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方至民(2000)。《企業競爭優勢》。台北: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江靜之、李秀珠(1998)。〈市場競爭與節目多樣性之研究:以台灣三家無線電視台為例〉,《廣播與電視》,第三期第三卷:21-37。
朱則剛、吳翠珍(1994)。〈我國國小學生電視識讀能力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朱志宏(1991)。《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原書Easton, David. [1953]. The Political System.)
李慧敏(2001)。《台灣電視節目製作業的關鍵成功因素》。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李秀美(2001)。《我們在玩蹺蹺板:電視兒童節目實務與理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李文瑞(1999)。〈台灣地區衛星電視頻道之競爭環境與經營策略探討分析〉,《傳播管理學刊》,第一卷第一期:35-55。李秀珠(1998)。〈市場競爭對台灣無線電視之影響:從節目區位談起〉《廣播與電視》,第三期第四卷:143-160。
李玟譯(1997)。《電子媒體視聽率調查:將閱聽人變成有意義的數字及金錢》。台北市:廣電基金。(原書Buzzard, Karen. [1992]. Electronic media ratings turning audiences into dollars adsense.)
李昭毅(1996)。《台灣地區衛星電視頻道競爭地位與個體環境對競爭策略的影響》。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銓(1993)。《管理學》。台北:正中書局有限公司。
李宗琪(1993)。《電視廣告對兒童行為的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宋炎興(1991)。〈電視節目未來趨勢分析〉,《「邁向二十一世紀」電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東森榮華傳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東森幼幼台簡介》。東森媒體科技集團。
東森幼幼台專案組(2002)。《東森幼幼台節目編審規範》。東森媒體科技集團。
周岳曇(2001)。《台灣有線電視頻道外國節目之經營策略與現況分析》。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旭華譯(1998)。《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書Poter, Michael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iors.)
周昭蕙(1998)。〈頻道如何搶觀眾〉,《廣告雜誌》,86:44-47。
周庭萱(1996)。《衛星電視本土單一頻道經營業者之行銷策略分析─以衛普電腦台、春暉電影台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念生、管中祥、林文益譯(2001)。《電子傳播管理》。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林悅倫(2001)。《台灣公共電視台文化性節目規劃策略分析》。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嘉威(2000)。《品牌忠誠度之「品牌認同」研究─以運動鞋品牌NIKE為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靜伶(1998)。〈家長可以放心讓孩子看電視卡通嗎?〉,《廣電人》,43:51-52。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吳心欣(1999)。《兒童觀看電視之性別刻板印象解讀形態研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知賢(1988)。《不同類型國民小學兒童對兒童電視節目內容評價及收視習慣之分析》。台南:文山書局。
吳翠珍(1998)。〈兒童收看電視卡通行為研究─兼論媒體素養〉,《理論與政策》,3:48-75。吳翠珍(1996)。〈學齡前兒童對兒童電視節目的注意力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頁11-23。吳翠珍(1991)。〈影響兒童電視觀看時間因素之研究〉,《新聞學研究》,第四十四集:頁73-94。邱紫穎譯(1997)。日間電視節目的編排。台北:廣電基金。(原書Matelski, Marilyn J. [1991]. Daytime television programming.)
胡堯庭(1997)。《有線電視綜合性頻道對無線電視在節目策略上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祝鳳岡(1996)。〈廣播電台行銷策略與規劃〉,《廣電人》,21:40-41。
唐玉書(2000)。《民視行銷策略研究-以戲劇節目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鄭麗嬌(1998)。《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康敏平(1996)。〈台灣地區民眾電視節目收視行為研究〉,《世界新聞傳播學院月報》,6:89-113。
陳維農(2002)。〈本土化?全球化?〉,《廣告雜誌》,128:76-77。
陳延昇(2000)。《台灣宗教衛星頻道經營管理之研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本宗(1999)。《廣播電台競爭優勢與策略研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芊圭譯(1998)。《電子媒體經營管理》。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原書Pringle, Peter K., Starr, Michael F. & McCavitt, William E. [1991 ]. Electronic Media Management.)
陳清河(1997)。《ENG攝錄影實務》。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
黃德琪(2001)。〈2000年有線電視頻道收視分析─各類行頻道收視漲跌戶見,東森洋片台表現出色〉,《廣告雜誌》,120:94-98。黃葳威(2002)。《聲音的所在:透視電台節目規劃管理》。台北:道聲出版社。
黃葳威、林紀慧(2001)。〈台灣幼教頻道收視行為及幼教產品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專案研究計畫。
黃葳威(2000)。〈民眾對四家無線電視台滿意度調查〉。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計畫。
黃葳威(1998)。《文化傳播》。台北:正中書局。
黃葳威(1996)。〈有線電視節目規劃策略〉,《新聞鏡周刊》,387:36-37。
黃志成(1998)。《心理學》。台北:啟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瑩(1997)。〈兒童節目的新天空〉,《廣電人》,39:8-10。
黃朝琴(1994)。《有線電視經營管理之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毓容(2001)。〈2000年臺灣地區3∼18歲閱聽眾廣電媒體使用行為大調查〉,《廣電人》,82:24-29。許士軍(2001)。《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許長田(1997)。《策略性市場行銷學》。台北:生智文化。
莊克仁(1998)。《電台管理學-ICRT電台策略性管理模式》。台北:正中書局。
莊克仁(1996)。《廣播節目企劃與製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莊信凱譯(1997)。《電子媒體管理》。台北:廣電基金。(原書Czech-Beckerman, Elizabeth. [1991 ]. Managing electronic media.)
曹西玲(1998)。《掌握資訊─談媒體經營與問題》。台北:正中書局。
郭俶真(1997)。〈兒童媒體教育〉,《廣電人》,39:4-7。盛建南(1995)。〈有線電視節目策略探討〉,《資訊零組件雜誌》,40:39-46。張宏源(2000)。〈購併策略之運用及其對組織之影響-東森、和信兩大集團之營運實證研究〉。「二十一世紀兩岸廣播電視發展趨勢研討會論文集」。
馮小龍(1996)。《廣播新聞原理與製作》。台北:正中書局。
馮建三譯(1991)。《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遠流。(原書Williams, Raymond. [1990]. 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楊意菁、陳芸芸譯(1999)。《媒體原理與塑造》。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原書Grosserberg, Lawrence, Wartella, Ellen & Whitney, Charles. [1998 ]. MediaMaking: 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
楊雅琇(1997)。〈誰說我沒有市場〉,《廣電人》,39:11-18。
楊志弘(1994)。〈台灣地區傳播者研究之探討〉,《民意季刊》,189:67-97。
楊幸真(1993)。《由基模理論看兒童對電視訊息接收之理解與釋義》。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趙庭輝(1999)。〈廣電科技、家戶空間與家庭時間的論辯─英國媒體與文化研究的理論性觀點〉,《廣播與電視》,第十三期: 123-148。
廖鳳瑞(1995)。〈收視行為與親子互動的關係報告研究〉。「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台北。
鄭安翔(2000)。《有線電視體育新聞內容與產製分析─以年代體育台、東森育樂台、緯來體育台三家專業體育頻道為例》。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幼琍(1997)。《多頻道電視與觀眾》。台北:時英出版社。
劉幼琍、蔡琰(1995)。〈電視節目品質與時段分配之研究〉,《廣播與電視》,第二卷第一期:89-123。
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199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賴祥蔚(2000)。〈2000年台灣地區電視發展之趨勢〉,《廣電人月刊》,72:22-24。
賴國洲(1996)。《暑假期間兒童收視習慣案例分析》。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盧非易(1996)。《有線(限)電視無限(線)文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鍾起惠、陳炳宏(1999)。〈公共電視新聞性節目編排策略之研究─節目類型與收視率研究結構之觀點〉,《廣播與電視》,第十四期:63-87。
鍾起惠(1996)。〈多頻道環境觀眾收視行為之研究:以有線電視新店經營區為例〉,《民意研究季刊》,197:103-140。謝奇任、唐維敏、甘尚平譯(1997)。《大匯流:整合媒體、資訊與傳播》。台北:亞太圖書。(原書Baldwin, Thomas F., Stevens, McVoy & Steinfied, Charles. [1995]. Convergence: integrating media,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魏美凌(1995)。《衛視(STAR TV)節目策略分析及其中文台與國內三家電視台節目異同比較之研究》。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關尚仁(1992)。〈節目策略研究初探〉,《廣播與電視》,創刊號:15-33。
羅美慧(2000)。《我國有線電視發展寬頻網路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二、網站: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月報(2001),90年6月各縣市戶籍登記現住人口數。
[Online].Available:http://www.moi.gov.tw/W3/Stat/
TNT卡通頻道網站(2002)
[Online].Available:http://www.cartoonnetwork.com
東森幼幼台網站(2002)
[Online].Available:http://www.yoyotv.com.tw
東森新聞網網站(2002)
[Online].Available:http://www.ettoday.com.tw
迪士尼卡通頻道網站(2002)
[Online].Available:http://www.disney.com.tw
國家圖書館全國報紙資訊系統(2002)
[Online].Available:http://192.192.58.101/cgi/ncl9/m_ncl9_news
銘報新聞網站(2002)
[Online].Available: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comm/medianews/
三、英文部分
Anonymous (2001). Channel boost for euro Disney. Cable Europe, 6, 1-3.
Abelman, R. & Atkin, D. (2000). What children watch when they watch TV: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4(1), 143-154.
Anonymous (1999). Children’s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and the Law, 28(12), 9-11.
Albarran, A. B. (1997).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media.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lishing.
Aletha, C. H. (1983).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elevision use by preschool children.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Chan-Olmsted, S. M. & Kim, Y. (2002). The PBS brand versus cable brands: Assessing the brand image of public television in a multichanne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6(8), 300-320.
Cohen, J. (2002a). Do children learn to watch television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2(2), 264-280.
Cohen, J. (2002b). Television viewing preferences: Programs, schedules, and the structure of viewing choices made by Israeli adult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6(3), 204-221.
Carroll, R. L. & Davis, D. M. (1993). Electronic media programming: Strategies and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McGraw-Hill.
Dempsey, J. (2001). Disney preps channel for the preschool set. Variety, 383(6), 18.
Eastman, S. T. & Ferguson, D. A. (1997). Broadcast / cable programm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5th ed). CA /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Formichelli, L. (2001). Programming behavior. Psychology Today, 34(1), 10.
Heeter, C. & Greenberg, B. S. (1988). Cableviewing. Norwood, N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Jaramillo, D. L. (2002). The family racket: AOL Time Warner, HBO, the Soprano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quality bran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6(1), 59-75.
Johnson, M. M. (2001).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nd directions for controlling what children view.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5(9), 680-685.
Jordan, A. (1998). The 1998 state of children’s television report: Programming for children over broadcast and cable television. Annenberg Public Policy Center Survey Series, No. 23.
Krcmar, M. & Albada, K. F. (2000). The effect of an educational / informational rating on children’s attraction to and learning from an educational program.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4(4), 674-689.
Komaya, M. & Bowyer, J. (2000). College-Educated mothers’ ideas about television and their active mediation of viewing by three-to five-year-old children: Japan and the U.S.A..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4(2), 349-363.
Litman, B. R. (1979). The television networks, competition and program diversity.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23(4): 393-409.
Miriam E Bar-on & Broughton, Daniel D & Buttross, Susan & Corrigan, Suzanne et al. (2001).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television. Pediatrics, 107(2), 423-426.
Matelski, M.J. (1989). Broadcasting programming and promotions worktext. Boston: Focal Press.
Phipps, J. L (2001). Networks reach out to young viewers. Electronic media, 20, 20-22.
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
Salamon, J. (2001). It''s always saturday on TV. New York Times, E1: 03.
Schmuckler, E. (1999). Up in the air. Brandweek, 40, 54-58.
Sherman, B. L. (1995).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broadcasting / cable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Selberg, T. (1993). Television and ritual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26(4): 3-10.
Truett, C. (2001). The problem with prime time. Parents, 76(8), 27-28.
Van den Bulck, J. & Van den Bergh, B. (2000).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parental guidance patterns on children’s media use: Gender differences and media displacement.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4(1), 329-347.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7). Mass Media Research: A Introduction (5th ed). New York:Wadsworth Publishing Com.
Webster, J. G. & Lichty, L. W. (1991). Ratings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ociates.
Webster, J. G. & Wakshlag, J. (1983). A theory of television program choic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0(4): 430-446.
Wartella, E. (1980). Children as an audience. 新聞學研究, 43: 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