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山:〈僧官制度之研究〉,《中國佛教》第24卷11期。
內政部,民國十八年二月一日咨文,刊於內政部公報第二卷二期。
孔漢思、秦家懿:《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台北:聯經,1989年。
中央通訊社新聞稿,http://www.sino21.com,1998年6月3日。
《中國基督教年鑑》,1929年版。
《中國學院紀要》第3卷2號,1938年11月。
《少年中國》第2卷4期,1920年10月。
尤伯祥:《宗教自由之權利內涵研究》,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王文娟:《明代科舉考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王和雄:〈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之意義與界限〉,見於《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
紀念論文集》,1998年。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台北:文海,1966年。
王治心:《中國宗教思想史》,台北:彙文堂,1988年。
王明倫編:《反洋教書文揭帖選》,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王振寰:〈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1期,1989
年。
王樹槐:〈基督教教育會及其出版事業〉,見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期。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1992年。
方永泉:《西方當代宗教教育理論之評析:兼論對台灣教育的啟示》,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中會議事錄》(四)。
古健琳:《宗教自由之研究─以德、日憲法例探討我國憲法第十三條之意涵》,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台灣》,第六卷四號,台灣新報社,1935年。
《台灣天主教手冊》,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9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人光,1986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年鑑編輯小組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社教120週年年鑑》,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1985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八七教二字,一八六六四號函。
民眾日報1986年10月23日社論:〈喜見政府推行寬容的政治─新約教會錫安山曙光已現〉。
《民鐸》第3卷2號,1922年2月。
朱秉欣等:《教育機構增進宗教認知之可行性研究─教育部宗教教育專案計劃》,
輔仁大學,1993年。
朱雲漢:〈從總體社會結構的變遷看自力救濟性街頭運動的湧現〉,發表於「自力救濟與公權力行使研究」論文發表會,1988年11月。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
江燦騰:《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1992年。
江燦騰:《解嚴後的台灣佛教與政治》,「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之論文發表,1994年。
宋光宇:〈一貫道是歷史包袱下的受害者〉,《今日春秋》第7卷2期,1983年。
宋光宇:《天道鉤沈》,作者自印,1983年。
何希皓:《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以德國法為中心,並論我國之情形》,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何希皓:〈未成年人之基本權與親權的衝突〉,《憲政時代季刊》第22卷2期,1996年。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五版,1999年。
吳堯峰:《宗教法規十講》,台北:佛光,1996年。
吳庶深&黃麗花:《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文化,2001年。
吳明益:《國家管制教育市場的合理地位與制度因應─以教育權的保障為中心》,
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台北:博遠,1993年。
李亦園:〈台灣民間的現代趨勢〉,見於黃紹倫:《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李亦園:〈中國人信什麼教?〉,見於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1998年。
李英毅:〈父母教育權之確立〉,收於薛化元&周志宏編著:《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稻鄉,1994年。
李建忠:《政教關係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見於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學林文化,1999年。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元照,2001年。
李雅萍著:〈德國法上關於基本權之限制〉,《憲政時代》第22卷1期,1996年7 月。李湜源:〈論宗教自由〉,《文藝復興月刊》第121期,1981年。李嘉嵩:〈日本治臺─宗教政策考(一)〉,《瀛光》第128期,1963年10月。
李豐楙:〈仙道的世界─道教中國文化〉,見於《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1987年。
私立臺南長老教女學校:《教員會議記錄》,1934-1943年。
私立長榮中學編印:《校長回憶錄》,台南市私立長榮中學七十週年校慶紀念刊物,1956年。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周志宏:〈百年來台灣教育法制史之考察〉,見於周志宏:《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稻鄉,1997年。
周敬凡:《宗教自由的法建構─兼論「宗教團體法草案」》,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周璽:〈彰化縣志〉,見於《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六種第一冊》卷四,1962年。
招觀海:〈國民政府下之基督教〉,《文社月刊》第二卷七期,1927年6月。
林三欽:〈論基本權利之侵害〉,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2000年。
林玉體:《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1984年。
林本炫:《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1994年。
林本炫:〈國家、宗教與社會控制〉,《思與言》第34卷2期,1996年。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三民,1978年。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台北:三民,1993年。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四)》,台北:三民,1993年。
林富士:〈台灣中學教育體制中的「宗教教育」〉,見於詹德隆等:《宗教教育理論、
現況與前瞻》,台北:五南,2001年。
林進發:《臺灣統治史》,民眾公論社出版,昭和十年。
林銘光:《國小宗教性課程設計與發展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市佛教教育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林衡道:《政治與社會》,青文出版社,1982年。
《政治官報》,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初二日第三○一號。
《政府公報》,第一千二百二十七號,民國四年十月十七日,。
林端:《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 : 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台北:巨流,1994年。
邱惠君:《生命教育的一環─良心的培養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1年。法治斌&董保城:《中華民國憲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法治斌:〈政教分離、出版自由與公共論壇:試評Rosenberger v.Rector &Visitors of
University of Virginia〉,「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1993-1995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7年5月23日。
卓新平:《宗教與文化》,北京:人民,1988年。
查時傑:〈民初的政教關係〉,《中國近代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歷史系主辦,1987年。
洪德光:〈俎豆馨香──歷代的祭禮〉,見於《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1987年。
許世楷:《世界各國憲法選集》,台北:前衛,1995年。
許宗力:《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1999年。
許育典:〈人的實現與多元文化教育的法建構〉,《教育研究月刊》,2000年10月號。許育典:〈宗教自由vs.學術自由─以天主教大學憲章案為例〉,《教育研究》第88期,2001年8月。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許慶雄:《社會權論》,台北:眾文圖書,1992年。
許慶雄:《憲法入門》,台北:月旦,1992年。
許慶雄:〈人權的調整〉,見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月旦,1997年。
陶希聖:〈明代彌勒白蓮教及其他『妖賊』〉,見於陶希聖編:《明代宗教》,台北:學生書局,1968年。
教育部,台(86)高(三)字第八六一○四○七○號函,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十七日。
教育部之「生命教育學習網」:http://life.edu.tw/homepage/091/index.html<,上網日期:2003/1/12。
教育部之生命教育學習網「落實『「全人教育』」:
http://life.edu.tw/homepage/091/new_page_1.php?type1=1&type2=5,上網日期:2003/1/15。
〈教育界消息〉,見於《教育雜誌》第22卷8期,1930年7月。
張永明:〈德國與台灣宗教自由基本權與宗教立法之比較〉,《思與言》第39卷3期,2001年9月。
張欽士:《國內近十年來之宗教思潮》,北京:華文大學校,1927年。
張嫻安:〈盡人事聽天命─信仰自由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判決之研究〉,《輔仁法學》第11期,1991年。
孫效智:〈生命教育內涵與哲學基礎〉,見於輔仁大學主編:《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2000年。
孫慈雅:《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教會學校》,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孫德中編:《蔡元培先生遺文類抄》,台北:復興書局,1961年。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1984年。
馬小梅:〈私立學校的界定與性質〉,收於《私立、民辦學校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4年。
馬緯中:《法與宗教之研究─論現代法治國下的宗教自由》,台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徐寶謙:〈反基督教運動與我們未來的政策〉,《生命》第6卷5號,1926年3月。
殷海光:〈自由的倫理基礎〉,《殷海光全集(十五)學術思想(三)》,台北:桂冠,1990年。
郭正亮:《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1988)》,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郭秉文:〈五十年來中國之高等教育〉,見於申報館編:《最近之五十年》,1923年2月。
黃昭元:〈上帝要我上祂的學校─宗教自由與義務教育的衝突〉,《法學教室》第
74期。
黃昭元:〈信上帝者下監獄?〉,《台灣本土法學》第八期,2000年8月。
黃智慧:〈日本宗教教育現況評析--八所高中的實例〉,《教育研究集刊》第38期,1997年。黃隆民:《我國中小學實施宗教教育可行性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 士論文,1994年。黃錦堂:〈憲改中有關基本社會權之規定的檢討〉,收於《智庫叢書30─當前憲政改革方案》,台北:業強,1992年。
黃獻榮:〈論宗教自由〉,《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7期,1987年。陳怡凱:《基本權之衝突─以德國法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佩琪:《父母在學校教育上之權利》,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陳玲蓉:《日據時期臺灣宗教政策研究─以神道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陳啟天:《近代中國教育史》,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陳建榮:《宗教題材編入九年一貫課程適切性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陳迺臣:《宗教的教育價值》,台北:文景,1997年。
陳淑美:《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德行觀點及其教學分析》,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陳新民:《憲法學導論》,台北:三民,1996年。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三民,1997年。
陳新民:〈論憲法人民基本權利的限制〉,見於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台北:三民,1999年。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三民,2001年。
陳福濱:〈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見於林思伶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2000年。
陳慈陽:《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台北:翰蘆圖書,1997年。
陳銘祥:〈宗教立法與宗教自由〉,《月旦法學》第24期,1997年。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廖世德譯,台北:文殊,1987年。
陳德光:〈大學階段生命教育的內涵〉,見於輔仁大學主編:《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2000年。
陳瓊玉:《唐代佛教與政治、經濟的關係》,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葉仁昌:〈明清基督教傳入以前中國政教關係的傳統〉,見於葉仁昌:《五四以後的反對基督教運動》,台北:久大文化,1992年。
葉嘉熾:《宗教與中國民族主義:民初知識份子反教思想的學理基礎》,李雲漢譯,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第十八次學術討論會紀錄,1972年。
鄔昆如:〈宗教在中國社會中的定位〉,見於《中國近代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歷史系主辦,1987年。
楊政憲:《我國憲法中有關社會基本權規定之解釋》,1995年。
楊深坑:〈意識型態批判與教育學研究〉,《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卅輯》抽印
本,1988年。
楊深坑:〈現代化與後現代思潮下衝擊的師資培育〉,載於《教育:傳統、現代化
與後現代化》,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
楊惠南:〈一葦渡江•白蓮東來─佛教的輸入與本土化〉,見於《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1987年。
楊惠南:〈一貫道與佛教〉,《當代》第11期,1987年。
楊惠南:〈我所知道的一貫道〉,《聯合月刊》7期,1987年。楊惠南:〈台灣政教關係之種種〉,《台灣春秋月刊》第2卷10期,1990年。
楊翠華:〈非宗教教育與收回教育權之背景(1922-1930)(上)〉,《思與言》第17卷2期,1979年7月。楊翠華:〈非宗教教育與收回教育權之背景(1922-1930)(下)〉,《思與言》第17卷3期,1979年9月。楊翠華:《非宗教教育與收回教育權運動》,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楊樹藩:〈董仲舒的政治思想〉,見於《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二期,1960年12 月。楊慶堃著:〈儒家思想與中國宗教之間的功能關係〉,段昌國譯,見於段昌國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1979年。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1986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1993年。
曾文昌:《我國的宗教立法論》,台北:文笙,1985年。
舒新城:《收回教育權運動》,上海:中華書局,1927年。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第四冊,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北京:北京人民教育週報社,1963年。
彭國樑:《華東基督教大學之發展與影響(一九二一~一九四九)》,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彭國樑:《燕京大學之中國文化學術研究》,台中:昭人出版社,1975年。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1995年。
董保城:〈德國教育行政「法律保留」之探討〉,見於董保城:《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月旦,1997年。
詹德隆:〈台灣宗教教育的局面〉,見於詹德隆等著:《宗教教育理論、現況與
前瞻》,台北:五南,2001年。
蔡彥仁:《中國宗教研究 : 定義,範疇與方法學芻議》,台北 : 行政院國科會科資
中心, 民1994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日據下之臺政(一)》,1956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1956年。
臺灣教會公報,第1909期,1988年10月2日。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帝國行政學會臺灣出張所,昭和十一年。
劉真:《宗教與教育》,台北:台灣商務,1985年。
劉清波:〈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之法理探索〉,《法令月刊》第37卷3期,1986年。劉慶瑞:《比較憲法》,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2。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三民,1987年。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三民,1988年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三民,1990年。
趙君影:《漫談五十年來中國的教會與政治》,台北:中華歸主協會,1981年。
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鄭志民:〈台灣宗教教育的問題商議〉,《宗教哲學》第3卷2期,1997年4月。
鄭志明:〈教育的「聖俗」問題〉,《鵝湖》26:9。鄭梅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鄭連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出版,1965年。
鄭燦:《中國邪教禍源考》,台北:中國孔學會,1980年。
薛化元等:《教師地位與權利義務》,台北:業強,1990年。
謝扶雅:〈近代非宗教及非基督教運動概述〉,見於《中華基督教會年鑑》,上海:中華基督教全國協進會,卷8冊1,1925年。
謝瑞智:《教育法學》,台北:文笙,1996年。
《臨時政府公報》第四十七號。
曉明女子高級中學編:《人活在關係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倫理教育推廣中心印製。
曉明女子高級中學編:《全球倫理與宗教》,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倫理教育推廣中心印製。
曉明女子高級中學編:《信仰、宗教與人生》,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倫理教育推廣中心印製。
聯合報:〈國小男生 輟學出家〉,聯合報1997年6月1日5版。
聯合報:〈二百多名新約教徒,繞道夜登「錫安山」〉,聯合報1986年3月9日5版。
簡秀治:《成人參與宗教課程的動機及其影響---以香光尼僧團子竹林精舍佛學研 讀班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等:《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台北: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
顏厥安:〈凱撒管得了上帝嗎?由法管制理論檢討宗教立法〉,《月旦法學》第24期,1997年。薩孟武:《中華民國憲法新論》,台北:三民,1985年。
薩孟武:《中國憲法新論》,台北:三民,1989年。
瞿海源:《氾濫與匱乏》,台北:允晨,1988年。
瞿海源、林本炫、朱永昌:《宗教法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1989年。
瞿海源:〈台灣與中國大陸宗教變遷的比較研究〉,見於林本炫編譯《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1994年。
瞿海源等:《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及政策研究》,教育部委託案,1995年。
羅志淵:《近代中國法制演變研究》,台北:正中,1976年。
羅竹風:《人、社會、宗教》,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5年。
蕭文生:《自程序、組織與救濟觀點論基本權利之保障》,2000年。
嚴震生:《美國最高法院與宗教自由「禁止設置條款」與「自由行使條款」
的爭議》,台北:志一,1998年。
蘇永欽:《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月旦,1994年。
蘇永欽:〈台灣的社會變遷與法律學的發展〉,見於楊鳴鐸編:《當代法學名家論文集》,台北:法學叢刊社,1996年。
蘇永欽:《違憲審查》,台北:學林文化,1999年。
蘇永欽:〈部門憲法─憲法釋義學的新路徑〉,見於《當代公法新論: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2002年。
釋聖嚴:《比較宗教學》,台北:東初,1993年。
卡爾•巴柏:《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莊文瑞、李英明譯,台北:桂冠,1986年。
李安德:《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若水譯,台北:桂冠,1992年。
Bowker, John:《認識世界宗教》,蔡彥仁等譯,台北:遠流,2000年。
Dawson, Christopher:《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台北:桂冠,1992年。
Berman, Harold J.:《法律與宗教》,梁冶平譯,北京:三聯,1991年。
Brubacher ,J. S.:《西洋教育史─教育問題的歷史發展》,林玉體譯,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80年。
Kolakowski, Leszek:《宗教─如果沒有上帝》,楊德友譯,香港:牛津大學,1995年。
M. Weber:《宗教社會學》,劉援、王予文譯,台北:桂冠,1997年。
Müller,M.:《宗教的起源與發展》,金澤譯,上海:人民,1989年。
Müller,M. :《宗教學導論》,陳觀勝、李培茱譯,上海:人民,1989年。
W.James:《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蔡怡佳等譯,台北:立緒,2001年。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周憲文譯,台灣研究叢刊第三十九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29年。
牧田諦亮:《清末以後的廟產興學與佛教教團》,如真譯,新覺生雜誌社,11卷2、3期合刊。若林正丈:《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政治》,廖兆陽譯,台北:故鄉,1988年。
野上俊靜等:《中國佛教史概說》,釋聖嚴譯,台北:台灣商務,1989年。
蘆部信喜:《憲法》,李鴻禧譯,台北:月旦,1995年。
外文文獻
Alves,C.:The Christian in Education,London:SCM Press,1972.
Band, Edward:Working His Purpose Out, The History of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1847-1947.
Berlin, Isaiah:Four essays on liberty,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Brenda, G.:Fostering spiritu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religious dimension of schools:The report of a pilot study in 17 independent school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Spirituality,5(1), 2000.
Carper,J.C.&Hunt,T.C.(eds):Religious Schooling in America,Birmingham,
Alabama: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1984.
Carr,D.:Knowledge and Truth in Religious Education,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8:2,1994.
China Educational Commision:Christian Education in China,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
Cox,E.:Changing Aims in Religious Education,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66.
Cox,G.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Education,in
Sizer,T.R.(ed.):Religion and Public Education,Washington,D.C.: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67.
Crittenden,B.:Moral and Religious Education:Hist’s Perception of Their Scope and
Relationship,London:Routeledge,1993.
E. Durkheim: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New York : Free Press, 1995.
Eliade,Mircea ed.: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s.v. Religious Education , by Gabriel Moran ,New York:Macmillan,1987.
Fagerlind,I.:Research on Religious Education in the Swedish School System,
Character Potential,7:1,1974.
Frankl, V.E.:Man’s Search for Meaning,台北:敦煌,1968.
Grimmitt:Religious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Essex:McCrimmons,
1987.
Hardy,D.W.:Truth in Religious Education:Further Reflection on the Implications of
Pluralism,Sussex:The Falmer Press,1982.
Hare,R.M.:Essays on Religion and Educ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
Hesse ,K.:Kirche und Staat, in Evangelishes Staatslexikon, 2. Aufl. , 1975.
Hick,J.:An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n, London:Macmillan Himmelfarb,H.S.,1977 .
Hist,P.H.: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4.
Holley,R.:Religion Education and Religious Understanding,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8.
Holm,J.L.:Teaching Religion in the School:A Practical Approach,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Hudson,W.D.:Two Questions about Religious Education,London:Macmillan,
1987.
Hull,J.:Religious Indoctrination in the Birmingham Agreed Syllabus? In Faith and Freedom,30:88,1976.
Hull,J.M.:Studies in Religion & Education,London:Falmer Press,1984.
Isensee,Josef: Das Grundrecht als Abwehrrecht u. staatliche Schutzpflicht, in:J. Isensee/P. Kirchhof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Band V, § 111, 2. Aufl. Heidelberg 2000, Rn. 40.
James, W.: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Konvitz,Milton R.:Religious Liberty and Conscience,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68.
Latourette, Kenneth S.: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 in China,Taipei :Ch’eng-Wen Publishing company,1970.
Pfeffer, Leo:The Schempp-Murray Decision on School Prayers and Bible Reading,Journal of Church and State, Volume 5, Number 2 ,November 1963.
Marvell,J.:Phenome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Religious Education,in J. Hull(ed.),
New Direction in Religious Education,Basingstoke,England:The Falmer
Press,1982
Miller,R.C.:Theology and the Future of Religious Education,in Religious
Education,72:1,1977.
Kauper, Paul G.:Schempp and Sherbert:Studies in Neutrality and Accommodation,in Religion and the Public Order ,1963.
Kurland, Philip B.:The Regents’ Prayer Case,Supreme Court Review,1992.
Pieper, Josef:Belief and Faith, 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1975.
Phenix,P.H.:Religious Concerns 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N.Y.:Columbia
University,1959.
Pauline, D.:Social development,England:The National Society,1977.
Pfeffer, Leo:The Schempp-Murray Decision on School Prayers and Bible Reading,Journal
of Church and State, Volume 5, Number 2 ,November 1963.
Pfeffer,Leo:The New York Regent’s Prayer Case,Journal of Church and State,Volume
4,Number2,November 1962.
Schilpp, P.A.(ed.):The Philosophy of Karl Jaspers,N.Y.:Tudor,1957.
Schotten,Peter & Stevens, Dennis:Religion,Politics,and the Law,New York:
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96.
Scmitt ,C.:Freiheitsrechte und institutionelle Garantien , in:Verfassungsrechtliche Aufsaetze,1931.
Sealy,J.:Religious Education--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85.
Smart,N.:The Study and Classification of Religion,in Great Britain Encyclopedia,1990.
Swomley,John M.:Religious Liberty and the Secular State,New York:Prometheus Books, 1987.
Staff, Editorial:Private School Law in America , 2ed.,Rosemount:Data Research , Inc., 1989.
Thomas,R.M.:Religious Education,in T.Husen.& T.N. Postlethwaite(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ition),Vol.9,Oxford:Pergamon,
1994.
T’ang Liang-li (湯良禮):China in Revolt:How a Civilization Became a Nation,London:Noel Douglas,1927.
Ulich,R.:A History of Religious Education,N.Y.:N.Y. University Press,1968.
Wai-yiu Wan. (溫偉耀):Authentic Humanity in the Theology of Paul Tillich and Karl Barth,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xford, 1984.
Weber,Paul:James Madison and Religion Equality:the Perfect Separation,Review of
Politics,Volume44,Number2,April 1982.
Wilson,J.:Education in Religion and the Emotions,London:Heinenmann,1971.
Winkler, Edwin A.: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The China Quarterly 99,1984.
W. LaMorte, Michale: School Law─cases and concepts, 5ed.,Allyn & Bacon,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