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編譯組(民74):運動指導法。台北,幼獅體育叢書。
方瑞民(民79):中小學學生之體能特徵。台灣省中小學學生體能訓練手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35-49頁。
何文島、張顯洋(民86):手握力及指捏力之正常值:6至14歲先期測量報告。中華職業醫學雜誌,3卷2期,63-72頁。吳文宗譯(民73):運動與年齡。台北市: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吳昇光(民91):我國發展協調障礙學童之體適能及動作能力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
吳憲訓(民91):排球發球基礎概念、技術與訓練之初探。大專體育, 60,138-142。余敏克、謝東(1986):一種評定女排身體素質水平的數學模式。體育科技,3期,11-13。
李函潔(民 89):排球比賽得分結構的差異性探討。大專排球研究論集,7,131-138頁。
李誠志(民87):教練訓練指南。台北,文哲史出版社。
林正常(民91):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台北縣,銀禾文化。
林正常、劉立宇、林政東、吳忠芳(民90):運動訓練法。台北,藝軒圖書出版社。
林建豪(民87):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運動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順萍(民82):跑步訓練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生長發育、生理機能血液生化與體能要素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清山(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獻龍(民91):排球扣球技術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62,57-63頁。卓俊辰(民75):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俞繼英(2000):奧林匹克排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夏崇德、李湘健、楊禮康(1985):發展四川青年男排彈跳力的廻歸模式。四川體育科技,2,46-51。
許樹淵(民89):運動生理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文銓(民84):都市國小學童與鄉村國小學童體適能方面的差異性,體育學院論叢,3(1),129-145頁。
陳全壽(民86):由性別差、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克宗(民65):六人制排球體能研究。屏東,東益。
陳俊忠(民84):挑戰極限。台北,傳文文化事業。
陳建宏(民91):桌球初學者基本運動能力與技術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鶴姿(民86):國小學童體格、基本運動能力、種族、年齡關係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1,661-697頁。
張木山(民85):男子排球專項體能測驗之研究。台中,書恆,88-89。張木山(民86):排球技術報告書。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木山(民86):排球。台北,師大書苑。
張景祥(民84):國民小學男性學童年齡、身高、體重與基本運動能力相關之研究。大專體育雙月刊,18,102-107頁。張鳳儀(民88):澎湖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與學科學習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萍(2000):排球。台北,國家出版社。
張術學(1994):排球課專項身體素質因素分析。甘肅體育科研,2期,47-49。
張然(民85):發球。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度國家高級排球教練講習講義,14-16頁。
張麗如(1982):在女排彈跳力訓練中運用模式訓練的初步嚐試。北京體育學院學報,2期1-14。
曾凡輝、王路德、邢文華(1992):運動員科學選材。北京,人民出版社,497-498。
葉煌典(民75):女子排球比賽中基本技術之比較分析。台北,長庚。
舒為平(1994):我國青年女排主攻手強攻突破能力測評方法的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71-76。
彭鈺人(民82):體育測驗與測量。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董天姝(1985):著名排球進攻手扣球分析。北京,國家體委。
黃永任(民83):運動科學講座。台北,八熊星出版社。
黃任楷(民91):青少年運動訓練問題初探。大專體育,60,127-131頁。黃輔周、李安格、李金石(1985):為改革少年排球競賽制度對技術評定與身體素質測驗項目方法的研究。北京體育學院學報,4,14-24。
游道鎔(1985):關於少年排球運動員基礎訓練的幾個問題。北京體育學院學報,4,48-50。
虞重干(2001):排球運動。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楊錫讓等(1997):運動生理學原理及應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鄭世賢(民91):排球自由球員在比賽時的運用及訓練方針。大專體育,58,19-24頁。鄭國平(民80):排球運動員選材之研究。台中,霧峰。
樊正治(民76):運動指導法。台北,正中書局。
劉小曼(民81);大專男子排球聯賽不同等級運動員的體格、體能、反應時空判斷之比較研究。台南,複文。
劉富蓮(1985):第23屆奧運會比賽分析。北京,國家體委。
劉照金(民87):性別、年級、生活型態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學報,7:1,81-91頁。
蔡岱亨、李勝雄、顏明琴(民86):國小學童身體協調性能力發展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六年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下集,296-318頁。
蔡崇濱(民81):少年排球運動員選材之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9,18-25。
蔡崇濱(民88):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的影響和對策。中華體育,13:3,29-36頁。鍾秉樞(1986):排球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的評價方法。安徽體育科技,4期,72-73。
英文文獻
Astrand, P. O., & Rodahl, K. (1986). Textbook 0f work physi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Buck, R. (1982). System of selection and participation for young sports people for volleyball. Volleyball Technical, l7 (1), 25-26.
Butler, R. (1996). Teaching and training the sport of volleyball. GLV Winfield, Ill., 1996, 1 videocassette: sd., col; 62 min.
Ge, C. L., & Chen, Z. H. (1997). State of study on volleyball player''''s agility and itstraining methods. Shanghai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21(2), 46-50.
Newton, R. U., Kraemer, W. J., & Hakkinen, K. (1999). Effects of ballistic training on preseason preparation of elite volleyball player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1(2), 323-330.
Rowland, T. W. (1990). 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Vieva, B. L. (1989). Volleyball.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Vieva, B. L. (1989). Teaching Volleyball.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illiam, J. N. (1990). Coaching volleyball successfull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ilkinson, S. (1996). Visual analysis of the over arm throw and related sport skills: Training and transfer effects.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6(1), 66-78.
Yuzo, F., Kimihito, K., Koichiro, I., Shinji, T. & TAdao, M. (1998). The rotation balance in volleyball.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Sport Sciences, University of Tsukuba, 21, 43-55.