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6: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俊煌
論文名稱:土石流災區橋樑復建工程相關問題探討
指導教授:翁駿民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土石流地震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921地震發生後,震央附近山區地質鬆軟,水土保持工作落實不易,加上河短水急,夏秋兩季常有颱風豪雨侵襲,在坡度較陡且地質條件較差之地區,極易發生土石流災害,造成道路路基流失或橋梁沖毀等公共設施之破壞,甚至人員傷亡,影嚮居民生活品質甚巨。
山區邊坡極不穩定之狀況,土石流滾下之粒徑,動輒以數公尺計,實非一般結構物可抵擋,若以經驗公式求土石流衝擊,因數值實在太大,設計時會因結構物尺寸太大,不符經濟之困擾,且景觀視覺笨重不討好,本文將僅就實際規劃設計時應考慮的項目及設計依據原則,作一簡單之闡述,並針對土石流災區橋樑復建工程規劃時(以加走寮溪之瑞興橋為例),橋墩尺寸大小及形式做簡單之統計,並以STAADⅢ程式進行結構分析。
橋墩之型式仍以壁式橋墩最適合,並應考慮採用鋼版全覆式保護橋墩以防土石流之衝擊。
以瑞興橋復建工程為例,加走寮溪土石流流速為3m,當土石流之粒徑小於1.5m,土石流之衝擊力約為210t,經分析桿件設計仍以地震力為控制因素,但當土石流之衝擊力大於210t時,橋墩設計將會由土石之衝擊力來控制,有別於一般橋梁設計。
當土石流之粒徑大於4.5m以上時,若採橋墩本身強度來法抵抗土石流衝擊力將會造成工程浩大且不經濟,故應配合其他河川主管機關,共同朝上游河川保育整治及設置土石流導流設施等方式來處理橋梁復建工程。
目 錄
摘要 1
第一章 緒論 1-1
1.1 前言 1-1
1.2 研究目標 1-1
1.3 研究內容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2.1 土石流之定義 2-1
2.2 土石流發生原因 2-1
2.3 土石流之主要特性 2-2
2.4 土石流發生之條件 2-2
2.5 土石流潛勢溪流 2-4
2.6 土石流力學特性: 2-12
第三章 土石流災區橋梁復建規劃設計原則 3-1
3.1 研究背景 3-1
3.2 土石流對橋梁的危害 3-2
3.3 國內既有之橋梁設計準則 3-4
3.4 河川結構物土石流之防制方法 3-5
3.5 橋梁因應土石流之規劃考量 3-7
第四章 以桃芝颱風災害瑞興橋復建工程為例 4-1
4.1 前言 4-1
4.2 規劃階段 4-7
4.2.1 規劃原則 4-7
4.2.2、水理考量 4-7
4.2.3 橋梁形式決定 4-8
4.2.4 橋梁引道 4-14
4.3 設計階段 4-17
4.3.1 土石流粒徑之決定 4-17
4.3.2 土石流導流設施及護坦設計 4-17
4.3.3 橋墩主體設計 4-27
4.3.4 橋墩墩柱保護設計 4-53
4.3.5 橋墩基礎設計 4-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5.1 結論 5-1
5.2 建議 5-1
參考文獻 參-1
表目錄
表2.1 台灣地區土石流危險溪流統計表 2-4
表2.2 土石流危險區域定方法種類及優缺點 2-9
表4.1 水理計算成果表 4-8
表4.2 規劃方案經費及工期比較表 4-9
表4.3 土石流顆粒大小與衝擊力統計分析表 4-18
表4.4 土石流顆粒大小與導流設施尺寸對照表 4-18
表4.5 土石流粒徑1.5m 橋墩設計各載重組合柱底應力統計表 4-32
表4.6 土石流粒徑1.5m 橋墩柱設計pccol分析結果 4-34
表4.7 土石流粒徑2.0m 橋墩設計各載重組合柱底應力統計表 4-35
表4.8 土石流粒徑2.0m 橋墩柱設計pccol分析結果 4-37
表4.9 土石流粒徑2.5m 橋墩設計各載重組合柱底應力統計表 4-38
表4.10 土石流粒徑2.5m 橋墩柱設計pccol分析結果 4-40
表4.11 土石流粒徑3.0m 橋墩設計各載重組合柱底應力統計表 4-41
表4.12 土石流粒徑3.0m 橋墩柱設計pccol分析結果 4-43
表4.13 土石流粒徑3.5m 橋墩設計各載重組合柱底應力統計表 4-44
表4.14 土石流粒徑3.5m 橋墩柱設計pccol分析結果 4-46
表4.15 土石流粒徑4.0m 橋墩設計各載重組合柱底應力統計表 4-47
表4.16 土石流粒徑4.0m 橋墩柱設計pccol分析結果 4-49
表4.17 土石流粒徑4.5m 橋墩設計各載重組合柱底應力統計表 4-50
表4.18 土石流粒徑4.5m 橋墩柱設計pccol分析結果 4-52
圖目錄
圖2.1 土石流防災對策流程圖 2-6
圖2.2 土石流危險溪流之判斷流程圖 2-7
圖2.3 土石流危險區域劃定流程圖 2-10
圖2.4 監測預警系統流程圖 2-11
圖4.1 土石流災區橋梁復建規劃設計流程圖 4-5
圖4.2 土石流之防治工法示意圖 4-6
圖4.3 規劃方案一(鋼拱橋) 4-10
圖4.4 規劃方案二(鋼箱梁橋) 4-12
圖4.4 規劃方案二續(鋼箱梁橋) 4-13
圖4.5 橋梁引道規劃方案 4-15
圖4.5 橋梁引道規劃方案續 4-16
圖4.6 橋墩保護導流設施設計圖 4-21
圖4.7 橋梁設計流程圖 4-28
圖4.8 基本週期model 4-29
圖4.9 橋墩應力分析model 4-30
圖4.10 土石流粒徑1.5m設計柱相關圖 4-33
圖4.11 土石流粒徑2.0m設計柱相關圖 4-36
圖4.12 土石流粒徑2.5m設計柱相關圖 4-39
圖4.13 土石流粒徑3.0m設計柱相關圖 4-42
圖4.14 土石流粒徑3.5m設計柱相關圖 4-45
圖4.15 土石流粒徑4.0m設計柱相關圖 4-48
圖4.16 土石流粒徑4.5m設計柱相關圖 4-51
圖4.17 土石流橋墩設計圖 4-54
圖4.18 土石流橋墩基礎設計圖 4-55
照片目錄
照片4.1 桃芝颱風過後清水溪與加走寮溪航照 4-2
照片4.2 瑞興橋受損航照 4-3
照片4.3 車龍埔斷層與瑞興橋關係位置 4-3
照片4.4 颱風過後加走寮溪之土石流殘留現狀 4-3
照片4.5 瑞興橋上構被沖毀現況 4-4
照片4.6 加走寮溪原有堤防及孤屋 4-4
照片4.7 瑞興橋施工便道 4-4
參考文獻
1. 水土保持手冊(1992),"貳:工程篇,第四章:土石流防治"。
2. 公路橋梁設計規範(1987),交通部技術標準規範公路類公路工程部。
3. 公路排水設計規範(1987),交通部技術標準規範公路類公路工程部。
4. 詹錢登(1998),土石流的發生於運動,土木技術第一卷第一期,第132-144頁。
5. 陳禮仁(1998),土石流的防災對策於相關法令芻議,土木技術第一卷第一期,第174-177頁。
6. 施邦築,謝正倫(1998),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區之判識,土木技術第一卷第一期,第200-211頁。
7. 林炳森(1998),土石流災害防治與防治工法之現常調查,土木技術第一卷第一期,第184-194頁。
8. 劉格非(1998),土石流防治工法簡介,土木技術第一卷第一期,第178-183頁。
9. 游繁結(1998),陳有蘭溪集水區之土石流災害,土木技術第一卷第一期,第178-183頁。
10. 施邦築、宋裕祺、李有豐、陳怡智(1999),土石流溪流橋梁規劃設計之考量,土木技術第二卷第十一期,第84-102頁。
11. 施邦築、李有豐、陳怡智(1999),土石流危險區內橋梁監測與預警系統之規劃研擬,土木技術第二卷第十一期,第165-177頁。
12.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1990),"花蓮縣銅門村土砂災害之研究調查"。
13. 中華防災學會(1999),"第二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花蓮美侖,民國88年4月15~16日。
14. 台灣地區公路網圖集(1995),台灣省交通處公路局,第31-32頁。
15. 行政院農委會(1996),"水土保持技術規範",民國86年8月。
16. 行政院農委會(1997),"1997年中日奧土砂災害防治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縣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民國86年5月14日。
17. 行政院農委會(1998),"1998年中日奧土石流危險區劃定研習會論文集",南投縣中興新村,民國86年4月22~24日。
18. 方恩緒、楊廷英主編(1986),"公路工程",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19. 尹承遠、吳仁明、翁勳政、歐陽湘(1994),"土石流危險區地質、地形、水文特徵與預警模式建立",能資所06-83-0282報告。
20. 尹承遠、翁勳政、吳仁明、歐陽湘(1993),"台灣土石流之特性",工程地質技術應用研討會(五)論文專集。
21. 江永哲、林欲益(1988),"土石流堆積性狀之初步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18(2):第15-27頁
22. 江永哲、鄭瑞昌(1986),"土石流發生特性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17(2):第50-69頁
23. 吳積善、田連權、張有富等(1993),"泥石流及其綜合治理",科學出版社。
24. 吳正達(1994),"河道坡度對土石流堆積長度影響之研究"。
25. 林炳森(1998),"土石流災害防治工法之現場調查與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87-2621-P-005-010。
26. 林柄森、方世杰、馮賜陽(1990),"土石流力學特性之試驗研究",土壤沖刷及河川沖淤研討會論文集,第199-211頁
27. 林呈、邱鵬豪、褚柄麟(1998),"陳有蘭流域賀伯颱風土石流與洪水災況之回顧",土木技術,87年3月號,第152-173。
28. 林智勇(1998),"複合斷面開放式壩攔阻功效之研究",中興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周憲德、旋子徽、王仲宇(1997),"安珀颱風靳珩橋勘災報告",台灣公路工程,第24卷,第5期,第2-9頁。
30. 周必凡、李德基、羅德當、呂儒仁、楊慶漢編著(1991),"泥石流防治指南",科學出版社
31. 周森茂編著(1986),"公路工程設計實務"。
32. 高橋 保(1997),"橫跨土石流潛勢區域之橋梁工程問題",土木工程防災系列研習會--橋梁工程系列四,第10-12頁,86年5月。
33. 連惠邦(1998),"梳子壩防治土石流開口寬度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87-2621-P-035-007。
34. 連惠邦(1996),"溪床堆積土體崩壞之土石流形成模式",第8屆水利工程研討會,第561-567頁。
35. 張立憲(1985),"土石流特性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16卷第1期。
36. 許銘熙、李天浩、劉格非、李國忠、張荻薇、邱昌平(1996),"從賀伯颱風災害探討公共工程之規劃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行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37. 游繁結、段錦浩(1996),"南投縣陳有蘭溪沿岸賀伯颱風災害初步調查報告",農委會委託計畫,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民國85年8月31日。
38. 游繁結、林成偉(1991),"土石流堆積特性之初步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2卷第2期,第1-20頁。
39. 游繁結(1990),"崩落型土石流之機制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NSC78-0404-p-005-06-B。
40. 游繁結(1987),"土石流之基礎研究(一)-土石流發生機制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18捲第2期,第28-45頁。
41. 游繁結、陳重光(1987),"豐丘土石流災害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18(1):第76-92頁。
42. 邱創益(1997),賀伯颱風造成山區道路崩坍之調查分析,第一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第25-42頁。
43. 謝豪榮(1997)賀伯颱風之泥沙災害與土石流之防治法,第一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第43-53頁。
44. 林炳森、賴佳伴、劉貴慎(1997)開放式欄莎壩攔阻功效之研究,第一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第55-69頁。
45. 連惠邦、陳禮仁、李韋德(1997)切口式防砂壩防治土石流之設計模式,第一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第71-82頁。
46. 黃宏彬(1997)土石流流速之研究,第一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第171-178頁。
47. 曾森煌、游繁結(1997)土石流顆粒碰撞機制之探討,第一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第191-198頁。
48. 林清華、段錦浩(2000)土石流攔阻工法構造物之力學分析研究,中興大學水保系碩士論文
49. 林信宏、段錦浩 2000梳子壩下游河床沖刷之試驗研究,中興大學水保系碩士論文
50. 何鴻文、陳俊堯(2002)桃芝颱風土石流受損重建橋梁復建規劃雨災因研析(台灣公路工程)
51. 葉昭雄(2001)天然災害造成交通中斷搶修情形報告(台灣公路工程)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2. 江永哲、鄭瑞昌(1986),"土石流發生特性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17(2):第50-69頁
2. 10. 施邦築、宋裕祺、李有豐、陳怡智(1999),土石流溪流橋梁規劃設計之考量,土木技術第二卷第十一期,第84-102頁。
3. 11. 施邦築、李有豐、陳怡智(1999),土石流危險區內橋梁監測與預警系統之規劃研擬,土木技術第二卷第十一期,第165-177頁。
4. 9. 游繁結(1998),陳有蘭溪集水區之土石流災害,土木技術第一卷第一期,第178-183頁。
5. 41. 游繁結、陳重光(1987),"豐丘土石流災害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18(1):第76-92頁。
6. 40. 游繁結(1987),"土石流之基礎研究(一)-土石流發生機制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18捲第2期,第28-45頁。
7. 35. 張立憲(1985),"土石流特性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16卷第1期。
8. 38. 游繁結、林成偉(1991),"土石流堆積特性之初步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2卷第2期,第1-20頁。
9. 8. 劉格非(1998),土石流防治工法簡介,土木技術第一卷第一期,第178-183頁。
10. 7. 林炳森(1998),土石流災害防治與防治工法之現常調查,土木技術第一卷第一期,第184-194頁。
11. 6. 施邦築,謝正倫(1998),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區之判識,土木技術第一卷第一期,第200-211頁。
12. 5. 陳禮仁(1998),土石流的防災對策於相關法令芻議,土木技術第一卷第一期,第174-177頁。
13. 4. 詹錢登(1998),土石流的發生於運動,土木技術第一卷第一期,第132-1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