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09: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瑜明
研究生(外文):Yu-Ming Chang
論文名稱:我國有線電視費率制度之分析:一個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ariff Institution of Cable TV in Taiwan: A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指導教授:王慶輝王慶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Fei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歷史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費率制度有線電視
外文關鍵詞: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new institutionalismcable televisiontariff institu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3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我國現行的有線電視費率制度是一種「成批訂價式」的費率制度,這種制度的形成,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在我國有線電視產業的發展歷程中所逐漸形成的。所以,要研究此項制度所引起的問題爭議,就不得不回顧先前的「歷史遺緒」對此制度發展的影響。因此,本文中著重的焦點之一,便是民國82年「有線電視法」的立法過程,這是我國有線電視產業法制化的時點,也是有線電視費率制度從非正式到正式制度的關鍵點。促使立法的遠因,是台灣社會在政治上解嚴之後對於資訊吸收的渴望以及「開放媒體」的訴求,使得政府在政策上開始慢慢鬆綁;而近因則是美國貿易報復的壓力,迫使執政者不得不積極面對有線電視產業的發展現實,促使82年有線電視法的產生。而在立法的過程中,行政部門、立法部門以及多元利益團體所扮演的角色與行為,則充分影響了實質的政策產出,但相較於某些具爭議性的條文,例如資本額限定、分區經營家數等,有線電視費率制度的討論,則承襲先前業者所沿用的制度,並沒有大幅改變,加上立法急促,政府部門所應扮演維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角色,也在立法時限的壓力下完全忽略。而之後暫行管理辦法的頒行,更是讓有線電視費率制度形成了一種無法可管的窘境。
在費率制度不斷引爆爭議之後,早自民國86年起,政府部門就曾試圖以「分級付費制度」來取代現行的費率制度,可是屢屢遭致挫敗,終告放棄。為什麼一個不夠完善的制度能被持續沿用至今,而無法選擇更好的制度加以替換?筆者利用歷史制度主義中關於制度維持下路徑依賴作用的機制來試圖解答,得出三個面向的可能解釋:第一,是既得利益者的學習能力與抗拒制度變遷。第二,是國家機關在政策上的過於消極而喪失主導權。第三,是消費者抗拒意識的激化與漸漸適應。
最後是本文研究所得的發現:首先,我國有線電視費率制度所引起的爭議並不單純是制度設計上或政府管制上的缺失造成的,當然,也不能歸因為業者與民眾間對於付費多寡認知的差距,而是一種在有線電視產業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累積延續下的產物。其次,民國82年的「有線電視法」制訂,原本是制度變遷的最佳時機,卻因各方利益團體的角力,加上急於立法的壓力,忽略了費率制度的缺失與預見制度引起爭議的可能,直接承襲非正式制度而加以法制化。最後,由於制度的形成,產生一批既得利益者,即新近入有線電視產業的財團業者,在經過多年的市場併購後,已經操縱了整體有線電視市場資源的權力,在如此的環境下,不僅國家機關因為放任產業失序而喪失政策主導權,同時,民眾也因為環境適應的關係而逐漸退出有線電視費率制度的改革的行列,最後的結果便是此制度的持續沿用。
Now our country’s recent cable TV tariff institution is the “bundle pricing” institution. The formation of this kind of institution does not come out for no reason but transforms by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cable TV industry. To discuss the argument caused by this system, we have to retrace the effect that previous “history legency” does to it. Therefore, one focus to my essay is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of “The cable television law” in 1993. It was not only the time that our country’s cable TV industry executed legally but also the key point that the cable TV tariff institution formalized from an informal one.
During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what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he legislative department and the multi-interests organization act and how they behaved greatly influenced the valid policy producing. Some arguable clauses, like “the limited paid-in capital” and “the numbers of cable TV system operators in the given area” changed nothing but followed the previous institution. Then publishing “The temporary regulations governing cable TV program transmission systems” even led the cable TV tariff institution to a completely lawless situation.
Since 1997, the government has tried to substitute “tier services” for the recent tariff institution. Because of constant failing, the government gave up eventually. I tried to resolve this disputation by utiliz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path dependence under the keeping constant institution in 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hen I got several capable explanations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dispute from cable TV triff institution in Taiwan is not caused by institutional design either by the resistance of triff between subscribers and system operators. It’s a accumulated produ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ble TV industry.” Second, “national organization was so passive on the policy that it lost the initiative.” Third, “consumers’ instigation of resistant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adapt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第三節 關於有線電視的相關研究文獻 6
一、官方的專案研究 7
二、碩博士論文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9
一、研究方法 19
二、章節安排 19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 21
第一節 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派別 21
一、新制度主義的發展 21
二、新制度主義的派別 25
第二節 歷史制度主義的理論發展與研究特徵 30
一、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 30
二、歷史制度主義的理論建構與研究特徵 32
第三節 本文的研究架構 35
第三章 我國有線電視發展及費率變化 40
第一節 我國有線電視的發展過程 40
一、社區共同天線時期(1970s-1993) 40
二、第四台及民主台時期(1980s-1993) 43
三、有線電視播送系統時期(1993-1998) 45
四、有線電視時期(1998年迄今) 46
第二節 我國有線電視發展各期的收費情形 47
一、社區共同天線時期 47
二、第四台時期(含民主台) 48
三、有線電視節目播送系統時期 50
四、收費標準公告後之收費情形 51
五、收費標準公告前(86年)與公告後(87年)收費情形之探討 53
第三節 我國有線電視費率爭議探討 58
一、業者質疑有線電視費率管制的正當性 58
二、政府無法確定有線電視業者提供資料之可靠性 59
三、雖為價格上限管制,卻難發揮實質成效 60
四、有線電視業者上下游交叉補貼問題 61
五、地方政府審核收費標準所產生的問題 61
六、收視費審核呈現泛政治化 62
第四章 我國有線電視費率制度正式化的初始條件 64
第一節 「有線電視法」產生的遠因和近因 64
一、遠因:國內社會環境的變化 64
二、近因:美國貿易制裁的壓力 67
第二節 我國有線電視法的立法過程 68
第三節 影響有線電視法制定的主要參與者 73
一、行政部門:行政院新聞局與國民黨 75
二、立法部門:立法委員(特別是法案增修議員) 78
三、社會多元利益團體 80
第五章 有線電視費率制度的存續分析 87
第一節 既得利益者的學習與抗拒制度變遷 88
一、財團的進入與有線電視市場力量的集中 88
二、財團對制度變遷的抗拒:「有線廣播電視法」的修訂結果94
第二節 國家機關的喪失先機 99
一、消極的管制階段(1969-1989) 100
二、積極的管制階段(1990-1993) 103
三、自由放任的管制階段(1993-1998) 105
第三節 消費者抗拒的激化與適應 107
第六章 結論114
第一節 我國有線電視費率制度爭議具有歷史延續性 114
第二節 歷史制度主義對有線電視費率爭議的解釋力 11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之建議 119
參考書目 121
附 錄 132
中文部分
一、官方資料
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事業處:《中華民國89年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初版,2000年)。
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事業處:《中華民國86年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初版,1997年)。
行政院新聞局:《世界主要國家有線電視收費情形》,(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9年)。
行政院新聞局:《問題與對策─全國有線電視研討會記實》,(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0年)。
行政院交通部科技顧問室:《有線電視規劃研究》,(台北:行政院交通部,1991年)。
行政院建立有線電視系統工作小組:《有線電視立法參考文獻(上、下冊及附錄)》,(台北:行政院,1990年)。
行政院有線電視專案小組規劃組:《有線電視問卷調查報告書》,(台北:行政院,1990年)。
行政院建立有線電視系統工作小組:《研究報告書》,(台北:行政院,1985年)。
二、專書
尤英夫:《有線電視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世紀法商,初版,1994年)。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初版,1997年)。
何吉森:《有線電視法解析》,(台北:何吉森,1994年)。
李天鐸、劉現成:《亞太媒介圖誌》,(台北:亞太圖書,初版,1999年)。
陳敦源:《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2002年)。
彭芸、鍾起惠:《有線電視與觀眾》,(台北:廣電基金,初版,1997年)。
彭芸:《各國廣電政策初探》,(台北:廣電基金,初版,1994年)。
馮建三:《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每體的若干變遷》,(台北:台灣社會研究,1995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一版,2000年)。
劉幼琍:《多頻道電視與觀眾:九十年代的電視媒體與閱聽人收視行為研究》,(台北:時英,初版,1997)。
劉幼琍:《有線電視經營管理與頻道規劃策略》,(台北:正中書局,初版,1994年)。
鄭瑞城等:《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初版,1993年)。
鄧榮坤、張令慧:《有線電視解讀》,(台北:月旦,一版,1994年)。
Andrew Heywood原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一版,1999年)。
Douglass C. North原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初版,1994年)。
Douglass C. North原著,劉瑞華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初版,1995年)。
Isaak C. Alan原著,黃紀、陳忠慶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初版,1991年)。
三、期刊論文
方蘭生:〈「有線電視法」草案的問題點〉,《廣告雜誌》(台北),第12期(1992年4月),頁24-26。
王郁琦、張欣玲:〈有線電視新進業者的競爭管制─法規與政策分析〉,《理論與政策》(台北),第51期(1999年9月),頁89-110。
王國樑:〈我國有線電視收費標準與計算公式之研究〉,行政院新聞局(1996年)。
王慶輝:〈報酬率管制〉,《空大學訊》(台北),第289期(2002年5月),頁110-115。
王慶輝:〈價格上限管制〉,《空大學訊》(台北),第270期(2001年5月),頁108-112。
石世豪、官智卿:〈我國有線電視相關產業結構概況〉,《月旦法學》(台北),第46期(1999年3月),頁20-24。
石世豪:〈有線法制無限困擾--應急立法與過渡政策下的有線電視〉,《當代》(台北),第124期(1997年12月),頁120-123。
石世豪:〈有線電視相關產業之結構管制規範架構〉,《月旦法學》(台北),第46期(1999年3月),頁35-46。
江耀國:〈一九九八年美國有線電視新市場─從結構管制的觀點分析〉,《月旦法學》(台北),第47期(1999年4月),頁133-150。
江耀國:〈美國有線電視的特許、整合及競爭管制─市場與法律政策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台北),第10卷第4期(1998年8月),頁515-574。
江耀國:〈美國有線電視的費率管制─兼論我國的情形〉,《政大法學評論》(台北),第62期(1999年12月),頁327-363。
何吉森:〈有線廣播電視法評析─從線纜傳播結構角度觀察〉,《月旦法學》(台北),第46期(1999年3月),頁47-58。
何吉森:〈復議後的有線廣播電視法〉,《廣電人月刊》(台北),第79期(2001年7月),頁56-59。
呂宗熹:〈有線電視法大修業者算盤重撥(下)〉,《廣告雜誌》(台北),第85期(1998年6月),頁132-133。
呂宗熹:〈有線電視法大修業者算盤重撥(中)〉,《廣告雜誌》(台北),第84期(1998年5月),頁142-143。
呂宗熹:〈有線電視法大修業者算盤重撥(上)〉,《廣告雜誌》(台北),第83期(1998年4月),頁146-148。
呂宗熹:〈有線電視春天何時到?費率之爭擾攘未休「分級付費」前途多艱〉,《廣告雜誌》(台北),第98期(1999年7月),頁120-123。
李保宗:〈從傳播的發展趨勢看有線電視法草案〉,《廣告雜誌》(台北),第19期(1992年11月),頁34-35。
汪琪:〈第四頻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84年)。
洪懿妍:〈體檢無線電視:三台走向崎嶇改革路〉,《天下雜誌》(台北),第230期(2000年),頁35。
胡至沛:〈新制度主義的檢視與反思〉,《中國行政評論》(台北),第11卷第1期(2001年),頁145-162。
唐佩玲:〈有線電視斷訊風波大事記〉,《廣電人》(台北),第38期(1998年2月),頁48-49。
徐玉蘭:〈評有線電視審議委員會制度及委員產生程序之合憲性〉,《衛星與有線電視》(台北),第100期(1997年1月),頁58-64。
翁秀琪:〈台灣的地下媒體〉,收錄于鄭瑞城等編《解構廣電媒體》(台北),1993年5月,頁441-517。
高玉玲:〈從美國有線電視分級收費的經驗探討台灣分級收費的可行性〉,《衛星與有線電視》,第107期(1997年8月),頁31-34。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台灣地區有線電視分區之研究〉,行政院有線電視規劃小組(1991年)。
陳敦源:〈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行政暨政策學報》(台北),第3期(2001年8月),頁129-184。
陳櫻琴:〈有線電視管制之處罰爭議─評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判字第一一四號判決〉,《月旦法學》(台北),第63期(2000年8月),頁144-151。
曾正儀:〈從市場結構因素分析--國內有線電視斷訊現象〉,《衛星與有線電視雜誌》(台北),第111期(1997年12月),頁37-40。
曾建元:〈歷史制度論探原〉,《世新大學學報》(台北),第11期(2001年),頁195-206。
馮建三:〈地方政府的隱身:論臺灣音像政策的特徵,以歐美為對照〉,《臺灣社會研究》(台北),第36期(1999年12月),頁187-216。
楊重信、王志文:〈台灣地區有線電視節目播送系統收費標準〉,行政院新聞局,(1997年)。
電視文化研究會:〈台灣地區民眾對有線電視收視權益看法之民意調查報告〉,《廣電人月刊》(台北),第33期(1997年9月),頁42-43。
熊杰:〈化暗為明才是上策─為「第四臺」扶正建言〉,《律師法律雜誌》(台北),第49期(1991年11月),頁14-16。
熊杰:〈有線電視法〉,《社教雙月刊》(台北),第67期(1995年6月),頁11-15。
趙怡:〈有線電視爭端平議〉,《國家政策論壇》(台北),第1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29-131。
劉子琦、楊開雲:〈權力菁英流動與威權體制「轉型」-從「新制度論」的觀點反省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東海學報》(台中),第39卷第5期(1998年7月)頁139-165。
劉幼琍、王國樑、陳清河:〈有線電視分級付費之策略分析〉,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八十九年度「專案委託研究計畫」,2000年。
劉志祥:〈九九年有線電視法修法預測〉,《通訊雜誌》(台北),第60期(1999年1月),頁32-35。
蔡明誠:〈我國有線電視規範之法典化〉,《新聞學研究》(台北),第44期(1991年3月),頁43-55。
衛星與有線電視雜誌社:〈衛星與有線電視產業頻道市場普及率調查報告〉,《衛星與有線電視》(台北),第129期(1999年6月),頁38-46。
鄭陸霖:〈市場秩序的社會建構:臺灣有線電視產業的制度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8年)。
鄭優、王國樑:〈服務業費率管制制度與競爭政策相關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1996年)。
謝俊義:〈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台北),第68期(2000年8月),頁1-26。
謝穎青:〈預論有線電視法施行所面臨的問題(下)〉,《律師通訊》(台北),第169期(1993年10月),頁33-38。
謝穎青:〈預論有線電視法施行所面臨的問題(上)〉,《律師通訊》(台北),第168期(1993年9月),頁12-19。
鍾蔚文:〈有線電視〉,收錄于鄭瑞城等編《解構廣電媒體》(台北),1993年5月,頁411-439。
Robert A. Dahl原著,林立偉譯:〈半世紀以來政治學的反思〉,《二十一世紀雙月刊》(台北),第35期(1996年6月),頁152-158。
四、學位論文
王志文:《臺灣地區有線電視系統經營者定價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王秀玉:《台灣地區有線電視系統產業結構及需求特性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朱砡瑩:《我國有線電視費率管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祥寬:《政治、金權、線纜: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宛靜:《市場競爭對有線電視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汪繼源:《我國有線電視政策制訂過程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佘蘭妮:《新竹市有線電視發展史之研究(1971-1995)》,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周有志:《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成本描述及價格管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官智卿:《論臺灣地區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問題及其規範--以「斷訊」爭議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官雅惠:《有線電視產業之訂價策略、福利分析與政策效果》,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子儀:《有線電視系統分區獨占原則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洸民:《新制度主義的迷思:我國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之分析》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靜宜:《臺灣有線電視產業之垂直整合(1992-1994):政策法規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洪信旭:《有線電視法中有關營運許可基準及頻道經營管制之合憲性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胡玉純:《我國有線電視實施頻道分級收費制度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胡婉玲:《從新制度主義論歐洲議會職權之變遷》,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孫友聯:《台灣、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醫療福利體制比較研究--一個歷史制度論的初探》,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世杰:《制度變遷的政治過程:英國全民健康服務體系的個案研究(1948- 1990)》,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張永瑋:《我國有線電視政策發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煜麟:《台灣有線電視先驅者之研究─以社區共同天線業者為例(1962-1993)》,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許文彥:《我國有線電視市場的管制與法律評析-從憲法節制私人資本規定出發》,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許航瑞:《我國全民健保醫療支出問題的政經分析:一個新制度主義的觀點》,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碧源:《我國政府資訊委外政策過程之研究--以新制度論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慧紋:《從依附情境探討台灣社區共同天線發展歷程(1962-1997)》,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賀照緹:《小眾媒體、運動文化、權力─綠色小組的運動形式及生產條件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黃豪聖:《台灣政黨轉型現象之研究─從新制度論角度分析》,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葉志良:《電信與有線電視在媒介整合下相關管制規範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管中祥:《我國有線電視發展歷程中的國家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蔡淑瑜:《有線電視產業因應分級付費制度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鄭禮忠:《「唯經濟論謬誤」扭曲下的收視戶抗爭:1999年台北市有線電視費率爭議的道德經濟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戴伯芬:《媒體產業的全球地方形構-台灣有線電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謝孟儒:《有線電視市場集中趨勢之研究─以東森、和信兩集團為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鍾明非:《有線電視系統業的形成:「法制化」與「集中化」》,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鍾麗華:《台灣有線電視系統併購:1994-1997》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簡文欣:《亞太華語影視節目市場政治經濟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五、網站資料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網站:http://www.ftc.gov.tw/(2001年7月)。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網站:http://www.nsc.gov.tw(2001年7月)
行政院新聞局網站:http://www.gio.gov.tw(2001年7月)。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網站:http://www.grb.gov.tw(2001年7月)
衛星與有線電視雜誌網站:http://www.tvguide.com.tw/(2001年10月)。
西文部分
Cammack Paul,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redatory Rule, Institutional Persistence, and Macro-Social Change,” Economy and Society (London), Vol. 4 (1992), pp. 397-429.
Dimaggio, Paul J. & Water W. Powell,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1).
Hall, Peter A. &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London), Vol. 44 (1996), pp. 937-957.
Hall, Peter A. & Rosemary C. R. Taylor, “The Potential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 Response to Hay and Wincott,” Political Studies (London), Vol. 29 (1998), pp. 958-962.
Hall, Peter A., “The Movement from Keynesianism to Monetarism: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British Economic Policy in the 1970s,”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Edition, 1992), pp. 90-113.
Hattam, Victoria C., “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Change: Working-Class Formation in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1820-1890,”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Edition, 1992), pp. 156-178.
Hay, Colin & Wincott Daniel, “Structure, Agency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London), Vol. 46, No. 5 (1998), pp. 951-957.
Immergut, Ellen M., “The Rules of the Game: The Logic of Health Policy-Making in France, Switzerland, and Sewden,”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Edition, 1992), pp. 57-89.
Immergut, Ellen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 Society (London), Vol. 26 (1998), pp. 1-34.
Immergut, Ellen M., Health Politics: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s in Western Europ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First Edition, 1992).
Katznelson, Ira, “The Doleful Dance of Politics and Policy: C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Make a Differen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Washington), Vol. 92, No.1 (Mar 1998), pp. 189-210.
King, Desmond S., “The Establishment of Work-Welfare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Politics, Ideas, and Institutions,”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Edition, 1992), pp. 217-250.
Koelble Thomas A.,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London), Vol. 27, No. 2 (Jan 1995), pp. 231-243.
March, James G. & Olsen, John P.,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Washington), Vol. 78 (1989), pp.734-749.
Otsuka and Yasuji, “Taxation and Regulation in the Cable Television Industry,”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Atlanta), Vol. 27 (1999), p. 359.
Peters, B. 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Wellington House, First Edition, 1999).
Pontusson, Jonas, “From Comparative Public Policy to Political Econom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Beverly Hills), Vol. 28, Issue 1 (Apr 1995), pp. 117-148.
Robertson, B. David, “The Return to History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History (Beverly Hills), Vol. 17, No. 1 (1993), pp. 1-17.
Rothstein, Bo, “Labor-Market Institutions and the Working-Class Strength,”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Edition, 1992), pp. 33-56.
Skocpol Theda, “Why I am 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Polity, Vol. 28, No.1 (1995), pp. 103-106.
Steinmo, Sven,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First Edition, 1992).
Viscusi, W. Kip, John M. Vernon, and Joseph E. Harrington, JR.,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Cambridge: MIT, Third Edition, 2000), pp. 395-43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呂宗熹:〈有線電視春天何時到?費率之爭擾攘未休「分級付費」前途多艱〉,《廣告雜誌》(台北),第98期(1999年7月),頁120-123。
2. 何吉森:〈有線廣播電視法評析─從線纜傳播結構角度觀察〉,《月旦法學》(台北),第46期(1999年3月),頁47-58。
3. 江耀國:〈美國有線電視的費率管制─兼論我國的情形〉,《政大法學評論》(台北),第62期(1999年12月),頁327-363。
4. 江耀國:〈美國有線電視的特許、整合及競爭管制─市場與法律政策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台北),第10卷第4期(1998年8月),頁515-574。
5. 江耀國:〈一九九八年美國有線電視新市場─從結構管制的觀點分析〉,《月旦法學》(台北),第47期(1999年4月),頁133-150。
6. 石世豪:〈有線電視相關產業之結構管制規範架構〉,《月旦法學》(台北),第46期(1999年3月),頁35-46。
7. 石世豪:〈有線法制無限困擾--應急立法與過渡政策下的有線電視〉,《當代》(台北),第124期(1997年12月),頁120-123。
8. 石世豪、官智卿:〈我國有線電視相關產業結構概況〉,《月旦法學》(台北),第46期(1999年3月),頁20-24。
9. 王慶輝:〈報酬率管制〉,《空大學訊》(台北),第289期(2002年5月),頁110-115。
10. 王郁琦、張欣玲:〈有線電視新進業者的競爭管制─法規與政策分析〉,《理論與政策》(台北),第51期(1999年9月),頁89-110。
11. 方蘭生:〈「有線電視法」草案的問題點〉,《廣告雜誌》(台北),第12期(1992年4月),頁24-26。
12. 李保宗:〈從傳播的發展趨勢看有線電視法草案〉,《廣告雜誌》(台北),第19期(1992年11月),頁34-35。
13. 洪懿妍:〈體檢無線電視:三台走向崎嶇改革路〉,《天下雜誌》(台北),第230期(2000年),頁35。
14. 胡至沛:〈新制度主義的檢視與反思〉,《中國行政評論》(台北),第11卷第1期(2001年),頁145-162。
15. 陳敦源:〈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行政暨政策學報》(台北),第3期(2001年8月),頁12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