修訂2版。
顏虛心 編,《宋陳龍川先生亮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鄺士元,《國史論衡》,台北:里仁出版社,1979。
期刊論文
方如金、江鵬,〈論「朱陳之辨」並非陳亮的「免死之計」〉,《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頁38-42。
王中江,〈儒家「聖人」觀念的早期形態及其變異〉,《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4期。頁27-34。
司馬云杰,〈論人心人性与歷史的本質──從朱熹与陳同甫的論戰看社會歷史存在的心性論基礎〉,《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頁58-62。
何隽,〈宋代永嘉事功學的興起〉,《杭州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1992年9月,頁21-28
何隽,〈論南宋的永嘉事功學〉,《浙江大學學報》第8卷第4期,1994年12月,頁38-44
汪高鑫,〈朱熹的史論與史學評論〉,《安徽史學》,1994年第4期。頁6-8。
肖永明,〈論朱熹的天理史觀〉,《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3卷第1期。頁7-12。
肖永明,〈朱熹史學觀三題〉,《史學史研究》,2001年第2期。頁20-25。
季乃禮,〈關於宋代理學理欲、義利爭論的幾個問題〉,《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頁14-21。
施忠賢,〈論朱熹、陳亮「漢唐之爭」〉,《文藻學報》第9期,1995年3月,頁1-15
范有芳,〈論孟子關於王道與霸道的思想〉,《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1卷第4期。頁31-34。
張奇偉,〈儒家「義利之辨」的實質和氣實意義〉,《求索》,1996年第3期。頁80-83。
張躍,〈試論朱熹的義利思想〉,《歷史教學》,1999年第4期。頁48-51。
許總,〈論宋明理學的形成及其歷史必然性〉,《齊魯學刊》,2000年第5期。頁58-64。
郭齊勇,〈孔孟儒學的人格境界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11月。頁24-28。
陳國燦,〈80年代以來南宋浙東事功學派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第3期,頁2-10
陳國燦,〈南宋浙東事功學派學術思想淵源探析〉,《孔子研究》第2期,頁47-56
陳國燦,〈論陳亮的學術風格〉,《安微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頁57-62。
陳國燦,〈關於陳亮著作版本的幾個問題————兼版陳亮部分佚作輯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5月。36-42。
湯勤福,〈朱熹治史价值論闡微〉,《江海學刊》,1998年5月。頁129-135。
湯勤福,〈試論朱熹的歷史人物評價法〉,《上饒師專學報》,1998年10月。頁20-25。
葉世昌、馬新愛,〈陳亮主張「義利雙行」說質疑─兼論陳亮、朱熹在義利觀上的分歧〉,《孔孟月刊》第35卷第8期,頁28-31
葛榮晉,〈論宋代實學〉,《中華文化論壇》,1994年第3期。頁83-88。
路德斌、趙杰,〈論程、朱天理、人欲之辨的合理內核及其價值嬗變〉,《東岳論叢》,1997年第2期。頁80-83。
漆俠,〈浙東事功派代表人物陳亮的思想與朱陳「王霸義利之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5-15。
潘富恩、劉華,〈論浙東學派的事功之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5期。頁49-54。
戴文和,〈陳亮與朱熹諍辯內容之析論〉,《僑光學報》第11期,1993年10月,頁43-71
簡貴雀,《陳亮與朱熹之辨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