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部分
1. Albelda, R. P.,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By Race and Gender, 1958-1981,”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39, 1986, pp.404-411.
2. Bowler, M., “Women’s Earnings: An Overview,” Monthly Labor Review, Vol.122, No.12, 1999, pp.13-21.
3. Breger, M. J., “The Department of Labor’s Glass Ceiling Initiative: A New Approach to an Old Problem,” Labor Law Journal, Vol.43, 1992, pp.421-429.
4. Bierhoff, H. W., Cohen, R. L., and Greenberg, J., Justice in Social Relations,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6.
5. Belsley, D. A., Kuh, E., and Welsch, R. E., Regression Diagnostics: Identifying Influential Data and Sources of Collinearity, New York: John Wiley, 1980.
6. Baron, R. M., and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51, No.6, 1986, pp.1173-1182.
7. Delaney, J. T., and Huselid, M. A.,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 on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9, No.4, 1996, pp.949-969.
8. Delery, J. and Doty, D. H., “Models of Theorizing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sts of Universalistic,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 Performance Predic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9, No.4, 1996, pp.802-835.
9. Greenberg, J., “A Taxonomy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Theor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12, No.1, 1987, pp.9-12.
10. Homans, G. C.,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1.
11. Leonard, J. S., “The Impact of Affirmative Action on Employment,”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Vol.2, 1984, pp.439-463.
12. Leventhal, G. S., “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Equity Theory ? ” In Social Exchange :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ted by Gergen, K. J., Greenberg, M. S., and Willis, R. H.,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0, pp.27-55.
13. Mathys, N. J. and Pincus, L. B., “Is Pay Equity Equitable? A Perspective that Looks Beyond Pay,” Labor Law Journal, Vol.44, 1993, pp. 351-360.
14. Milkovich, G. T. and Newman, J. M., Compensation, 5th ed., Chicago: Irwin, 1996.
15. Mowday, R. T., Poter, L. W., and Steers, R. M., Employee-Organization Linkages: 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2.
16. Nelson, R. R., “State Labor Legislation Enacted in 1998,” Monthly Labor Review, Vol.122, No.1, 1999, pp.3-15.
17. Steers, R. M.,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22, 1977, pp.46-56.
18. Schermerhorn, J. R., Hunt, Jr. J. G., and Osborn, R. N.,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 th ed., New York: Wiley, 1994.
19. Seashore, S. E., and Taber, T. D., “Job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American Behavior & Scientists, Vol.18, 1975, pp.333-368.
20. Smith, P. C., Kendall, L. M., and Hulin, C. L., 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1969.
21. Thibaut, J., and Walker, L., “A Theory of Procedure,” California Law Review, No.66, 1975, pp.541-566.
22. Vroom, V. H.,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64.
23. Youndt, M. A., Snell, J. W., Dean, J. W., and Lepak, D. P.,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9, No.4, 1996, pp.836-866.
二、中文部分
1. 大澤齊子,「影響日本兩性工作不平等之制度因素探討」,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2. 王秉鈞主譯(Stephen P. Robbins著),管理學,台北:華泰書局,第四版,民國84年。
3.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七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民國85年。
4. 王素琴,「從女性勞動保護至兩性工作平等理念之實現」,勞資關係月刊,第17卷第11期,民國88年3月,頁16-32。5. 王雅芬,「台灣地區製造業性別職業隔離現象初步探討」,中國勞工,第943期,民國84年4月,頁10-14。6. 王雅芬、陳忠良合譯,「日本男女僱用機會及待遇均等法等相關法令修正條文」,勞工行政,第126期,民國87年10月,頁20-26。
7. 尤美女,男女工作平等法草案及相關文獻彙編,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民國79年。
8. 尤美女、施繼明、潘正芬、劉志鵬合譯,美、德、日、瑞典有關男女工作平等之相關法條譯述,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民國78年。
9. 尤雪娥,「員工個人屬性、工作特性、內外控傾向與工作滿足之關聯性研究─以台鐵局本部員工為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10. 尹衍樑,「組織變革策略對組織承諾之影響研究─以潤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電腦化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7年。1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華民國87年台灣地區婦女勞動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勞委會,民國87年。
12.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89年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台北:主計處,民國90年。
1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華民國90年台灣地區勞動統計年報」,台北:勞委會,民國91年。
14. 江玫君,「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績效之相關研究」,嶺東學報,第12期,民國90年4月,頁219-237。15. 李瑞鈴,「日本促進女性就業制度之研究─兼比較台灣相關措施」,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16. 李俊賢,「從兩性平權理念論兩性工作平等法之立法」,全國律師,第5卷第2期,民國90年2月,頁54-73。17. 李美慧,「績效評估公平性對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的影響─以巨匠電腦為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18. 吳錦錫,「兩性工作平等立法於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之衝擊與因應」,勞資關係月刊,第20卷第5期,民國90年9月,頁15-32。19. 林欽明,「美國服務業之女性就業:工作平等制度的經濟探討」,收錄於歐美兩性工作平等制度之比較研究,焦興鎧(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民國85年,頁147-190。
20. 林振賢,「談日本均等法修正與女工保護」,中國勞工,第991期,民國88年4月,頁6-10。21. 林清發,「主管向下影響行為與員工組織承諾之研究─公、民營企業的比較分析」,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22. 周志盛,「汽車修護人員的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南部地區兩家汽車經銷商為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23. 周志法,「領導風格、公平認知、員工工作滿足之關係探討」,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24. 徐瑤佩,「從政策立法觀點探討我國兩性工作平等問題」,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25. 高正國,「環境變動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及人員」,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26. 馬樹榮,「組織公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檢驗薪資制度知覺的調節效果」,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27. 陳忠良,「日本男女僱用機會均等法及勞動基準法之修正與評析」,勞工行政,第117期,民國87年1月,頁63-68。28. 陳自強,「人力資源管理對外派大陸幹部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29. 陳錦發,「論我國兩性工作平等法制之爭議問題─以美國兩性工作平等法制之相關立法與實施情況為比較對象」,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30.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三民書局,修訂四版,民國90年。
31. 郭玲惠a,「現今婦女勞動法令之檢討」,勞資關係月刊,第15卷第11期,民國86年3月,頁6-22。
32. 郭玲惠b,「我國婦女勞動法制之探視」,律師雜誌,第219期,民國86年12月,頁51-70。
33. 郭家祺,「兩性工作平等法制之研究─兼論我國兩性工作不平等之原因」,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34. 黃昭元,「單身條款的法律效力」,勞資關係月刊,第15卷第11期,民國86年3月,頁23-31。35. 黃坤祥,「政經環境變動下之人力培訓新思維」,工業關係管理本質與趨勢學術研討會,彰化:大業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主辦,民國89年12月,頁89-92。
36. 黃同圳,「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企業競爭優勢之新器」,收錄於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李誠(編),台北:天下文化,民國90年,頁23-52。
37. 張茹娟,「影響企業組織員工陞遷因素之探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38. 張緯良,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民國88年。
39. 張瑞當、徐漢祥、倪豐裕,「公平認知對組織成員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影響之實證研究」,中山管理評論,第9卷第1期,民國90年春季號,頁135-163。40. 許士軍,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第二版,民國71年。
41. 崔偉、張志強合譯(Saul D. Hoffman著),勞動力市場經濟學,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0年。
42. 婦女新知基金會,1999催生男女工作平等法手冊,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民國88年。
43. 莊順天,「工作特性、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之探討─以高雄市公民營銀行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44. 焦興鎧a,「工作場所性騷擾及其防治之道」,勞資關係月刊,第15卷第11期,民國86年3月,頁32-40。
45. 焦興鎧b,勞工法制之最新發展趨勢─美國勞工法論文集(二),台北:月旦出版社,民國86年。
46. 焦興鎧a,「美國兩性工作平等法律制度簡介」,勞資關係月刊,第17卷第11期,民國88年3月,頁6-15。
47. 焦興鎧b,「台北地方法院第一則有關工作場所性騷擾判決之解析 ─ 兼論美國制度所能提供之啟示 ─」,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期,民國88年7月,頁155-198。
48. 焦興鎧c,「私部門高階女性人力資源之開發及運用─美國玻璃天花板委員會報告初探」,經社法制論叢,第24期,民國88年7月,頁311-348。
49. 焦興鎧d,「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機能之研究」,律師雜誌,第243期,民國88年12月,頁63-87。
50. 焦興鎧a,「兩性工作平等法制之國際趨勢─兼論對我國建構相同制度所能提供之啟示」,經社法制論叢,第25期,民國89年1月,頁203-229。
51. 焦興鎧b,「同工同酬與同職同酬 ─美國之經驗─」,政大勞動學報,第9期,民國89年1月,頁65-110。
52. 焦興鎧c,「美國兩性工作平等救濟制度之研究」,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47期,民國89年12月,頁95-150。
53. 焦興鎧,「論兩性工作平等法草案(整合版)中有關工作場所性騷擾之規範─兼論其他幾項近期之相關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71期,民國90年4月,頁26-41。54. 菅野和夫,勞動法,東京都:弘文堂,平成11年。
55. 游騰馨,「人力資源管理對台商在大陸當地選用幹部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56. 董欣寧,「個人屬性、組織公平與組織承諾關聯性之研究─以中華電信國際電信分公司為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57. 廖苑君,「追求兩性工作平等,企業加油」,管理雜誌,第333期,民國91年3月,頁26-30。58. 劉梅君,「兩性工作平等法與母性保護之關聯 ─ 淺談育嬰假、家庭照顧假等促進工作平等措施的立法理由」,律師雜誌,第242期,民國88年11月,頁34-41。59. 劉志鵬,「兩性工作平等法草案(整合版)所定職場性騷擾之研究─以日本法制為比較對象」,月旦法學雜誌,第71期,民國90年4月,頁41-53。60. 黎士群,「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以Unix系統管理人員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1. 蔡秋月,「護理人員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台灣南部醫療機構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2. 賴志超,「程序正義、分配正義與組織成員工作意向之關係」,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3. 鍾利敏,「管理者之人格特質、工作滿足及組織承諾相關性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管理者為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4. 藍采風、廖榮利,組織行為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7年。
65. 嚴祥鸞,「工作場所性別文化的型塑」,福利社會,第59期,民國86年4月,頁18-22。66. 嚴祥鸞,「性別關係建構的科技職場」,婦女與兩性學刊,第9期,民國87年4月,頁18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