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一、官方資料
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事業處:《中華民國89年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初版,2000年)。
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事業處:《中華民國86年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初版,1997年)。
行政院新聞局:《世界主要國家有線電視收費情形》,(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9年)。
行政院新聞局:《問題與對策─全國有線電視研討會記實》,(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0年)。
行政院交通部科技顧問室:《有線電視規劃研究》,(台北:行政院交通部,1991年)。
行政院建立有線電視系統工作小組:《有線電視立法參考文獻(上、下冊及附錄)》,(台北:行政院,1990年)。
行政院有線電視專案小組規劃組:《有線電視問卷調查報告書》,(台北:行政院,1990年)。
行政院建立有線電視系統工作小組:《研究報告書》,(台北:行政院,1985年)。
二、專書
尤英夫:《有線電視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世紀法商,初版,1994年)。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初版,1997年)。
何吉森:《有線電視法解析》,(台北:何吉森,1994年)。
李天鐸、劉現成:《亞太媒介圖誌》,(台北:亞太圖書,初版,1999年)。
陳敦源:《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2002年)。
彭芸、鍾起惠:《有線電視與觀眾》,(台北:廣電基金,初版,1997年)。
彭芸:《各國廣電政策初探》,(台北:廣電基金,初版,1994年)。
馮建三:《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每體的若干變遷》,(台北:台灣社會研究,1995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一版,2000年)。
劉幼琍:《多頻道電視與觀眾:九十年代的電視媒體與閱聽人收視行為研究》,(台北:時英,初版,1997)。
劉幼琍:《有線電視經營管理與頻道規劃策略》,(台北:正中書局,初版,1994年)。
鄭瑞城等:《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初版,1993年)。
鄧榮坤、張令慧:《有線電視解讀》,(台北:月旦,一版,1994年)。
Andrew Heywood原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一版,1999年)。
Douglass C. North原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初版,1994年)。
Douglass C. North原著,劉瑞華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初版,1995年)。
Isaak C. Alan原著,黃紀、陳忠慶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初版,1991年)。
三、期刊論文
方蘭生:〈「有線電視法」草案的問題點〉,《廣告雜誌》(台北),第12期(1992年4月),頁24-26。王郁琦、張欣玲:〈有線電視新進業者的競爭管制─法規與政策分析〉,《理論與政策》(台北),第51期(1999年9月),頁89-110。王國樑:〈我國有線電視收費標準與計算公式之研究〉,行政院新聞局(1996年)。
王慶輝:〈報酬率管制〉,《空大學訊》(台北),第289期(2002年5月),頁110-115。王慶輝:〈價格上限管制〉,《空大學訊》(台北),第270期(2001年5月),頁108-112。
石世豪、官智卿:〈我國有線電視相關產業結構概況〉,《月旦法學》(台北),第46期(1999年3月),頁20-24。石世豪:〈有線法制無限困擾--應急立法與過渡政策下的有線電視〉,《當代》(台北),第124期(1997年12月),頁120-123。石世豪:〈有線電視相關產業之結構管制規範架構〉,《月旦法學》(台北),第46期(1999年3月),頁35-46。江耀國:〈一九九八年美國有線電視新市場─從結構管制的觀點分析〉,《月旦法學》(台北),第47期(1999年4月),頁133-150。江耀國:〈美國有線電視的特許、整合及競爭管制─市場與法律政策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台北),第10卷第4期(1998年8月),頁515-574。江耀國:〈美國有線電視的費率管制─兼論我國的情形〉,《政大法學評論》(台北),第62期(1999年12月),頁327-363。何吉森:〈有線廣播電視法評析─從線纜傳播結構角度觀察〉,《月旦法學》(台北),第46期(1999年3月),頁47-58。何吉森:〈復議後的有線廣播電視法〉,《廣電人月刊》(台北),第79期(2001年7月),頁56-59。
呂宗熹:〈有線電視法大修業者算盤重撥(下)〉,《廣告雜誌》(台北),第85期(1998年6月),頁132-133。
呂宗熹:〈有線電視法大修業者算盤重撥(中)〉,《廣告雜誌》(台北),第84期(1998年5月),頁142-143。
呂宗熹:〈有線電視法大修業者算盤重撥(上)〉,《廣告雜誌》(台北),第83期(1998年4月),頁146-148。
呂宗熹:〈有線電視春天何時到?費率之爭擾攘未休「分級付費」前途多艱〉,《廣告雜誌》(台北),第98期(1999年7月),頁120-123。李保宗:〈從傳播的發展趨勢看有線電視法草案〉,《廣告雜誌》(台北),第19期(1992年11月),頁34-35。汪琪:〈第四頻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84年)。
洪懿妍:〈體檢無線電視:三台走向崎嶇改革路〉,《天下雜誌》(台北),第230期(2000年),頁35。胡至沛:〈新制度主義的檢視與反思〉,《中國行政評論》(台北),第11卷第1期(2001年),頁145-162。唐佩玲:〈有線電視斷訊風波大事記〉,《廣電人》(台北),第38期(1998年2月),頁48-49。
徐玉蘭:〈評有線電視審議委員會制度及委員產生程序之合憲性〉,《衛星與有線電視》(台北),第100期(1997年1月),頁58-64。
翁秀琪:〈台灣的地下媒體〉,收錄于鄭瑞城等編《解構廣電媒體》(台北),1993年5月,頁441-517。
高玉玲:〈從美國有線電視分級收費的經驗探討台灣分級收費的可行性〉,《衛星與有線電視》,第107期(1997年8月),頁31-34。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台灣地區有線電視分區之研究〉,行政院有線電視規劃小組(1991年)。
陳敦源:〈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行政暨政策學報》(台北),第3期(2001年8月),頁129-184。陳櫻琴:〈有線電視管制之處罰爭議─評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判字第一一四號判決〉,《月旦法學》(台北),第63期(2000年8月),頁144-151。曾正儀:〈從市場結構因素分析--國內有線電視斷訊現象〉,《衛星與有線電視雜誌》(台北),第111期(1997年12月),頁37-40。曾建元:〈歷史制度論探原〉,《世新大學學報》(台北),第11期(2001年),頁195-206。馮建三:〈地方政府的隱身:論臺灣音像政策的特徵,以歐美為對照〉,《臺灣社會研究》(台北),第36期(1999年12月),頁187-216。楊重信、王志文:〈台灣地區有線電視節目播送系統收費標準〉,行政院新聞局,(1997年)。電視文化研究會:〈台灣地區民眾對有線電視收視權益看法之民意調查報告〉,《廣電人月刊》(台北),第33期(1997年9月),頁42-43。
熊杰:〈化暗為明才是上策─為「第四臺」扶正建言〉,《律師法律雜誌》(台北),第49期(1991年11月),頁14-16。熊杰:〈有線電視法〉,《社教雙月刊》(台北),第67期(1995年6月),頁11-15。趙怡:〈有線電視爭端平議〉,《國家政策論壇》(台北),第1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29-131。劉子琦、楊開雲:〈權力菁英流動與威權體制「轉型」-從「新制度論」的觀點反省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東海學報》(台中),第39卷第5期(1998年7月)頁139-165。劉幼琍、王國樑、陳清河:〈有線電視分級付費之策略分析〉,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八十九年度「專案委託研究計畫」,2000年。
劉志祥:〈九九年有線電視法修法預測〉,《通訊雜誌》(台北),第60期(1999年1月),頁32-35。蔡明誠:〈我國有線電視規範之法典化〉,《新聞學研究》(台北),第44期(1991年3月),頁43-55。衛星與有線電視雜誌社:〈衛星與有線電視產業頻道市場普及率調查報告〉,《衛星與有線電視》(台北),第129期(1999年6月),頁38-46。
鄭陸霖:〈市場秩序的社會建構:臺灣有線電視產業的制度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8年)。
鄭優、王國樑:〈服務業費率管制制度與競爭政策相關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1996年)。
謝俊義:〈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台北),第68期(2000年8月),頁1-26。謝穎青:〈預論有線電視法施行所面臨的問題(下)〉,《律師通訊》(台北),第169期(1993年10月),頁33-38。謝穎青:〈預論有線電視法施行所面臨的問題(上)〉,《律師通訊》(台北),第168期(1993年9月),頁12-19。鍾蔚文:〈有線電視〉,收錄于鄭瑞城等編《解構廣電媒體》(台北),1993年5月,頁411-439。
Robert A. Dahl原著,林立偉譯:〈半世紀以來政治學的反思〉,《二十一世紀雙月刊》(台北),第35期(1996年6月),頁152-158。
四、學位論文
王志文:《臺灣地區有線電視系統經營者定價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王秀玉:《台灣地區有線電視系統產業結構及需求特性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朱砡瑩:《我國有線電視費率管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吳祥寬:《政治、金權、線纜: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李宛靜:《市場競爭對有線電視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汪繼源:《我國有線電視政策制訂過程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佘蘭妮:《新竹市有線電視發展史之研究(1971-1995)》,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周有志:《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成本描述及價格管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官智卿:《論臺灣地區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問題及其規範--以「斷訊」爭議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官雅惠:《有線電視產業之訂價策略、福利分析與政策效果》,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林子儀:《有線電視系統分區獨占原則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洸民:《新制度主義的迷思:我國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之分析》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林靜宜:《臺灣有線電視產業之垂直整合(1992-1994):政策法規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洪信旭:《有線電視法中有關營運許可基準及頻道經營管制之合憲性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胡玉純:《我國有線電視實施頻道分級收費制度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胡婉玲:《從新制度主義論歐洲議會職權之變遷》,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孫友聯:《台灣、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醫療福利體制比較研究--一個歷史制度論的初探》,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張世杰:《制度變遷的政治過程:英國全民健康服務體系的個案研究(1948- 1990)》,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張永瑋:《我國有線電視政策發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張煜麟:《台灣有線電視先驅者之研究─以社區共同天線業者為例(1962-1993)》,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許文彥:《我國有線電視市場的管制與法律評析-從憲法節制私人資本規定出發》,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許航瑞:《我國全民健保醫療支出問題的政經分析:一個新制度主義的觀點》,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陳碧源:《我國政府資訊委外政策過程之研究--以新制度論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陳慧紋:《從依附情境探討台灣社區共同天線發展歷程(1962-1997)》,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賀照緹:《小眾媒體、運動文化、權力─綠色小組的運動形式及生產條件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黃豪聖:《台灣政黨轉型現象之研究─從新制度論角度分析》,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葉志良:《電信與有線電視在媒介整合下相關管制規範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管中祥:《我國有線電視發展歷程中的國家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蔡淑瑜:《有線電視產業因應分級付費制度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鄭禮忠:《「唯經濟論謬誤」扭曲下的收視戶抗爭:1999年台北市有線電視費率爭議的道德經濟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戴伯芬:《媒體產業的全球地方形構-台灣有線電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謝孟儒:《有線電視市場集中趨勢之研究─以東森、和信兩集團為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鍾明非:《有線電視系統業的形成:「法制化」與「集中化」》,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鍾麗華:《台灣有線電視系統併購:1994-1997》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簡文欣:《亞太華語影視節目市場政治經濟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五、網站資料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網站:http://www.ftc.gov.tw/(2001年7月)。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網站:http://www.nsc.gov.tw(2001年7月)
行政院新聞局網站:http://www.gio.gov.tw(2001年7月)。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網站:http://www.grb.gov.tw(2001年7月)
衛星與有線電視雜誌網站:http://www.tvguide.com.tw/(2001年10月)。
西文部分
Cammack Paul,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redatory Rule, Institutional Persistence, and Macro-Social Change,” Economy and Society (London), Vol. 4 (1992), pp. 397-429.
Dimaggio, Paul J. & Water W. Powell,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1).
Hall, Peter A. &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London), Vol. 44 (1996), pp. 937-957.
Hall, Peter A. & Rosemary C. R. Taylor, “The Potential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 Response to Hay and Wincott,” Political Studies (London), Vol. 29 (1998), pp. 958-962.
Hall, Peter A., “The Movement from Keynesianism to Monetarism: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British Economic Policy in the 1970s,”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Edition, 1992), pp. 90-113.
Hattam, Victoria C., “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Change: Working-Class Formation in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1820-1890,”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Edition, 1992), pp. 156-178.
Hay, Colin & Wincott Daniel, “Structure, Agency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London), Vol. 46, No. 5 (1998), pp. 951-957.
Immergut, Ellen M., “The Rules of the Game: The Logic of Health Policy-Making in France, Switzerland, and Sewden,”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Edition, 1992), pp. 57-89.
Immergut, Ellen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 Society (London), Vol. 26 (1998), pp. 1-34.
Immergut, Ellen M., Health Politics: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s in Western Europ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First Edition, 1992).
Katznelson, Ira, “The Doleful Dance of Politics and Policy: C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Make a Differen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Washington), Vol. 92, No.1 (Mar 1998), pp. 189-210.
King, Desmond S., “The Establishment of Work-Welfare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Politics, Ideas, and Institutions,”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Edition, 1992), pp. 217-250.
Koelble Thomas A.,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London), Vol. 27, No. 2 (Jan 1995), pp. 231-243.
March, James G. & Olsen, John P.,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Washington), Vol. 78 (1989), pp.734-749.
Otsuka and Yasuji, “Taxation and Regulation in the Cable Television Industry,”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Atlanta), Vol. 27 (1999), p. 359.
Peters, B. 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Wellington House, First Edition, 1999).
Pontusson, Jonas, “From Comparative Public Policy to Political Econom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Beverly Hills), Vol. 28, Issue 1 (Apr 1995), pp. 117-148.
Robertson, B. David, “The Return to History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History (Beverly Hills), Vol. 17, No. 1 (1993), pp. 1-17.
Rothstein, Bo, “Labor-Market Institutions and the Working-Class Strength,”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Edition, 1992), pp. 33-56.
Skocpol Theda, “Why I am 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Polity, Vol. 28, No.1 (1995), pp. 103-106.
Steinmo, Sven,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First Edition, 1992).
Viscusi, W. Kip, John M. Vernon, and Joseph E. Harrington, JR.,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Cambridge: MIT, Third Edition, 2000), pp. 39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