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行政院組織與職掌」,http://www.ey.gov.tw/web/ey2000-1-03.htm#org-1。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行政院沿革」,http://www.ey.gov.tw/web/ey2000-1-01.htm。
行政院研考會,http://www.rdec.gov.tw/home/。
行政院研考會,1998,各國行政革新策略及措施比較分析。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研考會主編,2000,行政院組織法(八十七年)研修報告。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研考會,2001a,「行政院長參加全國行政革新會議閉幕致詞」,http://www.rdec.gov.tw/govpakt/show.asp?Id=m0 5&show=1。
行政院研考會,2001b,「全國行政革新會議議題說明及總結報告」,http://www.rdec.gov.tw/govpakt/show.asp?id=ml 990。
行政院研考會,2001c,海洋白皮書。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研考會,2002,行政院組織調整說帖。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王旭統,2000,「新政府『政府再造』的新取向」,人事月刊,第三十一卷,第四期,2000.10,頁20-26。王明倫,2000,戰後台灣行政革新與政府再造之政治經濟分析(1945~2000)。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業立,2003,「政黨政治的困境與出路」,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2003.3.15-16,台北,頁43-49。
石世豪,2003,「傳委會平地起樓」,中國時報,2003/4/21,第十五版。
丘昌泰,1999,「政府與市場:從行政科學典範變遷論『小而能政府』的建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一期,頁35-87。丘昌泰,2002a,「政府再造不要淪為『官方說法』」,中國時報,2002/3/31,第十五版。
丘昌泰,2002b,「評行政院政府再造的思維困境與突破之道」,收錄於蘇永欽主編,政府再造─政府角色功能的新定位。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185-193。
史美強,2000,「從政府再造觀點探討政府管理現代化問題」,現代化研究,第二十三期,頁2-21。行政革新專題報導(上),2001,自由時報,2001/3/5,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mar/8/r-admin1.htm。
行政革新專題報導(下), 2001,自由時報,2001/3/6,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mar/8/r-admin2.htm。
「行政院組織重組績效評估及檢討」座談會,2002,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2002.6.5,台北。
行政院版「中央政府機關組織基準法草案暨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草案之評析」座談會,2002,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2002.6.18,台北。
「行政院組織調整員工權益保障方案(草案)研擬簡述」,2002,公務人員月刊,第六十九期,頁13-17。
朱雲漢,2003,「市場、國家與全球治理機制的重新磨合」,中國時報,2003/5/12,第十五版。朱雲鵬,2002,「與其坐而等,不如起而行」,中國時報,2002/11/11,第十五版。
朱鎮明,2000,「衝突乎?融合乎?:從自由主義分析新公共行政的內涵The Content of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A Perspective of Liberalism」,中國行政評論,第九卷,第四期,頁133-154。朱鎮明,2002,「政策管理與組織設計:評行政院組織改造方案『政策統合觀』」,收錄於蘇永欽主編,政府再造─政府角色功能的新定位。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195-210。
江大樹,1991,「從蒙藏委員會到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政策雙週刊,第十八期,頁5-7。
江大樹,1996a,「調整組織架構激勵文官士氣」,國家政策雙週刊,第一三O期,頁18-19。江大樹,1996b,「政府再造應有新思維與大行動」,理論與政策季刊,第三十八期,頁34-55。江大樹,1998,「中央政府組織體制之調整」,國策專刊,第四期,頁9-11。江大樹,2003,「台灣政黨輪替後的政府再造工程:續階改革或第二波寧靜革命?」,東吳政治學報,第十六期,頁27-48。江明修,1996,「再造社群政府」,理論與政策,第十二卷,第二期,頁39-40。江明修,1998,「我國行政革新之政治社會分析:歷史的再省思」,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二期,頁55-99。江明修、許文傑、梅高文,2002,「各國行政改革之比較及其對我國之啟示─面對千禧年政黨輪替後的新思維」,中國行政,第七十一期,頁97-132。江岷欽、劉坤億,1995,「企業型政府的省思:從美國行政革新經驗談起」,人事行政,第二十五卷,第四期,頁34-45。江岷欽,1996,「企業型政府的理念與行政革新」,政策月刊,第十八期。江岷欽,1997,「企業型政府與工作簡化:美國『全國績效評鑑委員會』成功經驗之啟示」,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二卷,第四期,頁61-73。江岷欽、劉坤億,1998,「紐西蘭政府再造之經驗分析」,行政院研考會、台北大學公行系主辦,跨世紀政府再造學術研討會。
江岷欽、劉坤億,1999,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省思。台北:智庫。
江岷欽,1999,「政府再造的省思」,游於藝雙月刊,第十五期,頁4。江靜玲,2002,「英國大罷工 考驗布萊爾『第三條路』」,中國時報,2002/7/31,第十一版。
余至美,2002,威權轉型後台灣地區政府再造之政治經濟分析:1987-2002。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呂亞力,1983,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呂育誠、陳恆鈞、許立一譯,Davic H. Rosenbloom and Robert S. Kravchuk著,2002,行政學:管理、政治、法律的觀點(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台北:學富。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1995,行政學(一)。台北:空大。
吳定,1996,公共政策(全)。台北:華視文化。
吳定,2000,「政府再造與政策制定」,人力發展月刊,第八十三期,頁18-23。吳明儒,2003,「社區發展組織的反省與出路─以美國社區發展法人(CDC)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系、地方行政研究中心主辦,政治大學地方政府研究中心協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國際會議廳,2003.4.26。
吳春來,1991,行政院與立法院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互動關係之研究─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容明講,蕭演彥整理,2002,「政府改造的過去與未來」,中興學術文化講座演講文稿,2002.9.18,台北:福華文教會館。
吳瓊恩,2001a,行政學。台北:三民。
吳瓊恩,2001b,「當前台灣公共行政的政治系絡」,中國行政評論,第十卷,第二期,頁1-36。
何美玥,2002,「我國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國家文官培訓所編輯,T&D飛訊論文集粹。台北:國家文官培訓所,頁541-560。
何榮幸,2002,「黨政同步 將強化機制」,中國時報,2002/12/11,第三版。
何鴻榮,1997,「行政重組的成因和原則之解析──兼論行政院組織法修訂的動力和應有的方向」,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五卷,第一期,頁65-81。李允傑,2002,「立委選後政黨政治發展之研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1-010號。
李伯岳,1996,「從組織發展學評析行政革新方案」,國家政策雙週刊,第一三○期,頁16-17。李英明、陳華昇,2001,「全球化、本土化與區域競爭─對台灣政治版圖重組的深層解讀」,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0-077號。
李宗勳,2001a,「從『新公共服務』及『組際學習』新視野檢視台北市社區、學區安全聯防行動方案」,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0-043號。李宗勳,2001b,「落實經發會共識應優先調整政府的角色與職能」,中華日報,2001/9/3,第二版。
李宗勳,2002,「政府改造 兩個版本 一樣政治」,聯合報,2002/3/19,第十五版。
李宗勳,2003,「『全球化』、『社會資本』下的政府再造─兼論海峽兩岸政府職能之轉換」,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2-011號。李威儀譯,毛思迪(Steven W. Mosher)著,2001,中國新霸權。台北:立緒。
林水波、張世賢,1984,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水波主編,1999a,政府再造。台北:智勝。
林水波主編,1999b,組織理論。台北:智勝。
林水波、莊文忠,1999,「民主行政觀的政府再造策略」,人事行政,第一二八期,頁6-29。林水波,2002a,「政院組織轉型的政策分析(上)」,公務人員月刊,第七十二期,頁18-26。林水波,2002b,「政院組織轉型的政策分析(下)」,公務人員月刊,第七十三期,頁18-25。林水波,2002c,「組織改造的導向及陷阱」,國家文官培訓所編輯,T&D飛訊論文集粹。台北:國家文官培訓所,頁489-501。
林水波、何鴻榮,2002,「黨政關係健全化」,群策會主辦,群策會國政研討會─邁向「正常國家」,2002.10.19-20,台北。
林碧堯,2001,「新政府『小破而立』的頭一年」,台灣教授協會,論壇通訊,2001年夏季刊,http://taup.yam.org.tw/comm/comm0105/t012.htm。
林鍾沂、程中平,2002a,「從政府改造理論評議行政院組織再造方案」,國立政治大學主辦,張金鑑教授百齡誕辰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2002.11.16,台北:政大公企中心。
林鍾沂、程中平,2002b,「行政院組織重整方案之檢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憲政(析)091-088號。
周旭華譯,Poter E.著,1998,競爭力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台北:天下。
邱志淳,2002,「論中共後十六大行政改革」,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內政(評)091-316號。
「政府改造座談會」,2002,聯合報主辦,2002.4.7,台北。
施正鋒,2002a,「陳水扁政府兩年」,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1-072號。
施正鋒,2002b,「改組後的民進黨 類似政策會」,聯合報,2002/7/21,第十五版。
施能傑,1996,「決策能力是行政改革的重點」,國家政策雙週刊,第一三O期,頁10-11。施能傑,2003,「文官體制改造與政府競爭力」,台灣智庫主辦,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2003.2.22-23,台北:福華文教會館,頁219-254。
胡念祖,1993,我國海洋事務專責機構之設計與定位。台北:行政院研考會。胡念祖,1997,海洋政策:理論與實務研究。台北:五南。
段宜康,2002,「政策搖擺 將失民心」,中國時報,2002/11/20,第十五版。
柯文娟,2002,心智障礙者老年安養護組織模式探討:以台北市機構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財團法人台灣智庫政府改造論壇,2001,「政府改造的目標與策略」,台灣智庫通訊,創刊號,頁7-9。
財團法人台灣智庫,2002a,「台灣智庫對新內閣的期許」,台灣智庫通訊,第二期,頁1-2。
財團法人台灣智庫政府改造建言,2002b,「組織再造,提升國家競爭力」,台灣智庫通訊,第二期,頁2-3。
徐小波、雷曼(Prof Lehmann),2002,「新全球競爭時代的新挑戰對台灣的影響」,時代基金會、外交部、歐洲經濟暨自由智庫(Evian Group)主辦,「亞洲產經圓桌論壇」,2002.11.8,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徐永明,2001,「政黨政治兩條戰線:重組與解組」,中國時報,2001/1/2,第十五版。
徐聯恩譯,Hampden C. & Trompenaars A.著,1998,國家競爭力:創造財富的價值體系。台北:智庫。
翁興利,1996,「行政革新應建立客觀的評估標準」,國家政策雙週刊,第一三O期,頁12-13。翁興利,1998a「行政院組織再造之研究」,政策月刊,第三十九期,頁7-10。翁興利,2000,「政黨輪替後對政府再造之期許」,考銓,第二十三期,頁48-55。孫本初、郭昇勳,2000,「公私部門合夥理論與成功要件之探討」,考銓,第二十二期,頁95-108。孫本初、劉坤億、范祥偉,2000,「英、紐、澳、美四國政府再造經驗對我國的啟示」,考銓,第二十四期,頁2-32。孫同文,1998,「治理能力與行政革新」,行政院研考會、台北大學公行系主辦,跨世紀政府再造學術研討會。
孫同文,1999,「治理能力與行政革新─香港行政革新的經驗與啟示」,暨大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頁237-262。孫同文,2002a,「行政院組織調整之評估-技術的取向」,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1-053號。
孫同文,2002b,「政府再造與府際關係」,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主辦,前瞻新世紀:兩岸三地的府際關係學術研討會,2002.5.18,台北。
高希均、石滋宜,1996,競爭力手冊。台北:天下。
高希均,1998,新台灣人之路。台北:天下。
馬永成、陳其邁譯,布萊爾著,1999,顛覆左右─新世代的第三條路。台北:時報。
「從行政革新會議看內閣改組─談打造知識型政府之願景」座談會實錄,2001,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2001.3.1,台北。
「從憲政體制看政府再造」座談會,2002,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中華日報社主辦,2002.4.11,台北。
郭進隆譯,Peter M. Senge著,1994,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台北:天下。
陳水扁,2001,世紀首航。台北:圓神。
陳世哲,1989,行政機關重組之研究─我國行政院組織法修訂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民強,2002,「網通普及催生國家通訊傳委會」,中國時報,2002/5/14,第十五版。
陳金貴,1999,「政府再造與公共職責的探討」,考銓,第十八期,頁58-73。陳貞如,1999,戰後日本行政改革之政治經濟分析:1945-2000。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進郁,1994,「行政院組織法」修正過程之研究─由政治生態環境看修法過程之演變 ( 1987-1993。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聰憲,1992,政治遷台後中央行政機關組織結構變遷之生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黃秀媛譯,彼得‧杜拉克著,2002,杜拉克精選:社會篇。台北:天下。
黃南淵,2002,「政府再造,為何獨漏『國土建設部』?」,自由時報,2002/4/12,第十五版。
黃煥榮,2002,「知識經濟時代組織設計的新思維」,收錄於蘇永欽主編,政府再造─政府角色功能的新定位。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211-225。
黃榮志,1998,公共組織慣性之實證研究─以中央行政機關為研究對象。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榮志,2000,「從『組織慣性』談我國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再造之新思維」,研考雙月刊,第二十四卷,第三期,頁76-82。黃錦堂,2002,「政府再造的憲法原則」,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1-014號。許士軍,2003,「層級組織嚴密嗎?」,經濟日報,2003/5/2,第三十六版。
許文傑、郭修發,2003,「地方永續發展與策略選擇─宜蘭縣觀光發展策略分析」,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第二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2003.4.26,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四○六會議室。
許立一,1997,「政府能力弱化之分析論及其改革策略」,人力發展,第四十五期,頁9-14。
許立一,2002a,「政治操作的後現代性之反思:以提升社會資本與促進公共對話為改革策略」,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1-075號。
許立一,2002b,「行政組織再造之探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1-055號。
許世雨,2000,「美國新政府運動發展與問題之探討」,華岡社科學報,第十四期,頁131-155。許宗力,2000,「國家機關的法人化─行政組織再造的另一選擇途徑」,月旦法學雜誌,第五十七期,頁26-39。許毓圃,2002,「荒腔走板的政府改造」,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1-018號。
曹俊漢、陳朝政,2001,「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表現之比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0-007號。張亞中,2000,「全球治理:主權與權力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卷,第四期,頁2-3。張新琦譯,大前研一著,2003,力用中國(China Shift)。台北:天下。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三民。
陸以正,2002,「組織精簡 不等於政府改造」,聯合報,2002/3/18,第十五版。
彭文賢,1986,系統研究法的組織理論之分析。台北:聯經。
彭台臨,2002,「運動發展與文化建設組織調整方向之探討」,行政院研考會,國家政策季刊,創刊號,頁115-144。彭錦鵬,2001,「行政院再造 宜設立『十五』個部」,中國時報,2001/10/26,第十五版。彭錦鵬,2002a,「政府再造應宏觀果斷」,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內政(評)091-090號。
彭錦鵬,2002b,「政府再造應宏觀果斷」,中國時報,2002/5/4,第十五版。
詹中原,1997,政府再造:革新「行政革新」之理論建構。台北:考試院。詹中原主編,1999,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詹中原,2000,「執政權的基石-政黨的政治哲學與政策路線」,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字第089-008號。
詹中原,2001,「政府再造與國家發展」,研習論壇月刊,第七期,頁3-5。詹中原,2002a,「企業精神政府的設計與限制」,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1-005號。
詹中原,2002b,「西敏寺政府再造與第三條路的黃昏」,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憲政(評)091-144號。詹中原,2002c,「國家政策定位與施政績效」,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1-057號。
詹守忠,2002,「國民黨的執政準備」,中國時報,2002/12/24,第十五版。
葉俊榮,1999,「政府再造與制度興革:以環境影響評估為例」,經社法制論叢,第二十三期,頁1-29。葉俊榮,2002a,「政府改造 從理念出發」,中國時報,2002/3/27,第十五版。
葉俊榮,2002b,「行政院組織改造的目標、原則及推動機制」,行政院研考會,國家政策季刊,創刊號,頁1-22。楊幼蘭譯,Michael Hammer and James Champy著,1997,改造企業:再生策略的藍本(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台北:牛頓。
楊幼蘭譯,James Champy著,2003,跨組織再造(X-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台北:天下。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
管碧玲,1991a,「建立堅強的科技行政主管機關─科技部」,國家政策雙週刊,第十八期,頁3-5。
管碧玲,1991b,「建構理性與前瞻的環境部」,國家政策雙週刊,第十八期,頁2-3。
鄭武國譯,紀登斯著,1999,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台北:聯經。
劉毓玲譯,Osborne & Gaebler著,1993,新政府運動。台北:天下。
潘東傑譯,Charles Handy著,2002,大象與跳蚤-預見組織與個人的未來(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台北:天下。
蔡茂寅,2002,「政策統合機關、獨立機關定位及設立原則探討」,行政院研考會,國家政策季刊,創刊號,頁23-38。蔡增家,2002,「美日的衝突與日本面臨的困境」,聯合報,2002/2/18,第十五版。
總統府經發會,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index.html。
總統府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總結報告,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index.html。
總統府政府改造委員會,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index.html。
總統府政府改造委員會第一次幕僚會議新聞稿,2001/10/22。
總統府政府改造委員會第一次委員會議新聞稿,2001/10/25。
總統府政府改造委員會第二次委員會議新聞稿,2002/1/14。
總統府政府改造委員會第七次幕僚會議新聞稿,2002/3/24。
總統府政府改造委員會第三次委員會議新聞稿,2002/3/30。
總統府政府改造委員會第四次委員會議新聞稿,2002/4/21。
總統府政府改造委員會第七次委員會議新聞稿,2002/10/27。
薛曉源,2002,「全球化與社會資本」,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主辦,「經濟全球化與兩岸地方治理論壇」研討會,2002.9.20-21,花蓮。
鍾穎盛譯,H. Ceorge Frederickson著,1997,「新政府運動與新公共行政的評較」,警學叢刊,第二十七卷,第六期,頁171-182。
魏啟林,2000,「我國組織再造工作展望」,立法院院聞,第二十八卷,第三期,頁15-19。聶文娟,1994,公共組織變遷理論之建構─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蕭立智,1988,行政院組織之研究─現階段各部會架構的檢討與建議。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全政,1991,「修正行政院組織法的基本邏輯與方向」,國家政策雙週刊,第十六期,頁2-3。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
蕭全政,1995,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
蕭全政,1996,「國家發展與行政革新」,國家政策雙週刊,第一三O期,頁2-3。蕭全政,1998,「政府再造與企業家精神」,行政院研考會、台北大學公行系主辦,跨世紀政府再造學術研討會。蕭全政,1999a,「政府再造與企業家精神」,暨大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頁321-336。蕭全政,1999b,「台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威權體制的變遷:戒嚴後的台灣」國際研討會。
蕭全政,2000,「政權移轉與政府再造」,國策專刊,第十五期,頁9-11。蕭全政、管碧玲、江大樹,2001,「行政院組織調整芻議」,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五期,頁191-208。蕭峰雄,1997,「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理論與實踐」,理論與政策,第十一卷,第三期,頁45-47。蕭新煌,2002,「日本第三波行政改革 可借鏡」,中國時報,2002/11/24,第十五版。
蕭萬長,1998,「政府再造的做法與展望─『革命實踐研究院國家發展研究班第五期』演講」,研考雙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頁3-9。龔明鑫,2003,「提升產業競爭力之挑戰與對策」,台灣智庫主辦,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2003.2.22-23,台北:福華文教會館。二、報紙新聞資料
工商社論,2002,「行政院組織改造的迷思」,工商時報,2002/3/21,第二版。
工商社論,2002,「政府組織再造後,廣電業務何去何從?」,工商時報,2002/9/1,第二版。
工商社論,2003,「推動NCC三法是當務之急」,工商時報,2003/4/22,第二版。
于國華,2002,「政府再造方案 文化體育部爭議最多」,民生報,2002/5/13,第二版。
中央日報,2002/4/7,第四版。
中時晚報,1998/4/22,第二版。
中時晚報,1998/4/22,第二版。
中時晚報,2002/3/28,第二版。
中時晚報,2003/4/22,第二版。
中國時報,1992/2/28,第二版。
中國時報,1993/12/9,第二版。
中國時報,1996/7/5,第四版。
中國時報,1997/1/28,第四版。
中國時報,1998/3/20,第一、二版。
中國時報,1999/11/16,第四版。
中國時報,2000/2/23,第一版。
中國時報,2000/7/23,第一版。
中國時報,2001/8/15,第四版。
中時社論,2001,「以前瞻的革新理念做好政府改造工程」,中國時報,2001/10/27,第二版。
中國時報,2001/10/26,第二版。
中國時報,2002/2/17,第十版。
中國時報,2002/3/10,第十三版。
中國時報,2002/3/25,第二版。
中國時報,2002/3/28,第三版。
中國時報,2002/3/31,第一版。
中國時報,2002/4/15,第二版。
中國時報,2002/4/16,第二版。
中國時報,2002/4/22,第二版。
中國時報,2002/5/4,第二版。
中國時報,2002/5/26,第二版。
中國時報,2002/7/13,第十版。
中國時報,2002/7/31,第十版。
中國時報,2002/9/11,第二版。
中國時報,2002/11/19,第二版。
中國時報,2002/11/24,第一版。
中國時報,2002/11/25,第三版。
中國時報,2002/12/18,第一版。
王拓,2002,「國會再不改革 廢掉算了!」,中國時報,2002/12/25,第十五版。
中國時報,2002/12/28,第三、四版。
中國時報,2003/1/19,第十一版。
中國時報,2003/3/6,第十一版。
中國時報,2003/3/13,第六版。
中國時報,2003/4/21,第三版。
中國時報,2003/5/28,第十一版。
民生報社評,2002,「『政府改造』顯已失焦」,民生報,2002/3/27,第二版。
民生報社評,2002,「釐清博物館的歸屬問題」,民生報,2002/6/5,第二版。
民生報社評,2002,「勿對傳播與文化掉以輕心」,民生報,2002/8/26,第二版。
自立晚報,2002/3/30,第一版。
老包專欄,2002,「調整節奏的里程碑」,新台灣新聞周刊,第三二六期,2002.6.20。
南方朔,2003,「創造性破壞與熊彼得思想」,經濟日報,2003/6/29,第二十三版。
黃如萍,2002,「電信市場生變 消費權益待正視」,中國時報,2002/12/18,第三版。
張鐵志,2003,「金權政治的兩種模式」,中國時報,2003/6/13,第十五版。
雀榕,2002,「改造 彷彿走味的咖啡」,中國時報,2002/4/1,第十五版。
經濟日報社論,2003,「公共建設BOT政策豈能開倒車」,經濟日報,2003/5/30,第二版。
經濟日報訊,2003,「大前研一力用中國 中國經濟狂奔 將引爆亞洲危機」,經濟日報,2003/3/31,第十版。
鄭益浚,2002,「獨派位移 泛綠左右區隔漸明」,中國時報,2002/8/11,第三版。
劉進興,2002,「台灣新中間路線的展望」,中國時報,2002/4/16,第十五版。
聯合報,1993/3/3,第一版。
聯合報,1998/1/3,第二版。
聯合報,2001/2/27,第一版。
聯合報,2001/10/26,第一版。
聯合報,2002/3/25,第二版。
聯合報,2002/3/26,第二版。
聯合報,2002/4/15,第二版。
聯合報,2002/7/14,第十版。
聯合報,2002/9/1,第一版。
聯合報,2003/4/14,第六版。
聯合報,2003/4/21,第二版。
聯合報,2003/4/23,第二版。
聯合報,2003/5/3,第六版。
聯合報,2003/5/13,第A14版。
聯合報,2003/5/19,第六版。
聯合報,2003/5/25,第四版。
聯合報,2003/6/7,第A11版。
聯合報,2003/6/8,第一版。
賴洪毅,2002,「七項主軸 牽動美國對華政策走向」,中國時報,2002/12/19,第十版。
蕭萬長,2003,「本土化、民主化與全球化──台灣政策動向」,聯合報,2003/3/29,第十五版。
顧忠華,2003,「全球化浪潮下的大反挫」,中國時報,2003/5/6,第十五版。
三、英文書目
Bourdieu, Pierre. 1992,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nhardt, R. B. & Denhardt, J. V. 2000,“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Nov/Dec, 60/6.
Drucker, Peter F. 1995,“Really Reinventing Government,”Atlantic Monthly, No.2, 49-61.
Farazmand, Ali. 1999,“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9/6.
Farnham D. and Horton S. 1996,“Managing the New Public Services,”Macmillan Press LTD.
Frederickson, H. George. 1997,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Giddens, A. 1999,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s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London: Profile Books.
Goodsell, Charles T. 1993,“Reinvent Government or Rediscover It?”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3/1.
Gore, Al. 1993, From Red Tape to Results: Creat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Better and Cost Less. Washington, D. C.: USGPO.
Hannan Michael T. and Freeman John 1984,“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9/2: 149-164.
Hood, C. 1991,“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69/1: 3-19.
Hoy, Wayne K., and Cecil G. Miskel.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3rd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Hughes, Owen E. 1998,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2nd ed. London: Macmillan.
IMD,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2-2002.
Kamensky, John M. 1996,“Role of the ‘Reinventing Government’ Movement in Federal Management Refor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6/3: 247-255.
Keidel, Robert W. 1994,“Rethinking Organization Design,”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8/4: 12-27.
Kettl, D. F. 1998, Reinventing Government: A Fifth-Year Report Card.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Kettle, Donald F. 1995,“Building Lasting Reform: Enduring Questions, Missing Answers,”in Donald F. Kettle and John J. Dilulio, Jr.(eds.)Inside the Reinvention Machine: Appraising Governmental Reform.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9-83.
Lin, Nan. 2000,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UK: Cambridge Uni. Press.
Long, N. 1949,“Power and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 9: 257-264.
Marin, Bernd and Renate Mayntz (eds.) 1991, Policy Networks: EmpiricalE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Inc.
Nye, Joseph S. and Donahue, John D.(eds.)2000,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e.
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http://www.oecd.org/EN/home/0,,EN-home-0-nodirectorate-no-no-no-0,FF.html。
Osborne, D. and Gaebler, T. 1992,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Reading, MA: Addison-Weslay.
Osborne, D. and Plastrik, P. 1997, Banishing Bureaucracy: The Five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eters, B. Guy and Savoie, Donald J. 1994,“Civil Service Reform: Misdiagnosing the Patient,”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4/5: 418-425.
Pfeffer, J. 1992,“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on Intercorporate Relations,”in M. S. Mizruchi and M. Schawartz,(eds.)Intercorporate Relations: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Busin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 Press.
Pollitt, C. 1990, Managerialism and the Public Service: The Anglo-American Experience.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Putnam, Robert D., 2000, 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Rosenbloom, D. 1998,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N. Y.: McGraw-Hill.
Savoie, D. J. 1995, Globalization and Governance. In Governance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ed. B.G. Peters and D. J. Savoie.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Stillman II, R. J. 1996,“The Refounding Movement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From ‘Rabid’ Anti-Statism to ‘Mere’ Anti-Statism in the 1990s” Administrative Theory & Praxis, 17/1: 29-45.
Ulrich, B. 1998, Was ist Globalishierung?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WEF,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1996-2002.
Wamsley, G. L., and Wolf, J. F. 1996,“Introduction: Can a High-Modern Project Find Happiness in a Postmodern Era?”In G. L. Wamsley, & J. F. Wolf (Eds.),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 Thousand Oaks, C. A.: Sage: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