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部(以出版年代近遠排序)
(一)典籍
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論語注疏》,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11月。
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孟子注疏》,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11月。
十三經注疏整理本《毛詩正義》,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10月。
十三經注疏整理本《春秋左傳正義》,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10月。
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尚書正義》,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9月。
(二)學者專著
張師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1月。
張師高評《左傳文章義法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10月再版二刷。
蒲衛忠《春秋三傳綜合研究》,臺北:文津,1995年4月。
張師高評《左傳之文韜》,高雄:麗文書局,1994年10月。
張師高評《左傳之文學價值》,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再版。
邱鎮京《論語思想體系》,臺北:文津,1988年2月四版。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臺北:漢光,1987年12月再版。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臺北:東大,1987年9月。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1985年9月第七次印行。
二、史部
(一)典籍(以成書朝代先後排序)
漢.司馬遷《史記》百衲本,臺北:臺灣商務,2001年1月臺一版第八刷。
漢.司馬遷,劉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新校史記三家注》,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12月。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1987年8月。
漢.司馬遷《史記》仁壽本,臺北:成文,1971年10月。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59年。
漢.司馬遷《史記》清.武英殿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漢.班固《漢書》百衲本,臺北:臺灣商務,1988年1月臺六版。
晉.陳壽《三國志》百衲本,臺北:臺灣商務,1988年1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百衲本,臺北:臺灣商務,1988年1月臺5版。
南朝齊.沈約《宋書》百衲本,臺北:臺灣商務,1988年1月臺6版。
唐.魏徵 等《隋書》百衲本,臺北:臺灣商務,1988年1月臺
宋.歐陽修《五代史記》百衲本,臺北:臺灣商務,1988年1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商務,1985年12月四版。
(二)《史記》相關研究(以出版年代近遠排序)
1. 民國以前
明.凌稚隆 輯校《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1992年3月。
清.吳見思《史記論文》,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10月臺二版。
清.李景星《史記評議》,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4月。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臺北:新文豐,1984年6月。
清.郭嵩燾《史記札記》,臺北:樂天,1971年3月。
清.吳汝綸評點《史記集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5月。
2. 民國以後
左海倫《司馬遷與史記》,臺北:臺灣商務,2003年2月。
王初慶 等著《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洪葉,2002年3月。
俞樟華《史記藝術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1月。
張大可《史記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1月。
張師高評 主編《史記研究粹編》,高雄:復文書局,2001年11月。
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
楊生枝 編著《史記語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12月。
呂培成《司馬遷與屈原和楚辭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徐日輝《史記八書與中國文化傳統》,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韓兆琦《史記題評》,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繆雨《史記與新聞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4月。
陳桐生《史記與詩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2月。
張大可 注釋《史記新注》,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1月。
趙生群《史記文獻學叢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黃鎮偉《歷史的黃鐘大呂--史記》,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里仁,1999年4月。
陳雪良《司馬遷人格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鄧鴻光《史家絕唱》,河南:河南大學,1998年8月。
鄭之洪《史記文獻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10月。
許凌雲《司馬遷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3刷。
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2刷。
楊燕起《史記的學術成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6年7月。
韋葦《司馬遷經濟思想研究》,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
楊生枝《司馬遷教育思想述略》,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
施丁《司馬遷行年新考》,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
張大可,俞樟華等著《司馬遷一家言》,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
張新科《史記與中國文學》,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徐興海《司馬遷的創造思維》,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陳桐生《史記與今古文經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1995年11月。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臺北:文津,1995年10月。
蔡信發《話說史記》,臺北:萬卷樓,1995年10月。
姚苧田 節評《史記精華錄》,臺北:文津,1995年4月二刷。
何世華《史記美學論》,臺北:水牛,1993年11月初版二刷。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臺北:文津,1993年11月。
崔適《史記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二刷。
劉光義《司馬遷與老莊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二版。
黃繩《史記人物畫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
周虎林《司馬遷與其史學》,臺北:文史哲,1987年7月。
朱東潤《史記考索》,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7年1月臺四版。
吳福助《史記解題》,臺北:國家出版社,1986年6月三版。
楊燕起 等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86年3月。
張維嶽《司馬遷與史記新探》,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11月。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10月三版。
王國維等《司馬遷其人及其書》,臺北:長安,1985年9月。
古國順《史記述尚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5月。
張大可 輯釋《史記論贊輯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
(三)史學論著
1.專著(以成書朝代先後排序)
唐.劉知幾 著,民國.呂思勉 評《史通釋評》,臺北:華世,1980年11月。
宋.鄭樵《通志》,臺北:臺灣商務,1987年。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5月。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樂天,1973年2月再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9月。
清.劉咸炘《四史知意》,臺北:鼎文,1976年2月。
2.史學研究(以出版年代近遠排序)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二冊,臺北:三民書局經銷,2002年9月再版。
柴德賡《史籍舉要》,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5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經銷,2001年10月14版。
布洛克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臺北:遠流,2000年3月16日一版4刷。
王基倫等著《四史導讀》,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8月。
黃中業編著《三代紀事本末》,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郭丹《史傳文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9年6月。
白壽彞《中國史學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4月。
瞿林東編著《史學與史學評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一冊,臺北:三民書局經銷,1998年3月再版。
汪榮祖《史傳通說》,臺北:聯經,1997年9月。
王錦貴《中國紀傳體文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6年8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1994年12月。
陳其泰《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9月。
高明士主編《中國史研究指南》,臺北:聯經,1990年4月。
陶懋炳《司馬光史論探微》,長沙:湖南師範大學,1989年11月。
呂思勉 等編《古史辨》第七冊,臺北:明倫,1970年3月。
三、集部(以作者朝代先後排序)
晉.陶潛《陶淵明集》,臺北:里仁,1985年4月。
唐.韓愈 著,清.馬其昶 校注,民國.馬茂元 編次《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漢京,1983年11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臺北:漢京,1982年5月。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4年12月四刷。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1974年10月。
宋.蘇軾《蘇軾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3刷。
宋.蘇轍《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2刷。
明.袁中道《珂雪齋近集》,臺北:偉文圖書,1976年9月。
清.李漁《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2年10月。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劉熙載《劉熙載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2001年10月。
四、哲學思想類(以出版年代近遠排序)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劉康德《老子直解》,上海:復旦大學,1997年12月。
高正《諸子百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1997年2月。
朱榮智《老子的人生智慧》,臺北:書泉出版社,1995年9月。
熊鐵基 等著《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術士》,臺北:里仁,1995年2月初版三刷。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1993年11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9月四刷。
司修武《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評議》,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6月。
張揚明《老子學術思想》,臺北:黎明,1991年5月三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1990年2月六版。
賀榮一《老子之道治主義》,臺北:五南,1988年5月。
老子 原著,余培林 註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1985年2月。
韓非子《韓非子集釋》四部刊要,臺北:漢京,1984年5月。
周紹賢《漢代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2月。
五、文學類(以出版年代近遠排序)
1.古文批評
清.金聖嘆 著,張國光 點校《金聖嘆批才子古文》,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4刷。
清.王符曾 輯評《古文小品咀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2月第二次印刷。
陶鼎尼《古文筆法探微》,臺南,1990年5月再版。
林雲銘《古文析義合編》,臺北:廣文,1989年元月七版。
周振甫等《古代名家寫作技巧漫談》,臺北:木鐸,1987年7月。
陸家驥《古文閒話》,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11月二版。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北:廣文,1985年10月再版。
吳闓生《桐城吳氏古文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11月臺3版。
2.文學研究
陳滿銘《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2002年7月。
仇小屏《章法新視野》,臺北:萬卷樓,2001年9月。
陳書良 等著《中國小品文史》臺北:桂冠,2001年9月。
許福吉《義法與經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6月。
劉松來《兩漢經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6月。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2月。
陳滿銘《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2001年1月。
李文初《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廣州:廣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12月。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8年12月。
蒲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李祥年《漢魏六朝傳記文學史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
周振甫《文章例話》,臺北:五南,1994年5月 。
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漢文學史綱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1990年12月。
鄭頤壽《辭章學概論》,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
徐小梅《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臺北:黎明,1983年11月。
林紓《畏廬論文》等三種,臺北:文津,1978年7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出版社,1976年6月。
六、論文
(一)學位論文(以畢業年代近遠排序)
1.博士論文
高禎霙《《史》、《漢》論贊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6月。魏聰祺《太史公「成一家之言」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元月。鄭圓鈴《司馬遷黃老理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6月。李寅浩《史記文學價值與文章新探》,臺北:國立臺灣師大博士論文,1991年。金苑《史記列傳義法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89年6月。張添丁《司馬遷春秋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85年6月。2.碩士論文
蔡雅惠《《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6月。金利湜《司馬遷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國立臺灣師大碩士論文,2000年。葉文信《左傳「君子曰」考述》,臺北:國立臺灣師大碩士論文,1998年。劉文星《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歷史哲學新探》,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郭瓊瑜《史記的褒貶義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葉淳媛《司馬遷之諸子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9年6月。張正平《司馬溫公通鑑臣光曰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8年6月。
盧心懋《左傳「君子曰」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7年6月。龔慧治《左傳「君子曰」問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7年。李寅浩《司馬遷與儒道法三家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5年6月。林麗娥《范曄之文學及其史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2年6月。(二)單篇論文(以發表年代近遠排序)
陳其泰〈司馬遷價值觀與儒學〉,《國際儒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八輯,頁159-175。
黃嫣梨〈司馬遷與儒道之關係〉,《文史十五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李偉泰〈史記論贊的互補〉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 論文抽印本,國立臺灣大學,2001年6月28-29日。
譚潤生〈《史記》中極短篇的藝術成就〉,《國文學誌》第五期,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1年12月,頁83-113。劭傳烈〈太史公曰的春秋筆法〉,《中國雜文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4月。
李偉泰〈試論司馬遷貶抑蕭何的原因〉,香港大學中文系 七十週年紀念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1997年12月。
黃翠芬〈左傳君子曰考詮〉,朝陽學報1,1996年6月,頁89-105。何三本〈史記引述左傳「君子曰」及易筮之研究〉,臺東師專學報4,1996年4月,頁77-152。楊松岐〈再論司馬遷的論斷語言藝術〉,《殷都學刊》,1994年第四期,頁45-49。
楊松岐〈論司馬遷的論斷語言藝術〉,《殷都學刊》,1994年第二期,頁45-48。
王守雪〈司馬遷的人才思想〉,《殷都學刊》,1994年第一期,頁54-57。
張師高評〈左傳史論之風格與作用〉,成功大學學報,23(人文.社會篇),1988年11月,頁1-57。
陳子謙〈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及其歷史發展〉,《廈門大學學報》,1984年第一期,頁122-130。
鄭良樹〈再論左傳「君子曰」非後人所附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8卷2期,1975年12月,頁50-51。鄭良樹〈論左傳「君子曰」非後人所附益〉,書目季刊8卷2期,1974年9月,頁21-28。
張以仁〈關於左傳「君子曰」的一些問題〉,孔孟月刊3卷2期,1964年11月,頁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