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19: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毓婷
研究生(外文):Yu-Ting Wu
論文名稱:保護業務社工員的專業才能裝備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protection social Workers
指導教授:宋麗玉宋麗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Yu S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8
中文關鍵詞:社會工作才能社會工作價值社會工作知識社會工作技巧
外文關鍵詞:social work competencesocial work valuesocial work knowledgesocial work skil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1
  • 點閱點閱:16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9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社會工作是一門兼顧理論與實務工作方法的應用學科,其成長和發展需要實務工作者和專業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及合作。然而,現今雙方是否存在所謂的認知差距,又該如何凝聚兩個領域的共識,使社會工作人員從學校的養成訓練一直到進入職場都能夠完整地建立其社工專業才能,適當且正確地提供服務?為探索此一問題,本研究即試圖由學術界及實務界雙重角度出發,藉以探討雙方對於保護業務社工員應具備社工專業才能之差異為何,並試圖彙整現今從事保護業務之社工員所應具備的才能內涵。
  本研究根據文獻分析的結果發展結構式問卷,採普查方式,以全國社工相關科系中教授與保護議題相關課程之教師及實際提供婦女與兒童保護服務之社工員與社工督導為研究樣本。共計發出918份問卷,回收369份,回收率為40.20%。其中無效問卷40份。資料處理採用因素分析、內在一致性信度檢驗、次數分配、t檢定、U考驗、積差相關、變異數分析、K-S檢定與多元迴歸等統計分析方法。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保護業務社工員對於社會工作價值的整體認同程度普遍偏高。
二、保護業務社工員較重視實用性高、與保護工作有關的知識與技巧;社工相關科系教師較重視社會工作基礎知識與基本助人技巧。
三、保護業務社工員大學畢業時的整體社會工作才能裝備狀況,依其專業教育背景以及過去是否有相關的修課經驗、實習經驗而有所不同。
四、保護業務社工員對於整體社會工作才能的認同,乃因其服務機構中的保護工作人員數、機構屬性以及服務對象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五、保護業務社工員對於社會工作價值的認同程度,因其年齡、服務領域(學術/實務)、機構屬性、機構服務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
六、保護業務社工員對於社會工作知識的認同程度,因其機機屬性以及服務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
七、保護業務社工對於社會工作技巧的認同程度,與其機構中保護工作人員數以及機構歷史有關,且因其機構屬性不同而有所差異。
八、學術界教師與實務工作者對於社會工作才能認同的差異,主要在於對社會工作價值的認同,對於整體社會工作知識或整體社會工作技巧的  認同程度則無顯著差異。
  依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一、建議學校鼓勵有志從事保護服務之學生,及早於在學時修習相關課 程,並爭取相關機構之實習經驗,以累積自身才能裝備。保護服務機  構聘用社會新鮮人時,亦可參考其在校修課與實習經驗。
二、社工督導應多與社工員溝通對於社會工作才能內涵的認知,以避免社工員產生價值衝突。
三、建議保護服務機構定期舉辦工作人員之在職訓練,以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
四、建議學術界參考保護業務工作者所提出學校應加強教育之才能內涵,以培育符合實務需求之保護工作人才。
五、廣開學術界與實務界之交流大門,促進雙方的了解與合作,進而縮短學術界與實務界之間的認知差距。
六、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建議本來之相關研究可以透過質性資料的蒐 集,更深入探討其他可能的對於社會工作才能認知的影響因素。並且  進一步探索老人保護業務或是整體社會工作之才能內涵,以彌補本研  究之限制。
  This study aimed at examining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mong the social workers in the protection service from a viewpoint of both academia and practitioners. And try to outline the required elements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s adopted and study subjects were protection service social workers from the statutory and private sectors, and the instructors who teach protection subjects in social work department. This study sent out 918 questionnaires with 369 completed the survey. The response rate was 40.2%.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analyses, the study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Both the protection service workers and instructors highly identified with the social work values.
2.Protection service workers emphasized more on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relevant to their jobs; however, instructors focused more on the basic social work knowledge and helping skills.
3.The level of protection workers’ competence when graduated from college correlated with the courses they took at school and field placement experiences.
4.The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social work competence associated with number of the protection workers in the agency, agency characteristics (statutory vs. private), provided services and target population.
5.The level of protection service workers’ identification with social work values correlated with workers’ age, fields of service (academia vs. practice), agency characteristics and target population.
6.The level of protection service workers’ identification with social work knowledge associated with their agency characteristics, and target population.
7.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service workers’ identification with social work skill associated with the number of protection workers in the agency and agency characteristics.
8. Th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academia and practitioners were on the level of identification with social work valu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on social work knowledge and skills were not significant.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outlin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Schools education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take courses related to protection service and take filed placement in protection service area to equip their protection service competence. Agency may take into account applicants’ school course work and practicum while recruiting personnel.
2.Supervisors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social workers about the content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o avoid the value conflict.
3.Protection service institutions may provide more on-job training to make up the inadequacy of school education.
4.Schools may consider the suggestions made by the protection service workers to enhance school education. By doing so, school would prepare students with better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5.To increase the transaction between academia and practitioners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so that the cognition gap between them could be shortened.
6. Future research may adopt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redictors of protection service workers’ identifi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which is on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相關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工作才能的意義與內涵……………………………………7
第二節 社會工作價值……………………………………………………11
第三節 社會工作知識……………………………………………………19
第四節 社會工作技巧……………………………………………………28
第五節 因應新時代之新興才能…………………………………………39
第六節 影響社工員才能之相關因素……………………………………43
第七節 社工員專業才能之獲得…………………………………………49
第八節 研究架構…………………………………………………………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52
第二節 研究對象…………………………………………………………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58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一節 量表項目分析……………………………………………………60
第二節 個人與機構特質分析……………………………………………71
第三節 社會工作專業才能內涵描述性統計……………………………76
第四節 個人特質、機構特質與社會工作專業才能內涵之關係………87
第五節 影響社會工作專業才能認知之因素……………………………108
第六節 大學課程應加強教育之社會工作專業才能……………………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摘要與討論……………………………………………121
第二節 影響社會工作專業才能內涵認知之因素………………………124
第三節 研究建議…………………………………………………………133
第四節 研究限制…………………………………………………………137
參考書目……………………………………………………………………139
附錄一:實務工作者問卷…………………………………………………145
附錄二:教師問卷…………………………………………………………151
附錄三:實務工作者樣本分佈表…………………………………………157
表目錄
表2-2.1社會工作價值內涵相關論述……………………………………17
表2-3.1婦女保護工作的知識內涵………………………………………25
表2-3.2社會工作知識內涵相關論述……………………………………24
表2-4.1婦女保護工作的技巧內涵………………………………………32
表2-4.2兒童保護社工員的角色與技能…………………………………33
表2-4.3社會工作技巧內涵相關論述……………………………………36
表2-6.1與社工員才能相關主題之研究一覽表…………………………44
表2-6.2家暴業務社工員角色……………………………………………47
表3.1各社會工作相關科系近年保護議題課程一覽表…………………56
表4-1.1社會工作價值問項鑑別力………………………………………60
表4-1.2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問項鑑別力…………………………………61
表4-1.3社會工作專業技巧問項鑑別力…………………………………62
表4-1.4「社會工作價值量表」因素分析及內在一致性(Cronbach α值)摘要表…65
表4-1.5「社會工作知識量表」因素分析及內在一致性(Cronbach α值)摘要表…68
表4-1.6「社會工作技巧量表」因素分析及內在一致性(Cronbach α值)摘要表…70
表4-2.1全體填答者基本資料……………………………………………72
表4-2.2實務工作者基本資料……………………………………………74
表4-2.3保護議題課程教師基本資料……………………………………74
表4-2.4機構基本資料……………………………………………………75
表4-3.1實務工作者「社會工作價值」的認同程度摘要表……………78
表4-3.2實務工作者「社會工作知識」的認同程度摘要表……………80
表4-3.3實務工作者「社會工作技巧」的認同程度摘要表……………82
表4-3.4教師「社會工作價值」的認同程度摘要表……………………84
表4-3.5教師「社會工作知識」的認同程度摘要表……………………85
表4-3.6教師「社會工作技巧」的認同程度摘要表……………………86
表4-4.1個人/機構基本特質與社會才能裝備/認同之Pearson相關係數摘要表…89
表4-4.2機構屬性與社會工作專業才能裝備/認知t檢定……………90
表4-4.3服務領域與社會工作專業才能認同之Mann-Whitney U檢定…91
表4-4.4服務領域與社會工作專業才能認同之Mann-Whitney U檢定…94
表4-4.5教師/社工督導/社工員與社會工作專業才能向度內涵認知之K-S檢定…96
表4.4-6教師/社工督導/社工員與社會工作專業才能各問項認知之K-S檢定…99
表4-4.7性別與社會工作專業才能t檢定摘要表.………………………101
表4-4.8過去教育經驗與社會工作專業才能t檢定摘要表………………102
表4-4.9專業教育背景、服務對象與社會工作專業才能之變異數分析…103
表4-4.10服務對象與社會工作專業才能之變異數分析…………………104
表4-4.11機構區位與整體社會工作專業才能/裝備之變異數分析……105
表4-4.12機構區位與社會工作專業才能認同之變異數分析……………106
表4-4.13專業才能裝備與專業才能認同之Pearson相關係數摘要表…107
表4-4.14實務經驗與教師社會工作專業才能認同之Mann-Whitney U檢定…107
表4-5.1實務工作者專業才能整體認同度之迴歸模式摘要表…………110
表4-5.2實務工作者社會工作價值認同度之迴歸模式摘要表…………110
表4-5.3實務工作者社會工作知識認同度之迴歸模式摘要表…………110
表4-5.4實務工作者社會工作技巧認同度之迴歸模式摘要表…………111
表4-5.5實務工作者社會工作技巧認同度之精簡模式迴歸模式分析表…112
表4-5.6民間單位實務工作者專業才能整體認同度之迴歸模式摘要表…113
表4-5.7民間單位實務工作者社會工作價值認同度之迴歸模式摘要表…113
表4-5.8民間單位實務工作者社會工作知識認同度之迴歸分析表……114
表4-5.9民間單位實務工作者社會工作知識認同度之精簡模式迴歸分析表…115
表4-5.10民間單位實務工作者社會工作技巧認同度之迴歸模式摘要表…115
表4-6.1全體填答者之「大學課程應加強之社會工作價值教育」排序…116
表4-6.2學術界與實務界「大學課程應加強之社會工作價值教育」排序比較表…117
表4-6.3全體填答者之「大學課程應加強之社會工作知識教育」排序…118
表4-6.4學術界與實務界之「大學課程應加強之社會工作知識教育」排序比較表…118
表4-6.5全體填答者之「大學課程應加強之社會工作價值教育」排序…119
表4-6.6學術界與實務界之「大學課程應加強之社會工作價值教育」排序比較表…120
圖目錄
圖2.1社會工作才能的三大支柱………………………………………10
圖2.2社會工作核心技巧的組成………………………………………29
圖2.3研究架構…………………………………………………………51
【中文參考書目】
丁雁琪、林方皓(2000)。家庭暴力防治社政人員角色與定位之探討,載於2000年建構家庭暴力社區防治網絡研討會研習手冊。內政部主辦。
內政部(2003)。【113婦幼保護專線月報表統計】。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方婷(1998)。兒童少年保護熱線運作現況之研究─台灣省各縣市社工員的觀點。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增勇(2002)。原住民社會工作與福利服務。載於呂寶靜主編(309-348頁),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
台北市兒童保護工作處理要點(1998)。
朱武智(2003.02.25)。外籍新娘逾9萬。中時晚報。
江芳盛(1998)。垃圾桶模式在我國教育決策分析上的應用。教育政策論壇,1:2,p.13-25
江季璇(1995)。社工員在兒童保護服務中的定位與專業倫理。社會工作倫理研討會手冊。台北縣:輔大。
江季璇(2002)。兒童保護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困境。載於王永慈等主編(57-80頁),社會工作倫理應用與省思。台北縣:輔大。
余漢儀(1999)。變調的兒童保護。台大社工學刊,1,149-179。
呂勻琦(1995)。社會工作者業生涯承諾影響因素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
宋麗玉(1998)。個案管理之內涵與工作模式─兼論個案管理模式在台灣社會工作領域之應用。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127-156。
宋麗玉(2001)。具實務應用性之量表發展:精神病患社會功能量表與照顧者負荷量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李玉瑾(1987)。大學社會工作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之評估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
李詩詠(1999)。婚姻暴力受虐婦女醫療處遇中社會工作才能之研究─以高雄市婦女保護聯合會報為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錦珠(2002)。兒童保護工作─從實務角度出發。翁毓秀 (主持人),兒童保護服務相關議題。「與兒童有約」兒童福利政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南投縣。
沙依仁(2002)。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之現況及發展。社區發展,99,5-23。
沈慶盈(2002)。談當前社會工作專業課程之問題與改革。社區發展季刊,99,41-50。
沈慶鴻(2002)。專業工作抉擇與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歷程之研究。實踐學報,33,93-127。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林萬億(2001)。展望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工作─代序。社會工作學刊,7,I-Ⅶ。
施教裕(1993)。社會福利事業之變遷與社會工作教育之因應。社區發展季刊,61,9-15。
徐芊慧(2002)。社會工作人員個案處遇的價值抉擇與倫理困境之研究─以埔里鎮某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徐震(1993)。全球依存:社會工作教育的新挑戰─第二十六屆社會工作教育國際會議摘記。
徐震、林萬億(1984)。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祝健芳(2002)。婚姻暴力防治網絡中地方地政社工人員角色之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迪理、趙善如(1992)。台灣地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人力供給面之探究:兼論專業教育未來之發展趨勢。社會工作學刊,2,109-122。
婦幼福利課業務介紹(無日期)。新竹市政府網站。取自:http://www.hccg.gov.tw/society/pt/b11.htm
許芳瑜(2002)。彰化縣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功能之研究─社會工作員之觀點。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臨高(1985)。新進社會工作員所可能面臨的限制與困擾。輔仁學誌─法管,17,111-143。
郭文茵(1993)。我國成人基本教育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淑娟(2000)。家庭教育中心專職人員專業知能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陳武宗、何芷君(2002年7月)。醫務社工面對保護工作之挑戰與因應。走出暴力創傷─兒童保護及家暴目睹兒童個案處遇研討會。南投縣埔里鎮。
提昇社會工作效能,共創專業發展遠景【社論】(1996)。社區發展季刊,76,1-3。
張丕繼、嚴天秩(1989)。加強推展職業進修教育有效發展人力資源。台北市:行政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
張作貞(1997)。影響社區精神復健服務使用之相關因素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芬(2002)。台中市社工人員專業承諾、專業繼續教育學習型態與參加意向之相關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1992)。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研究。台北市:力行書局。
曾華源(1994)。當前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困境之省思與建議。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學刊,2,87-104。
曾華源,黃俐婷(1996)。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本土化必要性之探討。社區發展,76,53-60。
黃源協(1997)。英國社會工作的源起與發展─台灣社會工作的借鏡與啟示。社區發展季刊,78,141-156。
黃韻如(1996)。社會福利機構對社工員專業素質之估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
楊孝榮(2001)。家庭暴力防治與家庭暴力防治體制之規劃。社區發展季刊,94,18-31。
楊蓓(1989)。兒童福利社會工作者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以CCF為例。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2,155-181 。
萬育維(1997)。社會工作實務工作手冊。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葉肅科(1993)。不確定未來的澳洲社會工作教育。社區發展季刊,61,154-161。
詹火生(2000)。新世紀的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回應本土需求的考量。台北:前瞻21世紀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教育研討會大會實錄彙編。
詹火生,王麗容(1993)。提昇社會工作員專業素質之研究─兼述社會工作教育應有的方向。社區發展季刊,61,29-41。
廖秋芬(1997)。社會工作員對兒童保護案件處遇計畫的價值抉擇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
廖浩成(1997)。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問題之探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
趙善如(1992)。社會工作實務者運用研究之情形。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
趙碧華(1983)。影響社會工作員工作適應程度之因素探討─以台灣省縣市社會工作員為例。東吳政治社會學報,7,137-174。
劉雅雲(2001)。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職務勝任感與留職意願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
滕青芬(1987)。台灣省縣市社工員離職行為和離職傾向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
蔡貞慧(1992)。社會工作價值體系之研究:概念趨向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珍(1997)。變遷中的家庭與社會工作教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57-180。
賴資雯(1995)。影響社工員從事兒保護工作的滿意度之相關因素探析─以台北市社會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為例。台北: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美智(1996)。社會工作系畢業生任職專業工作及離職因素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碩士論文。
簡春安(1989)。社會工作之本質。載於李增祿主編(41-64頁),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蘇慧雯(1995)。台北地區兒童保護人員工作滿足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參考書目】
Cherniss, C.(1980). Professional burnout in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 New York.
Clark, Chris L.(2000). Social Work Ethics: Politic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Macmillan Press.
Dutton, J. & Kohli, R.(1996). The Core Skills of Social Work. In Vass, Antony A. (Eds.), Social Work Competences: Core Knowledge, Values and Skills. (pp. 36-62). London:Sage Pub.
Forte, J.A. & Mathews, C(1994) .Potential empolyers’ view of the ideal undergraduate social work curriculum.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30(2), 228-239.
Kohli, R. & Dutton, J.(1996). Social Work with Children and Families. In Vass, Antony A. (Eds.), Social Work Competences: Core Knowledge, Values and Skills. (pp. 36-62). London:Sage Pub.
Lynch, Eleanor W.(1998). Developing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In Lynch, Eleanor W. & Hanson, Marci J.(Eds). Developing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pp.47-89). Maryland: Paul H. Brookes Pub.
Monette, D.R., Sullivan, T.J., and DeJong, C.R. (2002). Applied social research:Tool for the human services (5th Ed.,).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O’Hagan, K (1996).Competence in Child Proection. In O’Hagan, K(Ed)(1996).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tice─A practical guide for professionals.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td.
Pearce, Jennifer. (1996). The Values of Social Work. In Vass, Antony A. (Eds.), Social Work Competences: Core Knowledge, Values and Skills. (pp. 36-62). London:Sage Pub.
Pillari,Vimala (2002). Social Work Practice: theories and skills. MA:Allyn & Bacon.
Rank,M. G., Hutchison, W. S. (2000). An analysis of leadership within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 Vol. 36, No.3
Stewart D.W.(1981). The Application and Misapplication of Factor Analysis in Marke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February):51-62.
Vass, A.(Eds)(1996). Social Work Competences: Core Knowledge, Value and Skills. London:Sage Pub.
White, R. W.(1959).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66, p297-334.
Zastrow, C.(1996).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 NY: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Zlotnik, Joan Levy (2000). What Are the Core Competencies for Practitioners in Child Welfare Agencies? In Dubowitz,H & DePanfilis,D (Eds.), Child Protection Practice. (pp.571-576). London:Sage Pub.
Michael J. Austin(Ed). (1981). Supervisory Management for the Human Services. N.J.: P rentice-Hall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芳盛(1998)。垃圾桶模式在我國教育決策分析上的應用。教育政策論壇,1:2,p.13-25
2. 余漢儀(1999)。變調的兒童保護。台大社工學刊,1,149-179。
3. 宋麗玉(1998)。個案管理之內涵與工作模式─兼論個案管理模式在台灣社會工作領域之應用。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127-156。
4. 沙依仁(2002)。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之現況及發展。社區發展,99,5-23。
5. 沈慶盈(2002)。談當前社會工作專業課程之問題與改革。社區發展季刊,99,41-50。
6. 施教裕(1993)。社會福利事業之變遷與社會工作教育之因應。社區發展季刊,61,9-15。
7. 徐震(1993)。全球依存:社會工作教育的新挑戰─第二十六屆社會工作教育國際會議摘記。
8. 高迪理、趙善如(1992)。台灣地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人力供給面之探究:兼論專業教育未來之發展趨勢。社會工作學刊,2,109-122。
9. 許臨高(1985)。新進社會工作員所可能面臨的限制與困擾。輔仁學誌─法管,17,111-143。
10. 張丕繼、嚴天秩(1989)。加強推展職業進修教育有效發展人力資源。台北市:行政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
11. 曾華源(1994)。當前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困境之省思與建議。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學刊,2,87-104。
12. 曾華源,黃俐婷(1996)。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本土化必要性之探討。社區發展,76,53-60。
13. 黃源協(1997)。英國社會工作的源起與發展─台灣社會工作的借鏡與啟示。社區發展季刊,78,141-156。
14. 楊蓓(1989)。兒童福利社會工作者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以CCF為例。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2,155-181 。
15. 詹火生(2000)。新世紀的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回應本土需求的考量。台北:前瞻21世紀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教育研討會大會實錄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