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元智大學(2002)。綜合校務自我評鑑報告書。元智大學綜合校務自我評鑑工作小組編訂。
王秀英(2001)。從教育成本理論探討國立大學資源分配與財務指標之建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8。石滋宜(2002)。總裁的六大學習。台北:希代書版。
行政院主計處(2002)。國情統計通報。台北:出版者。
行政院衛生署(2000)。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各科室標竿學習主題、進度及成果追蹤。台北:出版者。
吳清山、林天佑(2000)。教育名詞-教育指標。國立教育資料館。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82/basis3/29/a13.htm
Michael J., (1996/1996). The Benchmarking Book.
呂錦珍(譯)。標竿學習-向企業典範借鏡。台北:天下文化。
宋棋超(2001)。替「教育經費」把脈--教育經費保障比率探討。師說,156,35-42。李怡穎(2000)。建構我國科技大學專業系組教育品質指標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杜育紅(2003)。作為教育規劃技術的成本效益分析。大連教育網。取自http://www.foredu.com.cn/material/e/index.jsp?typeid1=2&typeid2=203
周明華(2000)。談技職教育經費之分配。技術及職業教育,57,37-42。林文達(1983)。教育經濟與計劃。台北:幼獅。
林劭仁(2000)。我國高級中學後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林容芊(2002)。從學生教育單位成本探討我國技職教育資源分配。職教論壇,69。取自http://www.sce.pccu.edu.tw/tveb/68-73web/69thweb/comment4.htm。
林雪花(1995)。計畫評估與成本效益分析。捷運技術,12,7-12。林嘉玲(1995)。向高標準學習挑戰的手法--標竿研究(Benchmarking)。工業簡訊,25(7),103-107。洪佩圓(2001)。我國國民中學教育經費基本需求指標及計算基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孫本初、陳衍宏(2000)。政府再造的利器--「標竿學習」理念基礎之介紹。立法院院聞,28(3),30-39。孫筱娟(2002)。標竿學習及其應用於圖書館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期刊組。高希均(1985)。教育經濟學論文集。台北:聯經。
高希均(1990)。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台北:聯經。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5)。當前教育問題與對策。台北:出版者。
張天津(2001)。我國技職教育的發展與挑戰。臺灣教育,601,6-9。張玉山、鄭英耀、蔡清華(2001)。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合理單位成本研究。教育部九十年度研究專案。
張芳全、余民寧(2001)。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毛額比率、國民所得、教育經費占政府支出比率之關聯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 249-282。張長桂(2002)。標竿學習法應用於地方政府之個案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美蓮(1995)。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張鈿富(1996)。台灣地區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3),18-40。張鈿富(1997)。教科文預算下限取消後的教育經費分配策略。政策月刊,26,2-5。張鈿富(2001)。需求導向的教育經費改革趨勢。教育研究,90,72-81。張豔華(2002)。建構中學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9)。教育部建教合作實施辦法。台北:出版者。
教育部(200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出版者。
教育部(2002)。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設專科部實施辦法。台北:出版者。
教育部(2002)。教育部輔導私立技專校院提昇教師素質實施要點。台北:出版者。
教育部(2002)。教育部獎補助私立技專校院整體發展經費核配申請原則及注意事項。台北:出版者。
教育部技職司(2002)。評鑑發展沿革-歷年各式評鑑詳細資料一覽表。取自:教育部技職司網頁:http://www.tve-eval.yuntech.edu.tw/
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1975)。教育成本及費用支出之分析。台北:出版者。
許敏溶(2003)。畢業生就業率列大學評鑑。中央日報。2003年1月12日,取自http://www.cdn.com.tw/live/2003/01/12/text/920112e3.htm
許添明(2000)。教育經費與教育改革。師友,391,5-10。
郭工賓(2001)。國小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珠(2001)。「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之評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7,125-145。陳麗珠(2001)。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改革之趨勢與展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報,12,51-69。
陳麗珠(2001)。國立大學校務基金政策實施成效之檢討。教育政策論壇,4(1),118-166。陳耀茂(2000)。談標竿法的引進、實施、滲透的過程。品質管制月刊,36(1),48-54。曾榮祥、吳貞宜(2000)。教育經費國庫負擔法與教育經費編列與保障基準法草案的比較分析。學校行政,7,91-100。曾榮祥、吳貞宜(2000)。開啟教育財政革新之新頁--「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內涵之芻議。學校行政,12,85-92。湯堯(2001)。主要國家技職院校教育品質指標系統之比較研究。教育部八十九學年度研究專案。
湯堯(2002,11月)。再論述高等教育經營策略分析:以建立內部品保系統與外部標竿系統為主。論文發表於國立濟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主辦之「推動高等教育整合與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學術研討會,南投。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師大書苑。
楊淑妃(2001)。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改革及其實施之研究。台灣教育。01,33-44。
楊福清(2001)。因應高等教育技職教育市場環境變遷競爭優勢之探討。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36,47-52。
廖專志(2002)。成本效應ABC-運用作業基礎成本/管理制度提升獲利與績效。取自於http://www.rebeccaz.com.tw/new/abc.htm
廖錦文(2002)。職業學校學習型組織指標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台北:五南。
蓋浙生(1995)。大學募款是必然發展的趨勢。教改通訊,6,13-15。
劉祐彰(2001)。推動教育財政革新--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之探討與評析。師友,411,57-61。
劉祥得(2000)。「標竿學習法」之研究--政府再造的新策略。中國行政評論,9(2),91-134。鄭育萍(2000)。教育指標的定義與發展歷史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1),103-126。戴久永(2001)。標竿學習創造臺灣新競爭力。管理雜誌,320(2),118-120。鍾任琴(1999)。私立技專校院教育經費補助改進計畫之研究。教育部八十八學年度研究專案。
簡茂發、李琪明(2000)。當代教育指標。台北:學富文化。
藍順德、王俊權(2000)。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主要內涵及其影響--提升教育經費運用績效,改善教育財政環境。主計月刊,551,36-48。二、英文部分
Alstete, J. W. (1995). Benchmar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dapting Best Practices To Improve Quality. ERIC Digest databases.
Ashok K., Jaideep M. & Ceasar . (1999), A quality competitiveness index for benchmarking, 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6(1), 12-21.
Bogan, C. E. & Michael J. E. (1994), Benchmarking for Best Pracices, New York: McGraw-Hill.
Coombs,(1972),Philip H. et. al. Managing Educational Cos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nsen, W Lee et. al.(1969). Benefits, Costs And Finance of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Chicago:Markham Publishing Company.
John M., (2000). Effective reporting in education. 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6). Education at a Glance: Youth Indicators: 1996,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 form http://nces.ed.gov/pubs/yi/index.html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8). Education at a Glance: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1998,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 form http://nces.ed.gov/pubs98/condition98/index.html
Nuttall, D. (1991).”Choosing Indicators”, Making Education Count: Developing and using International Indicators, OECD, Paris.
Oakes, J.(1986). Education indicators: A guide for policy maker.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rutgers University.
Oakes, J.(1989). What are education indicators? The case for assessing school contex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1(2), 181-199.
OECD,(1998).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1998. form http://www.oecd.org
Patricia K., Steven M., Sue MacBride & Laura L. (1996), Benchmarking for Best Practices in the Public Secto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Patricia W. (2000). Benchmar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 Australian Case Study.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37(1), 59-66.
Penelope S. (2002). Benchmarking Academic Research Output in Australian.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9950401.
Perlman, R.(1973).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New York:Mc Graw Hill Company.
Robert C. C. (1998), Global Cases in Benchmarking/ Best Practices from Organizations around the World, 513-533, Milwaukee Wisconsin: ASQ Quality Press.
Stephen L. P. & J. M. W.(1999).Benchmarking for Business Schools /Colleges: Implementing an Alternative, Partnership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September/October, 5-9.
Thomas , J.(1971). Useful Arbitrary Allocations. The Accounting Review, 6, 47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