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06: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清松
研究生(外文):Lee,Ching-Sung
論文名稱:民眾對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及鑑定滿意度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satisfication for people over traffic accident treatment and arbitration
指導教授:黃登源黃登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Deng-Y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統計學研究所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統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0
中文關鍵詞:事故責任鑑定參照單位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因素分析自然正義法則科隆巴哈α係數蒙眼女神全部排序法
外文關鍵詞:Traffic Accident ArbitrationRIDIT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Factor AnalysisRule of Natural JusticeCronbach's αblind-folded Godd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3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隨著經濟發達,國民所得提昇,台灣地區車輛數平均每年約成長6.4﹪,已高達一千八百多萬輛,造成道路交通日趨複雜,因而難免發生交通事故。一旦事故已肇,為釐清肇事責任之爭議,當事人或司法或警察等機關常需要申請鑑定機關加以鑑定。
各機關鑑定委員會及覆議鑑定委員會的鑑定結果,可用以釐清車禍責任及損壞賠償責任之歸屬,具有類似準司法裁判性質,不能不慎重,其鑑定工作的過程與結果的好壞,會影響人民對政府的形象。
本研究利用抽樣郵寄問卷調查九十一年參與本省十二區鑑定委員會鑑定的事故當事人或關係人,回收率為20.32%,民眾對警察機關處理交通事故及鑑定委員會及覆議鑑定委員會鑑定之過程與結果滿意度,利用參照單位分析(RIDIT)法,得知對警察機關處理交通事故,到達現場速度、繪製現場圖等項目為滿意,但對初判法規適當性、初判內容詳盡度等項目則不滿意,對地區鑑定委員會至少有一人具有法律背景、開會通知時效最為滿意,但對鑑定報告內容、引用法規恰當性則不滿意。對覆議鑑定委員會以未充分給當事人到場陳述說明案情最為不滿意。
從典型相關係數0.631,重疊指數24.831﹪,得知民眾對鑑定委員會之委員客觀中立,鑑定報告內容詳盡性、時效性之不滿意,與對警察機關處理現場照片完整品質、筆錄完整及切題,及員警處理嚴謹程度之不滿意有互相影響之關係。
從類似準司法裁定性質觀之,民眾對於程序正義方面如給當事人到案說明表達的機會,整體而言,傾向不滿意,尤其覆議鑑定委員會未普遍給予機會相當不滿意。
民眾對於省政府所屬地區鑑定委員會雖仍有許多不滿意之處,但相較於其他性質之鑑定機構,如民間鑑定團體而言,仍較具信心。
從本研究所得結果,發覺警察機關、地區鑑定委員會及覆議鑑定委員會有多項不滿意,雖受到其被鑑定肇事責任輕重之影響,但仍可作為各該機關虛心檢討改進之參考。

With economy developing and national incomes growing, the annual growth rate of vehicles in Taiwan averages at 6.4% and vehicles amount reaches more than eighteen millions, that making traffic more complicated and accidents more inevitable. Parties, Judicial or Police authorities need arbitration and investigation from arbitration authorities for clearing up the attribution in accident when it happens.
As the results characterized by resembling quasi-judicial adjudication can clear up the attribution in accidents and damages compensation, the District Traffic Accidents Arbitration Committee and Appeal Traffic Accidents Arbitration Committee have to implement the arbitration deliberately. The qualities over process and results in arbitration operations would affect the image of government.
This study surveys the parties or relevant persons who attended in accident arbitrations in the twelve District Traffic Accidents Arbitration Committees in year 2002 by mailed questionnaire. The achieve response rates is 20.32%. Among accident treatment by police authorities and operations by the District Traffic Accidents Arbitration Committee and Appeal Traffic Accidents Arbitration committee, this study shows, using Ridit analysis, that people give the highest satisfaction in the items of “time spent in arriving at traffic scene”, “the sketches drawing at scene” and dissatisfaction in the items of “rules applicable pronounced preliminarily”, “content into details pronounced preliminarily” over accident treatment by Police authorities; the highest satisfaction in the items of “one committeeman with law background at least”, “well-timed notice to meeting” and dissatisfaction in the items of “contents of arbitration report”, “rules inadequately applicable” over the District Traffic Accidents Arbitration Committee; dissatisfaction in the item of “incomplete chance of parties expressing the details of cases” over the Appeal Traffic Accidents Arbitration Committee.
Statistically, it show that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0.631 and the index of redundancy is 24.831%, the study shows the dissatisfaction over neutrality of member in the District Traffic Accidents Arbitration Committee, elaborate and well-timed arbitration report have mutual effects on dissatisfaction over incomplete pictures at scene, incompleteness and irrelevance of inquiry minutes, inexact treatment in Police authorities.
For the aspect of resembling quasi-judicial adjudication, people are generally inclined to be dissatisfied with the procedure justice such as chance of parties expressing the details of cases, and considerably dissatisfied with no chance aforesaid given by authority, particularly the Appeal Traffic Accidents Arbitration Committee.
Although somewhat dissatisfied with the District Traffic Accidents Arbitration Committee of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people are much more confidence with them than other varied arbitration institutions such as nongovernmental arbitration groups.
As a result, even the police, District Traffic Accidents Arbitration Committee, or Appeal Traffic Accidents Arbitration Committee receive some negative feedback from people for their imperfect decision on attribution in accident due to arbitration, there might be some improving references for every modest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to review and renew.

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 Ⅲ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上網授權書 Ⅴ
感謝與感言 Ⅶ
中文摘要 ⅩⅠ
ABSTRACT ⅩⅢ
目 錄 ⅩⅤ
表目錄 ⅩⅦ
圖目錄 ⅩⅩ
第一章 背景、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3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5
一、 研究架構 35
二、 調查方法 36
三、 抽樣設計 36
四、 問卷設計 38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39
第四節 樣本代表性分析 42
第四章 資料分析 49
第一節 資料特性OLAP建構多維度圖表 49
第二節 資料特性描述 53
第三節 調查問卷信度與效度分析 76
第四節 交叉分析 85
第五節 滿意度分析(RIDIT) 105
一、 民眾對警察機關處理交通事故滿意度 105
(一) 按各區別民眾對警察機關滿意度分析 107
(二) 各肇事責任別民眾對警察機關滿意度分析 117
二、 民眾對鑑定委員會滿意度 124
(一) 按各區別民眾對鑑定委員會滿意度分析 126
(二) 按肇事責任別民眾對鑑定委員會滿意度分析 136
(三) 鑑定委員會滿意度因素、集群、差異分析 142
三、 民眾對覆議鑑定委員會滿意度 146
第六節 民眾對警察機關與對鑑定委員會滿意度相關分析 149
第七節 民眾對鑑定機構選擇優先順序與信心 152
一、 鑑定機構選擇優先順序(全部排序法) 152
二、 鑑定機構信心分析(RIDIT) 158
第八節 開放式問題建議意見彙總 167
第五章 分析結果與討論 18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89
參考文獻 193
附錄一 民眾對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及鑑定滿意度調查問卷 199
附錄二 信度係數 之證明 207
附錄三 典型相關分析SPSS報表 21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按出版年代及筆劃順序排列)
[1] 李沛良(1989)。《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2] 黃光國(1989)。〈因素分析〉。收錄於楊國樞:《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第二十六章,P833~858。台北市:東華書局。
[3] 簡茂發(1989)。〈信度與效度〉。收錄於楊國樞:《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第十二章,P323-351。台北市:東華書局。
[4] 林清山(1991)。《多變項分析統計法》(五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5] 金丕煥(1992)。〈Ridit分析〉。收錄於《醫藥統計方法》第二十章。上海市: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
[6] 張健邦(1993)。《應用多變量分析》。台北市:文富出版社。
[7] 羅積玉(1994)。《多元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台北市: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 楊浩二(1995)。《多變量統計方法》。台北市:華泰書局。
[9] 鄭光甫、韋端(1995)。《抽樣方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 三民書局。
[10] 沈明來(1997)。《無母數統計學與計數資料分析》。台北市:眾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 陳高村(1997)。〈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與鑑定〉。台北市。
[12] 曾建民(1997)。〈我國行車事故鑑定與交通安全政策〉。
[13] 沈明來(1998)。《實用多變數分析》,台北市:九州圖書文物有限公司。
[14] 張伯英、趙曉梅(1998)。〈Ridit分析〉。收錄於《中醫科研設計與統計方法》第二十章。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5] 陳順宇(1998)。《多變量分析》。台北市:華泰書局。
[16] 蘇志強、蘇政敏、李紹榆(1998)。〈國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未來發展方向探討〉。
[17] 朱瑞淵、王昭正譯 (1999)。《郵寄問卷調查》。台北市:弘智文化事業公司。Thomas W. Mangione (1995).
Mail Surveys: Improving the Quality。
Sage Publications, Inc.
[18] 吳光昇(1999)。〈道路交通事故鑑定滿意度調查及其作業機制之檢討研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
[19] 吳齊殷譯(1999)。《量表發展:理論語與應用》。台北市: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obert F. DeVellis(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 謝廣全(1999)。《最新實用心理與教育統計學》,P661-672。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21] 藍武王(1999)。《民眾對道路交通事故鑑定滿意度調查》。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台灣省交通處委託。
[22] 王保進(2000)。《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3] 吳萬益、林清河(2000)。《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4]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0)。《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下冊)。台北市: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25] 張秀伶(2000)。〈民眾對道路交通事故鑑定不滿意分析〉。《統計人員進修班論文集》(第二冊)。台中市:逢甲大學統計與算研究所。2000年12月。
[26]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1)。《提昇行車事故鑑定品質及建立交通事故鑑定師制度之研究》。
[27] 邱皓政(200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8]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1)。《SPSS for windows多變量統計分析》。台北市:松崗電腦圖書資料公司。
[29]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書局。
[30] 湯德宗(2001)。《行政程序法論》。台北市:元照出版。
[31] 陳義彥、洪永泰、盛杏湲、游清鑫、鄭夙芬、陳陸輝(2001)。《民意調查》,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公司。
[32] 黃俊英(2001)。《多變量分析》(第七版)。台北市:華泰書局。
[33] 黃登源編著(2001)。《市場調查方法(一)》。輔仁大學管理學院講義系列叢書(16)。台北縣新莊:輔仁大學管理學院管理技術中心,2001年9月二版。
[34] 簡春安、鄒平儀(2001)。《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35] 羅傳賢(2001)。《行政程序法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36] 呂長民(2002)。《行銷研究:研究方法與實例應用》。台北縣三重市: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37] 呂以榮譯(2002)。《問卷設計、訪談及態度測量》(新版)。台北市:六合出版社印行。Oppenheim,A.N. (1999). Questionnaire Design,Interviewing,and Attitude Measurement(2nd ed)。London and Washington。New York:Basic Books。
[38] 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9]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40] 陳正昌(2002)。《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統計軟體應用》。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41] 陳正昌、程炳林(2002)。《SPSS、SAS、BMDP統計軟體在多變量統計上的應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42] 莊瑞珠編著(2002)。《類別資料分析》,輔仁大學管理學院講義系列叢書(28)。台北縣新莊:輔仁大學管理學院管理技術中心,2002年2月。
[43] 黃登源編著(2002a),《市場調查方法(二)》,輔仁大學管理學院講義系列叢書(19)。台北縣新莊:輔仁大學管理學院管理技術中心,2002年3月二版。
[44] 黃登源編著(2002b)。《行銷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院講義系列叢書(6),台北縣新莊:輔仁大學管理學院管理技術中心,2002年9月五版。
[45] 黃默夫(2002)。《行政法四十講》。台北市:自印。
[46] 郭清洋(2002)。《政府服務品質研究──以基隆市為例》,碩士論文。台北縣新莊: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
[47] 陳高村(2002)。〈目前鑑定技術之發展研究〉。《台灣省政府九十一年台灣省十二區鑑委會及覆議會業務研討會資料》,2002年11月 21、22日。
[48] 吳宜澄、盧姵綺(2003)。《論文格式寫作手冊》。台北縣新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二 、外文部分(按字母順序排列)
[49] Agresti, Alan. (1984). Analysis of Ordinal Categorical Data,New York:John Wiley &Sons.
[50] Agresti, Alan. (1990). 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New York:John Wiley &Sons.
[51] Agresti , Alan.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New York:John Wiley &Sons.
[52] Crocker, L., and Algina , J.(1986).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and morn test theor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53] Fleiss, Joseph L. (1981).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rates and proportions (2nd ed).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54] Johnson, Dallas E. (1998). Applied Multivariate Methods for Data Analysts . Duxbury Press.
[55] Kerlinger, F. N. (1986).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Holt , Rinehart and Winston.
[56] Khattree, R. and Naik, D.N. (2000). Multivariate Data Reduction and Discrimination with SAS Software. SAS Institute Inc. Cary ,NC,USA.
[57] Lohr, Sharon L.(1999). Sampling: Design and Analysis Duxbury Press
[58] Little, Roderick J.A. & Rubin, Donald B.(2002).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Missing Data (2nd ed).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59] Scheaffer, Richard L., MendenhallⅢ,William,& Ott, Lyman.
(1996). Elementary Survey Sampling(5thed) Duxbury Press.
[60] Yamane, Taro (1967). Elementary sampling theory. New York: Prentice Hall.
三、網站、報章雜誌(按年代及筆劃順序排列)
[61] 廖佩珊(2001)。〈輔仁大學管理學院學生現況與教學滿意度調查研究〉。《輔仁管理評論》,第八卷第二期,台北縣新莊:輔仁大學管理學院。
[62] 喬新生(2002)。〈程序正義的迷途〉---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人民網》2002年8月01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guandian/29/173/20020801/789357.html 〉。(2003/05/08瀏覽)
[63] 張新立、張則斌(2002)。〈我國車輛行車事故鑑定制度之研擬與評估〉。《運輸計劃季刊》,第三十一卷第三期,2002年9月,p523~55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 賴正南、楊盛勳(2005),自營茶農經營方式之研究,茶訊(94)第12期。
2. [63] 張新立、張則斌(2002)。〈我國車輛行車事故鑑定制度之研擬與評估〉。《運輸計劃季刊》,第三十一卷第三期,2002年9月,p523~552。
3. [61] 廖佩珊(2001)。〈輔仁大學管理學院學生現況與教學滿意度調查研究〉。《輔仁管理評論》,第八卷第二期,台北縣新莊:輔仁大學管理學院。
4. 4. 范增平(2005)。談談台灣茶業的希望。茶訊(94)第3期。
5. 15.黃正敏(2004)。台灣名茶的名稱。茶訊(93)第5期。
6. 19.范增平(2004)。深入的探討是茶道,淺顯的說是茶藝。茶訊790:11。
7. 20.徐發政(2003)。入關後,台茶優勢在那裡,茶訊(92)第9期。
8. 25.范增平(2005)。談茶葉整型、瘦身與包裝,茶訊(94)第5期。
9. 34.賴正南(1998)。生活化的台灣茶業。鄉間小路。24(12)22-23。
10. 39.張紹勳(1996)。大型賣場企業形象與購買行為之研究。中國工商學報,85(6),363-413。
11. 吳武忠(1992)。現代餐飲從業人員需具備條件之探討。商業職業教育,49,1-4。
12. 李春芳(1999)。教師效能談流暢的教學技巧。教師天地,102,27~33。
13. 李麗日(1994)。教師效能之影響與提升。古今藝文,21(1),56-60。
14. 謝文英(1994)。教學品質之提升:談教師效能,竹縣文教,8,50-61。
15. 王立行(1998),〈腸病毒風暴的心理剖析與媒體效應〉,《新聞評議》,第283期,頁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