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0: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佳琪
論文名稱:論韓非「法」思想之哲學基礎及其意義
指導教授:羅光 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3
中文關鍵詞:法概念法之體法之用法本質法價值形名事功歷史進化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6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韓非為晚周時期法家,冶戰國(三晉)諸法家思想於一爐,其思想開中國歷史承先啟後之局,秦王政受之影響甚深,繼而一統天下,華夏諸邦卒為其帝制宰矣,六國混戰之局結束,而封建制度告終。凡欲求改革者必先求其變「法」,實不可持其故也,「法」必鑽研,始克有當,法家之名,良以在此。帝制之局既成,法家理論即為之中斬,此後法家思想的發展已大致不出韓非思想之格局,此前雖有慎到、申不害,商君、鄧析等諸輩,其法、術、勢、名思想皆已入於韓非思想體系,可以說是所有法家思想的精華都在這裡。時移事遷,今時我國已建立民主制度而帝制摧矣,寧非不先求變於「法」?此時此刻,是「法」之意義豈淺鮮也,韓非「法」之意義與價值又豈無研究之餘地?
  韓非思想研究之意義已俱如上述,亦可見「法」的思想實為其政治思想中極其重要之一環,此韓非以「法」為核心作思考,寧不有其「法」之哲學?是本文研究動機有所啟焉;筆者嘗試採用法科學與法哲學的雙重角度來解釋和建立韓非「法」的思想依據,並以此來詮釋韓非「法」存在之原理,以期符合時代精神。也就在這個方法基礎上,首先要將韓非的「法」從其法、術、勢相互結合的政治哲學中給分析出來,建立完整的韓非「法」概念,厥為首要之務,此為第一章之旨;而此「法」概念之認識方法如何?又其「法」之構造何在?其體用關係為何?誠為韓非「法」存在之認識論基礎,是為第三章之要;其次再將其概念的普遍要素予於歸納整理,乃韓非「法」內在之基本思想,無有此一思想則其法概念亦不存在,實即為韓非的「法」本質,又可謂韓非的法之體,茲於第四章論之;乃韓非既有此法概念後,韓非「法」的作用即無所不在,幾為其政治運作之思想核心,而在法、術、勢共同運作的基礎下,韓非的「法」又分別擁有其人性論與國家論等不同的法價值之哲學基礎,而可為其法之用,亦將於第五章、第六章分別討論。然以上研究又須以韓非「法」思想哲學基礎的歷史淵源之探討為前提,為尊重史實與邏輯上之必然,此將在第二章中先行討論。最後仍以韓非的「法」未能以普遍的「道」作為其道德基礎以致與現代民主之「法」思想扞格有別之批判歸結。
緒論     1
壹、研究動機                     3
貳、研究目的                     5
參、研究方法     6
一、 邏輯上的研究方法     7
(一)基本定義     7
(二)歸納整理     8
(三)綜合比較     8 
二、 建構上的研究方法     10
(一)歷史研究法     10
(二)理論分析法     11
肆、研究範圍     16
伍、前人研究之成果與本文研究之預期        17
第一章 韓非「法」思想哲學基礎的幾個基本問題     23
第一節 韓非「法」思想的意義與範圍          23
第二節 韓非「法」思想橫向縱剖兩面的觀察     32
第三節 韓非「法」思想哲學基礎的意義      39
第二章 韓非「法」思想哲學基礎的歷史淵源       43
第一節 先秦哲學共有的歷史經驗傳承現象        45
第二節 上古「法」思想與韓非「法」思想哲學基礎的關係 48
一、「法」的概念                   51
二、「法」的哲理                   52
第三節 先秦諸子學說對於韓非「法」思想哲學基礎的影響 54
一、名實思想                     55
二、歷史進化                     58
三、黃老之學                     59
(一)、韓非的法之體                 60
(二)、韓非的法之用                 63
四、自利自為的人性論                 66
第三章 韓非的「法」認識論              69
第一節 韓非「法」認識論之意涵            70
第二節 韓非「法」實證意義的立意           74
一、「法」之體的實證觀察               75
二、「法」之用的實證觀察               78
第三節 韓非「法」的邏輯經驗主義           80
一、韓非「法」的形                  82
二、韓非「法」的名                  85
三、韓非「法」的推論形式               87
(一)、「法」的直接推論形式             87
(二)、「法」的間接推論形式             88
(三)、「法」的歸納推論形式             90
第四章 韓非的「法」本質論              93
第一節 韓非「法」本質論之意涵            94
第二節 韓非「法」的歷史決定論            101
一、法所以制事 103
二、世異則事異 104
第三節 韓非「法」的實力決定論 107
一、國家實力的表現 109
二、「刑」與「賞」 111
第四節 韓非「法」存在之客觀主義與形式主義 113
一、韓非「法」存在的形式主義 114
(一)、「莫如一而固」與「莫如顯」 114
(二)、「正名」與「定分」 115
二、韓非「法」存在的客觀主義 116
(一)、法一如「繩墨」 117
(二)、「去言」與「任法」 118
第五章 韓非的人性論 121
第一節 韓非的人性論為韓非思想之理論基礎 123
第二節 韓非「法」思想的人性論基礎 129
一、道德學說的批判 131
二、法須勝於「毀譽」 135
三、韓非的「法」與老子「道」之用 138
第三節 韓非人性論的歷史進化觀 141
第六章 韓非的國家論與「法」思想哲學基礎之關係 145
第一節 韓非思想中的法政核心課題與其國家論 146
第二節 韓非國家論之「法」思想的哲學基礎 147
第三節 韓非「法」思想與現代民主「法」思想 153
結論 161
參考書目 169
壹.原典(按子、史、經部排序)
1.韓非,《韓非子》,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84。
2.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
3.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81。
4.陳啓天,《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
5.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
6.梁啟雄,《韓子淺解》,台北:學生書局,1984。
7.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84。
8.王弼注,《老子》,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9.管仲,《管子》,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84。
10.墨翟,《墨子》,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84。
11.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12.商鞅,《商君書》,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77。
13.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14.梁寬、莊適選註,《左傳》,台北:商務印書館,1973。
15.司馬遷,《史記》,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66。
16.班固,《漢書》,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66。
17.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    要),1984。
18.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台北:學生書局,1984 。
貳.韓非子與法家專書、論著(各按著者姓氏筆劃數排序)
1.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88。
2.王靜芝,《韓非思想體系》,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叢書,1979。
3.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出版社,  1984。
4.李文標,《韓非思想體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77。
5.吳秀英,《韓非子研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6.姚烝民,《韓非子通論》,台北:三民書局,1978。
7.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
8.趙海金,《韓非子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2。
9.熊十力,《韓非子評論》,台北:學生書局,1984。
10.謝雲飛,《韓非子析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
11.王曉波,《儒法思想論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3。
12.李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
13.姚烝民,《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14.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
15.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台北:中華書局,1985。
16.黃公偉,《法家哲學體系指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17.薩孟武,《中國法家思想》,台北:彥博出版社,1978。
18.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台北:三民書局  ,1989。
參.其他哲學專書、論著(按中、英著者姓氏筆劃數及字母排序)
1.王臣瑞,《倫理學》,台北:學生書局,1988。
2.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85。
3.李震,《基本哲學》,台北:問學出版社,1978。
4.洪遜欣,《法理學》,台北:三民書局,1986。
5.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6.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
7.張振東,《西洋哲學導論》,台北:學生書局,1981。
8.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0。
9.鄔昆如,《西洋哲學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71。
10.黎建球,《中國百位哲學家》,台北:東大出版社,1984。
11.羅光,《中西法律哲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出版社,     1983。
12.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台北:學生書局,1987。
13.美濃部達吉,《法之本質》,林紀東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
14.A. P. d''Entrèves,《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李日章譯,台 北:聯經出版社,1992。
15.Bodenheimer, Edgar,《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結構群編    譯,台北:結構群事業,1990。
16.Bertrand Russell,《哲學問題》,張素瑢、簡貞貞譯,台北:    業強出版社,1987。
17.Bertrand Russell,《權力論》,靳建國譯,台北:遠流文化事業,  1989。
18.Dennis Lloyd,《法律的理念》,張茂柏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2。
19.Friedrich, Carl Joachim,The Philosophy of Law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3.
20.Gary, Christopher Berry,The Philosophy of Law : An       Encyclopedia,New York: Garland Press,1999.
21.Henry Maine,《古代法》,方孝嶽、鍾建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28。
22.Immanuel Kant,《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沈叔平譯,北  京:商務印書館,1991。
23.Irving M. Copi,《理則學》,石衍長譯,台北:新陸書局,1967。
24.Irving M. Copi,《邏輯概論》,張身華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1984。
25.Jean Jacques Rousseau,《社約論》,徐百齊譯,台北:商務印書   館,1989。
26.Jean Jacques Rousseau,《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的基礎》,李常山   譯,台北:唐山出版社,1986。
27.Jeffrie G.Murphy,Philosophy of Law:An Introduction to      Jurisprudence,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
28.Martin P. Golding,《法律哲學》,廖天美、結構群譯,台北:結構  群事業,1991。
29.Mortimer J. Adler, Peter Wolff,Philosophy of Law and      Jurisprudence,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Press,    1961.
30. N. Machiavelli,《君王論》,何欣譯,台北:中華書局,1966。
31.Pincoffs, Edmund L.,Philosophy of Law : A brief         Introduction,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ress,1991.
32.W. T. Stage,《希臘哲學史》,譯者佚名,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1920。
33.Wortley, Ben Atkinson,Jurisprudence,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67.
肆.法學專書、論著(按著者姓氏筆劃數排序)
1.丘漢平,《先秦法律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67。
2.李甲孚,《中國法制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8。
3.陳顧遠,《中國法制史概要》,台北:三民書局,1964。
4.張金鑑,《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76。
5.陶希聖,《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啓業出局,1973。
6.梅仲協,《法學緒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
7.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中華書局,1978。
8.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9.管歐,《法學緒論》,台北:自版,1989。
10.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965。
11.薩孟武,《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83。
12.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87。
13.韓忠謨,《刑法原理》,台北:自版,1982。
伍.期刊、論文(各按著者姓氏筆劃數排序)
1.王讚源,〈韓非與馬基維利比較研究〉,《幼獅學誌》,第十卷,
第四期,1972。
2.林文雄,〈從現代的法治觀點看孔孟的法律思想〉,《臺大法學論   叢》,第十九卷,第二期,1990。
3.姚蒸民,〈韓子非儒侮聖辨〉,《中華國學》,第三期,1977。
4.陳福濱,〈韓非思想源流及其自利的人性論之研究〉,《法灝年報》
,第三期,1990。
5.陳森霖,〈韓非與馬基維利政治思想之歷史哲學比較淺論〉,     《中國文化月刊》,第一四一期,1991。
6.張才興,〈韓非的政治哲學 ──「矛盾理論、治與世宜、虛靜無事」  的政治觀〉,《中華文化學報》,第二期,1995。
7.張素貞,〈韓非論民智如嬰兒〉,《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一   卷,第三期,1978。
8.蔡英文,〈韓非思想中的政治價值一元論〉,《東海學報》,第二十  五期,1984。
9.陳雅芳,《韓非價值思想研究》,國立陽明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1996。
10.陳全得,《韓非子反儒說評析》,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2。
11.謝鴻儀,《韓非思想形上基礎之探究》,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75。
12.戴玉珍,《韓非與道家思想》,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