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7: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戴正新
研究生(外文):Cheng-Hsin Tai
論文名稱:我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災害防救法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process for public policy making in Taiwan:For the Damage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Acts example
指導教授:王慶輝王慶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Wui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九二一地震災害防救法政策制定危機行政與立法互動
外文關鍵詞:the Damage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Actsmaking policythe interac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nd lecrisis921 earthquak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10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一場無情的地震將台灣震的肢離破碎,遲來的法案卻再也喚不會無數的生命,為何「災害防救法」偏偏要等到九二一發生的時候才能在立法院通過完成呢?事實上,這一法案早在八十三年就已經醞釀了,卻因行政部門及立法部門的惰忽而將此一法案沉寂多年,首先是行政部門對法案上無法達成共識,各司其掌,而忽略的整合法案的重要性。其次是行政部門的缺乏危機意識,一在輕忽法案,重心偏離。至於在立院期間則與政院觀念上發生歧見,無法協調,接著則為消極的對法案進行審查,這些現象,造成了「災害防救法」遞延的主要原因。
然而本文發現,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所呈現出來的反應,背後還隱藏一些政策環境下所造成的觀念與態度上的問題。我們發現,行政部門長期一黨獨大的心態造成輕忽心理,而忽略民意,對於災害的發生只是公式化的安撫人心,無積極的重視此一法案,而立法部門則如同行政部門的橡皮圖章,這從立院生態環境可窺知一二。最後,我們也發現到危機的發生,將會凝聚共識,對「災害防救法」法案的形成具有快速加溫的效應,這些現象均在本文中有所探討。
從第三章起我們進行個案分析,首先我們將「災害防救法」的演進進行說明,然而我們發現一個事實,則是每一時期的危機出現,均會造成「災害防救法」進入議程的機會,其它時間則為停滯狀態或為緩慢進行。針對上述現象,我們分別從第四章起對行政、立法部門的角色進行探討,並透過一些資料進行分析,得知如前段的事實。最後則在第五章中探討危機的功能,「臨門一腳」成為危機出現的最好解釋。
最後我們在結論中則強調了政府因將災害預防視為一項隱性工程,必須用危機管理的角度來經營它,如此才能擁有更好的生存空間。
關鍵字:政策制定、災害防救法、行政與立法互動、九二一地震、危機。
A serious earthquake hit in Taiwan and left many people homeless and death。The late Acts do not make up for their lives。Why “the Damage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Acts ”did not be allowed at Legislative Yuan until 921 earthquake happened。In fact, Damage Prevention and Prot- ection Acts has existed since 1994。However, becaus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nd Legislative department ignore the Acts, The acts do not be approved.
Firs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do not reach the common view for selfish departmentalism so it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acts. Second,“ the Damage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Acts”do not be valued becaus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lack crisis sense。Finally, the opinion at“ the Damage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Acts” betwee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nd Legislative de- partment are different and defer the investigate at the Acts。This is main reason why“ the Dama- ge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Acts”did not be approved until 921 earthquake。
The studies show that “the Damage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Acts” could be approved to lie in the opinion and attitude a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nd Legislative department。The studies also show that Administrate department ignore the Acts and public opinion because of long “One Party”.When the damage happened, they only pacified formally public feeling. However, Legisl- ative department become rubber stamp of Administrate department. The information will be obtain- ed from the Legislative Yuan. Finally, We also find that the appearance of crisis will reach comm.- on view and make “the Damage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Acts”approved rapidly.
From the Chapter 3, we use case study research. First, we will explain the legislating process about “the Damage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Acts”and then we find the fact that the appear- ance of crisis will make the Acts approved rapidly. From the Chapter 4, we go on discussing the role about Administrate department and Legislative department. Finally, the Chapter 5, we confer the function of crisi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架構14
第一節 文獻探討14
第二節 相關基礎理論探討22
第三節 研究架構45
第三章 我國災害防救政策之演進50
第一節 無統一法源時期(八十三年之前)52
第二節 法案起步時期(八十三年至九二一地震前)54
第三節 法案形成時期(九二一地震之後)59
第四章 行政與立法部門在災害防救法形成過程中的角色69
第一節 行政部門在災害防救法形成過程中的角色69
第二節 立法部門在災害防救法形成過程中的角色80
第三節 行政、立法互動對法案形成之影響85
第五章 危機在災害防救法形成過程中的角色92
第一節 九二一大地震 (危機)之啟示92
第二節 危機對災害防救法形成過程的影響94
第三節 九二一地震、行政、立法部門對法案形成的影
響與運作10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08
第一節 結論108
第二節 建議114
參考書目116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1‧王慶瑜:《危機理論、意識型態與市場經濟》,(高雄:生合成出版社,初版,1998年)。
2‧王一飛等著:《消防管理概論》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5年11月)。
3‧王聖生譯:《政策制定過程》(台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初版,1985年9月)。
4‧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出版,2000年10月)。
5‧丘昌泰:《災難管理學─地震篇》,(台北:元照出版社,出版,2000年11月)
6‧丘昌泰:《公共政策:當代政治科學理論》,(台北:巨流出版社,初版,1995年)。
7‧江大樹、廖俊松主編:《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 (台北:元照出版社,初版,2001年9月)。
8‧朱志宏:《公共政策》 (台北,三民書局,初版,1991年9月)。
9‧李美華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初版,1998年8月)。
10‧林東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1997年2月)。
11‧張 姮:《世界重大災難紀要》,(台北:玉樹出版社,初版,1997年)。
12‧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二版,2001年7月)。
13‧張潤書:《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1990)。
14‧張建興:《災害防救法解說》(台北:鼎茂圖書初版有限公司,初版,2001年8月)。
15‧黃朝恩:《人類與自然災害》,(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1)。
16‧黃俊杰著:《法治國家之國家緊急權》 (台北:元照出版社,初版,2001年)。
17‧黃榮護等著:《公共管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二版,1999年8月)。
18‧吳 定:《公共政策》,(台北:華視文化事業公司,初版,1991年2月)。
19‧吳宜蓁:《危機傳播─公共關係與語藝觀點的理論與實證》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初版,2002年2月)。
20‧吳宜蓁、秦詠絮譯:《危機管理診斷手冊》,(台北:五南圖書出公司,初版,1996年)。
21‧鍾義均:《幕僚作業與管理》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初版,1987年5月)。
22‧劉明德譯:《政策制定過程》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初版,1991年,12月)。
23‧魏鏞、朱志宏、黃德福、詹中原編著:《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二版,1994年10月。)
24‧竺乾威、胡君芳譯:《決策過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初版,1991年10月)。
25‧湯絢章:《公共政策》(台北:華泰書局,初版,1993年4月)。
26‧陳孟君譯:《量化的反思→重探社會研究的邏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初版,1996年2月)。
27‧柯三吉:《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出版社,初版,1998年9月)。
28‧曹俊漢:《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初版,1990年9月)。
29‧曾勇夫等著:《論處理重大死亡災耐相關單位之整合及因應措施》 (台北: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印行,初版,1999年6月)。
30‧韓應寧譯:《危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初版,1989年6月)。
31‧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三版,2000年7月)。
32‧行政院國科會防災國家形科技計劃辦公室:《中央「災害防救專責機構」設置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國科會防災國家形科技計劃辦公室,1999年5月)。
(二)學術論文
1‧王國輝:《現階段實行社區參與地震災害防救之探討:以嘉義市四個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2‧王興田:《政府危機傳播的研究─以八掌溪事件為例》,世新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3‧林博彥:《我國災變管理政策執行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4‧林聖慧:《民眾參與政策議程建立過程之研究──宜蘭縣反六輕個案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5‧林昇德:《我國緊急災難管理機制建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9月。
6‧林仕宜:《從公共政策理論看我國警政策略的形成-以家庭暴力防治法及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社區警政方案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7‧李瑞玉:《重大災難事件中央政府為機溝通策略之研究---以九二一大地震的新聞報導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8‧李康華:《建立我國石化工業環境糾紛處理體系之研究---政策利害關係人的角度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1月)。
9‧何鴻榮:《台灣行政體系國會聯絡機制之研究---以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為重點》,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1月。
10‧余康寧:《危機管理研究:政策設計面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11‧吳光雄:《我國災害防救體系之研究:以社子島防颱執行過程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12‧吳仕吉:《拜耳案與石化政策---政策網路觀點》,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13‧魏振輝:《教師法執行績效評估之研究---利害關係人角度之觀察》,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14‧徐明利:《公共問題「非決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15‧蔡雅蘋:《台灣民間營建工程各利害關係人互動關係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月。
16‧陳正隆:《核四建廠爭議問題之研究---政策網路之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1月)。
17‧陳志銘:《警察政策形成之利害關係人研究--台北市取締陽金公路飆車之個案分析》,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18‧陳世偉:《災害防救法制之研究-以日本法為借鏡》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19‧廖述銘:《媒體議題與政策議題互動關係之研究─以核四興廢決策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20‧胡念祖:《地方政府災害管理網際資訊系統之規劃》,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21‧梁杏娟:《我國緊急應變體系整建之研究--以九二一地震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6月。
22‧梁景聰:《救災組織體系之研究-以九二一大地震南投縣政府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0年6月。
23‧郭俊欽:《九二一震災地方行政部門緊急應變執行過程之研究─以埔里鎮與東勢鎮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0年6月。
24‧黃煥德:《危機管理運用之研究─以警察機關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25‧黃瓊儀:《公共政策之議題管理與公共宣導策略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垃圾費隨帶徵收政策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26‧黃素琴:《國內地稅之組織探討---利害關係人的觀點》,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月。
27‧洪淑宜:《我國交通建設決策過程之研究─台北捷運系統(木柵線)及台灣高速鐵路之個案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7月。
28‧葉蓓華:《美濃水庫興建之政策網路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三)期刊
1‧王一飛:〈建立災害應變體系〉,《研考雙月刊》,第20卷2期(1996年4月),頁22-31。
2‧丘昌泰:〈危機狀態下的災變管理體系:美國經驗及其對我國的挑戰〉,《研考雙月刊》,第18卷4期(1994年4月),頁4-12。
3‧丘昌泰、陳淑君:〈當代公共行政的新挑戰:災變管理的理論與實際〉,《美國月刊》,第7卷10期(1992年6月),頁99-110。
4‧李咸亨:〈從加州北嶺大地震看美國救災體制〉,《美國月刊》,第9卷11期(1994年5月),頁61-68。
5‧李威儀:〈日本防災政策的檢討與改善-從阪神大震災中學習〉,《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第21卷3期 (1995年8月),頁111-114。
6‧吳榮平:〈都市防災體系之建構〉,《警政學報》,第29期(1996年7月),頁245-270。
7‧孫本初、羅志成:〈從官僚體系論緊急救災體系的建立〉,《立法院院聞》,第27卷12期,(1999年10月),頁26-38。
8‧陳增芝:〈從九二一地震看媒體的新聞處理〉,《公關雜誌》,第35期(1999年12月),頁7-9。
9‧張維麟:〈美國聯邦緊急災變管理署〉,《現代消防》,第69期(1995年5月),頁18 -27。
10‧黃定國:〈都市防災整體計畫架構系統建立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1-1期(1996年10月),頁209。
11‧黃 英:〈從洛杉磯大地震談我國防災救災體系〉,《研考雙月刊》,第18卷4期(1994年5月),頁13-20。
12‧曾輩滇:〈美國緊急救援體系之借鏡〉,《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9卷10期(1999年1月),頁57-84。
13‧葉耀輝:〈九0年代日本之地震災害防治對策〉,《營建知訊》,第128期(1993年4月),
頁14-23。
14‧詹中原:〈美國政府之危機管理-組織發展與政策架構〉,《美國月刊》,第5卷5期(1990年5月),頁96-105。
15‧趙 鋼:〈災難事故危機管理〉,《研考報導》,第43卷(1998年2月),頁50-66。
16‧蔡綽芳:〈行政院災害防救方案〉,《空間》,第72期(1995年1月),頁100-102。
17‧李宗勳:〈我國緊急救災體系整建及運作功能之探討─以九二一地震為研究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2000年7月),頁323-362。
18‧連經宇:〈我國建立災害防救管理體系支出探研究〉,《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3期,2000年1月),頁137-158。
19‧姜占魁:〈議員、政府官員、及市民之間的三角關係〉《公共政策學報》,第15期,1993年9月)。
20‧孫本初:〈政策分析中垃圾桶式的決策模式〉,《美國月刊》第4卷10期(1990年2月),頁90-95。
21‧陳東波:〈政策分析與論證--兼論理性決策之失〉,《復興崗論文集》,第18期(1996年6月),頁149-161。
22‧王曉中:〈美日及我國災害防救體系現況〉,《科學發展月刊》 第25卷第8期,(1997年8月),頁577。
(四)、報紙資料
《聯合報 》 (台北),1999年9月22日,第20版。
《聯合報 》 (台北),1999年9月22日,第24版。
《聯合報 》 (台北),1999年9月23日,第1版。
《聯合報 》 (台北),1999年9月26日,第2版。
《聯合報 》 (台北),1999年9月26日,第3版。
《聯合報 》 (台北),1999年9月27日,第14版。
《聯合報 》 (台北),1999年9月28日,第4版。
《聯合報 》 (台北),1999年9月29日,第4版。
《聯合報 》 (台北),1999年9月30日,第13版。
《聯合報 》 (台北),1999年10月3日,第4版。
《聯合報 》 (台北),1999年10月6日,第1版。
《聯合報 》 (台北),1999年10月7日,第2版。
《聯合報 》 (台北),2000年7月25日,第3版。
《中國時報 》 (台北),1999年9月22日,第14版。
《中國時報 》 (台北),1999年9月23日,第2版。
《中國時報 》 (台北),1999年9月24日,第8版。
《中國時報 》 (台北),1999年9月26日,第7版。
《中國時報 》 (台北),1999年9月30日,第14版。
《中國時報 》 (台北),1999年10月8日,第5版。
《中國時報 》 (台北),1999年10月13日,第3版。
《自由時報 》 (台北),1999年9月22日,第2版。
《自由時報 》 (台北),1999年9月25日,第6版。
《自由時報 》 (台北),1999年9月27日,第5版。
(五)、政府刊物
《行政院公報》,第5卷第35期,1999年9月。
《行政院公報》,第5卷第25期,1999年6月。
《行政院公報》,第4卷第3期,1998年1月。
《行政院公報》,第4卷第38期,1998年9月。
《行政院公報》,第4卷第45期,1999年4月。
《行政院公報》,第5卷第40期,1999年9月。
《行政院公報》,第5卷第34期,1999年8月。
《行政院公報》,第1卷第23期,1995年12月。
《行政院公報》,第1卷第20期,1995年11月。
《行政院公報》,第6卷第32期,2000年7月。
《行政院公報》,第2卷第34期,1996年8月。
《行政院公報》,第1卷第23期,1995年11月。
《行政院公報》,第4卷第9期,1998年2月。
《行政院公報》,第5卷第40期,1999年9月。
《行政院公報》,第6卷第10期,2000年2月。
《行政院公報》,第2卷第44期,1997年9月。
《行政院公報》,第6卷第34期,2000年8月。
《行政院公報》,第3卷第21期,1997年5月。
《行政院公報》,第3卷第27期,1997年6月。
《行政院公報》,第3卷第37期,1997年8月。
《行政院公報》,第2卷第38期,1996年9月。
《立法院公報》,第84卷第24期,1995年4月。
《立法院公報》,第84卷第57期,1995年10月。
《立法院公報》,第84卷第5期,1995年12月。
《立法院公報》,第85卷7期,1996年4月。
《立法院公報》,第85卷第55期,1996年10月。
《立法院公報》,第86卷第25期,1997年5月。
《立法院公報》,第87卷第7期,1998年3月。
《立法院公報》,第87卷第26期,1998年5月。
《立法院公報》,第88卷第43期,1999年10月。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10期,2000年1月。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8期,2000年1月。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23期,2000年4月。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32期,2000年5月。
(六)、網路資料
中央氣象局網站 網址:http://www.cwb.gov.tw/(2002年8月)
內政部消防署網站 網址:http://www.nfa.gov.tw/intro/page11.htm(2002年10月)
行政院重建推動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eqtaiwan.gov.tw/(1999年10月)
國立成功大學衛星資訊研究中心網站網址:http://www.sgrc.ncku.edu.tw/gigi/(2001年8月)
中時電子報: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921_rebuild/po6.htm(1999年10月)。
行政院網址:http://www.ey.gov.tw/web/index-ey2000.htm(2002年10月)。
立法院網址:http://www.ly.gov.tw/(2002年10月)。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2002年10月)。
國家政策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2002年10月)。
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年10月)。
二、西文參考資料
Aderson,Charles W,Public Policy-making,(New York:Praeger,1975)。
Baruch Fischhoff,Acceptable Risk(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Brecher Michael,Studies in Crisis Behavior (N.J. :Transaction Books, 1978)。
Drabek, Thomas E., Crisis Management(New York : Basic Book Inc, 1987)。
Dunn, William N.,Public Policy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Inc, 1981)。
Dye, Thomas,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78)。
David L.Weimer,and Aidan R.Vining,Policy Analysis:Voncepts and Practice(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89) 。
David B. Truman,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New York:Alfred A. Knopf,1971)。
E. Latham, The Group Basis of Politics, in H.Eulau, et al., Political Behavior(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6)。
Fink , Steven,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Inevitable (Common-wealth Publishing Co. Ltd , 1986)。
Heinz Eulau and Paul D.Karps, The Puzzle of Representation:Specifying Components of Responsiveness(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78)。
John Raftery,Risk Analysis:In Project Management (New York:E &FN SPON)。
Kingdon, John W.,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2nd.ed. (New York: Hap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84)。
Lindblom, E. Chareles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Inc,1968)。
Louise K.Comfort,Managing Disaster:Strategies and Policy Perspectives(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Duke University Press,1988)。
Martha Wolfenstein,Disaster:A Psychological Essay(London:Routledge,1998)。
Sikich, Geary W., Emergency Management Planning Handbook (New York: Mcgraw-Hill Inc.,1995)。
R.A.Dahl and C.E.Lindblom,“Politices,Economics,and Welfare”(New York:Harper&Brothers,1953)
Wayne Parsons,Public Policy: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olicy Analysis(Cambridge: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5)。
David Mcloughlin“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Public Adminstration Review, Vol.45,Jan.1985, p.165-16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3. 張圓笙、游若篍、周正俊 (1982),香辛植物水浸出液抗菌性之初步探討。食品科學,8(2):185-191。
2. 18. 陳光華、鄧德豐 (1977),蔬菜中抑制微生物之物質。食品科學,4(2):33-44。
3. 16. 殷梅津、張淑君、蘇國雄 (1997),若干香辛植物萃取液抑制黑麴菌及白色念珠菌生長之研究。食品科學,24(3):384-388。
4. 14. 郭玫君、馮惠萍、吳明娟 (2000),檳榔、荖花及荖葉抑菌作用之探討。嘉南學報,26:186-191。
5. 4. 李季眉 (1982),苦瓜抑菌成分的抽取。食品科學,9(3-4):138-147。
6. 27. 黃彩玉、陳幸臣 (1987),山葵之抗菌性與化學變異性。食品科學,14(3):129-142。
7. 29. 楊瑩蓉、陳明造、劉登城 (1998),中氏香腸之不同香辛料其抗氧化性及抗菌性之探討。中國畜牧學會會誌,27(1):117-128。
8. 1‧王一飛:〈建立災害應變體系〉,《研考雙月刊》,第20卷2期(1996年4月),頁22-31。
9. 2‧丘昌泰:〈危機狀態下的災變管理體系:美國經驗及其對我國的挑戰〉,《研考雙月刊》,第18卷4期(1994年4月),頁4-12。
10. 5‧李威儀:〈日本防災政策的檢討與改善-從阪神大震災中學習〉,《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第21卷3期 (1995年8月),頁111-114。
11. 6‧吳榮平:〈都市防災體系之建構〉,《警政學報》,第29期(1996年7月),頁245-270。
12. 7‧孫本初、羅志成:〈從官僚體系論緊急救災體系的建立〉,《立法院院聞》,第27卷12期,(1999年10月),頁26-38。
13. 9‧張維麟:〈美國聯邦緊急災變管理署〉,《現代消防》,第69期(1995年5月),頁18 -27。
14. 12‧曾輩滇:〈美國緊急救援體系之借鏡〉,《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9卷10期(1999年1月),頁57-84。
15. 13‧葉耀輝:〈九0年代日本之地震災害防治對策〉,《營建知訊》,第128期(199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