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
大甲溪沿線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台灣世界展望會中縣辦事處和平工作站大甲溪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評鑑報告》。
大安溪沿線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大安溪沿線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成果報告∼九二一震災災區─台中縣政府大安溪沿線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服務成果簡要報告》。
大安溪沿線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台中縣和平鄉大安溪沿線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的介紹─泰雅部落與社會專業的對話》。
大坑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台中市大坑地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評鑑報告》。
大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大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工作報告》。
大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大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評鑑報告》。
中寮鄉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中寮鄉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工作簡報》。
中寮鄉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中寮鄉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工作績效評鑑簡報》。
仁愛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仁愛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服務成果手冊》。
太平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台中縣因應九二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評鑑》。
文心國宅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台中市文心國宅生活重建服務中心工作執行成果報告書》。
水里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委託水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業務工作報告》。
天主教聖母聖心修女會執行長 (2002/12/09)http://action.taipei-elife.net/lvoe_library/thesis08.html
王文科 (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增勇(2001a),(從社會工作專業的觀點看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發表於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災後生活重建研討會-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一),頁50-87。王增勇(2001b),(看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南投縣921社福工作報告》,南投縣政府,頁65-82。
王增勇(2002a),(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桃芝風災的角色與功能評估),《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政策評估及推動模式之研究》,期中報告附錄八。
王增勇(2002b),(讓政治的歸政治、福利的歸福利─請讓民間團體繼續陪伴災民)《生活重建中心的過去,重建工作與社工專業的未來─921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討會》,頁11-13。
台中市政府 (2001),《台中市政府「九二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評鑑」成果報告書》。
台中市政府(2000),《台中站起來》,台中:台中市政府。
台中縣政府 (2000a),《『九二一震災生活重建---社會福利篇研討會』研習手冊一》。
台中縣政府 (2000b),《『九二一震災生活重建---社會福利篇研討會』研習手冊二》。
台中縣政府(2001a),《『災變社會福利服務研究研討會』研習手冊》。
台中縣政府 (2001b),《台中縣政府「九二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評鑑」成果報告書》。
台中縣政府 (2001c),《台中縣政府「九二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計畫說明書》。
台中縣政府社會局社區福利服務工作站 (2001),《希望之翼》,1月號。
台中縣政府社會局社區福利服務工作站(2000),《希望之翼》,創刊號。
石岡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台中縣政府石岡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成果報告》。
名間鄉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委託名間鄉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業務工作報告》。
名間鄉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行政院九二一重建推動委員會視導南投縣名間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業務簡報資料》。
名間鄉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九十年度名間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辦理災後生活重建工作執行績效評鑑》。
朱森村 (1999),《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市推動社區大學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竹山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竹山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災後重建工作執行報告。》
竹山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委託竹山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業務簡報。》
竹山鎮第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委託竹山鎮第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一月∼九月服務成果手冊》。
冷尚書(2002)http://www.esouth.org/pda/(2002)05/(2002)0523.htm
吳英明 (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濟華 (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第208期,頁1-15。李安爵 (2002),〈從南投九二一災後生活重建,社會工作倡導觀點的重要性與兩難〉,《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究討會》,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李宗派 (2000),(探討社會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則),《社區發展》,第89期,頁53-61。沈慶盈 (2000),(從組織間關係談社會服務資源的整合),《社區發展》,第89期,頁145-155。周威廷 (1996),《合產之理論與策略: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功能的觀察》,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周淑禎 (2001),(家支中心經驗分享-身心障礙者社區就業方案,發表於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災後生活重建研討會-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二),頁74-85。
東勢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台中縣政府東勢生活重建中心年度成果報告》。
林辰穎 (2000),《地方政府與民間慈善組織在社會救助政策執行上的互動關係─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春助 (1993),《台灣地區民間福利機構參與社會福利服務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信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信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服務成果手冊》。
南投市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委託南投市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工作簡報》。
南投市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委託南投市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工作簡報》。
南投縣政府 (2001a),《災後生活重建研討會─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的回顧與展望》。
南投縣政府 (2001b),《南投縣政府921社福工作報告》。
南投縣政府 (2001c),《南投縣政府921震災重建社會福利檔案【含彭縣長就任三週年來施政報告】》。
南投縣政府 (2001 c),《涓滴為災民 921震災專戶總報告》。
南投縣政府中寮鄉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中寮鄉921災後重建服務資源手冊》。
施睿誼 (2002),〈南投縣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移撥鄉鎮公所」事件發生經過與行動過程〉,《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究討會》,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施睿誼、李安爵 (2001),(九二一震災重建區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調查及服務提供之初探─以南投縣民間鄉為例,發表於南投縣政府「災後生活重建研討會」頁87-111。
洪綾君 (1996),《公私協力推動地區行銷之研究:以高雄市84及85年都市行銷事件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胡方瓊 (1997),《運用公私合夥方式推動市中心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市西門市場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2002),《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討會》。
埔里鎮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埔里鎮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評鑑工作報告書》。
埔里鎮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委託慈慧善行協會埔里鎮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評鑑報告》。
翁文蒂 (2001),(家支中心未來展望<二>之引言,發表於南投縣政府「災後生活重建研討會」手冊,頁112-121。
草屯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草屯鎮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工作報告》。
草屯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草屯鎮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業務簡報》。
國安國宅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國安國宅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服務成果報告》。
國姓鄉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委託國姓鄉第一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服務成果簡報》。
國姓鄉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委託國姓第二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服務執行成果手冊》。
張美淑 (2002),〈讓我們的聲音發出去〉,《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究討會》,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張竣傑 (2002),〈福利社區化實踐經驗中之大地震〉,《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究討會》,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許婕穎 (2002),〈一位基層社工員所看到此事件北後的想法〉,《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究討會》,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許道然 (2001),(組織信任之研究:一個整合性觀點),《空大行政學報》,第11期,頁253-295。郭生玉 (1990),《心理與教育研究法》,中和:精華總經銷。
郭昇勳 (2000),《公私合夥理論與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郭靜晃、曾華源(2000),(建構社會福利資源網絡策略之探討─以兒少福利輸送服務為例),《社區發展》,第89期,頁107-118。陳正益 (2002),〈這場美好而艱鉅的仗,我選擇再戰〉,《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究討會》,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陳宇嘉 (2001),〈家支中心與教會事工的矛盾與整合〉。發表於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災後生活重建研討會-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一),頁161-172。
陳宇嘉、陳世堅(2000),《台中縣「社區福利服務工作站」效益評估研究報告》。豐原:台中縣政府。
陳宇嘉、黃源協(2000),《台中縣政府『因應九二一震災福利服務機構評鑑』成果報告書》。豐原:台中縣政府。
陳伶珠 (2001),(家支中心經驗分享-『老人居家服務方案』,發表於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災後生活重建研討會-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二),頁65-73。
陳佩君 (1999),《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陳怡平 (2000),《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部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婉真 (2001),(從社會福利行政角度看家支中心的規劃過程與實施成果,發表於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災後生活重建研討會-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一),頁1-27。
陳皎眉 (2000),(談結合社區資源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社區發展》,第89期,頁22-29。陶蕃瀛 (2002),〈重建中心事件之激進社工觀點〉,《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究討會》,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魚池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魚池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服務成果手冊》。
鹿谷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委託鹿谷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業務簡報》。
彭政樹 (2002),〈台灣專業社工新思維〉,《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究討會》,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曾華源、郭靜晃(2000),(志工人力資源的開拓與整合─以美國志工中心的做法為借鏡),《社區發展》,第89期,頁128-144。游育祺 (1994),《公私部門協力參與市開發事務之探討─以高雄市鹽埕區再發展方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集集鎮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南投縣政府集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服務成果手冊》。
黃盈豪 (2002),〈從基層社會工作者的主體性談起〉,《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究討會》,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黃清塗 (2001),(區域性資源輸送與媒合出探-南投縣水里鄉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談,發表於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災後生活重建研討會-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二),頁29-47。
黃清塗 (2002),〈政治虎牙下,福利悲歌〉,《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究討會》,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黃智彥 (1997),《公私協力策略推動都市建設之法制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黃榮護 (2000),《以議題管理途徑形塑台北市政府多部門協力關係策略》,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黃肇新 (2001),(從家支中心到社福聯盟--九二一重建中的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發表於台灣社區重建會「實踐與開創:新生代觀點災後重建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85-94。
黃肇新 (2002),〈我們少做了什麼〉,《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究討會》,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黃肇新、陳幼媺 (2001a)(展望社區支援網絡-長老教會921社區重建關懷站的南投經驗,發表於文化基金會「災區重建與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頁6-21。
黃肇新、陳幼媺 (2001b)(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發展看家支中心的定位,發表於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災後生活重建研討會-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一),頁135-160。
黃慶讚 (2000),(從社會福利的發展看非營利機構與政府間之互動關係),《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頁291-314,台北:巨流出版社。
新社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台中縣政府新社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九十年度成果報告》。
溫信學 (1997),《從法規與財務論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社會福利團體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論文。詹中原 (1993),《民營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廖俊松 (2001a),《地方政府行政治理能力之個案評估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災後生活重建為例》,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廖俊松(2001b),(家支中心與鄉鎮公所的分與合),《災後生活重建研討會─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的回顧與展望》,南投縣政府。廖俊松(2001c),(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的運作經驗),《南投縣921社福工作報告》,南投縣政府。
廖俊松 (2001d),(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第94期,頁364-374。廖俊松 (2001e),(社區家庭支援中心與基層行政體系間互動關係之探討-南投縣實例),《社區發展》,第95期,頁255-262。廖俊松(2002a),《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政策評估及推動模式之研究》,行政院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廖俊松(2002b),《災後重建政策績效評估之研究》,行政院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廖俊松、林美華(2002c),(地方政府夥伴治理模式之研究:生活重建服務中心運作之比較觀察),《經濟全球化與兩岸地方治理論壇研討會論文集》,頁11-1∼17。
廖啟富 (1994),《社會福利民營化政策之分析─台北市社會局與民間受託機構的互動關係》,國立中興大學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淑瓊 (1997),(依賴與對抗─論福利服務契約委託下政府與民間受託單位間的關係),《社區發展季刊》第80期,頁113∼129。劉淑瓊 (1998)《社會福利「民營化」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契約委託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毓玲譯 (1993),(David Osborne and Ted Gaebler原著),《新政府運動》,台北:天下圖書公司。
蔡南信 (2002),(以愛跨越斷層─讓關懷站成為教會宣揚福音及服務社區的雙手),《台灣教會公報》,第2638期。
鄭怡世 (1999),(台灣民間非營利社會福利機構參與社會福利服務探析),《社區發展季刊》,第87期,頁312∼326。鄭讚源 (1997),(既競爭又合作、既依賴又自主:社會福利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之角色與定位),《社區發展季刊》,第80期,頁79∼87。蕭玉煌 (2000),(我國社會福利資源之開拓與整合),《社區發展》,第89期,頁5∼12。謝至翔 (2002),〈那美好仗,我們正要開戰〉,《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究討會》,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謝廣仁 (2001),(從福利服務民營化看社區家庭支援中心行政管理體系的發展),發表於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災後生活重建研討會-南投縣社區家庭支援中心經驗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一),頁28∼49。
謝慶達 (1994),(社區參與式公園規劃中參與者關係之探討─新店市七號公園個案),《建築學報》,第10期,頁125∼138。簡慈慧 (2002),〈南投縣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撥交鄉鎮公所之始末〉,《九二一震災災後生活重建中心實務研究討會》,重建區社工行動小組。
魏道明 (2000),《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萬芳醫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霧峰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2001),《台中縣霧峰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服務成果手冊》。
蘇昭如(1993),(政府委託民間辦理社會福利服務之條件與方式),《社區發展季刊》,第63期,頁59∼69。英文
Bailey, N. (1995) Partnership agencies in British urban policy, London: UCL Press.
Batley, R. (1996) Public-Private Relationship and Performance in Service Provision, Urban Studies.
Bennett, R. J. and Krebs, G. (1994a)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ublic-Private Participation Initiation in Britain and Germany, London: Belhaven Press.
Bennett, R. J. and Krebs, G. (1994b)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An analysis of policy networks in EC-Leda local employm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Regional Studies, 28, pp.119-140.
Carroll P. & Steane P. (2000) “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s: sectoral Perspectives,” 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Press, pp. 36-56.
Cherrett, K. (1994)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artnership.“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53(1), pp. 6-13
Duff, G. (1994) “Current Practices in Strategic Partnership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53(2), pp. 29-35.
Gidron, B. and Kramer, R. M. and Salamon, L. M.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emerging relationships in welfare states, New York: Jossey — Bass Public Administration Series.
Glendinning Caroline (2002)”Partnerships between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Policy& Politics,,pp.115-127.
Hailey J. (2000) “NGO partn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Press, pp.311-323.
Hailey, J. (2000) “NGO partn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S. P. Osborne (ed.), pp.311-323, London: Routledge Press.
Harding, A. (1990) “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s in urban regeneration” Local Economic Policy, in M. Campbell (ed.), London: Cassell.
Harding, A. (1998) “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s in the UK,” Partnerships in Urban Governance: European and American Experience, in Jon Pierre, (ed.), London: Macmillan.
Holland, R. C. (1984) “The new era in 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s,” Rebuilding America’s Cities: Roods to Recovery, New Brunswick, in P. R. Porter and D. C. Sweet (eds.), NJ: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Kernaghan, K. (1993) “Partnership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36(1), pp.57-76.
Kouwenhoven, V. (1993a) Managing Public Organization: Lessons from Contemporary European Experie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Kouwenhoven, V. (1993b) “The Rise of th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A Model for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in Kooiman, Jan (ed.)”, Modern Governance, pp.119-130,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Kramer, R. M. (1987) “Voluntary Agencies and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s,”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in W. Powell (e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uhnle, S. and Selle, P. (1992) 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Aldershot Brookfield.
Martelia, P. and Schank, J. (1997) “Partnership: New name i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7(3), pp. 283-285.
McCraw, T. K. (1984)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 New Opportunities for Meeting Social Needs, In Brooks, et al. (eds.), pp. 31-60,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Science: Cambridge.
McQuaid R. W. (2000) “ The theory of partnership: why have partnerships?” 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Press, pp.9-35.
McQuaid, R. W. (2000) “The theory of partnership: why have partnerships?” 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S. P. Osborne (ed.), pp.9-35, London: Routledge Press.
Muchunguzi, D. and Milne, S. (1995) Perspectives from the South: A Study on Partnership, Dar es Salaam: AFREDA.
O”Looney, J. (1996) Redesigning the Work of Human Services, CT: Quorum Books.
Osborne, S. P. (2000) 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Press.
Peter, Guys B. and Pierre, J.(1998)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Rethin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8, No.2, pp. 223-243.
Rosenau, P. V. (2000) Public-Private Policy Partnerships, London: The MIT Press.
Savas, E. S. (2000)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s. New York: Seven Bridges Press.
Sellgren, J. (1990)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an assessment of local author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Local Government Studies, July/August, pp. 57-58.
Wolman, H. and Larry L. (1980) “Concepts of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Shaping the Local Economic, DC: International C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pp. 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