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15: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世州
研究生(外文):Shih-Chou Chan
論文名稱:探討「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生態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究-以台南縣生態社區之發展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practicing Ecological conception of Taiwanese Agenda 21 in the communities-A Case Study for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in Tainan County
指導教授:張珩張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erng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生態社區台南縣「生活環境改造計畫」
外文關鍵詞:Taiwanese Agenda 21Ecological communitiesTainan countyLiving Environment Proje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0
  • 點閱點閱:5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是一份由占全世界98﹪人口的國家,1992年於巴西「環境發展會議」(UNCED )中所簽署的重要文件,亦為解決二十一世紀經濟與生態等問題的全球性計畫。本研究比較了由國際主流之「二十一世紀議程」、「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等生態發展之模式,與另一支國內由營建署主導之「城鄉新風貌」、「生活環境改造計畫」等發展模式間落實之差異與優劣,並對於前兩階段之成果進行價值分析與論證。於研究中沿用國際認知較完整之的生態執行體制,旨在重新檢討國內強調執行下生態社區之相關缺失,利用較完整之國際生態價值系統,彌補國內遷就快速落實的生態發展理念之不足,並可作為日後推行整體的生態居住環境之參考與發展依據。

  本研究針對「九十年度台南縣生活環境總體改造計畫成果專輯」中所列之十二個發展較完整或具特色的社區,且被列入整體「生態綠網」之社區作為研究對象,冀望以台南縣境內發展具規模之生態社區,可一窺其縣內各社區生態化之現況與其相關發展課題與限制。經研究後發現:

  一、「二十一世紀議程」對於區域性生態居住議題並無進一步之論述;而「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內之生態理念,現今僅對於社區尺度具備就完整之討論,而對於「都市」尺度與「建築」尺度部分則尚未臻於完整。

  二、參考「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之規範精神,以社區之生態內容為研究背景,作為擬定本土性生態社區評估體系之依據,同時初擬生態執行因子,作為「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生態理念於社區落實因子之初探。

  三、台南縣整體生態策略可歸納出一下幾點課題:「策略機制」之「單一發展限制性」與「輔導機制臨時性」;在「環境認知」之「開發與保育衝突性」與「生態認知之偏差性」;與「社區主體」之「社區組織之不確定性」與「社區參與之流動性」等課題,導致台南縣之生態社區推展出現發展之瓶頸。

  四、台南縣生態環境混雜了三種不同環境模型,導致分類後仍呈現多樣價值層級之錯亂現象;而在五種環境層級中,「分類模式」出現了最高層級與最低層級兩軸向之趨勢,而在「評估體系」則出現了集中於中間層級之趨勢。趨勢之中皆發現了其所研擬之分類與體系,皆出現混淆不清之狀態。

  生態社區落實所面臨的是生活改造般之道德議題,此一論述基礎乃建立於抑制人類過度膨脹的自我意識與發揮民胞物與的同理價值,而這樣的價值有賴時空氛圍的醞釀與各界齊同努力。
  Agenda 21 was an important document, which was signed by 98%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ld in a 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 UNED - at Brazil in 1992, which was a global planning exercis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conomy and Ec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research aimed to discover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global thinking, which came from Agenda 21, and Taiwan’s Agenda 21 to Local Agenda 21. This involved looking into the loc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modals, which came from the Townscape Improvement Project, which was led by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CPA) to Living Environment Project which was in turn l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PA). The paper compared commonly perceived good and bad environmental practices, analyzed the results and demonstrated their Environmental value. The use of a mor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values as a supplement to the Taiwanese ecological conception development is considered, though this was limited by a necessary quick course of action. Finally, it could be a consultation or basis for practicing fully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 study focused on twelve ecological communities, which were mature or special in that they were included in the works collec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Project in Tainan County. These are also part of the ecological green networks in Tainan County. Therefore, we could understand what happens nowadays environmentally and what kind of restrictions there have been in the past. By reviewing the progress of improving ecological communities in Tainan County, the following observations and investigations were arrived at:

  1.Agenda 21 didn’t go far enough on the topic of discussion about regional ecological dwelling. Taiwanese Agenda 21 had complete discussion in the scale of community only, but it didn’t achieve the same objective in the scale of cities and buildings.

  2.According to the ideas in guidelines of Taiwanese Agenda 21, an estimating system for local ecological communities was constructed with the island’s ecological contents set for the researching background. At the same time framed ecological factors in practice were set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conception of Taiwanese Agenda 21 in the communities.

  3.Analyzing the parts of ecological tactic in Tainan county as a whole could generalize six problems which highlighted choke points in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the executing mechanism had two problems, one was that the single development resulted in restrictions, the other one was that the assistant mechanism was temporary. In a cognitive environment, some conflict was observed between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and some ecological cognizance was misunderstood. In the communities itself,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s organ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were both unsettled.

  4.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ainan County had three types of classification caused by a confusing phenomenon in the diversity of the value-hierarchy after classifying. In the five types of environmental hierarchy, there was still confusion i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system. (“The classification- hierarchy” had a tendency towards the highest and lowest of the level, and “the estimative-system ” had a tendency towards the middle of the level.)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was a moral subject along the lines of life reformed, and it was based on excessive expansion of mankind, which also depended on the atmosphere of space-time and worked hard at by all walks of life.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1-1-1 研究動機 1-1
    1-1-2 研究目的 1-2
  1-2 相關文獻回顧 1-3
    1-2-1 國內永續發展理念之沿革 1-3
    1-2-2 國內「二十一世紀議程」之相關論述 1-4
    1-2-3 國內生態居住環境研究之趨勢 1-5
  1-3 研究內容與範圍 1-8
    1-3-1 研究內容 1-8
    1-3-2 研究範圍 1-8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1-11
    1-4-1 研究方法 1-11
    1-4-2 研究流程 1-12

第二章 環境價值與生態居住環境之相關理論
  2-1 環境哲學之相關論述 2-1
    2-1-1 人類發展模式之歷程 2-1
    2-1-2 西方之環境倫理學說 2-2
    2-1-3 中國傳統之環境觀 2-5
  2-2 永續發展理念之發展歷程 2-6
  2-3 生態學理論與生態居住環境之研究 2-10
    2-3-1 生態學基本原理 2-10
    2-3-2 生態網絡理論之建構 2-12
    2-3-3 居住環境之生態原則2-16
  2-4 社區定義與類型之分析2-19
  2-5 國內生態社區之理念與相關研究2-21
    2-5-1 生態社區之環境價值與定義2-21
    2-5-2 生態社區之落實機制2-22
  2-6 小結2-27

第三章 「二十一世紀議程」生態理念與國內生態社區落實之策略
  3-1 「二十一世紀議程」之內涵與相關定義3-1
  3-2 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之內容與定義3-7
  3-3 國內推行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之方案內容3-10
  3-4 小結 3-13

第四章 落實「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生態理念於社區評估體系之探討
  4-1 國內社區生態發展課題之檢討4-1
  4-2 「二十一世紀議程」暨「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生態理念之檢討4-4
  4-3 「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暨「生活環境改造計畫」策略之檢討4-9
  4-4 落實「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生態理念與社區評估體系之研擬4-13

第五章  台南縣生態社區環境調查與落實「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生態理念之檢討
  5-1 台南縣之生態環境現況與政策5-1
    5-1-1 生態環境之現況5-1
    5-1-2 生態社區之政策沿革5-2
  5-2 台南縣生態社區之環境調查與分析5-7
  5-3 台南縣生態社區環境現況之課題檢討5-23
    5-3-1 策略機制之檢討5-23
    5-3-2 環境結構類型與評估體系之分析5-25
  5-4 小結5-3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6-1
  6-2 後續研究與建議6-4

■ 表目錄Ⅰ
■ 圖目錄Ⅲ
■ 參考文獻
■ 附錄
中文文獻
1.工研院能資所,〈永續發展,仍是個不可實現的夢想嗎?〉,國際通訊季刊第16期,行政院新聞局版台誌第10532號,1997年4月

2.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1999年6月,《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與機制強化策略規劃研究》,台北市都發局

3.王瑞香,《環境倫理學—對於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國立編譯館,1996年

4.王秀娟、郭瓊瑩,〈鶯歌鎮鳳鳴示範社區公園綠地系統之建立〉,永續生態城鄉發展理念與策略研討會,1997年11月

5.王海山等,《科學方法百科》,恩凱出版社出版,1998年7月

6.王安民,〈因應全球CO2減量背景下之永續都市規劃策略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1999年6月

7.王明傑,「台北市社區參與於實質環境營造機制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1999年7月

8.王秀芳,「永續都市物理環境因子之研究—以亞熱帶氣候台灣地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9.台南縣政府,「台南縣綜合發展計畫一」,台南縣政府,1996年5月

10.台南縣政府,「台南縣綜合發展計畫二」,台南縣政府,1996年5月

11.台南縣環境保護局,〈創造城鄉新風貌—台南縣推動社區活動生活環境改造成果專輯〉,台南縣環境保護局,1998年6月

12.台南縣環境保護局,〈88年度創造城鄉新風貌—台南縣推動社區活動生活環境改造成果專輯〉,台南縣環境保護局,1999年6月

13.行政院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總量管制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1999年6月

14.台南縣環境保護局,〈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創造城鄉新風貌—台南縣推動社區活動生活環境改造成果專輯〉,台南縣環境保護局,2000年12月

15.呂良銘,「綠鎮 生態城市規劃-以礁溪地區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16.台南縣環境保護局,〈90年度創造城鄉新風貌—台南縣推動社區活動生活環境改造〉,台南縣環境保護局,2002年3月

17.李永展,《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胡氏圖書出版,1995年

18.李永展、何紀芳,「社區環境規劃之新典範」,建築學報第十二期,1995年4月

19.李永展,「中國21世紀議程之制訂」,環境教育季刊,1997年4月

20.杜文郁,《都市綠園道生態設計之評估研究-以台中市經國園道為例》,1997年

21.汪靜明,《新自然哲學的生態保育思潮》, 跨世紀台灣環境教育生態教育論文選集,1999年

22.李永展、林元興,「生態鄉街規劃—以台北縣深坑鄉為例」,台灣省住都處市鄉規劃局,1998年6月

23.吳美真譯;Leopold Ando著,《沙郡年記-李奧柏德的自然沈思》,天下文化出版,1998年

24.李公哲,「聯合國二十一世紀議程與永續發展」,永續發展專刊46卷第一期,1999年1月

25.李永展、洪菁谿,<生態社區之營造>,水資源管理季刊,1999年4月

26.吳書萍,「應用「靈敏度模型」評估社區永續性--平等里個案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7.李永展,《都市指標系統對衡量台北市永續發之適用性及評估手冊研擬》,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2000年12月

28.吳綱立,〈建構全球在地化的永續城鄉地景〉,九十一年「高雄城鄉風貌觀摩暨經驗交流研討會」,2000年

29.吳孟勳,「生態街道與永續都市發展之探討」,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30.吳綱立、李麗雪譯,《永續都市-都市設計之環境管理》,六合出版,2001年

31.金恆鑣譯,《蓋婭,大地之母》,天下文化出版,1994年

32.林憲德,《現代人類的居住環境》,胡氏圖書出版,台北,1994年

33.林文政譯,Daniel Sitarz,「綠色希望—地球高峰會議藍圖」,天下文化出版,1994年6月

34.林憲德,「綠建築社區的評估體系與指標之研究—生態社區的評估指標系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7年5月

35.林憲德,「城鄉生態」,詹氏出版,1999年

36.林憲德,《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2002年6月

37.施鴻志等,〈社區實質環境品質評估作業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1996年

38.胡寶林,《都市生活的希望—人類都市與永續發展的未來》,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1998年6月

39.洪于婷,「都市發展永續性結構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40.徐炳勳譯;Frances Cairncross 著《美麗共生-使用地球者付費》,1992年

41.莊永芳,〈從環境倫理觀點探討森林遊樂區規劃開發與經營規範〉,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42.麥克尼利等;薛達元譯,《保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地景企業出版,1993年6月

43.游以德,《環境生態學》,地景企業出版,1999年9月

44.陳肇勳,「台灣農村住宅空間生態環境之研究—以苗栗縣公館鄉石牆村為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45.陳坤宏,「台南西區運河周圍地區生態空間營造之研究」,農業經濟半月刊,1999年12月

46.陳俊輝著,《哲學的基本架構》,水牛出版,2001年

47.陳裕益,「永續發展理念下都市住宅設備現況調查分析」,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48.張子超著,〈環保教師對新環境典範態度分析〉,環境教育期刊28, 1995年

49.黃世孟編,《基地規劃導論》,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出版,1995年12月

50.楊冠政,〈人類環境倫理觀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第二十八期,1996年

51.楊冠政,〈人文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第二十八期,1996年

52.楊冠政,〈生態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第三十期,1996年

53.曾裕恆,〈台灣住宅社區演變與發展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54.喻肇青,《住居的共生生態環境研究—共生生態住居空間發展模式之研究》,祐生文教基金會,1995年

55.楊冠政,〈生態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第三十期,1996年

56.張聖琳、王師編譯;Randolph T. Hester,《生活地景-閱讀文化地景經驗》,1999年

57.黃書禮,《生態土地規劃使用》,詹氏書局出版,1999年

58.黃偉晉,「台灣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執行過程評估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1999年6月

59.張珩,《生態建築—人與環境共生之理念》,土木技術第三卷第六期,2000年6月

60.許雅雯,「打造綠色家園:以環境教育推動生態策略的社區重建-中寮鄉災後社區重建案」,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61.黃世輝,《社區自主性營造的理念與機制》,建築情報出版,2001年9月

62.張隆盛,「二十一世紀議程之挑戰」,永續發展組政策委員會,永續(研)091-001號,2002年1月

63.張隆盛,〈我國永續發展的問題與挑戰〉,永續(研)091-026號,國政研究,2002年10月

64.鄭春發,「容受力與都市永續性發展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作個案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65.盧誌銘,「台灣21世紀議程的背景與現況」,愛鄉雜誌季刊,2000年7月

66.廖孟儀,「建立生態社區準則之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鄉聚落為例」,台灣大學環工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67.羅明茂,《住居生活空間營造的新視野》,建築情報出版,1998年8月

68.羅登旭,「都市永續發展之空間策略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69.簡吟純,「都市永續性指標系統之建立與評估-以臺北市為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70.鐘佾真,「永續土地使用規劃之評量系統—以台北都會區為例」,台北大學都研市計畫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西文文獻
1.Sim Van der Ryn, Peter Calthorpe (1986) A New Design Synthesis for Cities, Suburbs, and Towns:Sustainable Community . SAN FRANCISCO:Sierra Club Books

2.Robertson, Roland.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 Stage.

3.Ian L. Mcharg , (1992) Design with Nature .NEW WORK:John WILEY & Sons, Inc.

4.Niu,Lu and Kahn (1993)”Spatial System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onceptual Framework ”,Environment Management,17(2):

5.Marie D .Hoff,(1998)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tudies in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CRC Press

6.Miguel Ruano ,(2000) Ecourbanism: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s: 60 Case Studies. Barcelona: Gustavo Gilli,SA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