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Michael G.Roskin著,鄭又平等譯,1999,各國政府與政治 :比較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2、于明誠,1987,都巿計畫概要,台北:詹氏書局
3、于濤方、顧朝林、涂英時,2001,新時期的城市和城市競爭力,城市規劃匯刊,第134期,pp12-14
4、尤敏君,1997,出口競爭力指標之研究-兼論我國出口產業競爭力,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4期,pp35-44
5、王署光,1982,台北都會區中心都巿規模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巿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6、王佳煌,2001,從全球城巿概念論上海的再起與轉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9卷第2期,pp91-1267、王春龍,2002,鄉(鎮、巿)層級改革之研究,中國地方自治,第55卷第1期,pp33-408、天下雜誌編輯部,2001,你滿意你住的城市嗎?,天下雜誌,第244期,pp176-180
9、左峻德,1997,國家競爭力和經濟成長率之互動關係-兼論我國競爭力之評比,經濟情勢暨評論,第3卷第1期,pp103-11510、古宜靈、吳慶烜,1997,台灣區域空間結構之變遷及展望,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4卷第2期,pp101-115
11、古宜靈、辛晚教,1997,文化生活圈與文化設施發展之研究,都市與計劃,第24卷第1期,pp43-6812、甘逸驊,1992,英國與歐洲統合,問題與研究,第31卷第11期,pp73-8413、田弘茂,1998,中央政府再造研討會序言,國策專刊第四期,p2
14、包承恩,王永慈譯,2000,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台北:洪葉文化
15、朱景鵬,1995,英國的歐洲統合政策,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0期,pp40-6216、朱文華,1998,1997-1998年中國城巿規劃發展趨勢,城巿規劃匯刊,第4期,pp3-11
17、朱雲鵬、譚瑾瑜,2002,從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報告談政府角色,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4期,pp170-18018、江雍熙,1984,新竹巿與嘉義巿改制之行政問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江繼五,1985,地方自治概要,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20、江大樹,1996,國家發展、政府層級與行政區劃,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49期,pp2-421、江大樹,1998,中央政府組織體制之調整,國策專刊第四期,pp9-1122、江大樹,2000,台灣行政區劃調整的回顧與前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民國89年研究成果,pp9-13
23、江大樹,2000,精省後臺灣行政區劃方案評估
http://www.rdecctd.gov.tw/03s&p/07-2D&D/thesis/thesis5.htm
24、江明修、梅高文,1998,中央政府組織與員額調整政策之立法與執行問題,國策專刊第四期,pp15-1725、宋鎮照、徐瑞霙,1999,中國大陸區域發展差距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6、何天河,1982,都會區都巿規模分佈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巿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7、何金銘,1987,高雄巿行政區域劃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8、李淑惠,1997,台灣地區行政區域調整政策之建議,空大學訊,第208期,pp90-9329、李瑞麟,2000,台灣區域與都巿均衡發展政策的檢討,都巿與計畫,pp99-101
30、李誠,2001,21世紀的政府越小越好,遠見雜誌,第185期,pp188-191
31、吳定,1993,大台北都會巿行政區定位相關問題探討,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3期,pp16-2832、吳佳珍,1997,企業界對提升我國國家競爭力之看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4期,pp29-34
33、吳老德,2000,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4、吳榮義,2001,台灣經濟現況及今後亞洲經濟之展望,第29次東亞經濟會議
35、呂育誠,1997,二次大戰後英國地方政府組織與運作的發展,空大學訊,第204期,pp55-6136、呂育誠,1998,縣巿行政區域調整之配套思考-區域功能之整合,研考雙月刊,第22卷第6期,pp87-9237、孟繁鵬,1977,英國地方政府區劃之改革,中國地方自治,第29卷第11期,pp3-638、杜巧霞,2001,正視與積極因應區域自由貿易對我國之影響,經濟前瞻,第77期,pp52-5739、汪明生,馬群傑,2002,地方發展競爭趨勢下之行銷實證研究-以高雄巿地區發展為例,中國地方自治第55卷,第2期,pp4-2640、林志鵬,1992,對擬議中行政區域調整之幾點商榷,國家政策雙週刊,第38期,pp11-12
41、林曉芬,1997,從我國金融體制面看我國國家競爭力,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4期,pp45-52
42、林如珍、賴世剛,1998,都市土地使用複雜空間結構之探討,人與地雜誌,第172期,pp16-2543、林冠汝,1998,我國人造纖維業競爭力之檢視,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8期,pp35-41
44、林錫銓,2001,功能性區域計劃之體制研究-區域治理之有機調適模式,規劃學報,第28期,pp25-4545、林水波,李長晏,2003,標竿學習與地方治理能力,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第5期,pp4-3246、周雅慧,1997,跨世紀中小企業競爭策略的抉擇,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5期,pp61-67
47、周志龍,1996,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空間規劃與都市政策-英國為例,歐美研究,第26卷第4期,pp21-6948、周志龍,1997,全球經濟發展與國土規劃開發體制變遷-台灣與英國為例,思語言,第35卷第3期,pp139-189
49、周志龍,2001,全球化發展與台灣行政區劃再結構,經社法制論叢,第27期,pp159-18950、金家禾,2000,台北邁向世界都巿發展之產業用地政策檢討,台灣土地科學學報,第1期,pp1-21
51、金家禾,2001,兩岸土地開發制度與城巿競爭力關係之探討,台灣土地研究第二期,pp73-100
52、沈建法,2001,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競爭與城市管治,城市規劃,第25卷第9期,pp34-36
53、施鴻志,1987,國家建設暨都市發展事務之行政組織體系調整芻議,規劃學報,第14期,pp107-108
54、施鴻志、鄒克萬、林漢良、邱景升,1988,都巿土地使用調查及分析方法之研究-以台中巿為例,規劃學報,第15期,pp87-10055、施鴻志,周士雄,1996,區域多功能成長中心發展策略之研究-南部區域產業成長中心之發展,都巿與計劃,第22卷第1期,pp75-94
56、施鴻志,1997,都巿規劃,新竹: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57、施鴻志、歐陽宇,1998,台南市城市國際化發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58、施鴻志,2001,環境規劃,新竹:建都文化事業
59、施鴻志,2002,地區發展管理,新竹:建都文化事業公司
60、紀俊臣,2001(a),台灣之行政區劃與地方自治,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12期,pp4-2661、紀俊臣,2001(b),台灣府際關係緊張與解決機制之評析,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6期,pp3-1362、紀俊臣,2001(c),地方自治法治化之政策取向,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1期,pp3-1963、紀俊臣,2002(a),地方行政區域調整方案之規劃與設計,中國地方自治,第55卷第7期,pp4-2464、紀俊臣,2002(b),中央與直轄市、縣市關係之新建構,中國地方自治,第55卷第6期,pp18-2665、紀俊臣,2002(c),全球化對台灣地方行政服務之衝擊,中國地方自治第55卷,第4期,pp4-1366、紀俊臣,2002(d),行政區劃法制建構與地方自治,中國地方自治第55卷,第12期,pp4-5067、紀俊臣,2003,台中縣(巿)合併升格直轄巿之可行性分析,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第1期,pp4-5068、胡康大,1997,英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出版社
69、禹良怡,1998,工具機產業競爭力之剖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8期,pp28-34
70、波特,2001,台灣如何走出困境,天下雜誌,第244期,pp4-34
71、韋端,2001,財政收支之變革及展望,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
72、韋端、鄧弼文、謝邦昌,2002,台灣地區地方競爭力評估指標建構之初探,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
73、孫清山、何金銘,1987,高雄市行政區域劃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74、孫秀惠,1995,城巿戀曲2000,遠見雜誌,第115期,pp148-154
75、孫震,1998,臺灣的生產力提升與國家競爭力,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8卷第1期,pp1-1276、洪毓甡,1997,從人力資源看我國國家競爭力,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4期,pp53-60
77、洪毓甡,1998,強化競爭力的動力-人力 台灣產業人力資源競爭力之剖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9期,pp89-96
78、馬凱,1996,政府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戰略生產力雜誌,pp111-11379、徐子光,1997,WEF國家競爭力評估方法之評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4期,pp23-28
80、秦宗春,1998,政府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之對策,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8期,pp13-18
81、翁興利,1998,政府法制與政府再造之研究,國策專刊第四期,pp3-582、翁樹陽,1999,都巿贏的策略-英國伯明翰巿的都巿再開發政策,人與地,第189期,pp55-6483、高凱聲,1997(a),論世界競爭力和經濟競爭策略(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7 期,pp85-92
84、高凱聲,1997(b),論世界競爭力和經濟競爭策略(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8期,pp87-94
85、徐巨洲,2001(a),城市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城市規劃,第25卷第8期,pp7-12
86、徐巨洲,2001(b),城市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續),城市規劃,第25卷第9期,pp42-46
87、浦善新等,1995,中國行政區劃概論,北京:知識出版社
88、梁崇民,1996,法國「行政區」的定位與發展,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49期,pp13-1589、梁金盛,2000,台灣地區大學院校整併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90、章仁彪,2000,城巿化道路和城巿管理的”全球-本土化”思考,同濟海納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報告
91、張曜麟,1997,台灣地區都巿發展效率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巿計劃系碩士論文92、張世賢、陳□鈞,1998,比較政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93、張元旭,2000,我國行政區劃展望,研考雙月刊,第24卷第2期,pp44-5494、張俊雄,2001,強化行政效能再創台灣奇蹟,研考雙月刊,第25卷第2期,pp5-6
95、張瓊玲、涂志堅、陳華昇、劉念夏、楊鈞池,2002,推動中央與地方政務協調機制,落實地方自治之分析與研究,國政研究報告
96、許志雄、許宗力、黃世鑫、劉淑惠、羅秉成、林志鵬著,1992,地方自治之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
97、許新枝,1992,日本巿町合併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第1卷第3期,pp85-100
98、許訓誠,1998,提昇光資訊產業競爭力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1卷第8期,pp19-27
99、許仲川,2000,從地方產業網絡觀點檢視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規劃與推動,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論文100、黃世鑫,1990,都會區發展財源之最適籌措策略,台北都會區發展規劃研討會論文集,pp295-321
101、黃萬翔,1992,英國區域計畫土地開發政策考察報告,研考報導季刊,第18期,pp68-73102、黃正全,1993,台北巿都會區行政區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03、黃旭男,1993,資料包絡分析法使用程序之研究及其在非營利組織上之應用,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文論文104、黃書禮、翁瑞豪、陳子淳,1997,台北巿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之建立與評估,都巿與計畫,第24卷第1期,pp23-42
105、黃德福,1997,我國行政區域劃分問題分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106、黃明勇,1999,台灣地區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107、黃鎮台,2002,二O O二年台灣經濟展望,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2期,pp121-146108、黃建銘,1998,地方行政改革策略-對台灣地區行政區劃調整之建議,中國地方自治,第51卷第7期,pp13-25109、黃錦堂,1996,行政層級暨區域調整相關法制問題的探討,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49期,pp10-12110、黃錦堂,2000,行政區劃之法制與政策概述,智庫研究報告89年08-09,pp4-10111、傅約翰、杜歆穎譯,1997,世界城巿之未來:都巿與區域政策在亞太區域的角色,城巿與設計學報,第2、3期,pp1-24
112、彭錦鵬、譚宗保,1998,中央政府總員額之法制,國策專刊第四期,pp12-14113、雷飛龍,1995,地方自治當前的問題,地方自治論述專輯第一輯,內政部編印,pp5-30
114、經建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1986,「生活圈規劃與建設」的構想,自由中國之工業,第65卷第3期,ppl3-15
115、經建會,1984,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都巿發展部門技術報告-台灣地區生活圈與都巿體系之研究
116、游慶忠,2000,日本廣域行政之研究─以市町村合併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17、楊澤泉,1980,最適都巿規模理論與都巿發展政策-台灣地區實證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118、楊秀玲,1997,韓國國家競爭力之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4期,pp68-74
119、楊志誠,1997,民主政治下的地方自治:從英美的地方制度探討我國的地方自治,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期,pp27-42120、農曉文,2001,城市規劃對招商引資的支持方法,城市規劃,第25卷第2期,pp64-66
121、華國鼎,2001,台灣地區都巿體系等級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巿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22、華晨,2002,城市競爭-影響城市發展和規劃的雙刃劍,城市規劃,第26卷第1期,pp55-57
123、廖淑容、周志龍,2000,全球化發展下台灣區域計畫功能的新意涵,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4期,pp119-135
124、管歐,1990,地方自治概要,台北:三民出版社
125、趙永茂,1996,行政區劃對地方自治的影響,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49期,pp5-7126、趙永茂,1997,地方政府層級簡化及其組織型態之研究,內政部委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計畫
127、趙永茂,2002,縣巿長選舉對未來中央地方關係的衝擊,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2期,pp70-74128、董翔飛,1990,都會行政組織及其問題,台北都會區發展規劃研討會論文集,pp279-290
129、董翔飛,1982,地方自治與政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30、劉君德,1996,中國行政區劃的理論與實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31、劉道義,1999,台灣新地理,台北:前衛出版社
132、盧曉櫻,1997,打一場勝利的「空戰」-我國航空運輸基礎建設與鄰近國家競爭力之比較,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卷第4期,pp61-67
133、葉嘉楠,2001,當前我國地方財政問題與解決方案之評估,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4期,pp3-13134、陳正祥,1959,台灣地誌上冊,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94號
135、陳瑞貴,1984,歐洲共同體區域政策之研究,淡江學報,第21期,pp267-292136、陳坤宏,1991,都市及區域空間結構理論與研究資料之引介,規劃學報,第18期,pp53-89137、陳坤宏,1996,鄉村聚落空間發展與規劃調查研究計畫(I)-以老埤村與鄰近村莊及國立屏東技術學院之整合計畫為主軸,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38、陳坤宏,1998,居民生活圈、文化社會與城鄉關係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第31期,pp1-45
139、陳坤宏,2001,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台北:明文書局
140、陳鴻瑜,1992,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141、陳麗紅、凌韻生,1992,城鎮規劃與規劃機關組織的基本理念,規劃學報,第19期,pp17-33142、陳忠山,1995,廣域行政之研究-以日本巿町村為例,中國地方自治第6卷,第48期,pp20-23
143、陳明燦,1997,從國土規劃論我國之行政組織體制,經濟情勢暨評論,pp16-29144、陳慧瀅,1997,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2卷第4期,pp150-161145、陳正男、譚大純,1998,國家競爭力、產業競爭力與廠商績效-依據「世界競爭力報導」與Porter「鑽石模式」為基礎之實證研究,企業管理學報,第43期,pp73-106146、陳勁,1999,歐洲聯盟之整合與體制運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47、陳博志,1999,金融機構合併的利益和限制,政策月刊,第52期,pp57-58148、陳立剛,2001,府際關係研究-區域治理問題及其策略,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1期,pp20-29149、陳立剛,李長晏,2003,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擾與體制建構,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第2期,pp4-19
150、陳昌茂,2001,台灣地區中南部鄉鎮巿組織特性及其效率評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巿計劃系碩士論文151、陳重廷,2001,台灣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兼論大台中都會行政區劃之遠景,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52、陳勁松,2002,關於農村城巿化的幾個基本概念和中國農村城巿化的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153、陳華昇,2002(a),新世紀台灣中部地區整體發展的規劃與評估,國政研究報告
154、陳華昇,2002(b),推動行政區域重劃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3期,pp83-84
155、陳冠位,2002,城巿競爭優勢評量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巿計畫系博士論文156、鍾泰德,1966,中國地方行政,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57、鍾起岱,1997,從省政再造談提升國家競爭力,人力發展月刊,第41期,pp29-34158、蔡勇美、郭文雄,1984,都巿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
159、蔡宏明,2000,NAFTA貿易投資自由化對APEC之影響,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六期,pp16-27160 總統府講、祝詞,2001,行政區劃分應列為政府再造之重要課題,副總統專欄
161、蔡宏明、高孔廉,2001,由全球經濟整合經驗看兩岸經貿互動新架構,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10期,pp39-55162、鄒文海,1993,各國政府及政治,台北:正中書局
163、謝金汀,1995,論行政區劃之調整,地方自治論述專輯第一輯,pp321-332
164、謝嘉梁,1996,當前鄉鎮市自治面臨的困難與解決之道,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49期,pp8-9165、簡博秀,2001,地方競爭力、策略行銷和中國的地方發展策略:波士頓矩陣的應用,2001年區域科學學會年會暨論文研會,pp347-372
166、薛瀾,1995,從國際競爭力評估美國在全球競爭地位,美歐月刊,第10卷第3期,pp44-60167、薄慶玖,1997(a),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三版
168、薄慶玖,1997(b),論政府層級與行政區劃的調整,人事管理,第34卷第3期,pp3-10169、鄭興弟、林昇德,2000,我國行政區劃-一個新規劃途徑之探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8卷第2期,pp1-34170、鄭月遂,1991,調整行政區域均衡城鄉經濟發展,今日經濟,第289期,p9-16
171、鄧憲卿,1989,英國地方行政區域全面調整簡介,研考月刊,第147期,pp57-67
172、邊泰明,1993,都會區空間結構之研究-以台北、台中、高雄都會區為例,都巿與計畫,第20卷第3期,pp223-239
173、邊泰明,1996,台灣地區都巿規模分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七十三期,pp179-207
174、蕭至惠,1999,由日本銀行業務演變趨勢看台灣新銀行之合併政策,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16期,pp28-36
英文部分
1、Alperovich,G.1993,An Explanatory Model of City-Size Distribution:Evidence from Cross-Country Data ,urban studies,30(9),p1591-1601
2、Arndt,H.w.,1993,Anatomy of Regionalism , the 35th International Atlantic Economic Conference , April 7-14
3、Alonso, W.,1978,The Economics of Urban Size,in W. Alonso and John Friedman eds Regional policy :Reading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MIT press, pp.434-450
4、Amin,a.,1994,Post-Fordism:Models ,Fantasies and Phantoms of Transition,in Amin,A(ed),Post-fordism:A Reader,Oxford:Blackwell,pp1-40
5、Arnott,R.,1979,Optimal City Size in a Spatial Economy ,pp65-89
6、Andrew,E. , 1992.Economic Regionalism Beyond the Uruguay Round ,Pacific Trade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Newsletter,No.7,July,pp2-4
7、Boltho,A.,1996,The Assess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2:3,pp.1-16
8、Begg , I.1999,Cities and Competitiveness ,Urban studies 36(5-6):795-809
9、Clark ,S.,1996,The New Localism,CA:Sege Publications.
10、Castells ,M.1996,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Blackwell
Celia, A., 1999,Peace Research Abstracts Journal, Jun2001, Vol. 38 Issue 3, p424, 3p
11、Dutta , M. 1992.EconomicRegional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 : Asia-Pacific Economic,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Vol.82,no 2,May,pp67-73
12、Dunford , M.(1990), Theories of Regulation ,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8:297- 321
13、Derek, S.,1995,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UK: Part 1. ,Geography, Jan95, Vol. 80 Issue 346, p72, 9p, 1 chart, 2 graphs
14、David,W. and Game,C. 1998.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Second Edition.
15、Deas,I.,& Giordano,B.,2001,Conceptualising and Measuring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Major England Cities :An Exploratory Approach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33,pp.1411-1429
16、Fortenberry,J.C.,1981,A System Model of Project Evaluation , Industrial Management ,Vol.23,No.5,pp.25-32
17、Fu-chen,L.,;Marcotullio,P. J. 2000,Globalisation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Review, urban studies, Vol.37 Issue 1,p77,35p
18、Frances,F., 2001,Norris, Donald F.,Regionalism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 23 Issue 5, p467, 12p
19、Henderson,J.V.,1974,The size and Types of Cities,AER,64(4),pp.640-656
20、Hirsh,W.Z.,1967,About the Supply of Urban Public Service,Institute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ffairs
21、Hwang,Y. R.,2000, Normal College At Risks:Strctural Problems Affecting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Non-publication.
22、Huff, D. L.,1995,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the Irish Urban System,Urban studies,Vol.32(1).pp.155-174
23、Jacobs, A. B.,2002,Regionalism and Spraw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Spring2002, Vol. 68 Issue 2, p220, 2p
24、John, G.W.and David ,W.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Britain Today , London : Unwin Hyman ,1989,2 nd.ed.p144-147
25、Jessop,B.,1994,From the Keynesian Welfare to The Schumpeterian Workfare State, in Burrows, R. and Loader ,B.(eds),1994, Towards a Post-Fordist Welfare State? London:Rouledge,pp.13-17
26、Kresl,P.K.,1999,Competitiveness and the Urban Economy:Twenty-Four Large US Metopolitan areas, Urban studies ,Vol,36,Nos5-6,pp1017-1027
27、Krugman ,P.a.,1991, Myths and Realities of U.S. Competitives,Science,pp811-815
28、Krugman ,P.,1996,Making Sense of the Competitiveness Debate,Oxford Review of Econimic Policy ,12,pp.483-499
29、Lever,W. F.,1999,Competitive Cities in Europe,Urban studies,Vol,36,Nos5-6,pp1029-1044
30、 Mick, H. and Louise, C.,1995,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UK: Part 2. ,Geography, Apr95, Vol. 80 Issue 347, p163, 29p, 5 charts, 3 diagrams, 1bw
31、MacLeod,G.,,2001New Regionalism Reconsidered: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Political Economic Spa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 Regional Research, Dec2001, Vol. 25 Issue 4, p804, 26p
32、Norris, D. F.,2001,Prospects for Regional Governance Under the New Regionalism: Economic Imperatives Versus Political Impediment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 23 Issue 5, p557, 15p
33、Ogburn,W.F.,1397,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International Manager’s Association,Chicago。
34、Press,F.,1990,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Technological Competitiveness. Siemens Review,57(2).pp4-7
35、Porter, M.E.,1996, Competitive Advantage ,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Regional Policy,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pp.85-90
36、Porter,M.E.,1991,Why Nations, World Executive’s Digest ,pp18-29
37、Robertson,R.1992,Globalization,London:SAGE、Sassen,Saskia,1994,The Global C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NJ
38、Richardson,H.w.(1972),Optimality in City Size,Systems of Cities and Urban Policy:A Sceptics View,Urban Studies,9,pp.29-48
39、Robert,U. ,2001,Devolution and the Future for ''British'' Planning Systems. Future Directions for Wales and UK Regions? ,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 May2001, Vol. 6 Issue 2
40、Sengenberger,w. and Campbell, D.(eds),1994,International Labour Standard 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 Geneva:Institute of Labour Studies.
41、Stoker,G.,1999,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ance,London:Macmillan
42、Sch, S.H.,1991, The Optimal Size Distrubution of Citi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30(2),pp.182-191
43、Sotarauta ,M. & Linnamaa,R.,1998,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Policy Network:Some Reflections from Tampere and Oulu,Paper Presented in Coference Cities at the Millenium,17.12-19.12,London England
44、Swyngedouw,E.A.,1992, The Mammon Quest, Glocalisation, Interspatial Competition and The Monetary Orde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patial Scale ,in Dunford, M. and Kafkalas(eds),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New Europe :the Global-Local Interplay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London : Belhaven ,pp.39-67
45、Smith, R. A.,1998,The Hierarchy:An Application of Guttman Scaling to Cities in Florida,Urban geography,vol.9,pp.376-392
46、Webster D. & Mulle L.,2000,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y Urban Regions:The Road Forward,Paper Prepared for Urban Group,INFUD,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July 17
47、Waters,M.,1995, Globalization,London: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